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三卷 碧瓦紅牆(上) 第五十章 卻待老酒看今朝 文 / 林南1

    第五十章卻待老酒看今朝

    全詩一共四句,倏忽之間便已誦完。明德的語聲雖然不高,但毫無拖沓,字字清楚。詩雖然短小,卻好似在眾人耳朵裡打了一聲響雷,不但震得腦袋發暈,更是心驚肉跳!直到此時,一眾王公大臣才知道,為什麼方才明德遲遲不肯當庭念誦此詩,為什麼還要請旨免罪。

    詩會剛一開始的時候,二殿下明義便作了一首不合時宜的詩,沒有寫什麼花好月圓,反是寫了關河鐵甲、血氣英歌,惹得皇上很不高興,還當庭訓斥了明義一番。結果時隔不久,輪到這位十六殿下明德,又捅出來這麼一首詩句,不但風格雷同,語句也更加直白,這撲面而來的沉凝殺伐之氣也似乎更勝一籌!

    這還了得!

    除了幾位大學士和定國公趙廣、勤國公向河等有限的幾人之外,連帶吳王和開平郡王相鈺都心中驚異。啟元帝更是臉色陰沉,帶著掩飾不住的怒意狠狠地瞪著自己的兒子!在這一瞬間,整個壽康宮大殿之上,忽然就安靜下來。除了燭火偶爾晃動一下之外,所有的東西彷彿都凝固了一般。

    屈指之間,昔日的小皇子已經漸漸長大,但在這首詩詞出來之前,卻從沒有人注意到:這位少年皇子的心胸之中,似乎掩藏著沖天的豪氣,小小年紀,心氣兒竟也不弱於素有豪勇之名的二殿下明義!

    平心而論,若是放在另一個場合,以明德這首詩那是肯定要博得一片讚譽的,不光是文臣們會贊,武將們更是會喜歡。倒不是說文采有多好,關鍵是氣勢一往無前,讀來胸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氣激盪往還,直讓人血脈賁張!

    時間在剎那間變得極為漫長。

    「呈上來……」彷彿從牙縫間擠出的聲音,啟元帝緩緩地呼出一股長氣。內侍錢海連忙弓著身子踮著小碎步,不動聲色地從明德手中接過那幅字,低著頭呈給了啟元帝。啟元帝默默無言接過來,只看了幾眼,雙手一分,嘩啦一聲,竟將好好的一幅字扯成了幾片兒!如此似乎餘怒未消,揉了一揉,將紙團隨手重重地摔在明德臉上:「混賬!」

    紙團打在臉上,明德站在當地一動不動,既沒有磕頭認錯,也沒有硬頸強撐,只低了頭不說話。旁邊李東路為首的幾位大學士紛紛皺起眉頭,皇上此時發火,沒人敢上前勸慰,二殿下明義前車之鑒,這時候上去肯定沒有好結果。但幾個人看著小殿下當庭受訓,又心下有些不忍。

    李東路微微皺了皺眉,偏著腦袋看了看范宣和楊自和,范宣面無表情,楊自和猶豫了一下,還是微不可見地搖了搖頭,李東路沒說話,暗裡歎了一聲。另一張桌子上,勤國公向河手中捏著杯子,酒雖滿著卻半晌沒有飲,只一會兒看看啟元帝,一會兒看看十六皇子明德,目光閃爍,不知道在想些什麼。而在他對面,定國公趙廣卻醉得深些,似乎和酒較上了勁,端著碗一口一口喝著,偶爾醉眼朦朧地透過碗沿瞄幾下向河,嘴角牽動一絲充滿醉意的傻笑……

    另外一邊,吳王也在喝酒,和別人不同,最開始的驚訝過後,吳王倒是最先靜下來的人。此時吳王一邊喝著酒一邊看著,面無表情,一語不發。但在他旁邊的開平郡王相鈺可就不同了,本來熱熱鬧鬧的中秋團圓詩會,出現了這麼一番境況,眼看著皇上怒氣勃發,這還得了?相鈺似乎是個實誠人,心裡想著臉上已經七情上面了,一看周圍沒人敢出言勸慰,便坐不住了。

