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寒門天下

第二卷 乘邊據險 第十二章 屈天下雄 文 / 天天不休

    剛入漢中不過半年的張魯近日正在積極謀劃著宣揚五斗米教的事宜。

    在太守府內與手下謀士閻圃和楊松商量在漢中開設義捨的具體規劃時,張魯得到了手下一個接一個的戰報。[搜索最新更新盡在]

    「報,一夥約五千賊寇聚眾攻打陽平關。」

    「報,陽平關失守!楊將軍和張將軍陣亡!」

    「報,定軍山楊任將軍求援!」

    ……

    張魯潤紅的面孔瞬間蒼白,難以置信地望著身邊兩位謀士。

    「陽平關有精兵一萬五,為何失得這麼快?」

    閻圃愁容滿面,楊松卻急聲道:「天師,快援定軍山吧,若是定軍山一失,漢中危矣!」

    張魯也知道沒了定軍山和陽平關,漢中無險可守,恐有淪陷之危,可是他手中只有不到三萬兵馬了,如何再援定軍山?

    喃喃自語的閻圃百思不得其解。

    「郭?十八路諸侯都在司州與董卓決戰,還有誰能有數萬兵馬奇襲漢中?關中並無實力雄厚的諸侯啊。」

    郭嘉舉兵二十餘萬入駐陽平關,探馬也不能肯定郭嘉有多少兵馬,只知道是一個大纛上郭字的將領率軍攻佔了陽平關,粗略估計,也只敢報了七八萬而已。

    見張魯猶豫,楊任即刻催促道:「天師,城內兵馬不足三萬,如今賊寇有近十萬眾,若是定軍山一失,漢中無論如何也守不住的。現如今只能依靠定軍山拖延賊寇,並迅速向州牧求援,只要州牧從成都發兵,與我軍前後夾擊,漢中危局才有化解的希望啊。」

    楊任的分析令張魯情不自禁點點頭,他將目光轉向還在沉浸在苦思中的閻圃,問:「閻圃,你意如何?」

    回過神來的閻圃其實早已看清局勢,可他只能澀聲道:「天師要援救定軍山是情理之中,可我怕,定軍山只有一萬守軍,若援軍未到已失,賊寇反倒能借定軍山險要地形將我援軍伏殺,那時,漢中可是真的一點兒抵抗力量都沒有了。」

    這麼一聽,張魯又左右為難起來了,到底該不該發兵,拿捏不定。

    「天師,事不宜遲,若無定軍山,漢中遲早淪陷,此刻只能寄望楊任將軍能堅持到援軍到達了。快下令吧,此時延誤片刻,定軍山失守的可能就多一分。」楊松面色焦急地催促著張魯,軍情緊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張魯恍如驚醒,立即下令道:「令楊柏率軍一萬五救援定軍山!再派人火速前往成都請州牧發兵來救漢中,快!」

