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殺戮人生

相關資料 江湖三十六黑手 文 / 謝邪

    作者:邵發明

    第一手:扭打八絕

    舊社會江湖派系為爭地盤或勢力範圍所進行的打鬥,絕不是比武賽場上的你來我往。他們在街上格鬥,受種種條件的限制,比如地形、障礙物、人群等等。學過武術散打的人,往往喜歡用拳與腳來進攻對手,在防禦上,保持距離,不讓敵人靠近,雙方抱住後由裁判分開。這是比賽場上的打法。而江湖團伙的火拚則是雙方抱住後還得繼續死糾硬纏,非得一直打到分個你輸我贏、你死我活為止。所以,研究江湖打鬥中扭打撕殺的招法,制止此類犯罪的重演,是很有必要的。江湖爭鬥雙方扭打時所用的狠毒招法很多,如拉頭髮、揪耳朵、挖眼睛、勾鼻孔、卡脖子、扭手指、抓襠、插肋等等。

    一、指功練習

    (1)用兩手拇指、食指、中指支地,全身凌空倒立,堅持10分

    (2)用大拇指做俯臥撐10次。

    (3)一旦有空,就用三指捏石子,力爭捏碎。

    二、運用

    (1)拉頭髮:此式對付留長頭髮的人最為有效。先用雙手抓住歹徒的雙肩,用右膝向上狠狠頂擊你的腹襠部;之後,用右手三指揪住歹徒的頭髮,猛力一扯,歹徒的頭髮必被扯下,頭皮鮮血淋淋。

    (2)揪耳朵:雙方扭打過程中,先用腳對歹徒下盤進攻,等歹徒注意力集中於下盤時,、伸右手三指捏住歹徒的耳郭上部,猛力一扯,耳朵即可扯下,在一聲尖叫中,鮮血淋漓,慘不忍睹。

    (3)挖眼睛:歹徒將雙手搭在你雙肩上,你雙手可如蛇一般,沿著歹徒手臂順勢而進,用兩大拇指插入歹徒眼角中,食指扣住太陽穴,用力一勾,可將其眼珠挖出。

    (4)勾鼻孔:歹徒迎面搶我下盤,我急用右手食、中二指勾起由下向上勾住歹徒的鼻孔向上勾提,同時左手勾拳猛擊歹徒的下巴。

    (5)卡脖子:我將歹徒推到牆邊,將其後腦撞擊牆壁,即用手卡住歹徒的脖子,同時屈右膝從下向上頂擊歹徒的襠部。

    (6)扭手指:當歹徒從背後抱住你的腰時,你可將其大拇指向其手腕猛扭,致其疼痛難忍甚至扭斷。

    (7)抓襠:歹徒搶歹你上盤時,你矮身下縮,同時用一手前伸,抓歹徒襠部,並猛力緊捏,將歹徒睪丸捏碎。

    (8)插肋:歹徒用雙手抓住你雙肩並拉動時,用雙手食、中二指併攏猛力插擊歹徒的肋部,插入後用力勾拉,將歹徒肋骨拉斷!

    以上八絕,均凶狠毒辣,無論何招,都可致殘致死,請慎用。

    第二手鐵拳頭(一)

    練過真正功夫的人,他的拳面非常堅硬,爆發力非常之強,能夠碎磚石、斷木板、穿酒罈。但是,出拳速度不夠快者,拳頭並非打出去而是推出去的,殺傷力自然不大。腕力不夠大,一拳打在別人身上,自己的手腕反倒先受傷了。拳面硬度不夠硬的,出拳就好像用棉花團去打歹徒,又能取得什麼效果呢?

    要想取得巨大的殺傷效果,自應在平時多加強練習。如果在平時練習不夠勤,臨急應敵時只得暫時性地採取補救方法,借助輔助器材,增強殺傷力。其中,利用手錶來擊打敵人的要害部位,是較常用的方式,稱為「鐵拳頭」。

    手錶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常用的生活品,我曾多次見到參加打鬥的雙方,在正式打鬥前,將手錶捋下,放入口袋或交給同伴。他們這樣做,是怕在決鬥中損壞手錶。可是他們卻未想到,他們錯過了一個極好的傷敵機會。

    臨時增強拳頭殺傷力的方法是:

    將手錶捋下,套在掌上,表帶在掌心,表體在掌背,然後彎曲四指,握成拳頭,這樣,在拳面上就多了一個表體。

    戴好手錶後,你可以用拳面(帶有表體的拳面)輕輕擊打自己的胸部試試,你會發現戴著表體的拳面不痛,而被擊打的胸部顯然痛一些。

    手錶可以戴在左手上也可以戴在右手上。戴在左手上,用於前鋒手的突襲(相當於左直拳),用表體直接擊打敵人的額頭眉心,或嘴上人中,如若擊中,可產生打穴的效果。

    如若將手錶戴在右手上,可用於右拳的猛擊。用右直拳猛擊敵人的額頭眉心、嘴上人中,或胸部要穴,或用右擺拳猛擊敵人的太陽穴。一旦擊中,敵人將馬上應手而倒。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鐵拳頭」一般擊打敵人的頭部,以達到一擊必殺的目的。

    第三手鐵拳頭(二)

    鐵拳頭(一)是在緊急狀況下採取的應急措施。如果事先有準備,那麼就可以帶副江湖人叫「鐵拳頭」的暗器臨戰時套在手上,會得心應手,可以在瞬間擊傷敵人,讓其慘叫不已。特別是在晚上,敵人看得不很清楚,他用拳打我,我用武裝過的鐵拳對付他的肉拳,吃虧的當然是敵人。

    我曾於70年代在電影院裡看到對攻的雙方,甲以拳猛擊乙,乙舉手迎著甲拳衝擊。兩拳相撞,乙無動於衷,甲慘叫不己。我甚感奇怪,仔細一看,乙竟將江湖用的「鐵拳頭」套在手上,難怪會有這樣的結果。

    「鐵拳頭」暗器要根據各人拳頭大小製作,用兩根鋼筋即可做成簡易的「鐵拳頭」。一段鋼筋的長度,相當於虎口到小指掌側距離的6倍。具體做法是:

    1先在鋼筋的一端,用手掌量出一段從虎口到小指掌側的距離。

    2再將鋼筋繞拳面一周,又折回到手心。

    3再將鋼筋繞拳背一周,又折回到手掌心。

    4用細布條將併攏的手心的鋼筋纏緊,以便抓握。

    5應用時將「鐵拳頭」套在手上,四指併攏握成拳,這樣,拳背與拳面都有一段鋼筋護衛,虎口與小指掌側也有鋼筋護著。

    6擊打敵人時用拳背、拳面、虎口側擊打,效果極為理想。

    7做完一個「鐵拳頭」後,再做第二個,這樣,左右手都有一個,應用起來左右開弓,得心應手,殺傷力很強,令敵防不勝防。

    用「鐵拳頭」最好是晚上,敵人倉猝間看不清的時候。

    武裝在手上的其它暗器還有很多種,如鐵戒指,拳刺等,原理都一樣,威力不相上下,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第四手一點紅

    這是上下交攻的打法,殘忍無比,如被此招任何一式擊中,即可導致殘廢。

    過去身在江湖的人,經常要被攪入鬥毆中。鬥毆有時是單人獨打的生死拚鬥,有時是一人對多人的死裡逃生,有時則是多人對多人的混戰。

    在多人對多人的打鬥中,武諺有云:「擒賊先擒王」。將敵方的首領擊廢,再多的敵人也是烏合之眾。

    假如甲乙雙方各有十數人對峙,按過去江湖「規矩」,雙方「老大」或代表,隔著一定距離對話。如果言語不合,一揮手,群鬥即告開始。

    如果雙方有誠意,其代表人即向對方「老大」敬煙(在茶館則敬茶,在酒館則敬酒),並為其點火。這樣,雙方或者井水不犯河水,或者狼狽為奸。

    如果有一方已經無意合作,並有「吃掉」對方之意,則會發生如下的情況(設甲為甲方「老大」,乙為乙方代表人):

