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三卷 碧瓦紅牆(下) 第四卷 風雨江南 第九十章 因果 文 / 林南1

    第四卷風雨江南第九十章因果

    東南平定以來,自京師到地方,朝野的官員都變得十分忙碌。戶部忙著徵調錢糧,統計江南百姓戶籍人數,吏部忙著官員的陞遷調轉,填補因為水患和叛亂而在東南政局上形成的官員空缺。兵部和五軍都督府也在忙,兵員的徵召和調動,各級將領的調遣和衛所的整布,都需要在短時間內成形,並且上報。

    啟元帝這些天一直很忙,各地送上來的折子經由通政司閱覽之後遞到御前,堆了好大一堆,連續好幾天不停地批閱,到現在也還沒忙活完。不過忙碌歸忙碌,啟元帝的心情卻比以前好了很多。登基之後,他雖然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可是整個國家之內,依然還有一些東西是他不能輕易觸碰的,有一些東西名義上是屬於他的,實際上卻被諸王把持著。比如東南、西南的鹽場、茶園、銅山等等……

    不過經過了很久的謀劃之後,現在叛亂已經平定,朝廷的削藩策推行無阻,短短的兩個月之內,先前還分散在諸王手中的財政大權,已經悉數收歸到朝廷手中,收歸到啟元帝手中。現在的諸王,除了封地的供養和名義上的爵位之外,再也無法同之前的地位相比了。除了西南的蜀王仍舊留有青番衛的兵權之外,所有的王爺除了王府的護衛之外,再沒有人擁有像吳王張秀那樣的大軍。

    兵權、財權都集中到了自己手裡,啟元帝面臨的雖然是江南的政事、民事、軍事各個方面彙集的爛攤子,但他一點都沒有焦頭爛額的感覺,反而心情很愉悅。因為現在擺在他面前的,是真正的萬里江山,整個大建朝的國土之內,再沒有他需要顧忌的東西,再沒有他伸手卻觸摸不到的地方。以前擬旨時的處處受制、需要做事時財政上的捉襟見肘,到如今,都已經離他遠去,再不是需要憂心的問題了。

    然而,世事如流水,舊的去了,新的又來了。

    大朝會上,關於東南的政事和軍事都已經大局已定,例行公事完畢之後,就在眾人滿心歡喜地準備退朝之時,忽然一個人顫巍巍從文臣班首走了出來,微微躬身一禮後,一句話把所有人都險些打了一個跟頭。

    出來的赫然是當朝首輔、內閣大學士李東路。他的話意思很簡單,「臣已老邁,不堪一用,乞骸骨,回故鄉……」

    李東路要告老還鄉!

    眨眼之間,一向肅穆安靜的朝堂上頭,頓時一片嘩然!

    李東路是天歷十四年的進士,為官數年,身歷兩朝,敦厚端方,任人無數。現年六十八歲的李東路,宦途也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屢歷挫折之後,卻在最終榮登文臣的頂峰,不但被加為大學士,入了內閣,還坐到了當朝首輔之位上。而在東宮初正之時,如果不是他一力舉薦楊自和,那麼按照啟元帝的意思,現在的太子太傅恐怕就沒別人什麼事兒,肯定是非李東路不可了。

    經歷兩朝光景,李東路曾經下過獄,也被貶過官,先帝時期,曾與當時權傾朝野的飛翎衛都指揮使靡橫針鋒相對地鬥得雞飛狗跳;也曾在很多官員落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尤其是,在先帝撒手西歸之際,李東路作為重臣,是真心擁戴啟元帝的人之一。而在啟元帝登基之後,李東路更是全身心地輔佐,幾十年過去,在臨老之日,不但最後一次做了一回科考座師,而且還幫助啟元帝完成了削藩的大業。

    雖然現在叛亂已平,削藩再不是什麼問題,很多官員都加入到了對諸王聲討的隊伍之中,但至今在啟元帝心中,不管朝堂上的臣子說得多麼慷慨激昂,削藩成功的第一功臣,都毫無疑問地,始終是非李東路莫屬。當時君臣孤軍奮戰之時,宮內宮外,阻力無數。甚至連後宮的掌舵人——太后,都給他施加了相當大的壓力,更枉論朝堂內外、明裡暗裡李東路受過多少人的攻訐非議了。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毫無疑問,在幾經沉浮、歷經風雨的人生路上,李東路經受住了無數次的考驗,無論是個人品行還是宦海生涯,都在個人的履歷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一切終於都挺過來了,隨著水患的減退和叛亂的平息,先前甚囂塵上的反對之聲也都悄然消失了。當時隻身引領削藩事宜的李東路,在這個時候成了所有人頂禮的對象,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等等諛辭也都紛至沓來,此時此刻,李東路攀上了個人宦海生涯的最高峰,朝內朝外,風光無限,聲勢一時無兩。可就是在這樣充滿光耀的時刻,李東路卻忽然向皇上上書,請求告老還鄉,頤養天年。不但朝堂上所有人驚訝莫名,連一直以來與他君臣相得的啟元帝,也有些措手不及。

