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生之傲視三國

第七卷 韜光養晦 第八章 寇邵義遣太史慈 華佗鄴城設醫館 文 / 小柯

    第八章寇邵義遣太史慈華佗鄴城設醫館

    這次輪到寇邵詫異了∼∼「沒想到太史慈居然會在鄴城賣皮草∼」不過想來也符合情理。太史慈為了給郡官出頭而得罪了州官,這樣逼得太史慈無奈之下逃亡遼東避禍。雖然是「跑路∼」但是太史慈不可能帶走所有的錢,因為他還有母親在東萊,所以太史慈的「跑路」生涯恐怕也是勒緊了褲腰帶的逃亡之旅。

    「如果本侯沒有記錯的話,子義是為避禍才別居遼東的吧?」寇邵頷首道。

    「大人果然博聞廣知。不瞞大人,小人正是為了郡守與州官辨曲直,半道截毀了州官的奏章,這才得罪了州官,在東萊無法容身,這才避禍遼東∼」太史慈答道,「毀壞朝廷公文本身就是反法之事,帶罪之身本該隱姓埋名,但是大人對我一片赤誠,小人又如何還能隱瞞?」太史慈拜道。

    寇邵擺擺手,「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子義罷寇邵拉起太史慈的手,親自引他上車。

    「這些皮貨∼∼」太史慈有些捨不得指著那些皮草。

    華歆與太史慈同是青州人,笑著勸說道:「如今天下紛亂,正是大丈夫擇明主事之,憑自己的一身本領建立功業的時機。子義有勇有謀,一對鐵戟更是橫行青州無人能敵,如此本領不管是窩在遼東邊鄙之地還是屈身市井,都是大材小用、明珠暗投。如今我家主公賞識子義,只要子義願意效命,榮華富貴、封妻蔭子,前途是無可限量,何必計較那幾堆臭烘烘的皮子?」

    太史慈有些心動,不過他還是有些許猶豫,「古語有云:家有老母子不遠行,某避禍遼東多年,久未盡孝道,如今又要客居冀州∼∼∼」太史慈帶著懇求的語氣,看樣子他既不想失去這個難得的機會,又放心不下家裡的老娘。「請大人准某十日,讓太史慈回東萊老家,取老母一起來冀州為大人效力∼」

    寇邵很爽快地應允道:「子義只管自去,莫說十日,只要子義願意來冀州為本侯效力,就是一個月本侯也等得∼」說罷寇邵從腰袋裡掏出兩塊金餅,遞給太史慈道:「這些給子義帶在路上當盤纏,另外∼」寇邵溫情地說道:「老人家經不起顛沛勞頓,在路上為令堂雇一輛馬車∼」

    「大人∼多謝大人對家母的體恤∼」太史慈神色感激,眼眶通紅。『事不宜遲∼太史慈這就動身回東萊∼「太史慈再拜道,隨即又向華歆和戲志才拜了拜,然後下了馬車,逕直向鄴城南門而去。

    「大人∼這好麼?」戲志才有些顧慮的聞道,「主公為何如此相信一個初見面的無名之輩呢?」

    華歆微微一笑,「雖然太史慈的名聲只在青州一帶,但是我聽說他是確是個孝子。大孝的人必定不會背信棄義的奸邪之徒∼」

    寇邵也自信的點點頭,「不錯∼本侯聽說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但是並非朝秦暮楚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旦以意許知己,至死不負,志才不需要擔憂。」於是戲志才不再說話。

    回到府邸,寇邵只見華佗身背藥箱,手拿木杖,頭戴斗笠,一副要遠行的樣子。果然,華佗說道:「小人是來向大人辭行的∼∼」

    「辭行?」寇邵說道:「莫非是下人此後的不周到?」

    「非也∼」華佗笑著搖搖頭。

    「那∼∼一定是了,最近本侯忙於軍務,一直沒有來拜望華大夫∼」寇邵一臉抱歉的說道:「實在是抱歉,只要本侯稍一有空就一定來登門拜訪∼」

    「都不是∼大人多慮了∼」華佗笑道:「華佗是一個山野村夫,一生的理想就是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如今郭嘉大人和戲志才大人的都無大礙了,所以,小人想繼續去各州各郡游醫∼去醫治那些需要醫治的百姓!」

    寇邵此事正像以華佗為基礎,先行建立一直戰地醫療隊,然後推而廣之,進一步興辦醫學院,培養大批醫生,從而提高大漢子民的醫療條件,防止出現一次傳染病就死亡枕集的慘狀。所以寇邵此刻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華佗離開。

    「華佗大夫,你的醫術高明至此,但是怎麼會犯下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樣治標不治本的錯誤呢?」寇邵說道。

    說一個醫生醫術低劣是對他最大的侮辱,尤其是華佗這樣對自己醫術相當自信的大夫來說。果然,華佗臉上籠上了一層灰濛濛的霧色,臉色變得非常難看。「小人並不明白大人的話∼」

    寇邵頷首道:「請華佗大夫你想想看,以你一人之力,能遊走幾個州郡?從東面走到西面,才南面走到北面,關西爆發疫病你就去關西,關東爆發疫病你就去到關東,你在的時候疫病還能得到控制,等你一走,疫病又再次爆發∼,況且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就算你不免不休,日夜不停,又能醫治多少人?如此的笨辦法,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笨辦法麼?」

    華佗臉色稍稍緩和,「確實以華佗一人之力難以拯救天下蒼生∼但是華佗既然選擇了懸壺濟世的營生,就不會辜負了所學的歧黃之術∼」

    寇邵又笑了,「那到未必,本侯有意在鄴城為華大夫開設醫官,華大夫可以在館中教習弟子,這些弟子學得華佗大夫精湛的醫術之後,再出去游醫天下,就能就更多的人,難道不比你一個人游醫更能救濟天下麼?」

    此話合情合理,華佗也不希望自己的高明醫術失傳,不免有些心動。接著寇邵又拋出了一個個更大的誘餌,「華大夫可能也知道,本侯重視有一技之長的人,不論身份貴賤,只要有所長,能造福百姓國家的人,就會在史書上大大的記上一筆。華大夫如此高明的醫術,才智平庸的人可能都學不到一二成,萬一將來失傳豈不可惜?華大夫留在醫館中,一來可以教習弟子、造福百姓,二來也可以著書立說、流芳後世,將來在春秋史書上留下華元化的大名,豈不美哉∼?」

    行醫在當時是屬於身份低微的人才會做的行當,社會地位不高。當醫生的也希望自己能開設醫館,不用終日在鄉間游醫。至於名流青史和著書立說更是對他們有很大的誘惑,華佗微微心動,「大人能以造福百姓為心,實在是百姓的福氣。而且大人說的話也對,以華佗一人之力,救得了幾個人?開設醫館,教習子弟,才能讓更多的百姓獲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