    1乙走到甲面前,很瀟灑地從口袋裡掏出香煙,並用手指一彈,彈出一支。

    2甲踐高氣揚地抽過香煙,叼在嘴上,等待對方點火。

    3乙從口袋中摸出火柴,擦然,為甲點火,表示乙方的誠意。

    4甲在乙點火時,由於江湖經驗的習慣,密切注意乙的舉動。此時,乙卻無任何特別舉動。

    5乙為甲點完火後,手腕左右搖擺,使火柴熄滅。

    6甲滿意地抽了一口,吐出了一串煙圈,心理戒備開始鬆懈。

    7乙突然發動進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還帶著火星的火柴尖,猛然插入甲的眼睛,將其眼睛刺瞎。

    8乙方不停,又起撩陰退,從下而上,狠踢甲襠部,致其昏倒或死亡(圖19)。

    9甲上下連連被擊,哀嚎倒地。於是,雙方群鬥開始。

    招名「一點紅」,即是「上一點紅」(眼睛見血見紅)及「下一點紅」(襠部見紅)一招只有二式,往往二式皆中。反應再敏捷的人逃得了「火刺眼睛」也逃不了「腳踢下陰」,至少有一式擊中,故名「一點紅」,即一定見紅。

    施用此招前,應該泰然自若,眼神堅定,舉止瀟灑。如果稍有漏洞,即使是眼神帶有一點點驚疑,也會引起敵人的百倍警惕。施用此招時,應如火燒身,以最快的速度,最猛的攻勢,將敵徹底摧殘,絕不留情。

    記住:稍一手軟,就等於是自取滅亡。

    第五手撞頭(一)

    假如甲乙雙方並排背壁而坐,甲方率先發動進攻,這時,什麼樣的招式最有效,能在一招之內令乙失去反抗能力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甲有甲的絕招,乙有乙的妙法,大家湊合起來恐怕有數十招。但是,哪一招有把握?萬一失效,若乙在昏倒之前施以全力的反抗,猛然的一記反擊,結果甲方可能也要身受重傷,弄得兩敗俱傷。

    較有把握的方法,是寄希望於只做一個動作就令昏迷。本招「撞頭」,就是這種效果。

    1設甲與乙兩人並排或對面而坐,也許是在房間裡,也許是在車廂裡,雙方的距離較近,近到可以突然發動襲擊對方不及反抗的程度。

    2甲方為了達到突襲成功的目的,應該先觀察乙所處的環境,同時自身保持「友好」的面部表情。

    3甲觀察到乙的後背是一堵堅硬的牆壁或鐵製的車壁,甲就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實施突襲。

    4甲突然發動襲擊,伸出左手或右手或雙手對準乙的臉部猛力推去,用力一定要猛,作用距離要長。

    5值得注意的是,甲的猛烈推擊,其目的不是為了用手去打擊敵人的面部,而是推動敵人的頭部,使敵的後腦快速地向後碰撞堅硬的牆壁或鐵壁。

    6人體的後腦無疑是人體最最要害的部位,後枕部位遭受輕輕擊打也可出現全身無力、雙目暫時性失明的現象,稍重一些擊打可使全身暫時性癱瘓、昏倒,重擊可致死。

    用猛烈的力量推出頭部使後腦與牆壁相撞,其反作用力是極大的,其傷害性也是極大的。施用此招的甲只要懂得方法,不用什麼武功,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乙擊昏,甚至擊斃。乙一旦昏倒,就會任由甲擺佈。

    第六手撞頭(二)

    江湖打鬥的雙方一般都懂得:應敵制敵的方式不在於固定死板的招式,而在於活練活用。像「撞頭」這樣簡單而又實用的妙法,究其原理不過一點,那就是用爆發的力量打擊對手的要害部位,產生意想不到的制敵的效果。

    如果甲見乙背朝牆壁而坐,甲自然可以用上述招式制乙。但是,如果乙是坐在四面空曠的地上呢?這一招「撞頭」甲又該如何施展?

    原理還是一樣,甲即可用暴力襲擊乙的要害。假如甲見乙坐在地上,甲則可用種種「撞頭」方式對付乙。

    1假設甲方正面對著乙相坐,可選擇最佳的進攻距離,最佳的進攻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撲過去,用雙手猛烈推擊乙的面部,使其後仰,將全身壓在乙的身上,一直將乙撲倒在地,將其後腦撞擊在堅硬的泥地上,使其昏迷為止。

    2假設甲從後面偷襲乙,為保證將乙百分之百地擊倒,甲可以隨手撿起一塊石塊,握在手中。

    偷偷地靠近乙,用手中的石塊猛然砸擊乙後腦。一旦擊中,乙不會發出任何聲音,應手而倒,便昏迷或死亡。

    或許有人認為這種打法非武人本色,有失體面。但是請記住,江湖打鬥就是你死我活,不講究公平競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是江湖打鬥的特性。

    3如果堅硬的石頭不便搬動,這時,甲方可以猛然抓住敵人的頭髮、下巴或鎖喉,將乙後腦撞擊地面的石塊,旁邊的樹木,或桌子,或牆角。

    總之,身邊凡可利用的東西,都要盡量利用。

    第七手偷襲(一)

    偷襲是江湖打鬥中慣用的伎倆,它因不依常規而獲顯效。偷襲的方式有許多種,比如利用夜晚的黑暗偷襲;從人的背後偷襲;利用地形掩護自己進行偷襲,等等。

    這裡先介紹從背後偷襲的技法,這是一種非常簡單和非常普通的招術。

    在民間,這一招人人皆知,在武術界初學入門便有這一招。這一招的名稱就叫「雙風貫耳」,是從正面用雙拳貫擊敵人雙耳(或雙太陽穴)的方法。

    「雙風貫耳」這一招式之缺陷是,雙手齊出,沒有防護,中盤露出空襠較大;還有,這一招出手速度偏慢,隱蔽性不夠。因此就有些人不愛用它。

    其實,這一招還是有很多優點的,它攻擊敵人的兩側要害部位,力量強大,拳勢較為猛烈,殺傷力很強。在解放前曾有人用此招擊中對方太陽穴而眼珠暴出的例子。所以,此招式威力極大,如果善於變化運用,效果是不錯的。

    學習武功不在生搬硬套,而在於活學活用。如果我們將「雙風貫耳」這一招,摒除其隱蔽性差的缺點,選取它威力強大的優點,那麼這一招就會成為很有威力的殺招。

    1設敵人背朝我方,未曾注意到我方的接近。在群鬥雙方中,出現這樣的機會是很多的。

    2我方悄悄接近敵人,注意腳步要輕,手的擺動自然,不要拉起練功的架式。一旦拉起練功架式,你就會緊張,如被敵人轉頭看到,敵人馬上百倍警惕。如果我方自然地接近敵人,即使被敵發現,我也可以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把偷襲的企圖化作溫和的笑臉。

    3我從背後接近敵人之後,用最佳距離,選最佳時機,突起雙拳用「雙風貫耳」招式向敵兩太陽穴猛襲,一旦擊中要害,敵太陽穴薄骨破裂,立時昏迷。

    4補充招式:我方無論是否擊中敵的兩太陽穴,都應採取補救措施,將敵徹底打垮。方法是,雙手向後猛扳敵的雙肩,並向後下方壓,同時提起右膝或左膝狠撞敵人後腰腎部,將腎撞裂。

    以上招式施出擊中,即使敵人後來被人救起,也將殘疾,成為一個廢人。諸君此式千萬慎用!

    第八手偷襲(二)

    偷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具體到某一種地形,某一種時機,就會有相應的最有效的方法。這裡介紹一種當乙在前面行走時甲方採取的偷襲方法。

    乙在行走時或靜立不動時,是完全不相同的兩種形態。靜止時乙容易發現甲方,主要從聲音、光線或其它感覺上判斷。而在行走時由於其本身發出聲響又有移動距離,不容易發覺甲方。

    當乙靜立時甲方容易進攻得手,因為乙形態固定不變。當乙行走時甲方不易在距離上、目標上達到精確程度,特別是攻擊乙雙腳時,更不易掌握準確。

    甲如何準確地擊中乙行走中的雙腳?

