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三卷 碧瓦紅牆(上) 第四十七章 斥責 文 / 林南1

    第四十七章斥責

    除卻李東路和趙廣二人之外,在場的其餘諸位王公大臣也一邊聊著天,一邊各自心中打著小算盤。在座的諸人之中,如趙廣一般爺孫同在大殿中的也不少,如大學士李東路、楊自和,還有勤國公向河等等,他們的孫子也和林南一樣,在宮中隨侍。向河也還罷了,向家自他往下,幾乎都走的是武將一脈,少有人從文,因此他現下沒怎麼熱心,倒是看熱鬧的心思居多。李東路和楊自和雖也有些小心思,但他們為官日久,因此也還看得開些,反而是在場其他的一些文官,心頭有些發熱。

    中秋賦詩,等於是命題考試,但這等路數的詩詞對從文者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東西了。尤其是對於長於南書房的諸位皇子來說,更是司空見慣之事,即便是最討厭文辭的九殿下明勇,也能像模像樣地寫上幾句。

    啟元帝和諸位臣工一邊喝酒閒談,一邊坐等。時間不大,太子明仁率先放了手中的狼毫筆。李東路與楊自和相視一笑,同時從座位上站起身來,微微趨前待要細細觀看。

    紙上墨跡未乾,散發出一股清幽的墨香。白紙黑字,字跡如龍飛鳳舞,筆意揮灑中透著圓潤,並沒有絲毫張揚地意調。李東路只粗粗一看,便轉向旁邊的楊自和,與此同時楊自和也帶笑看著李東路,笑道:「如何?」

    李東路拈鬚一笑:「太傅大人豈不是明知故問?以子賢兄的大才,太子殿下的睿智,又豈會有不好的?拋卻詩文不論,單是這手字觀之,便已有子賢兄的風骨了。」

    「哈哈!」楊自和聽得滿臉是笑,連連自謙:「豐之兄謬讚了。太子殿下睿智仁和,又得諸位學士悉心教授,其中豐之兄也受勞甚多,我可不敢居功啊!呵呵!」

    二人略一對答之間,陸續亦有皇子完成了詩句,啟元帝這才放下了手中酒杯,雙手負後慢慢踱到了太子明仁身旁。

    明仁躬身一禮:「父皇!」

    「嗯。」啟元帝微微頷首,並未多說,目注案上詩卷。

    「秋夜月升天,碧輝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恍惚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啟元帝方才念罷,身旁李東路、楊自和和范宣等一眾文臣便已紛紛稱頌起來。此時中秋詩會便算是開始了,壽康宮前殿內,列位王爺和大臣們都離了座位,有的端著酒杯,紛紛來到啟元帝身旁,欣賞太子的詩作。

    吳王端著酒杯飲了一口,讚道:「好,好詩!」

    啟元帝轉身目注吳王,道:「哦?吳王覺得此詩好?」

    吳王道:「正是。『秋夜月升天,碧輝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恍惚人間世,攸然是玉京。』皇上,幾位大學士面前,臣可不敢說懂詩,但太子殿下這整首詩讀來,透著一股爽氣的意味,似乎什麼煩惱都沒啦!」

    楊自和在旁邊接口笑道:「吳王此言甚是,常言道秋高氣爽,太子殿下之詩,倒的確是得了一個爽字。尤其是『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兩句,更讓人有耳目一新,滌胸蕩魄之感。」

    啟元帝連連點頭,讚道:「好,好!好一個『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九霄淨……萬景清……嗯,若真能做到這樣,倒實是我大建之福哇!如此……才正是我建朝京都氣像麼,嗯?」

    「是,皇上聖明!」以吳王為首,列為臣子齊齊躬身應是。

    啟元帝面上帶著笑,高聲道:「明仁這首詩做得好,不愧是當朝太子,眾位兄弟之楷模,朕要賞,來人!」

    錢海早就在一邊等著呢,聞言立刻從牆邊將身子朝前挺了挺:「奴在!」

    「賜太子詹台古硯一方,石竹狼毫十支,松紋墨一盒,刺州雲錦十匹,御酒三壇。」

    「是!」

    啟元帝轉頭看了看二殿下明義,明義一見父皇目光,已知其意,一邊看著案頭墨跡一邊當庭誦到:「京天一輪月,

    關河鐵甲疊;

    茫茫辭舊歲,

    戈馬未曾歇。

    秋菊開幾度,

    寒梅應傲雪;

    戍客西望處,

    雁斷胡天月。」

    此詩一出,首輔大學士李東路神情便是微微一動,別的大臣也有些面皮發緊。不為別的,二殿下明義這首詩,似乎有些不對味兒!

