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三卷 碧瓦紅牆(上) 第六十二章 鄉試 文 / 林南1

    第六十二章鄉試

    林南拿著東西,順著人流朝裡面走,穿過三重簷的明遠樓、致公堂、內龍門、聚奎堂之後,眼前是一片小廣場。中間一條長長的甬道,左右設置了兩排寬大的木柵,木柵東西兩廂便是文場,也就是考試的地方。木柵之後是矮牆,有一人多高,矮牆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個窄門,寬度剛好容一人通過,兩人並肩是完全沒法走的。林南往兩旁打量了一下,東西文場都算上,這樣的窄門合共近百連,一連是九十間號房,加起來便是九千多間。若是這九千多間號房全部坐滿,這一次考試便是近萬的書生,當真是大場面!

    其實林南忘了一點,這是京師貢院,天子腳下的考場,肯定要比地方上的有派頭。出了京師之外,建朝各省也有各省的貢院,甚至有些州府也有自己的貢院,比如定州貢院、江南貢院、川北貢院、岳州貢院等等,只是地方貢院相比京師來說要小得多。京師貢院不僅僅作為京畿地區鄉試的考場,同時還是全國會試的考場,想一想天下的貢生舉子們全都入京趕考,即便是篩選得嚴格一些,人數也絕對少不了。若是貢院修得小了不夠用,麻煩事小,丟了皇家臉面事大啊!因此京師貢院也佔地不小,雖然沒敢破萬,仍舊修了九千多間,但畢竟是考場,考生來這裡是為了考試來的,不是為了享福,因此號房和其他地方貢院相同,尺寸矮小,除了四壁和房頂,就只有一張矮几,此外別無他物。

    九十多連號房,每一連都有連號,比如慧字連、薦字連、寧字連、和字連等等,以便登記區別。每一連內的號房按照天干地支排列,這樣到時候抽查試卷的時候能準確快速。趕考的學生到了這裡,就要分開了,開始在貢院大門口檢查完行李之後,專門有一位官員負責發放號牌,實際上也就是一張紙,上面寫著連號房號,每個人按照號牌來找到自己的窩兒。林南看了看自己的號牌,沿著大街找了半天沒找到!

    正猶疑間,忽然看到西北角還有一處疏漏的地方,這邊兒的連門不那麼顯眼,但上面有連號,顯然也是考場。只是這邊只有五連,一連也沒有那麼多號房,只有十幾個。林南拿出號牌看了看,自己是地字連,辰字號,連忙按圖索驥走了過去。到門口被左右兩個監官給攔住了,其中一個朝林南一伸胳膊——沒有別的,出示號牌,然後還要再檢查一次行李才能進去!

    林南沒說別的,東西一放由著這兩人查去。好在這兩人手腳可比大門口兒那得兵卒要仔細多了,雖然查得更細緻一些,但比較小心在意,不多時便放林南進去了。林南正納悶兒呢:「怎麼這一片的號房這麼少,還單獨列出來了?」忽然眼角餘光一閃,前面看見兩個熟悉的人影——正是林福和林壽兩位堂兄!此時還未到大考吉時,因此考生有的也沒有進入號房,都在號房門外站著靜候,因此林南一進來,便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當然也包括林福和林壽。

    林南心中納罕,怎麼這麼巧?從大門剛分開沒多久,居然又在這裡遇到林福和林壽了,難得的是號牌居然也在一個連……

    其實林南不知道,他們幾個所在的號房和別的不同,叫做官生號。按建朝官制:「京官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外官文職三品、武職二品以上之子、孫、曾孫,及胞兄弟侄應鄉試者為官生。」其試卷名為官卷,官卷另編字號,不佔民額,並且不能取中解元與經魁。

    林文本身有著三品的武將銜,同時又有爵位在身,因此林福和林壽都順理成章地被劃進了官生號。而林南雖然算是林文的子侄,上下關係此時卻不能從林文那裡牽扯,因為其父林武的官階現在比林文還要大,做到了朝廷二品大員的位置,所以林南更是理所當然地要在這裡考試。正因為如此,林家三兄弟才在官生號裡「巧遇」。

    見到了林南也來了,林福臉上泛起了一絲親近的笑容,林壽不知道是考前緊張還是什麼原因,雖然沒有直接打招呼,但也沒有冷臉相向,倒是讓林南微感詫異。此刻地字連裡站著許多待考的書生,與其他號房裡不同的是,他們臉上沒有那種擔憂和緊張,反倒一個個地輕鬆寫意,有的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閒聊,顯得很是熟絡;有的則折扇款擺,饒有興趣地打量著周圍環境和其他人。總之,這些人給林南的感覺,就好像不是來考試的,而更像是在遊山玩水、提籠子遛鳥!