    ……

    率軍二十餘萬進駐陽平關的郭嘉在入關後第一件事便是讓司馬俱與徐和各率麾下三萬將士攻襲定軍山。

    兩將麾下共有六萬將士,定軍山上楊任不過一萬守軍,這是一場攻堅戰,六萬能否攻陷一萬,在郭嘉眼中並不重要,關鍵是這一場戰役之後,司馬俱與徐和手下還能剩下多少人馬。

    無論是手下謀士戲志才,徐庶等人,還是郭嘉自己,其實都深深忌憚著黃巾餘部將領手中重兵在握。

    即便是在陽平關上,本該寂靜的夜晚中,也能聽到從定軍山隱隱傳來的喊殺聲。

    身穿暗紅錦袍的郭嘉手扶石牆,遙望定軍山,身後白衣冠服的張燕面色平靜。

    「飛燕,關東軍伐董戰役中,你認為誰最驍勇?」

    飛燕是張燕的匪號,可張燕本身無表字,也就習慣了別人用飛燕喚他。

    張燕沉穩地答道:「末將認為十八路諸侯有名無實,雖宣稱精兵強將無數,可真正讓末將佩服的,只有烏程侯一人。」

    不管孫堅落魄到寄人籬下的處境,至少他的烏程侯是朝廷敕封的,還是個侯爺。

    表情始終淡淡的郭嘉繼而問道:「孫堅在長沙經營多年最終的下場是在荊州眾叛親離,只能寄身袁術帳下,他又有什麼可佩服的呢?」

    張燕沉聲答道:「末將是武將出身,烏程侯在荊州所作所為,末將不予評論,但烏程侯大破呂布與胡軫,逼得董卓遷都長安,只這份打仗的本事,末將打心底裡佩服。」

    英雄相惜往往就是性格或作為某一點上的共同點,武將佩服武將,謀士敬仰謀士,梟雄歎惜梟雄,比比如此。

    今夜無風無雲,星斗密佈,繁星璀璨,郭嘉仰天瞇起眼睛輕聲道:「呂布與烏程侯鬥將如何?兵力兩軍相比又如何?」

    此時此刻,張燕似乎發覺了郭嘉問話的用意,收起了閒聊的輕鬆心態,鄭重道:「人中呂布,單挑鬥將,末將認為天下無人能敵,呂布與烏程侯交鋒初時,兵馬略勝烏程侯。」

    輕輕點點頭,郭嘉反問:「那為何呂布會敗?而且敗得極慘。」

    張燕面露凝重之色,微微垂首低聲道:「呂布與胡軫不和,麾下并州軍與涼州軍積怨已久,無法戮力合心。」

    負手望天的郭嘉輕輕一歎,說:「起於紛亂之業而欲成大業,非能屈天下之英雄,不足以建非常之業。飛燕,益州劉焉我並未放在眼中,可天下終有讓我感到棘手之人,我欲成帝業,則要讓天下英雄臣服,四世三公的袁本初也好,首倡義兵號召群雄的曹孟德也罷,就算是飛燕你敬佩的烏程侯,總有一天,我要讓他們屈服於我,倘若不能,那就是我郭嘉屈服於他們,那時,生與死已經不重要了。」

    眼前的主公論武力只是平平,戰場殺敵絕不可能比得過手下任何一位武將,可只一句「屈天下之英雄」就讓張燕肅然起敬,這份魄力就足以擔當人主。

    張燕文武雙全,當年在黃巾軍中,便已是年輕翹楚,深得張牛角賞識也正是因為他不僅武力過人,還有謀略與頭腦,他的能力遠非一般黃巾驍將能比,黃巾軍中太多將領都是目不識丁,只憑武力得到重用。

    「主公麾下有世間難得的熊虎將,又有深謀遠慮之謀臣,文武殫謀戮力,齊心輔佐主公,定能成就千古帝業。」

    張燕的話讓郭嘉輕輕一笑,好似玩笑一般地說道:「是啊,我亦非董卓,怎會犯下讓呂布和胡軫一同出戰的荒謬錯誤。」

    這一句話讓張燕背後滲出冷汗。

    呂布雖是董卓義子,可董卓對他並不放心,但又不能不用,倘若呂布單獨率領并州軍前去抵抗關東諸侯,董卓擔心呂布會不會陣前叛變,因為呂布狂悖反覆,董卓便是用策反將他收入帳下,忌憚呂布再次背主也情有可原,於是董卓讓呂布出戰,但涼州軍也一同前去,看上去實力大增,可董卓一方面是想監督呂布,另一方面卻沒想到并州軍與涼州軍的矛盾致使孫堅大勝。

    此時亂世,諸侯手下將領有派系之別司空見慣,出身,地位,學識,都能夠導致派系的產生,英明的諸侯會利用手下將領的明爭暗鬥營造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使得戰力不降反升,而無能的諸侯則只能束手無策,埋下隱患。

    黃巾餘部四將的投效讓郭嘉有了崛起的資本,反過來,郭嘉也會忌憚這四人手握重兵,四人投效時不過是秉承張角遺志,這種忠誠郭嘉怎麼會放心?張燕更是還隔著張牛角履行張角生前安排。

    不是郭嘉懼怕張燕等人造反,而是他要將萌芽扼殺在搖籃中。

    他們四人有兵不假,可沒有郭嘉,要麼藏匿山林之中,要麼攻伐一城一地後等待滅亡,能不能看清這一點,郭嘉不知道,但是手握十萬大軍的張燕,郭嘉不得不防,而他心裡,更希望張燕全心全意輔佐他,畢竟張燕也是一員難得的戰將。

    學識不淺的張燕縱然沒有通曉經史的才學,可也深深明白眼前的局勢,郭嘉對他又怕又愛。

    怕,是怕他目光短淺自斷前程。

    愛,是愛他有勇有謀可當大任。

    麾下二十餘萬將士,可有近二十萬是黃巾將領所統帥,首當其衝便是張燕的十萬大軍,張燕如果還認為只要自己忠心耿耿,手握多少兵馬無關緊要的話,那他的書就全白讀了。

    「主公有志天下,張燕願終其一生為主公披荊斬棘,哪怕是一個馬前卒也無怨無悔,主公,許將軍,典將軍,周將軍麾下不過五千兵馬,對於他們大將之才來說太少了,末將願將麾下將士各調三萬給三位將軍,令三位將軍可人盡其才。」

    張燕單膝跪在郭嘉身後,言辭懇切,毫無猶豫之色。

    交出麾下九萬大軍,只留下一萬,這就是張燕為了向郭嘉表達忠誠的行動。

    一個真正有鴻鵠之志的將領是不會只看眼前的,張燕想得到郭嘉的重用,想要建功立業,不但自己可一展抱負,也能為子子孫孫留下一份榮耀和地位。

    郭嘉知道張燕想清楚了,而他願交出九萬大軍已經足以表明忠心。

    轉過身,將張燕扶起,郭嘉溫和地說道:「飛燕能明白我的苦心,我深感欣慰,若我奪你手中大軍,又如何對得起你?只是,漢中之地非同小可,我意,奪下定軍山後,飛燕你與文遠領軍在定軍山埋伏三日,若三日之內漢中無援軍來救定軍山,那你與文遠一同攻下漢中,而後飛燕可留五萬兵馬給文遠,讓他坐鎮漢中,為我守住益州門戶,飛燕可帶漢中糧草輜重再返陽平關,與我一道揮軍南下,直取成都。」

    如同討價還價一般,張燕表忠心交九萬大軍,郭嘉還他四萬,這就讓張燕感激涕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