    相鈺放了酒杯,站了起來:「皇上息怒,臣弟以為……明德賢侄只是一時失察,並非有心違逆皇上……」

    相鈺一說話,眾人目光頓時轉向了他,相鈺頓感壓力倍增,待啟元帝轉頭盯著他的時候,相鈺的臉上便沁出了細細的汗珠,話也有些說不下去了。啟元帝看看相鈺,冷聲說道:「你這是要為他求情?」

    「皇上,臣弟並非……並非……」相鈺張了半天嘴,最後一歎:「唉!是,臣弟便是覺得,皇上不用為了幾句詩動肝火,免傷龍體。先前皇上確實有言在先,只敘康樂團圓,不論其他,只是當時怕是諸位皇侄詩詞已經寫就,便是要改也已經來不及了……」

    大殿上又是一陣寂靜,接著一聲清咳,李東路終於坐不住了。相鈺被啟元帝氣勢一逼,雖然顏面不好看,但此人卻好像是個認死理兒的,依然捅出來這麼一番話,看起來倒是個直腸子的人。而且這番話說得也有幾分道理,一陣寂靜之後,在場眾人有些便竊竊私語起來,看起來是博得了大夥兒的同意。

    李東路站起來,躬身施禮:「皇上,老臣以為,開平郡王所說有些道理,適才時間一到,諸位皇子和其他公侯子弟的詩作便已悉數收了上來,委實是改不了了……」李東路一說話,范宣和楊自和也微微點頭附和,如此一來,在場的眾人也紛紛出言求情。

    啟元帝冷眼看著周圍的臣子們,面色沉凝,卻沒有說話。就在這時,只聽哈哈一聲長笑,吳王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放下了杯子,躬身說道:「哎呀,這是怎麼說的,不就是一首詩麼?這麼大動干戈的。皇上息怒,中秋佳節乃是大團圓的日子,何必生些閒氣,要是傷了身子,太后老人家那關可不好過呀!」

    吳王離了位子,緩步來到近前,笑了笑說道:「要是我說呀,明德還是個孩子,這首詩或許也不是出自本意,只是一時氣血上來才胡亂寫的罷了。皇上,我這個做叔叔的也為他求求情,看在相鈺和諸位大人面上,還請皇上不要動氣,斥責他幾句也就是了。」

    「哼!」吳王話音剛落,啟元帝忽地泛起一聲冷哼。「你們也知道這是中秋佳節,團圓的日子。可這團圓詩會,大好的氣氛,卻被兩個逆子攪和得沒了興致!你們還有心思為了他來向朕求情?」啟元帝臉色鐵青,看也不看吳王,走了兩步來到明德跟前,冷聲說道:「你們以為……朕是為了一首詩才如此不依不饒麼?哼!朕的氣量還沒那麼小,看事情也還沒那麼糊塗!詩句改不改的倒在其次,朕生氣是因為他小小年紀,卻在朕的面前耍起心機,要朕提前赦什麼**,哼!」

    啟元帝這句話說出來,再沒有人敢說話了。「朕是金口玉言,既然赦了你,便不因為這首詩降罪於你。但今日這中秋會上,朕也不願意再看到你,你先退下去,好好思你的過去,沒有朕的旨意,不得出門一步!去吧!」

    明德臉色有些難看,也不言語,微一躬身算是領了旨,隨後出了壽康宮大殿。

    啟元帝轉回頭來,端起酒杯:「好了,諸位愛卿方才也是為朕著想,言語有失,朕也不怪你們。來來來,咱們不要為了小事掃了興致,諸位,滿飲!」這一句話,便是宣告剛才的事情告一段落,誰要是再糾纏,那就是自己找不自在了。此刻站在這大殿上頭的,哪一個也不是榆木腦袋,便是最先開口的開平郡王相鈺,也是聞絃歌而知雅意,當下眾人紛紛舉杯,與皇上同樂。

    李東路飲完了酒,心下仍舊有些惋惜,方才十六殿下那首詩作得不但氣勢磅礡,而且也說出了在場很多人的心聲,更是說出了大建朝無數子民的心聲。建朝這些年來與北方戎狄征戰不休,深受其苦,誰不想永遠根絕這纏繞已久的禍患?可惜,時不由人……時不由人哪!李東路悄然看看旁邊幾位,心下再歎。

    文臣們是這般,旁邊兩位武將頭兒似乎沒這麼多婉轉柔腸。一開始,明德誦詩之後,趙廣和向河等武將便大氣知己之心,雖然場合所限不能像在大營裡一般大呼小叫,但趙廣和向河兩個老傢伙和其餘幾位早就擺開大碗,痛痛快快地喝了兩茬了。

