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三卷 碧瓦紅牆(上) 第一百章 殿試 文 / 林南1

    第一百章殿試

    寅時三刻,林南起身更衣,林跖、春哥兒和林四跟著,出了古石街一路前行,快到卯時來到宮門口。林南出示了兩榜公文,守衛便放行了。

    此時天色放亮,東方漸漸露出一抹金光,不多時金光漸盛,一輪紅日躍出地平線,剎那間天地萬物爍爍生輝,都被鍍上了一層金色。皇宮裡殿角飛簷上蹲伏的座獸受霞光一映,更增莊嚴肅穆,樓台殿閣鱗次櫛比,遠遠望去似立於雲霞之上,顯得氣象萬千!

    進宮門走出不遠,未到金水橋前便被攔住。林南看看周圍,已經有數十士子圍聚在此,都是進宮參加殿試的貢士。林南遊目四顧,沒多時便瞧見了一個熟悉的面孔,正是顧文朝。兩人此時此地見面,彼此感到既熟悉又有些陌生,似乎是受到了皇宮內正氣威嚴的壓抑,兩人只互相拱了拱手,並沒有湊到一起寒暄說話。其他的士子也是一般,都噤口不語,默默地等待著旨意。

    卯時二刻,三百一十二位上榜貢士悉數到齊,前面側門傳來一陣靴聲,一個穿著顯貴的太監帶著四個小黃門急匆匆地走出來,高聲宣讀聖旨。旨意一完,那太監走在頭裡,眾多士子排成三列,魚貫而入,朝著保和殿默默前行。

    卯時三刻,天子在保和殿升駕。

    眾士子來至殿下,只見左右御林軍士挺戈執矛列隊在台階兩側,殿門口左右站著金甲力士,宛如天將下凡;廊簷之下排著樂坊伶班,隨著爐鼎鶴嘴之中香煙裊裊,大雅之樂徐徐而起。內官唱喏之後,百官覲見,一排排紗翅亂顫,一隊隊禽獸爭輝。陽光照射之下,百官朝服奼紫嫣紅,宛如百花爭艷。

    保和殿內,金燦燦九龍御座之上高坐一人。頭戴九龍至尊冠,身穿明黃色袞龍袍;雙眉斜飛入鬢,二目炯炯有神;膚如皓月,唇如丹朱;微微一笑若春風化雨,輕輕一語宛帶滾雷之音。煌煌然如神仙降世,浩浩然似玉帝垂臨。正是當今天子,大建朝的至尊皇帝——啟元帝!

    百官朝罷,內侍太監宣眾生覲見,一眾士子魚貫而入來到陛前。人人垂首,不敢絲毫逾越。往日林南在宮裡侍讀之時,也沒少見啟元帝,但那時候不知道是私下見面還是什麼原因,並不覺得啟元帝凜然不可接近。可今日這番再來,林南的感覺立刻翻了個個兒,還沒等踏入保和殿門,便覺得一股威壓撲面而來,端坐御座之上的啟元帝,再也不是平日裡那個言辭隨和,和藹得如同長輩的那個人……此時坐在上面的,完完全全就是九五至尊,萬人之上的天子!一言九鼎,生殺予奪的皇帝!

    御座側首,內侍太監錢海宣讀聖旨,大致是勉勵諸位士子為朝廷效力的意思。旨意畢,三百貢士各就各位,點名、散卷、贊拜、行禮過後,策題終於一一頒發下來。與會試鄉試不同,天子殿試只有一場,而且不考經義不論詩詞,只單單考較策論。有時候考古今策,有時候考應時策,不一而同。

    殿試規定時間只有一天,超時無效,但歷來殿試往往都很快結束,因為諸般士子都是歷經磨難上來的,做文章是家常便飯,何況是殿試之上,競爭激烈,誰也不甘人後,只能搶先交卷不能落後於人。因此殿試的時間往往不會很長,前朝最短的殿試交卷時間竟然只有一炷香的時間……

    策題發下,啟元帝起駕轉到後殿休息,前面考生考試凝神答題。

    別人不提,單說林南。展開試卷,將策題匆匆一看,林南眉頭一挑,心中便劃了好大一個問號。不為別的,只因為這個策題……是自己曾經做過的,而且就是在不久之前!在宮裡頭那個不知名的院子裡,大冷天烤著炭火,伏在一方矮櫃上做過的!那策題就是自己和十六殿下私下擬定的!而眼前這策題的題目雖然有些不同,但大致的意思和議題中心與當日所做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換句話說,這道議題看似是通古,但實際上卻隱含著論今的議題。可是林南清楚地記得,當日在宮裡,皇上看了自己和十六殿下所作文章之後,是如何地大發雷霆怒不可遏!雖說事後曾經傳過一句話來安慰自己,可嚴格來說那也不能代表什麼。可今日殿試大比之日,天子御批的試題,竟和自己當日所作如此相似!這又是為什麼?

