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一卷 府院深深 第四十章 端和郡王 文 / 林南1

    第四十章端和郡王

    大建朝封王,實行的是封而不治之法,親王郡王都有封地,也有相應等級的俸祿,但只享受特殊待遇,卻沒有實際上的治理權。親王是一等王爵,受封土地自然大一些;郡王是二等王爵,受封土地小一些。由於封王之後只是多了一筆收入,有財無權,所以除了封地在繁華富庶之地的王爺,大多數的王爺都不願意去封地「就藩」。尤其是封地在北方地域的王爺們,更是寧願在京城裡享福,沒有幾個願意到北方吹風吃沙子的。

    說起來,建朝對於這些皇家子孫也算寬容,由於這些大大小小的王爺們手中沒有權力,所以皇帝對於他們是否「就藩」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他們去了。可有一點,在京師建王府可以,去封地建王府也可以,但受封之日必須把建府的地點報上去,一旦報上去皇上御筆欽點定下來了,那就是板上釘釘,無可更改了。在京師住的,不能在封地再修建王府,封地可以建宅子,但規制要從簡,要比京師的王府規格低。在封地建府的,沒什麼事兒不能隨便進京,否則就是擅離封地,要降罪的。只有年、節和重大祭祀的時候,才能回京師看一看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規矩,所以大部分的王爺都選擇了在京師建府,他們從小就生活在京師,都怕離了京便再也回不來了。但也有的王爺是不能留在京師的,貪安逸的王爺沒人理會,不老實的王爺可就有人盯著了。所以大建朝每當新皇帝登基之前的幾年,總是會有幾位親王被強制性地趕出京師,去封地「就藩」。待大局已定,氣像一新之後,他們是否還能重回京師,那就得看各自的表現和新皇帝的心情了……

    就藩的王爺不多,但富庶之地的郡王就相對較多了。在京師,一個郡王不值得什麼,皇家的血脈根深葉茂,四九城裡頭,抬頭低頭哪天不見幾個親王世卿、公侯權臣?有實力的世家、大權在握的朝臣,過得比他們這些空頭郡王要好得多了,即便你是帶「王」字的,見到人家也得客客氣氣的,否則萬一哪天落了把柄在人家手裡可不是鬧著玩的,被人捅到宗人府去,若是正走霉字,那半輩子就交代了。

    因此除了那些有希望繼承親王爵位的人留在京師候著之外,那些自知無望而封地又相對富庶的郡王,便都選擇了外放就藩這條路。在京師不顯山不露水,到了地方上可就是大爺了。有些人過得甚至比在京師還要舒坦百倍,很有些樂不思蜀的味道。

    昌寧府的端和郡王就是外放的郡王,本來他的封地是在昌寧府轄下的寧州,但這位端和郡王離京就藩的過程中,路過昌寧城,竟就此在昌寧紮了下來,死活也不走了!本來按照定例,端和郡王這種行為便是違旨,若是嚴格追究起來,罪名可不輕。可意外的是,這端和郡王率領一家子老少在昌寧城紮下來兩年,愣是沒有人告他!

    上到知府下到小吏,都揣著明白當糊塗,人家是皇家金枝,你告他?只怕偷雞不成蝕把米啊!誰都知道啟元帝對皇家子孫頗為寬宏,只要你不對他手中的權力起覬覦之心,想享清福?那就去吧!即便偶爾生活上有些這樣那樣的作風問題,也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告他們?告成了,處罰也是不疼不癢,多半事後還惹得人記恨,便是皇上,哪天想起來怕也會覺得你對他的親戚有些逼迫太緊了……

    果不其然,一年之後端和郡王的事兒還是傳到了啟元帝耳中,傳言皇上微怒,但鑒於寧州也在昌寧府治下,離著昌寧城也不算太遠,便下旨斥責了一番,竟然默認了端和郡王的行為……如此一來,昌寧府上下的官吏便鬆了一口氣,都覺得自己押對了一寶。

    從此以後,端和郡王便「名正言順」地在昌寧城裡住了下來,每日裡喝酒聽戲,跑馬盪舟,倒很是逍遙自在。若是這樣下去,多半這位端和郡王的兒子孫子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唯一的奇怪之處就在這裡,端和郡王雖然自己沒什麼本事,整日裡花天酒地地嬉玩,但對子孫卻管得很嚴。

    這種行為看在旁人眼裡或者會有些不解,身為皇家血脈,他的兒子是不能在朝中做官的,唯一的出路便是等著成人之後,被封個鎮國將軍什麼的,吃著俸祿一直到死。這樣看來,端和郡王的行為未免有些不可思議,難道他的兒子學得滿腹經綸,還要上考場參加科舉不成?但不管旁人如何看待,端和郡王依然故我,沒有人知道他腦子裡到底想的什麼……

    端和郡王別看風流,可子嗣卻來得晚,此時大兒子慶林年方八歲,但已經對這位父親的威嚴有了很深的體會。五歲發蒙,幾年的時間內,端和郡王府已經換了好些個西席,其中不乏幾個在地方上頗有名氣的先生。如今靜安齋主在昌寧府名聲鵲起,端和郡王也有耳聞,加上先前曾經想請靜安齋主入府教書被拒,越發覺得這位靜安齋主是個有真才實學的,於是也不計較,反而生出了把慶林送到靜安齋和那些窮孩子一起讀書的想法。

    身為皇家的郡王,讓自己的兒子去和窮苦百姓的孩子一起,坐在草堂子裡讀書……這位端和郡王還真是怪異無比,你若說他親民,他平日裡馬鞭子底下沒少抽人;你說他花天酒地不學無術,偏偏又讓兒子像準備趕考的書生一樣苦讀……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位郡王在把兒子送到靜安齋之前,還自作聰明地找了兩個人來試探靜安齋主的深淺,結果自然是灰頭土臉地回去了。端和郡王大喜,隨後立刻把兒子送去了。可靜安齋主事後知道了事情緣由,心中自然有些不爽快,從那以後,竟然再也不收官家子弟了。慕名而來的官面人物自然有些不高興,但有端和郡王罩著,輕易也無人敢生事,所以靜安齋也便這樣存續了下來。

    只是這般緣由,倒給今日的林武父子增添了許多麻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