    我們知道,人的行走是兩腳交替向前邁進的;一腳落地,另一腳提起向前邁步……這時,如果甲方迫不及待地去進攻乙的後腳,那麼,可能甲方進攻的手腳剛到位,乙的後腳卻早已提起,向前邁進了,這樣,甲方的進攻就會落空。

    這裡,介紹一點常識,即要進攻乙站穩的前腳,或剛剛落地的前腳(即重心腳)。人在向前走路的時候,其身體重心是偏前的,所以進攻乙的前腳,往往很奏效。

    1敵人在前行走,我(甲)方悄然跟上,尋找最佳進攻時機。

    2甲方突然發動進攻,墊左腳,出右腳狠踹敵人的右膝彎,力量要重而且突然性強,作用力延長到地面。這樣,甲方的踹腿可使敵人膝蓋跪地,輕者全腿無力,重者膝蓋破裂。

    3踹腿同時,甲方右手大小臂折成90-角,打出右平勾拳動作,但發力點是不是拳面而是右小臂,用右小臂向我左後方猛然回勾敵人頭面部。上下交攻,使敵後仰倒地。

    4敵雖已倒地,甲仍需毫不留情,用右膝狠跪乙之腹部,再次重擊敵人。

    5動作不停,甲再起右腳猛烈下蹬敵心窩。

    以上動作節奏要連貫,速度要快,一秒鐘內完成。力量要重,達到擊斃敵人的目的。

    第九手偷襲(三)

    偷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裡再介紹一招,用抱雙腿斃敵的方法。

    「抱雙腿」這個技擊動作,本身並不具備特別的殺傷力,而具有摔倒敵人使其失去平衡,失去格鬥優勢的特點,因此很受公平競賽賽場上的青睞。

    在武術界,被動倒地總是一件不很光彩的事,所以倒地與否成了雙方誰勝誰負的依據。

    但是在實戰中,被動倒地不過是處於劣勢的一種狀態,並不意味著倒地者已經告輸,或者已經毫無反抗之力,站立者也不會因對方倒地而拍手慶賀,停止進攻。雙方優劣之勢可能瞬息互變,倒地者也許立即反敗為勝,而站立者也許因一時疏忽而敗北。

    因此,在江湖打鬥中,雙方充滿殺氣,如果甲方致乙方倒地後,會毫不停留、毫不猶豫地實施連攻,必須處於劣勢的乙方一直重擊到無反抗之力為止!

    在江湖上看來,摔倒對方是一種手段,制服對方才是目的。故江湖打鬥中絕不會在格鬥時因摔倒對方而沾沾自喜地收手。

    1乙方無論靜立或向前行,甲方都可用此招。

    2甲方悄悄接近敵人,毫無聲息。到位後,甲雙手向前環抱,抱的高度與敵兩大腿同平,用這個高度去環抱,甲方絕不至於失手抱空。

    3上動不停,甲方雙手沿敵兩腿下滑滑到膝蓋以下脛骨處,即向上向後提拉,同時,用右肩或左肩向前猛力頂擊乙方臀部或腰部。乙上下反向受擊,必定向前仆倒。

    4將乙摔倒是手段不是目的,現在乙前仆倒地,處於劣勢,甲絕不可放鬆,為達目的應緊緊追擊。甲隨即提起左腳向前邁一大步,將身體重心移到邁出去的左腳上,把全身的重量灌注在這隻腳上,向下猛踩乙方的後腦或後頸。這一腳踩下去,乙一定再也不能動彈了。

    動作就這麼簡單,實際運用時,這一招絕不需要一秒鐘時間,就可將敵制服。

    第十手腦後一棍(一)

    少林武僧特別喜歡用長棍擊敵。長棍在群鬥時易於發揮其威力,有「棍掃一大片」之說。在南方,長棍(指齊眉棍)並不崇尚「掃一大片」,而主張以槍法作棍法,以戳、刺、蓋、挑等玲瓏小巧的動作來擊敵。這種打法大約是因為南方多弄堂小巷的緣故,所以稱「弄堂棍」。

    長棍都有「過老」之嫌。怕的是近身搏鬥,雙方一旦近身,長棍不但無法施展,更有礙於拳腳威力的發揮。在江湖打鬥中,長棍的攜帶多少有些不便,而帶短棍則簡便易行,無論追擊,還是逃跑都極為方便。所以,短棍的打法便漸漸被納入江湖打鬥技法之中。

    不要輕看這小小的一根短棍,實踐證明,它的威力非同小可。在大規模的江湖鬥毆中,尺刀(西瓜刀)比匕首威力大,而短棍的殺傷力比尺刀還大。因為匕首短小,不易近身,且刺殺時我對著敵人胸腹。尺刀雖長,但份量偏輕,力點停留在淺表,曾有身中上百刀而未倒地,依然奮力拚搏之例。短棍多擊打頭部,份量又重,一旦擊中,多數倒地不能再戰,確有不少一棍而斃的例子。

    短棍的握法是「留一手」,即,右手不是握在棍尾,而是握在離棍尾一握的地方(即空一手掌的距離),留一手至棍尾就可以了。這種握法,即能使打出去的棍沉重有力,也能使棍法迅速變化,優點較多。

    「腦後一棍」就是根據短棍「一擊而斃」的殺傷威力,對人體後腦進行猛烈擊打的招式。招式簡而又簡,只有一擊,但這一擊卻有巨大威力!所以在江湖打鬥中,常施短棍偷襲的,就用這一招。這一招的成功率很高,有不少人在這一招的偷襲中倒下。

    招式雖只一擊,但具體運用也得視具體情況而靈活變化,這裡介紹的是在小巷轉角中偷襲的例子:

    1甲方躲在小巷的轉角處。躲藏的時候,將身微下蹲,縮緊身體,背靠牆壁。身體微微下蹲不易被敵人發覺,因為人的視線總有水平而視的習慣,另外也是為了便於行動。在躲藏時不要因為緊張發出聲音,也不要因大意而將衣物暴露在外,而遭對方猛擊。

    2偷襲時雙腳不要踩在滑動的石塊上,以免突然失控滑倒跌地,不能擊中對方。雙腳保持起動前狀態,有猛然跳起的架勢。這樣,便於突然發動攻擊。

    3右手握棍,不能過於緊張,棍可放於右肩上方,不要將棍遠遠伸出,以免被對方及時發覺而先發制人,奪走短棍。注意力要集中,要有突然出擊的意念。右手握短棍左手護在胸前。

    4以上是一個外靜內動「狸貓捕鼠」前的準備姿勢,此動作做得好者,能在極短時間內發出極強的爆發力,身棍合一,一觸而發。

    5以待敵姿勢待機。聽到腳步聲,待敵漸近時,絕不動彈,唯深長細吸氣一口,準備突襲。

    6就在乙剛過轉角的一瞬間,甲飛身而起,撲出,在空中,將棍猛然揮出,狠擊對方後腦或後頸。

    乙方受擊,一定立刻倒地。運用此招,非死即殘,人命關天,非敵莫使!