    以往年節之際,皇宮宴飲或者王公大臣、富貴豪紳之家團聚亦都偶有詩會,但這般詩會大都是為了迎合節日氣氛而作,多為陳功德,說福壽,頌太平之作,鮮有如二殿下明義這般風格迥異鮮明的。何況明義此詩,除了句中帶月之外,其餘的字句都已和中秋沒有絲毫關係,其全詩上下,字字句句似乎都透出一股血氣!

    「這可如何是好?」在場的武將還好說,可文臣就有些撓頭了,贊?不敢贊。天知道這詩句是不是犯了皇上的忌諱!若是讚得好了倒還罷了,若是讚得錯了,弄不好就大禍臨頭了。貶?不敢貶!二殿下明義是出了名的烈性脾氣,現下在這壽康宮裡可能不會怎麼樣,可若是被這位殿下惦記上你,倒霉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多說多錯,少說少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心上抱著這般想法,一眾文官竟然在第一時間都選擇了沉默。只有大學士李東路,清咳了一聲,說道:「二殿下此詩風格硬朗,不同尋常,倒是讓老夫吃了一驚啊,呵呵!」此語一出,在場眾人俱都心有所感,只是礙於場合,不敢交頭接耳。

    李東路略微停了一停,也沒有看其他人,自顧自地說道:「雖然不類尋常節令詩句,但也自成一格。所謂文如其人,現下看來,這句話用在二殿下身上倒委實不假,呵呵!依臣看來,二殿下此詩,透著一股沖天豪氣,彰男兒本色,顯大建威風。難得的是,值此中秋佳節之際,二殿下身在京師,卻還能牽掛邊關將士,讓臣尤為感佩!皇上有子如此,是皇上之福,也是我大建之福哇!」李東路說完,朝啟元帝躬身一禮,隨後起身。

    李東路剛說完,旁邊以定國公趙廣、勤國公向河為首的一眾武將功臣頓時附和起來。這些人都是馬上將軍,本來詩詞歌賦他們沒什麼興趣,可二殿下明義這首詩簡單直接,便是不會詩詞之人也聽得明白。何況整首詩都貼近戎馬生活,透著一股鐵血殺伐之氣,這在幾位國公和將軍們聽來,那可是舒服到心坎裡去了。如此一來,又豈能不讚?

    啟元帝單手執杯,聽完了李東路一番話,沒有搭言,只將杯中酒飲了,隨後用眼睛掃視了一眼列為臣子,這才說道:「李卿所言,倒也有些道理。」說著,轉頭看看明義,剎那間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平心而論,詩……倒也是好詩!」聽見這句話,在場大部分人心頭都鬆了一口氣。「只是,中秋賦詩,乃是應情應景之作,你這詩若是放在平時,或可說是一篇佳作,但今天可不行!」

    明義讀完了詩,面上神色不改,待聽到啟元帝這番評語之後,終於神色一黯。啟元帝挑了挑眉毛,繼續說道:「中秋佳節,講的是一個康樂團圓,你這是幹什麼?哼!你以為你那點心思朕會不知道?以往朕只是想讓你自己想個明白,現在看來你是根本沒有想過啊!那朕今日就明白地告訴你,西北邊關現在還用不著你,到了該用你的時候,朕自然會想到你——!從今往後,你給朕老老實實地在京城裡呆著,哪也不許去!」

    「是……兒臣……兒臣遵旨!」明義低頭應了,但面上那一抹忿忿之色卻依舊落在了眾人眼裡……

    旁邊相隔兩張桌子上,趙廣提起酒壺斟滿了一杯酒,抬眼看了看向河,微微揚了揚酒杯。向河也端了酒杯,遙遙一敬,二人誰都沒有說話,卻心照不宣,所有的話都在這小小一杯酒裡了。

    誰都沒有料到,詩會才一開始,便出現了冷場。中秋佳節,皇上和二殿下這對父子卻有些不睦。和方才太子殿下相比,二殿下明義此番不但沒有任何獎賞,還受了一番斥責。別人倒還罷了,李東路卻不同,剛說完了贊語,便出現了這種情況,他心頭焉能不亂?皇上雖然沒有說他,但他心中有數,今天這一局,他是被楊自和和范宣給比下去了……

    啟元帝恍如無事一般,略微停了一停,便說道:「還有誰寫好了,可當庭誦讀,別用朕一個一個地點,今日佳節,圖的就是其樂融融,列位臣工也不必都拘束著。」

    皇上既然這般說了,誰還敢冷場,前殿之內的氣氛頓時又活泛起來。明眼人都知道,太子和二殿下一文一武,是眾皇子中的兩桿旗,也是平時最受皇上器重的兩位皇子,因此方才皇上才著重看他們的詩。可輪到三殿下明禮,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這位三殿下以前倒還好說,在宮裡受著管制,可大婚之後出了宮,就如同出了籠子的鳥兒一般。京師裡隨便去問問,誰都知道皇子之中最愛胡來的就是三殿下明禮……同時也是不學無術出名了的,就連啟元帝,現下都似有意若無意地不想難為這個兒子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