    按說在後來皇上發火的時候,這些武將應該是最先給十六皇子明德求情的人,可出奇的是,趙廣和向河兩個老傢伙一反常態地沒動。向河只是看著李東路等人,嘴角微不可察地沁出一絲笑意。趙廣則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依舊喝酒。這兩個人是目前大殿上武將系統的指向標,他們不動,底下的武將便不能動,所以反是讓李東路等文臣們搶了先。但到了結果出來的時候,兩個老傢伙不期然互相對視了一眼,都看到對方眼底閃過的一絲光亮,隨後也沒有言語,只是互相舉起酒碗,遙遙敬了一碗……

    內侍錢海一直默不作聲在旁邊站著,若是不注意,還以為是個假人。待見到事情過了,這個假人才忽然活了過來。錢海翻了翻眼皮,瞧了瞧啟元帝,隨後弓著身子,踮著小碎步,穿過方才明德站的位置,朝牆邊簾幕後邊隱了過去。當下大家都是各自心中打著算盤,誰也沒有注意到他,可就在錢海快穿過通道的時候,也沒見怎麼彎腰,身子快速地一矮,接著快速踮著小碎步躲到了簾幕後邊。若是有心人能看得到的話便會發現,地上先前被啟元帝撕了又揉的紙團,此刻已經不見了……

    經過了方纔這一番變故,雖然啟元帝恢復了談笑風生,大殿上也再一次熱鬧起來,但終究不似開始那般熱烈了。啟元帝不知什麼原因,忽然連乾了三杯酒,酒意上湧,興致似乎又上來了。

    「來來來,此刻月上中天,正是良辰美景最佳之時,咱們也要相映成趣,詩美酒濃才是。」啟元帝看了看剩下的諸位年紀小一些的皇子,笑了笑說道:「皇子們的詩文,朕整日地訓導,今日便不再多看了。我大建朝諸多俊彥,今日也都齊聚一堂,朕現在想看看,倒是哪一個……是名副其實的,啊?」

    眾人齊聲應是,大學士范宣低頭攬卷,便想先揀選一番,拿出一首應情應景的好詩作來,既讓氣氛熱鬧,又讓皇上開心。豈料啟元帝說完了話,忽地一轉頭,無巧不巧地,正好看到了站在人群中的林南。啟元帝眼睛一亮,笑道:「嗯?你是林家的小子吧?左右你進宮的時間也不短了,今日就先由你開始,也好看看,你隨皇子讀書到底有何進益吧!」

    隨著啟元帝的話音,不出意料,壽康宮大殿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林南的身上。彷彿是配角做得太久,一時之間林南也有些不適應,但左右一想,不過是賦詩一首,又能如何?是以片刻之間便心緒凝定下來,在眾人看來,便覺得這少年鎮定自若,頗有一股自如的氣度了。

    李東路拈鬚看看林南,似乎也想起這位便是定國公爺的外孫子,於是身子朝范宣那邊偏了過去,想看看林南寫的詩作。在李東路心裡也是犯嘀咕,眼前的少年有時候表現得不同凡俗,有時候又似乎不大出眾,到底是敗絮還是金玉?這一下老夫可得看仔細了……

    那一邊,一直一副事不關己樣子的定國公趙廣,在聽到自己外孫子被點名的時候便立時變了一個人一般。先前的醉眼惺忪轉眼間便不翼而飛,整個人像一隻守夜的老狗一樣支稜起了耳朵,看得旁邊的向河鬍子笑得一顫一顫的,趙廣瞪起眼珠子翻了翻,卻沒工夫和他糾纏,依舊將臉朝林南轉了過去。

    林南朝著啟元帝躬身一禮,隨後到大學士范宣跟前,從范宣手中接過詩文,轉身走了幾步,手執墨紙,朗聲誦道:「

    秋風無語月色高,

    彈劍輕吟問九霄;

    千秋壯士今何在,

    黃土青山憶古遙。

    連綿歲月蹉跎老,

    江河悠悠慢波濤;

    屈指漫言風與物,

    卻待老酒看今朝。」

    清風徐徐,明月照頂,林南清脆的聲音鏗鏘有力,字字如珠,片刻之間,便迴響了整個壽康宮大殿。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