    第十一手腦後一棍(二)

    「腦後一棍」是指打鬥雙方,一方持棍對另一方後腦要害部位猛然一擊的棍法。此棍法並非一定要從其背後猛擊後腦,在特殊情況下,從正面用棍也可擊打對方的後腦。

    從防護系統來說,人的身體動作姿勢可分為正常狀態和非正常狀態兩類。正常狀態指的是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所保有的姿勢,如散打中的預備式。非正常狀態指人體在被動狀況下露出不應有的破綻並無法彌補,無法保護自己的姿勢。這種姿勢常見於打鬥中被擊中的瞬間。如:被擺拳擊中時頭部被迫扭轉的瞬間;被踹腿擊中胸部時後倒的瞬間;被勾拳擊中腹部時收腹的瞬間等等。

    非正常狀態常常出現在失利、被動的時候,如果進攻者能抓住這個時機進行追打,效果是極為理想的。但中國人在「仁」的傳統思想束縛下,極少對失敗者再行追擊,並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宏量」。孰不知這是最佳的擊打機會,是江湖打鬥者絕不會失去的良機。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從正面擊打對手後腦的例子。

    1乙手持匕首,對甲蠢蠢欲動,因依仗凶器,變得氣焰囂張。

    2甲右手持棍(注意短棍的正確握法,以使短棍靈活變化),右腳在前,左手略前伸,右手將棍放在右肩前。

    3甲不要忽略左手的作用,不要過於重視右手棍的作用,在徒手格鬥中,左手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器械格鬥中,有時左手能在適當的機會出乎意料地殺擊乙。相反地,乙與甲相峙,一定非常注意甲的右手棍,乙一定設法進身,用左手纏住甲的右手棍。所以,甲方要盡可能發揮右手棍的威力,同時發揮左手的作用,不要將左手置閒不顧。

    4乙在運用引誘、挑逗、虛晃等手段之後,在有把握的情況下,上步用匕首向甲左胸心臟部位刺擊,以達到一擊而斃的效果。此時,乙來勢必然兇猛,下手一定狠毒。

    5面對乙的囂張氣焰,甲方絕不可退縮,一退縮,甲就有被刺死、刺傷的危險。這時,甲以荊軻之勇,向乙迎去,用左手臂對準乙手臂,猛然上架。與此同時,甲的右手棍猛然從下向前用棍頭頂擊乙小腹,或從下向上撩擊乙襠部(圖37)。注意甲右手並未過於前伸,而是以步帶身,用爆發力擊乙。

    6乙受棍擊,一定疼痛難忍,身向前彎,頭向前低,出現了難得的機會——非正常狀態,暴露出後腦的機會。

    7甲把握住此機會,略退後腳以拉開與乙的距離,同時右手棍從後向上向前、向下猛然擊打乙的後腦。只要擊打落點準確,乙即應聲倒地!

    特別告誡:棍擊後腦是江湖打鬥中流氓團伙互相撕殺的招法,或死或殘,如今此招在公民正當防衛中能夠不用還是不用為妙,以免防衛過當鬧出人命要負法律責任。

    第十二手邊風棍

    金華南山半溪村的村民,以善棍法而聞名四鄉。筆者聞名其曾先後在3年內多次前往拜訪求技,觀其棍式,古拙樸素。其中有一棍法,名叫邊風棍,是從右下方向左上方撥擊的棍法,實戰時硬打硬撥,以力取勝。歷史上,曾有單獨一人用此棍法撥倒7、8條大漢之例。

    無獨有偶,在江湖打鬥中也有這一棍法,也稱邊風棍,也是橫擊敵人側面的技法,只有勁力不同而已(長短棍的發勁本身就不相同)。其招式從實踐效果來看,威力巨大,而且招式可散可合,可拆可組,運用非常靈活。

    此棍法在實戰格鬥中,有一類比較特別的打法,即攻擊敵人的四肢。這種特別的打法優點有二:一是以攻對攻,搶佔先機;二是擊傷四肢,使敵人進攻能力喪失。本招「邊風棍」的第一式即是以攻對搶奪先機的打肢法。

    1乙右手持匕首,用的是持劍式握法,知道這種握法的人,一定也懂得一些匕首擊刺法,乙持此法,多向我腹肋刺擊,防守頗難。一旦刺中,刀尖由下向上穿入心臟,易造成死亡。1991年,金華有兩人鬥毆,一人用匕首刺中對方腹部,穿入肺部,結果對方搶救無效而亡!所以,對這種持匕首法者,應小心應付,不得馬虎。

    2甲右手持棍,放於右肩前,密切注意乙的全身。無論乙用何種引誘、虛晃動作,甲都用步法、身法周旋,而不輕易出棍。

    3在乙認為甲已經上當之時,突用匕首猛然向甲的腹部;甲看準乙是用實力猛刺時,便用右手棍對著敵人的右肘彎部,從上向下猛擊!此擊不但可破壞乙的進攻,而且可使乙右臂失去再次進攻的能力。

    4甲用右手棍擊中對方右肘彎後,再次將棍從左下向右上橫掃乙的太陽穴或頭頸。這一動作就是「邊風棍」法名稱的由來。

    5為了達到一招斃敵的效果,甲可再次提棍,從右上向下斜劈乙的左腰肋,將乙的肋骨打斷,或將乙的後腰擊傷。

    第十三手抹脖子

    抹脖子是江湖打鬥中用匕首攻擊對手的招法。

    匕首是江湖鬥毆時流氓團伙常用的短器械。匕首攜帶方便,殺傷力強,在近戰中有出其不意之效。

    持匕首時,較常用的是握劍式正握法,這種握法威脅性強。如果雙方都用右手正握法持匕首,這時,雙方都會密切注意對方的匕首動向,併力求發揮各自左手的作用。

    1雙方都右手正握持匕首對峙,並用各種步法、身法周旋,用各種手段詐騙對方上當。

    2乙突然上右步,用匕首向甲腹部直刺,欲致甲於死地。

    3甲向左偏身,同時用左手由內向外攔壓乙的右手腕,使其匕首向外偏離。同時,甲右手揚起匕首,由右向左前方抹刺乙的右頸動脈。

    4甲的抹頸動作應該快速,且與左攔手同時進行,在乙還沒有明白過來的時候將乙擊殺。

    第十四手回身一殺

    江湖打鬥中有許多招式,都是攻防技術相結合的巧妙戰術的配合。打鬥中每一招的每一式,都是有意設計的完善陷阱,步步都是誘餌,將對手誘入死角,然後關門打狗,越是絕妙的陷阱,越是完美,越不易識破。有時甲方顯示在乙方面前的是「軟弱」、是「無力的反抗」,但就在敵人志在必得的時候,甲方動若閃電,突如驚雷,以不可抵擋之勢,在瞬間將對手擊傷,擊斃!這就是「回身一殺」的精妙之處。

    1雙方在打鬥對峙中,甲方雖身帶匕首,但不亮出,以隱藏自己的實力。甲方可將匕首藏在左、右前臂的內側,方法是將匕首藏在護腕夾層內,只將握柄留出,用手掌遮掩。這樣,乙絕想不到甲手臂上有匕首,一旦動手甲方可迅速將匕首抽出。

    2雙方對峙,經過周旋後,甲方發現的敵人精明能幹,打鬥水平較高,甲方在沒有把握取勝的情況下,設法用匕首擊殺。

    3甲加快呼吸,並使呼吸聲音變粗變急,能讓乙明顯聽到,讓乙誤斷為甲膽怯體力已經不支。

    4甲兩手下垂,現出無力症狀,兩腳故意的踉蹌幾次,又極力想穩住樁步的樣子,再次誘騙乙方,誤以為真。

    5甲方猛力將腿踢出後,裝作因踢空而倒地的樣子,讓乙確認甲已經無能為力。

    6甲運用內氣鐵布衫抗擊功夫,故意讓乙擊中胸、腹、背、肋等部位,並讓乙以為其進攻已經得逞。

    7甲受擊後趁勢團身後滾,背朝乙方,同時用在手握住左手前臂內側的匕首柄,準備反擊。

    8乙追逼至甲身後,正欲施重手致甲於死地時,甲用右手突然抽了匕首,像一道閃電似的回身捅刺乙的腹部。

    第十五手太字刀法

    無論何種匕首招式,無非是則刺、擊、挑、剪、帶等基本形成組成。有時,一個絕妙的招法,只有一個動作,而這個動作往往致人於死地。有時,一個絕妙的招法,由許多動作組成,各動作之間巧妙組合,有引誘,有欺騙,有追殺等等。本例所介紹的,即是具連擊、追殺作用的「太字刀法」。「太字刀法」曾被吸收入中國警用匕首術中。