    別的考生接到試題之後,思考的無非是議題隱含的題意是什麼,自己究竟應該如何破題論證才能將議題闡述得完美等等……可林南現在心中所考慮的,卻和其他人完全不同,他心中想的是:這到底是一個巧合?還是皇上有意要出此題?這題是哪一位大臣呈上來的,還是當日看過那兩篇文章之後,皇上事後有所觸動而特意選擇的?

    若是巧合倒還罷了,那只須依照平常的破題起承作文就可以了;可若是皇上有針對性的選擇了這一題……那如何作答,就變得非常關鍵了……初看這問題似乎與殿試結果無關,可細細一想,卻變得很是微妙難言。

    這一思考,林南便足足想了半柱香的時間……

    啟元帝欽點的殿試官有三位,全部都是內閣大學士,進士出身的老才子。一個是李東路,一個是楊自和,剩下一位便是范宣。啟元帝起駕離開保和殿之後,閒雜百官也各自回班,剩下禮部幾位和三位大學士一同監管考場。

    開場不一會兒,便有士子揮毫潑墨開始答卷,楊自和看得連連點頭,在偏殿裡低聲笑道:「此次開試果然良才濟濟,皇上欽點豐之兄為國拔擢賢良,看來頗有所得。門生佳第,豐之兄如此之幸,我與仲賢兄都看著眼熱呀!」

    范宣也在一旁隨聲附和,李東路拈鬚微笑反駁道:「還是莫要取笑了,二位大人自入朝閣以來,也是屢經堪試,桃李滿門,生遍天下,豈有看老夫而眼熱的道理?呵呵!」

    幾人談笑一番,互相恭讓,同時隔著兩層窗紗朝對面觀望。隔了一會兒,楊自和道:「聽聞此次大比會元是中州人氏,喚作顧文朝的?豐之兄對此人評價如何?」

    李東路略微思量了一下,說道:「此子經義純熟,文辭練達,聽聞為人亦品正端方,會試所作力壓眾生,倒不是浪得虛名。但文章雖好,終究只是紙上談兵,若要一展胸中才學,還須多方磨練……日後若能得子賢兄一半之成,便可說得上學以致用,一展所長了。」一番話說得楊自和臉上帶笑,連連自謙。

    此時外頭場中大部分士子都已經揮毫潑墨,只有少數士子還在對著議題冥思苦想,一動一靜形成反差,這些人便變得格外引人矚目。李東路掃了兩眼,眉毛忽地一挑,把視線定在靠殿柱左近的林南身上,不動了……

    楊自和和范宣見李東路忽然不語,心下奇怪,順著李東路目光望去,都是心中瞭然。范宣悄聲說道:「這不是前些時日在宮中侍讀的,趙老國公的甥孫麼?據坊間傳言也是大有才學之人,往年中秋家宴一鳴驚人之士,怎麼……都這般時候了,還未動筆答題,莫非是……不對,按說不太應該呀……」

    楊自和看了看,接口道:「仲賢兄說得是,但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論。不說歷朝歷代,就說我朝以來,歷屆大比傳神童之名大有人在,但能從一而終者少之又少,若說沒有真才實學,那倒未必;但說果有,多半也是虛名甚於實才罷了。」

    楊自和和范宣並不知道當日李東路曾被皇上單獨叫到宮裡,並將兩篇文章私下傳看。此時二人對答李東路都聽在耳裡,但並未多說什麼,也不想將往事宣之於口,此時只淡淡地說道:「不過半柱香的時間罷了,離結束還早得很,作答究竟如何也不在這一時三刻,且看看再說吧……」

    話音未落之時,再看殿外,林南恰好揮毫潑墨開始答題,動作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一般……

    細沙漸下,日上中天。

    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保和殿內,最後一張卷紙也已被收了上來……

    不但所有的士子鬆了一口氣,忙碌了大半天的幾位考官和一眾隨管也都鬆了一口氣。接下來受卷、掌卷、彌封收存之後,殿試便算完成了。眾士子拜別考官,離宮而返,自此之後便等著殿試唱名,天子御批了。

    殿試閱卷有單獨的日子,到了這一天,被挑選出來閱卷的官員一齊到場,每人一桌,輪流傳閱,按照特殊的標記在卷尾處標示出自己認為的優劣等級。全部評完之後統一挑選,優等標誌最多的十份試卷進呈給皇上,天子御批之後,次第既定。

    幾天之後,閱卷已畢,幾位大學士聯袂入宮,將評定結果進呈給啟元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