    林南看了兩眼,忽然間心中隱約猜到這都是些什麼人了。看他們舉手投足流露出來的氣息,非富即貴!想到這一點,林南無奈地笑了笑,和兩位堂兄打個招呼,轉身便奔自己的號房走去。沿途早有人注意到有新人進來,倒也有一兩個曾在宮裡見過的熟面孔,都紛紛朝著林南打招呼。

    不知不覺之間,林南在京師的王孫公子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尤其是不久前在中秋宮宴上被啟元帝大加讚賞之後,更是讓他成了眾多官宦子弟的目標。不忿者有之,羨慕者有之,聽過一笑者也有之……但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林南這個名字都在這些人心中有了一席之地。此番來到貢院考場,有很多打過照片的人便認了出來,不少人過來打招呼。林南毫不怠慢,面上堆笑拱手還禮,腳步卻不絲毫停頓,最後身子一抹,躲進了號房裡面。

    雖然是官生號,但號房也沒有什麼別的,裡面僅能容一人坐臥,就是案幾較新,屋子裡乾淨許多罷了。林南簡單收拾了一下,用一方絹布將桌子擦拭了一番,隨後將文房四寶按位置放好。最後在地面上鋪了一張軟墊,斜靠著牆壁坐了下來,開始閉目養神。

    秋陽漸漸升高,外面忽然傳來一陣雜亂的腳步聲,有人高聲喊道:「時——辰——已——到,士——子——入——號!」

    林南驀地把眼睜開,起身端坐。外頭傳來一陣唱名受卷的聲音,時辰不大,未己號的門口出現了兩具袍裾,方頭的官靴顯示,這是此次鄉試的監官。

    「地——字——連——未——己——號!林——南——受——卷!」

    林南連忙站起來,弓著身子朝門外伸出雙手來。外面的監官微微俯身探頭,把林南上下打量了一番,又拿過號牌對了一下,確認無誤之後拿過一方小小的印章,朝卷頭處蓋了一下,這才將卷紙交到林南手上。

    領了試卷,號房的門一關,便等於考試開始了。

    鄉試大考,第一場為經史,主要是從四書五經之中摘選出一些句子來,讓考生辨認到底出自那一經哪一章,之後把該章補全——主要考的是博聞強記。第二場為策論,就是文題,給出一段話來,根據這段話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引證**。第三場為詩賦,講究五言八韻,考生在熟練掌握格律之餘,詩賦有特色的為上。

    林南參加過童生試,兩相比較,考的形式和內容大體相同,只是鄉試顯然考的範圍更廣更大,需要論述的道理更加有深度。此外,對於士子的文字也要求極高,字跡需要整潔工整,古人認為觀字如觀人,因此考試中字跡越精美的人越容易受到青睞。若非如此多的限制和規定,又何必搞如此大的陣仗,一場考試就需要三天?三場考試一共九天,身子骨差的都抵受不住!

    第一場是經史。林南展開考卷,細細一覽,大致心中有點譜了。這些年一邊跟著靜安齋主沈修學習,一邊在宮中伴讀,受著各位大學士的熏陶,林南雖然沒達到過目不忘的水平,但也勉強可以說是博聞強記了。

    卷子上有三道題,開篇第一題是這麼一段話:「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這段話林南看過,出自四書之中的《孟子》,意思主要是講人之所欲、所樂與所性。

    第二題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這句話出自《論語》,記錄的是孔子說的話。全文大概是這個意思:

    孔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決定;天下無道的時候,這些事情多半是由諸侯作主決定。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中,老百姓也就不會議論國家政治了。」所謂上無失政,則下無私議,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有道,謂秩序正常;無道,謂不正常。國命,即政權。

    第三題出自《禮記》,仍舊是孔子說過的話:「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中庸之道,便是從這裡來的……

    林南上下看了一遍,立刻淡定下來——全都學過,能不淡定麼?經史子集的默寫,如果會背誦,剩下的事兒就是磨墨揮毫,把一手漂亮字兒寫好,讓人一看便眼前一亮罷了!胸中計議已定,林南從桌上拿過硯台和墨條,在硯台裡倒了一點清水,手執墨條不緊不慢地緩緩磨了起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