    所謂「太字刀法」,就是匕首連續攻擊的動作路線形成一個「太」字。也就是說,匕首是以「太」字的寫法進行攻擊的。

    分析一下「太」字,用於格鬥,確實大有講究。鋒利的匕首,所到之處,開膛破肚,皮開肉裂。而且匕首輕巧靈活,可以變化多端,用它來描刻「太」字,簡直游刃有餘。

    如果把「太」字「印」到敵人身上,可以看到:起初一「橫」劃刻在敵人的上盤(如眼、頸);一「撇」一「捺」,交叉而攻,籠罩敵人中上盤,並封住敵人的正面區域;最後一「點」,突出奇兵,變劃分為刺,是凌厲的擊殺手段。具體運用,需配合步法,具體動作如下:

    1對方對峙,甲方主動進進,將右手匕首藏在左肘底。向前上左腳,帶近對方,同時左手向前伸出抓向敵人眼睛,其作用是虛晃。

    2左手虛晃過後,藏在左肘底下的右手握匕首從肘底伸出,自左而右橫劃敵人的脖子,此即「橫」。

    3上動不停,我方上右腳,同時右手正握匕首從右上向左下劃擊敵左頸動脈,此即「撇」。「撇」的著力點在下「筆」之初,即敵左頸協脈。

    4動作不停,繼將左下方之匕首向上提起,再次從左上向右下,劃擊敵人的腹部,此即「捺」。「捺」的重點在最後一頓,故力點作用在敵腹部。

    5動作不停,左腳向右腳墊步,右腳向前上步,同時右手正握匕首向前刺擊,刺入敵人心窩。刺入後,將匕首搖晃,攪動其內臟。君不見書法寫「太」字時,最後一「點」點下,手腕微搖,使這一點沉實、飽滿、有力,然後才提筆。

    「太字刀法」由書法轉化而來。其用刀與用筆,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字刀法」納入軍警匕首術中時,只存其形(即「太」字的動作路線),去除了其中與書法同工之處,如提、頓、回轉等,特別是最後一「點」,晃動手腕攪碎對方內臟之意,江湖打鬥過於狠毒,自然不能在警用匕首中出現。

    第十六手迎風一槍

    「風」,是從對面吹來的「風,其勢凌厲,帶著嘯殺之氣。」「風」之行疾也,無人能逃脫,也無人能追趕。「風」是無形之物,無蹤、無影,但我們還能從周圍環境的動態變化,如草動、樹搖、土揚、塵飛等現象來判知它的存在和它運動的方向。

    與敵人格鬥,敵人的猛撲猛進之勢,也如此「風」。

    迎風一槍是介紹以棍當槍的打法。棍是齊眉棍,也可以是扁擔,也可以是其它類似的棒子。面對敵人的猛烈攻勢,是逃避不掉的。唯一的辦法,是用晃動作略阻之勢,然後在敵人稍一猶豫之際,施以猛擊!

    1敵(乙)我(甲)雙方在打鬥中,乙兇猛無比,敢打敢拚,氣勢洶洶。甲方在與之不能力敵的情況下,轉身逃走……

    2甲方看見不遠處有一根長棍,立即順勢抄起。

    3抄起長棍後,不用擺起迎敵的姿勢,而只是自然的用棍頭迎著乙的腹部心窩刺去。注意刺擊時左手(後手)適當高提,為下面的動作變化準備。

    4乙在猛衝之中,如果不及時停止進攻之勢,就會被甲方棍頭擊中。

    5乙若反應靈敏,且不想停止猛衝,一定會用手臂或武器橫截我棍,同時身體依然衝入。

    6這時,甲可將左手下壓,將棍頭提高,向前上方狠刺乙頭面。如能刺入乙的嘴巴或眼睛,效果更好。

    7在甲方棍頭刺面的時候,如果乙已經衝近,這時甲方:腳步向後滑動,拉開與乙的距離,身體在後退中,但棍頭依然向前刺出,絕不後縮,此擊照樣擊中不誤。

    關鍵在於風馳電掣的攻擊中迅速把握戰機,及時出擊;如果延誤半秒鐘,甲方長棍就可能發揮不了它的威力。

    長棍的刺法移植於槍法,只是棍無槍頭卻用槍法,是槍法中最凌厲的殺招(特別是穿喉槍及穿心槍),故稱「迎風一槍」,而非「迎風一棍」,這個「槍」字有其深刻含義。

    第十七手龍甩尾

    「龍甩尾」用在棍法中,自然是以棍尾擊敵的招式。

    「一理通,百理通」。棍法的格鬥與徒手的格鬥相類似,如刺棍,就好像是散打中的直拳,既可以主動進攻,也可以阻擊敵人的進攻,還可以防守反擊。

    又如南方「兩頭棍」中的橫擊棍法,也極似拳擊中的擺拳、平勾拳動作。

    「龍甩尾」棍法的運用,就是刺棍與橫擊棍的組合。打個淺顯的比方,就是拳擊中前手直拳與後手擺拳的組合。雖是一個簡單的組合,但在具體的場面該有具體的運用。

    下面舉的是具體進攻的例子:

    1江湖打鬥雙方對峙,甲方鬥志旺盛,手持長棍,左手左腳在前,面對乙方。不論乙是徒手或手持何種器械,用方主動進攻。

    2甲方主動進攻,用陰陽把握棍法,上步,逼近乙方,同時用棍頭向乙的心窩部輕快地點擊,一點就收,好似刺拳直擊。

    3乙無論用閃避、格檔等何種防守手段,甲方均可視雙方間距,或上步或不上步,用棍尾由右上向左略偏下方狠劈乙方的脖頸。

    如果乙正面朝甲,甲棍必擊中其胸鎖乳突肌,乙受擊後立即暈倒;如果乙方左側面對著甲,甲的棍尾可擊中乙方後頸,致乙死亡;如果乙右側面對甲,甲棍尾就擊中乙方嘴鼻,使局損傷慘重。

    4以上兩式組合,第一式為虛晃手段,宜輕快、宜短促;第二式為實擊,宜力道沉重,要有「沉香劈山」的氣勢,有「金猴奮起千鈞棒」的霸道,無堅不摧。

    以上是主動攻擊的例子,下面再舉一個「龍甩尾」用於阻擊反攻的例子。

    1江湖打鬥雙方對峙,乙氣勢洶洶向甲衝來。

    2在乙近甲身但未實施有效攻擊前,甲方進行阻擊,伸棍向前,迎著衝上,用棍頭刺擊甲的心窩。

    3甲方阻擊成功,乙進攻之勢在半途受阻,舊力已過,新力未生之際,甲方實施反攻,以龍甩尾巴的力量,將棍尾有力地從右上向左橫向,擊打乙的脖頸。

    4乙方受擊,必定倒地。

    這是阻擊反攻的例子。

    看「龍甩尾」的打法,不僅「龍甩尾」是這一棍法的象形名稱(指棍尾橫擊),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那就是:要用龍甩尾巴的力量、神韻、氣勢打出這一棍法來。

    第十八手回身棍

    江湖打鬥中有「徒手對付長棍不宜後退」之說。武術界也有「退拳進棍」的說法。如果乙用棍向甲打來。甲方後退的話,甲方便始終處於敵人「棍頭一尺」的威脅之中。棍術的威力,就發揮在「棍頭」一尺的位置上,這「一尺」才最具有傷力。「讓過這一尺」,就可以用手臂去格擋對方棍的後大半截棍,秘訣就在這裡。

    所以有人對付長棍的進攻,大多伺機進步用近身戰法,使棍法變「老」,失去作用,甚至會牽制持棍的兩手,處於被動地位。

    棍有「死活」、有「老嫩」。躲棍近身搶入持棍者的死角,是對付持長棍最有效的方法。

    在江湖打鬥中,有許多人就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硬起頭皮搶入對方死角的。所以打鬥中常常出現這種搶死角的場面。相反,假如甲方手持長棍,乙方冒死來搶甲的死角,甲又該如何呢?