    朝局剛剛穩定下來,雖然前路一片光明,但還有許多事情等著去做呢。在啟元帝的心裡,雖然李東路年紀有些大了,可還是能夠再幹些年的。往朝堂上一站,還是朝廷的一根砥柱,最起碼,在一些事情沒人可以商量的時候,啟元帝最先想到的,還是李東路……

    可是現在,這個幾近七十高齡的能臣幹吏,終於決定隱退了。

    啟元帝心中訝異之餘,卻也忽然間理解了李東路的心思。數十年的宦海,如今李東路已經身在最高處,登無可登了。無限風光在險峰,下面的人只知道向上攀登,只道上面風光無限,卻不知站在峰頂,景色固然是好,風險也是隨時有來。李東路做內閣首輔已有十餘年,什麼樣的風景沒有見過?如今的景況,早就過了有名利心的時候。旁人看起來無比光耀的事情,對李東路毫無任何吸引力了。恰恰相反,經歷了大風大浪的李東路,如今年事已高,想的怕真的是好好休息幾年,落葉歸根的事情了。

    但是對於他這樣的想法,啟元帝只能是理解,雖然不情願,仍舊准了李東路的請辭折子。以六十八歲高齡,擔著破家的巨大風險,李東路能隻身扛起削藩的大旗,站在第一線,衝殺在風口浪尖上,這一輩子不但對得起國家、百姓,也對得起皇上的知遇之恩了。朝野之中官吏多如過江之鯽,可能做下李東路這般成績的人,能有幾個?

    啟元帝心生感慨之餘,不但准了李東路的告老折子,還當庭宣旨:三日過後,在城南碑亭,為李東路親自餞行。

    旨意一下,李東路固然是心情激動,叩首謝恩,朝堂上其他臣子也是一片歌功頌德之聲。只是在此之餘,不免有人面面相覷,嫉妒者有之,感懷者有之,因為李東路離去,朝堂上有了空缺而內心竊喜者、暗中立刻興起覬覦高位之心者,也大有人在……

    巳時剛過,例行的朝會終於散了。走出朝堂的臣子們紛紛朝著李東路走來,圍攏了一圈,都是拱手作揖,恭賀老學士功成身退、衣錦還鄉。包括大學士楊自和、范宣、於連在內,各部尚書、侍郎,連帶幾個高門大族的老公爺如向河、趙廣之類,也都紛紛留了駕轅,在李東路逗留京師不多的時間裡,表達著最後的情誼。

    只是在這種鮮花著錦似的光耀背後,很多人的心思卻早已經轉向了。

    近期,朝堂上告老的不僅僅是李東路一個。然而同樣是告老,卻是兩樣的結局。

    當朝首輔李東路的告老折子不但被皇上准了,還親自下旨,於碑亭餞行。而在數天之前,在叛亂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吏部尚書張子騰告老,卻沒有獲准。不但沒有被准,拖到了昨天,張子騰一部尚書之尊,卻忽然間被飛翎衛下了大獄。兩相比較,著實引人深思。

    吏部尚書,一部的堂官,卻在這個當口忽然被下了大獄,很多人心中都打開了小鼓。皇上這是要幹什麼?難不成梳攏了諸王之後,又要拿大臣們開刀麼?基於這樣的想法,暗地裡,官吏們互相之間的聯繫和活動忽然間多了起來,但是很快,皇上的旨意便下來了,昭告天下,宣佈了吏部尚書張子騰在昔日和吳王張秀暗中勾連交往的罪證。如此一來,一部分人心中的石頭落了地,可另一部分人,卻變得更加緊張了。

    一個蘿蔔一個坑,拔起蘿蔔帶起泥。隨著吏部尚書張子騰一塊下獄的官員,多達數十人。飛翎衛這個密諜機構,在沉寂了多時之後,終於在此時重新露出了爪牙。除了各個涉案官員之外,還有各自的家屬親眷,浩浩蕩蕩一大群人,呼天搶地被飛翎衛的侍衛們拖出了家門,關入了鐵牢籠裡。昔日衣紫服朱高高在上的官吏,眨眼之間便淪為了階下之囚,經營得花團錦簇的家園也被抄沒一空。面對如此結局,有些人當場就瘋掉了,即便心理堅韌的人,也變得沉默寡言,臉上再沒了往日的紅光……

    …………

    例行的朝會剛剛結束,啟元帝便回了靜心閣,隨後不久,飛翎衛都指揮使杜寧便被人叫道了宮裡。

    「朕囑你查的那件事,現下查得如何了?」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