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一卷 府院深深 第三十九章 靜安草堂 文 / 林南1

    第三十九章靜安草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朝陽方升,秋露初凝,昌寧城西郊靜安齋草堂之內,已經傳來諸童子少年朗朗的讀書聲。清脆的童聲夾雜著略帶奶氣的稚語,在這秋高氣爽的早晨,竟讓人油然而生溫馨之感。

    辰時初刻,草堂上端端正正坐著的,大都是些窮苦人家的孩子,雖是衣衫破舊,卻人人洗的乾淨,面龐上也帶著股堅定的神氣。此時城內富貴人家的少爺多半才從床上爬起來,最勤快的也還在路上。相比之下,讀書的渴望對於草堂上這些窮人的孩子來說,顯得更為迫切一些。

    他們家境大都貧寒,買不起昂貴的書本和筆墨紙硯,因此往往是幾個孩子聚集到一起,看著一本舊書在朗誦。恰恰是這種情況,反而使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對教授的內容記得也更為牢固一些。在他們正前方丈許處放著一張几案,案頭放著一個筆筒,一方硯台,幾本薄書。一個青衫文士正站在案後,面帶微笑看著他們,並且隨著孩子們讀書的聲音有節奏地微微點著頭。

    朝陽,微風,青衫,草堂,伴隨著認真誦讀的孩子,在這個秋天的早晨,構成了一幅清新柔美的畫卷。

    林武站在草堂外看了半晌,呼吸著鄉野之間的空氣,似乎連帶著也有些脫胎換骨的意味,那些家宅中的瑣碎之事,那些官場上見不得光的污穢之事,在這一刻似乎都離他遠去了。林武甚至想起了自己年少讀書時的一些事情,面上神色也顯得頗為放鬆。

    昨日與楊宣商量完事情之後,林武沒有著急前來,而是先去了前衙處理公務,一去京師數天,回來之後若還是幾天都不坐堂辦公,難免顯得有些玩忽職守了。而且中間有許多往來官文需要他親自蓋印簽押,同時林武也得對時下所發生的事情有一個整體的輪廓。所以林武昨日在衙門忙了一天,今日才起了個大早,帶著林南林跖來拜師的。林武心中著實想瞧瞧,這位靜安齋主到底是何人物,竟能得楊宣那般讚許。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

    草堂中誦讀之聲未歇,林武也便未上前打擾,只是此時這誦讀的內容,倒令他起了幾分感慨。曾幾何時,這《三字經》很多人都背誦過,其中的教導也曾深印在他們的心中,但一朝回首,卻發現不知何時開始,有很多東西竟不知不覺之間被拋了個乾淨。殺母弒父者有之,『淫』婦謀夫者有之,兄弟鬩牆者有之,叛眾離親者有之,佞臣欺君者有之……到底是什麼使得這些人在漸漸長大之後,反而慢慢地摒棄了這些人倫之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此言雖然直白,卻一語道破個中因由,縱使有些酸儒窮辭而辯,也不過是蒼白之言罷了。世間糾紛,十之**,歸根結底不過是因為「名」「利」二字而已。就連林武自己,浸『淫』官場近十年之後,也不再是當初「一腔熱血為君流」的意氣書生了。默然無語半晌,林武終於暗自歎了口氣,轉臉看看自己的兩個兒子,心中祈盼著他們日後長大成人,萬萬不能忘了今日這些教義。

    天下父母,皆是一般,幾乎少有例外。只是父母所思所想,大都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林武今日自身感慨,便想兩個兒子以後兄友弟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個規矩厚道人,殊不知父母之願,大抵都是極難如願的。比方當初林侍郎想讓林文習文,林文卻偏偏愛好習武,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今林武做了父親,想讓兩個兒子做一個不被社會污濁風氣塗染的人,這不是奢望是什麼?何況林武似乎從根本上忽略掉了一個問題,大兒子林南從小便在無父無母遍地危險的社會上打滾,若是一個本分人,如何能在那種境地中活下來?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三字經》終於接近尾聲,到最後眾童子齊聲誦道:「太祖興,國大建,號聖武,都雲京。靖四方,克大定,民安富,四野清。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又再讀得幾句,便終於止歇了。

    那青衫文士勉勵了眾童子幾句,接下來便要接著昨日的課業開始繼續講解了。他面帶微笑抬頭,正要引經據典說些什麼,忽然眼簾掃到外面不遠處的林武三人,心下暗笑,看來又有新人來了,只是來人看穿著打扮不似窮苦人家,卻也不顯得特別富貴,但舉止氣質又迥然有異……青衫文士閱人多矣,一望而知今回來的人不同以往,於是略微安頓了下草堂中的學童,隨後緩步而出,來到林武近前。

    林武見青衫文士出來了,搶先上前一拱手:「敢問,這位可是近日名聲傳遍昌寧府的靜安齋主?」

    青衫文士向後微微退了半步,也是一拱手:「些許薄名,不敢當足下一讚,敢問……足下在此觀望草齋許久,莫非也是……」

    林武笑道:「正是,我乃是慕名而來,專程來此,想請靜安齋主不吝教導我這兩個孩兒。只是不知犬子能否入得齋主法眼,得蒙教誨?」

    靜安齋主若有深意地看了看林武,沒有正面回答,反而言道:「若是尋常鄉野村童,但有好學之心,修必傾力教之。但觀足下言談舉止,兩位公子穿著打扮,似乎不是尋常人家,若果真如此,修怕是無能為力了。」

    林武聽這位靜安齋主如此一說,心中暗笑,他明面上固然是拒絕,但同時也很委婉地傳達了一個信息。這話的意思是說,尋常百姓家上不起學的孩子,只要肯學,我就盡心竭力地教導,即便我才能不高,但也不會有人挑我什麼。可看你們爺幾個這穿著打扮,進退舉止,像是個出身不凡的,說是讓我來教,恐怕這教之前,還得來掂量掂量我的斤兩吧?

    其實也不怪青衫文士這麼說,以他閱人之豐,這種事情早就見過了,何況就在這昌寧府中,還真就有人這麼做過了。昌寧府乃是江南富庶之府,自然少不了皇親國戚在這呆著享福,其中就有一個郡王,眼下就住在這昌寧城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