    1雙方打鬥對峙,乙徒手,甲手持長棍,擬向乙進攻。

    2甲方用刺棍法向乙點刺;乙見甲方採用刺棍之術,便搶入甲左方的死角。

    3甲用棍頭猛向敵人刺擊之同時,乙向右前方撲進,避開甲方的進攻,搶入甲方的死角。剎那時,甲方三盤被封,棍子已無作用,馬上處於危險狀態。

    4甲方險中生奇,左腳向後方邁一步(即轉身向後走一步),同時向右轉身360。這雖是一步之差,但卻拉開了甲與乙的距離,甲方由「死」變「生」,對方由有利位置變成了不安全的位置。

    5乙的身體處在甲最佳的攻擊位置上,甲方機不可失,順勢用棍尾(即右勢)由下向上捅擊乙的腹部。注意,這是捅擊,與刺擊的勁力不同。捅擊要要求手、棍貼身,以身發勁,力量很大。

    6上動不停,甲方右腳再次後退一步,同時借退步之勢轉身用棍法從左上向右下斜擊乙的頭頸部位,乙將會應棍而倒。

    第十九手自殺

    在江湖打鬥中,有許多古怪的招法。比如說,甲方徒手,乙方用匕首。格鬥時,甲方用擒拿法控制乙持匕首的手,然後加以牽制、施勁,借用乙的匕首刺入乙的身體,乙因自己的匕首殺死自己,就好像是自殺,故此類招法名稱叫「自殺」。

    當然甲要想在徒手的情況下擒住敵人的手並控制他,是很不容易的。雙方攻防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的格鬥水平。

    例如乙武功高過於甲,又用了匕首,甲方便如甕中之鱉無處可逃了。假如甲、乙雙方武功不相上下,乙借助手中握有匕首就贏得了主動,佔了上風,但這並不說明甲方不可勝乙方,因為雙方格鬥除了以武功實力為基礎外,機智也是占很大比例的。假如乙武功低於甲方,而使用匕首,但甲方善擒拿,在「空手、白刃」方面有特長,這時,就可運用本招「自殺」,借刀殺人。

    這裡介紹其中一招甲對付乙側刺的「自殺」動作。

    1甲徒手,乙手握匕首。雙方對峙,乙向前上右步,右手反握匕首,由甲左側向右斜刺甲的左腰,肋部,一旦刺中,甲命休矣。

    2甲方及時撤左腳,讓開乙匕首的刺擊,使其刺空。

    3在此同時,甲方立即伸左手由外側抓握乙的右手腕。

    4甲方右手由上扒抱乙頭中部後腦,同時左手推其右腕。這樣,甲右手下壓乙頭部,左手前推乙方握著匕首的手,就能對乙方形成極大威脅。

    5甲方右手下壓乙的頭部,並迅速抬右腳,屈右膝,用右膝頂擊乙右手腕。在甲右膝的猛力頂擊下,乙的匕首即刺入乙自己的腹部。

    第二十手酒瓶打

    江湖打鬥,雙方先談後打,一旦動手多在飯店酒館,此處常見的是酒瓶或瓷碗,特別是酒瓶。

    在電影電視中,常見如下的鏡頭:雙方以嫻熟的動作,精妙的技巧,周旋打鬥。雙方你來我往,不分上下,正打個你死我活。突然在一方的背後悄然出現了一個手持酒瓶的人(很多場面還是女的),只見她揚起酒瓶,猛力下砸,「彭」的一聲,瓶碎人倒,被擊者鮮血四濺……而她則揚長而去。

    於是看電視、電影的人會感歎起來:「好功夫比不上一個酒瓶!」

    按理說,酒瓶的硬度與人體頭骨比起來,酒瓶顯得遜色多了。但由於人體的頭骨缺少應有的抗擊鍛煉,致使在受到外力衝擊時不能隨動,大腦受到震動,甚至損傷,大多數人當場昏迷。至於出血,也是由於頭皮瞬間不能承受重擊而裂開。可見,用酒瓶擊打,也可增加格鬥的威力。

    但酒瓶畢竟不如匕首靈活,也不如短棍沉猛,如果甲舉著酒瓶去追打乙,那麼甲方極有可能不但擊不中乙方,反而因酒瓶之牽累而受制。如乙有準備,用酒瓶砸擊乙的頭部,也不是那麼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偷襲才能發揮其威力。

    酒瓶多是用玻璃製作的,而打掉瓶底,酒瓶也是一種利器,它的鋒口很容易劃破人的肌膚,甚至也能刺入內臟。因此,江湖打鬥者利用其鋒利之作用,用刺擊的手段,把它當匕首使用。如:

    1甲乙雙方在酒館相遇,相互周旋即打鬥,功夫不相上下。甲方在退守中忽然發現桌上有一酒瓶,隨手拿起,在桌沿上一敲,使酒瓶下部不規劃地破裂,露出幾道尖利的鋒口。

    2甲方隨即利用手中的破酒瓶,以鋒口迎擊乙方。

    3當乙用右直拳向甲方進攻時,甲可立即上步用左手架擋,同時用右手酒瓶鋒口刺入對方的咽喉。

    ………………………………中間暫缺…………………………

    第二十九手夾攻(二)

    實戰格鬥與散打比賽中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說,在散打比賽中為了求得公平的競爭,總是一對一的對抗。而在實踐格鬥中,碰到一對二的情況,往往顧此失彼,格了這一拳,中了另一腿,閃了這一腿,中了那一掌。一個散打比賽獎牌的獲得者,有時也會被一群流氓所毆,這是因為只適應比賽,而不適應實戰的緣故。

    但我這裡說的並不是一人對多人的應付方法,而是研究多人對一人之法,是如何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決圍圈中孤立的敵人的問題。

    在夾攻(一)中,我談到前後二人夾攻一人的招術。在這裡我再延伸討論下去:如果乙已經發現了位於他身後的即將進攻的甲2,形勢又將如何呢?

    很明顯,當乙發現他身後的甲2時,必定會轉過半個身子,同時面向甲1及甲2,予以警戒,甲方二人均在乙的視線之內,甲乙雙方三人形成三角形的對立形式。

    這時,要給乙以迎頭痛擊,可以採取這樣的措施:

    1用虛實相連的打法誘其露出空襠。

    2攻擊下盤與攻擊上盤交錯而行,使其上下難以兼顧。

    3甲1與甲2同時進攻或輪番進行。

    4甲1纏住乙手腳,甲2猛攻。(這種情況放在下一手裡討論。)

    下面的一招攻擊就依據了上述原則。

    設甲1甲2乙三者對峙,乙與甲1、甲2相視而立,甲1在乙右前方,甲2在乙左前方。然後,甲1與甲2發動進攻。

    甲1與甲2移動腳步(幾乎在同時),甲1猛然躍起,大揮拳,佯詐進攻乙的上盤頭部。在揮拳佯擊的同時,甲1應密切注意,以防乙後發制人的反攻。

    甲1接近乙,乙準備抵抗甲1對他的上盤攻擊時,甲1忽然閃身,橫向讓開,為甲2攻乙創造條件。

    幾乎與此同時,甲2已躍進乙身,提起右腳猛然踹擊乙的中盤。乙在防不勝防的情況下,差一點被甲2擊倒。

    接著,甲1立即衝上,揮拳猛攻乙上盤。甲2立即用左腿猛攻乙腹,將乙擊垮。

    在乙彎腰的同時,甲1躍起,用腳由下而上狠踢乙的面部,或者自上而下狠踢乙頸部,將乙徹底擊垮。

    在上述這一招中,甲1揮拳佯擊與甲2下盤踹腿成虛實相同的戰術,腿擊腹與躍起擊頭完成上下的合擊技巧。而甲1與甲2的輪番連擊一定會令乙氣也喘不過一口,就垮去。

    第三十手「別打了!」(纏打)

    這也是二對一的打法,這種打法的原則很簡單:——我纏住敵人手腳,友人猛攻。

    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鏡頭:在街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不知是不小心,還是故意的,乙狠狠地踩了甲一腳。甲瞪眼,乙也瞪眼。雙方言語不和,即打鬥開始,你來我往,拳腳交加。

    這時,忽然從人群中搶出一個人來,他迅速地跑到乙側面,用手拉住乙的手,或用反手抱住乙的腰(包括抱住乙的手),並且盡力地往後拖乙。這樣,乙的手便被不速之客緊緊纏住。更難得的是,這位不速之客口裡大聲喊著:「別打了,別打了,打不得」之類的話,儼然是一個息事寧人的勸架者。

    在他的一聲聲「別打了」中,我甲方用幾記猛拳狠擊乙的腰、肋、腹等部位。等那位不速之客放開乙的雙手時,乙已被甲打得癱軟在地。

    乙就在這種莫名其妙的困惑中挨了一頓悶揍。

    明眼的圍觀者一定猜到,這位不速之客,肯定是甲的同夥!

    這種纏打方法,稍有打鬥經驗的人都曉得運用,所以你外出碰到陌生人熱情地箍著你的腰時,千萬要注意,不要上當。另外,你的朋友與人打鬥時,你可千萬不要拉著朋友的手勸架,否則,幫友不成反幫了倒忙,害得你的朋友因你拉住的手而吃虧。正確的勸架方法是用背靠著你的朋友的胸膛向後推開他,同時對著面前的對手搖手相勸。這樣,對方一般不會對你進攻。因為如果他對你進攻,你與你的朋友會立即聯手反攻,聰明的對手是不會這樣做的。

    纏手打法推而廣之,也可用纏腳打法,如果我與對手打鬥,友人突然從敵後向前抱住敵人雙腳的話,形勢明顯地利於我方。這時我發動猛攻,可望在幾拳中擊垮敵人。假如友人抱住敵腿後將其掀翻。(雙手依然抱腿不放),我可在瞬間上前將敵制服,如腳踢心窩,踢肝肋,踢太陽穴,踩頸,踩咽喉等等。

    第三十一手「偏偏我打你」

    有時候,許多人與你周旋,有的要與你打鬥,有的要與你講理,有的要來勸架,……,面對許多人的糾纏,如果問你:今天若發生打鬥,誰會與你先打?按一般常理,那個擼袖伸拳的將會首先與你動手。

    但是有些事情絕不按常理去發展,首先與你打鬥的都是另有其人,一個你絕想不到的人。「偏偏我打你」這一招式名稱,就是借用打鬥之後的口頭用語,你可以從這一句話中體會到施用此招後的得意心理——「偏偏我打你,你想不到吧!」

    下面,請看一場打鬥的場面:

    甲、乙雙方面對面地相峙而立,甲2瞪著乙的眼睛,乙盯著甲2的眼睛,咬牙切齒,他們之間早有舊仇,今日一見,分外眼紅。

    「今天老子要教訓教訓你!」雙方都這樣叫陣。於是,打鬥在即。

    這時,第三者——甲1,急速地跑到乙的面前,口裡嚷著「別打別打」。然後甲1拉著乙的一隻手,將乙向後推著。

    甲1的友人甲2喊著「今天讓你吃一頓柴(即揍一頓的意思)。」但並不真的上前動手。只在遠處指手劃腳。

    乙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甲2的身上,特別是乙的眼睛,死盯著甲2。因為,目前對乙威脅最大的,不是近在乙身旁的甲1,而是遠在兩三米之外的甲2。

    這樣,遠處的甲2依然指手劃腳,但絲毫未碰到乙的一根毫手。誰也未料到的是,在近身勸架的甲1,卻突然發動猛攻。這應了招法名稱的一句話——「偏偏我打你!」

    1甲1忽然鬆開原來拉著乙的右手,從敵右肩上伸過,抓住敵後頸往前壓,使其頭部向前低下。

    2甲1又屈右膝由下向上狠狠地頂擊乙的臉部。

    3甲1放下右腳,右手向上揚起,從上向下猛擊乙後腦,將其頓時擊暈!。

    施用此招的人,大多非常成功,施招後,未免得意洋洋,忍不住脫口說:「偏偏我打你,想不到吧!」於是,在江湖打鬥中這一招就用了這麼一個怪名稱。

    第三十二手穿腦

    鐵釘這種小暗器的使用,需以平時的艱苦鍛煉為基礎。

    鐵釘握在手上,需有特殊的握法,只有正確地掌握了這種握法,才能有效地避免鐵釘反作用力對自己手掌的損傷,同時也能將全力集中在鐵釘頭部,刺入對方身體。如果沒有正確地握法,有時想讓鐵釘伸出手外部分長一些,以便增強殺傷力,卻不料手掌不能緊握鐵釘。如果將鐵釘大部分握住,牢固是夠牢固的,殺傷力卻又顯示不出來。

    下面介紹其中一種握法:

    伸出手掌,四指併攏伸直,大拇指張開與四指成90-角,然後尋找交叉點。沿無名指向手腕延伸直線,再沿大拇指內側向手掌內延伸直線,兩直線交叉之處,是關鍵點。

    將鐵釘中段夾在無名指與中指之間,將釘尾放在上述關鍵點上,然後將手掌屈握成拳,鐵釘就堅固地握在拳中,就好像澆鑄在水泥中一樣,而且露出拳外的鐵釘有很長一段,如果刺入敵人身體,將會刺進很深。

    但並非掌握了以上握法就可以隨意地運用,因為在用鐵釘擊刺敵人時,上述手掌上的關鍵點可以也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有時,在沒有鐵釘的情況下,折樹枝竹枝代替,用以點打敵人的穴道(這就是仙霞嶺武功派系極厲害的「金枝打穴法」),這時,關鍵點的承受力更為重要。所以平時對這一點更要多作鍛煉。方法是以竹枝一段握在手中,向硬木板猛擊。天長日久,不但手掌關鍵點堅硬無比,竹枝發勁也特有力。現代硬氣功表演項目就有「穿釘入木」之術,但一般人只會表演這一項目,卻不能領會其點打精髓。

    下面就介紹使用兩枚鐵釘做「穿腦」一招的技擊法(並非點穴)。

    1雙方對峙,甲方為了在極短時間內擊傷乙,掏出鐵釘握手中,在夜色掩護下,實施突襲。

    2別忘了,甲方目的是將鐵釘刺入對方軀體,需要快攻猛取。於是甲方搶身進步,用左手鐵釘向乙眼睛刺去。

    3趁乙防守之際,甲方右手鐵釘如閃電般地前刺,刺入乙的腹肋部。

    4乙中、下盤被刺,甲方緊追不捨,將左手鐵釘由下向上,刺入乙頸部或喉部,注意從下向上刺入(圖120)。

    5動作不停,甲方再用右擺拳的拳法,由右向左,將鐵釘刺入乙左太陽穴,然後迅速換勁拍拳,用掌根將鐵釘拍入太陽穴。如果將全枚鐵釘(3寸或5寸)拍入太陽穴,乙的生死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十三手搬頭

    擊敵之前溫文雅爾,擊敵之時如雷似火,這也是江湖打鬥的特色之一。

    甲、乙對峙凶殘打鬥,甲先用輕聲軟語穩住乙。要知道,一連串的「對不起!對不起!」會使乙凶心頓斂,一連串的「老師傅、老師傅」,會讓乙心滿意足。在乙的心滿意足中,甲卻不知不覺地靠近乙,並用手以友好、和善、親切的方式拍拍乙的肩膀、手臂,或拉住乙的手。這樣,甲或多或少地佔據了有利地進攻位置,控制了全局,牽制了乙的攻勢,就好像佔領了攻守的制高點。

    下面的一招「搬頭」足見江湖殺手的凶殘:

    1江湖撕殺,甲乙定點相約,甲方騎自行車,故意在轉彎處與飛奔而來騎自行車的乙相撞,雙方倒地,站立相峙。

    2甲方馬上堆下笑臉,口稱「老師傅,老師傅,幸會!幸會!」,一面走向對方,接近,用雙手輕輕為乙扶塵實則壓住對方的雙手臂肘處。

    這裡為緩和緊張氣氛,臉上的微笑,與口中的蜜語,是不可缺少的。與此同時,甲方接近乙方,自然地用手壓住乙的雙肘。這樣,表面上看來甲方表示友好,實際上甲方的雙手已經控制住乙方雙手的攻勢。

    3在乙方心滿意足的陶醉中,甲方突然地發動猛攻,似閃電般地揚起雙掌從下向上從外向內合擊對方雙耳,將掌心的風灌入對方的雙耳,使其造成轟鳴性耳鳴甚至暫時耳聾,從而削弱乙的反應靈敏性。

    4動作不停,甲方緊接著雙手順勢向後、向前下方摟住乙的後頸,向下方按,將乙的頭按到甲的胸前;同時,甲方屈右膝向下向上猛力頂擊乙的臉部,上下齊攻,乙必定臉上開花,立時昏倒。如果甲方個子矮小,可以緊抱乙頸部下壓的同時雙腳向上跳起,屈膝在空中猛力頂擊乙臉部。

    5我方鬆手,雙腳落地,再用擺拳猛擊敵人的太陽穴,將敵制服。

    第三十四手「栽贓」

    在江湖打鬥中,為了報復敵人,他們是不擇手段的,其中有招叫「栽贓」。通常報復敵人一般喜歡在人少地僻的地方,以避免在中途有人「打抱不平」,殺出個程咬金。但是,如果製造機會,利用人們的「制邪」心理,來個借刀殺人,亂中取勝,倒也不失為絕招。所以有人就喜歡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製造機會,陷敵以「不義」,激起眾怒,達到報復的目的。其中,利用栽贓的手段,激起眾怒,讓他的對手遍體鱗傷的做法最為普遍。在江南,親朋中上一輩對下一輩贈以紅包包,以示惠親,表示友好。贈紅包包是極為客氣的,用「一個紅包包」來為借用皮夾子栽贓打擊對手的方法,頗為有趣、詼諧。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實際打鬥場面:

    甲1與友人甲2,在熙熙攘攘的大街緩緩行走,因為他們盯上了一個目標——他們的對手乙。然後,甲1示意友人甲2拿皮夾子,在皮夾子中留八十四元錢和甲2的照片。

    甲1在後面盯著乙,甲2緊緊跟在乙的身後,在適當的機會,友人將皮夾子迅速地塞入乙的口袋中。

    乙發覺口袋被人掏動,一定將手伸入其口袋中,這時,甲2立刻將乙手抓住,同時大聲喊「抓賊呀——抓賊呀——我的皮夾子讓他偷了!」

    這時,正在行走的人都會停下來,並圍過來。甲2繼續喊「他偷我的皮夾子」,同時將乙口袋中的皮夾子拿出來,打開。「你們看,這是我的八十四塊錢,這是我的照片」,向周圍的民眾求助。

    甲1立即衝上,口中喊道:「好哇,小偷!打死他,打死他!」並對著乙猛擊。這時,周圍的好事者都會湧上來,你一拳我一腳,從四面八方如雨點般地擊打乙,就連老頭子也會伸出煙鍋子打來。因為過去在民間,有「打死小偷不抵命」的說法。

    這時的乙在莫名其妙中當了小偷,就是有一百張嘴也辯白不清,此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雙手護住要害,低頭縮身以盡量減少傷害。

    而甲1與甲2,則已在眾人的一片叫罵和拳雨中,抽身退出,悠哉悠哉地走了。

    第三十五手開門敬酒

    有時一記厲害的招術,不在於完美的組合,而在於它根本性的某一動作。我們前面談到人體咽喉是個致命的要害,重點攻擊它可以獲得窒息的效果,喉部痙攣,幾乎不能呼吸,更不能發出聲音。所以凡研究武功的格鬥,對這處效果不能忽視,而應珍視並善加利用。攻擊咽喉雖達不到一擊而斃的目的(有時可致窒息而亡),但此部位受擊後不能言語呼喊是其特點,再加以攻擊者在進攻時沒有必要施以猛擊,只需短而快地舉手輕輕一擊,即達效果,這給人們的攻擊帶來便利。在江湖打鬥中,就是巧妙地利用這一特點,來地敵人進行「封鎖性擊打」。比如在鬧市區,人來人往之中,首先打擊敵咽喉,因敵不能喊叫「救命」而不會驚動更多的人。這種擊打,帶有「封鎖」性質,所以稱為「封鎖性擊打」。

    下面,我們介紹一招打法,稱為「開門敬酒」。

    假設甲與某敵乙有不共戴天之仇,欲報復出氣,但乙深居簡出,很少在外面活動,沒有擊打乙的機會。甲又與乙之仇非報不可,不得已進入乙家中對乙進行報復擊打。但進入別人家庭擊打頗為不易,一是一般家庭由多人組成,如果動作不迅速,在乙喊叫前不能徹底制服乙,乙一定會大呼小叫喊「救命」,況且四鄰聽到喊叫後,會迅速從四面包抄上來制止犯罪,甲雙拳難敵四手,不死也得重傷,從地上爬著逃去撿一條性命就算是萬幸。再者如此做法不僅以身試法,也等於自投法網。因此,很多歹徒不敢如此冒險。

    當然現在江湖打鬥也流行另外一種做法,那就是甲方用卡車裝上二三十個人,逕直將車開到乙家門前,下車,不管三七二十七,闖入乙家打人、砸桌椅,只用兩分鐘,出門,上車,一溜煙逃走。因為來的人多,鄰居不敢出面阻攔;因為擊打時間少,又用了卡車,來去速度快,等人們報告給警察,警察趕來,這裡早已車走人空了,不易追捕。但這種打砸搶的做法必須僱傭很多人,否則,四鄰截住了卡車,就等於找到了和尚廟,和尚跑得了廟跑不了。

    江湖歹徒多利用擊打咽喉窒息性的招法,故甲方只出動兩個人(甚至一個人),就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乙制服,絕不驚動四鄰。這就是「開門敬酒」。

    江湖之徒施用「開門敬酒」時絕非一人,如甲1與友人甲2前往,由其友人甲2提一隻手提包,裝作友好訪客的樣子,以避免引起乙方四鄰的懷疑。找準時機,走到乙家門口,敲門。當乙打開房門的剎那(沒有自衛經驗人往往把頭伸出門外來想看看敲門的是何人),甲方快速地伸手,用手指、拳,短快地在對方咽喉上點擊一次。只此一點,乙必一彎腰,捧喉,而不能喊。在此同時,甲2進身將門關上,口中說些客氣話。甲方對敵咽喉進行點擊後,可再在乙的要害上猛擊一次,令乙昏迷。然後,在一聲聲的友好的告辭聲中,甲1與甲2輕鬆地離去。

    第三十六手絕殺

    絕殺,就是趕盡殺絕。甲乙打鬥互相不給對方留迴旋餘地。乙雖想招架但卻無法招架,最後被甲方擊中而亡的招式。

    絕殺又「絕」又「殺」,但並非如人們相像的那種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對付何人都百分之百管用。一旦施展即致敵於死地的招式,它的效用,它的威力,有待於施用者的發揮。

    這裡介紹的「絕殺」這一,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以實應實,避實擊虛,接近敵身用摔法將敵人摔倒;第二部分緊接第一部分,實施毒招,痛下殺手,趕盡殺絕。其實,所謂「絕殺」,是指招式中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為基礎,也只有在第一部分招式確實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才可施用第二部分招式,如果缺少第二部分招式,那麼一招「絕殺」也就名存實亡,不成其為「絕殺」了。

    下面介紹這招「絕殺」:

    1甲乙雙方對峙,保持一定的距離。當乙方想要對甲實施猛攻時,必定要縮短與甲的間距向甲方靠攏。這時,甲方等待時機,尋找空襠進身。

    2乙方左腳向前滑步,同時用左直拳向甲頭部虛晃。甲向後滑步的同時,右掌阻擋,但身體不能向後仰。

    3乙在虛擊後,進行實擊,用左直拳向甲喉部猛擊。如若甲方被擊,後果不堪設想。

    4甲方見乙露出中、下盤空襠,不退後,滑步進身,矮身鑽入乙方拳下,用雙手從外向內、從前向後摟擊乙方兩大腿,同時左肩膀猛向前頂擊乙腹。上下交攻,乙必向後仰倒。注意施用此式時不能如摔跤般地用「柔力」,而應該用爆發力,以「擊」的形式出現(靠打勁)。

    5乙向後仰倒地的同時,甲右腳急向前跨出,踩住乙的左手大臂。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