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寒門天下

第二卷 乘邊據險 第二十四章 治標治本 文 / 天天不休

    其實蔡琰講述給郭嘉的道理,放在後世也同樣如此,許多胸懷大志立誓要有一番作為的青年俊彥,在走出象牙塔之前大多都是憧憬著美好前程,國家棟樑,開拓未來,建設家園,功成名就時流芳百世,但現實與夢想的差距磨滅了他們的雄心壯志,不得不向權勢低頭,滿腔熱血與才華最終也只用在了追名逐利上面。

    士族子弟雖不少都是飛鷹走狗,橫行霸道之徒,可總有飽讀詩書,滿腹才華之輩,這些人不會天生就為了家族利益而生存,聖賢之言讓他們在屈服權勢之前,也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準則,誰又不想成為一個利國利民的國士呢?[]

    只要郭嘉能夠讓有真才實學並志存高遠的士族子弟有用武之地,不但能夠給天下士族豎立一個榜樣,更可以分化士族內部,只是這美好的藍圖實施起來,恐怕還要再三斟酌,草率不得。

    翌日清晨,郭嘉召集手下謀士們在府中議事,他剛想開口將壓制士族的對策與謀士們商議時,姍姍來遲的甄儼皺眉不已地跨入堂中,朝郭嘉一行禮後,先稟報了一個最新得到的消息。

    「主公,董卓遷都長安之後,昭告天下,號令十八路諸侯攻伐益州。」

    滿堂謀士垂首露出暗笑,並未有絲毫驚慌之色,郭嘉坐在主位上搖頭輕笑不已。

    實際上半個月前董卓的招安使者已經來過一回,被郭嘉拒之門外。

    董卓是想和郭嘉聯手抵擋關東聯軍,所以入長安後先招安郭嘉,卻沒有得逞,現在是氣急攻心,反倒號令十八路諸侯攻伐益州。

    「董太師這道假天子名義的詔令,肯定沒有和幕僚們商量過就發了出來。看來董太師是對我恨之入骨,頭腦都不清醒了。」

    從主位上站起來的郭嘉開懷大笑,在謀士中間來回踱步,笑聲就是止不住。

    謀士們各個心照不宣地露出淡笑,郭修敞手笑言道:「想必董太師冷靜下來,肯定也追悔莫及了。關東聯軍與董太師鏖戰半年,兵疲馬乏,糧草消耗嚴重,各個心中早有離意,主公拿下益州,諸侯們拍手稱快還說得過去,因為他們更有理由返回屬地壯大自己以圖剿賊平亂,可董太師一道號令諸侯們攻伐益州的詔令,諸侯們若從,必然以此為借口借道關中,董太師若不放行,等同出爾反爾,董太師借道給關東諸侯的話,呵呵,首先被剿滅的,就是董太師自己,這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原本郭嘉還有些顧慮,沒想到董卓幫了他一個大忙啊。

    「我要謝謝董卓啊,面對這道天子名義的詔令,關東諸侯從的話,就是認可董卓竊據龍庭足可號令天下,關東諸侯不從的話,自然也就不會來益州了。十八路諸侯號稱數十萬眾,車馬勞頓,糧草供給都是頭等大事,現在就算關東諸侯真想要討伐益州,也是有心無力了。」

    堂內一片歡笑聲,戲志才搖頭道:「這個董太師還真是荒唐事一件接一件,先封了自己一個相國,後又自稱太師,現在又在長安西面開始建郿塢,據說是要將家室移居其中,囤積數十年糧草和數不盡的財寶,竟然還大言不慚,若不能稱雄天下,就在郿塢裡安享天年。這,這,這不就是給自己挖墳墓嗎?」

    眾人大笑不已,一個梟雄竟然走到這個地步,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郭嘉漸漸收起笑容,換上一副淡漠的神色,負手望著門外,問:「元直,依你之見,如今我是否已經穩居益州了?」

    徐庶背對著郭嘉出列,朗聲道:「益州之北有苟延殘喘的董卓,既然董太師已經為自己開始挖掘陵墓,自然不會南下攻伐益州,在董卓敗亡之前,益州北面安枕無憂。益州之東,荊州仍處混亂之中,袁術雖盤踞南陽,但他還在招兵買馬,實力未成之前,荊州於益州無患,即便有梟雄借道荊州攻伐益州,張遼六萬兵馬坐鎮漢中,與巴東涪陵兩郡成犄角之勢,若有大敵來犯,進可攻,退可守。關東聯盟即將解散,有實力的諸侯都在北方,益州外境無大敵。但是,益州有內憂,士族豪族若不及早提防,遲早必生禍端。」

    郭嘉面色不變,繼續問道:「那我該如何防微杜漸?或斷絕此患?」

    徐庶回列,默然不語,甄堯面無表情地出列,沉聲道:「主公眼下局面有兩個選擇,治或伐。先治則要拔除士族根基,免絕後患。先伐則手握兵馬錢糧,與士族虛與委蛇,待平定天下後再行大治。」

    擺在面前的選擇實際上眾人心裡都明白,但不是誰都敢開口獻策,輕重緩急,稍有不慎,適得其反,郭嘉好不容易有了的資本恐怕就會蕩然無存。

    「先治或先伐,利弊何在?」郭嘉閉目沉聲再問。

    甄堯昂首挺胸,表情淡漠地繼續回答道:「先治,可將益州完全掌控在手中,境內再無隱患,但卻樹敵天下,對主公進取天下不利。先伐,主公可緩和與士族關係,向外攻伐受到阻力減少,但有腹背受敵之憂。兩者利弊難以權衡,皆看主公如何決斷。」

    這就是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兩害取其輕,可這兩者之間究竟哪一個做法的害處最輕?權衡不過來。

    讓眾謀士不敢貿然獻策的原因也在這裡。

    聲音有些發冷的郭嘉語速輕緩地問道:「諸位,誰能告訴我,我郭嘉如何做,能夠讓士族真心投效我?」

    眾人欲言又止,卻又化作一聲歎息。

    他們想開口說放權給士族,給足他們利益就行,這是實事求是的說法,但是轉念一想,大家都沉默了,因為面對郭嘉,士族不會有真心實意投效的一天,無論郭嘉怎麼做。

    鴉雀無聲的議事堂中,郭嘉忽然自嘲地笑了笑,轉過身環視眾位謀士,緩步朝主位上走去,邊走邊說。

    「他們眼中我郭嘉是叛逆賊子,出身卑賤,地位低等,就算我將整個益州全部交給士族來治理,讓他們位高權重,讓他們以權謀私,讓他們為所欲為,可他們還是不會感激我,還是會想方設法除掉我。不管士族是遠慮還是近憂,是內患還是外敵,他們終究都不會臣服於我。」

    這就是身份的差距,倘若是曹操或袁紹,甚至袁術,陶謙等等諸侯,他們把特權交給士族,恐怕士族會歡天喜地地擁戴他們,同樣的做法,郭嘉來實行,士族也會欣喜若狂,可仍然會處心積慮除掉郭嘉,永遠不會擁戴他。

    眾人默然,也都明白了郭嘉做出的決定,已經晉身為統治者的郭嘉與被統治的士族階級之間的矛盾,尖銳程度不可調和,那麼兩者必然爆發一場生死存亡的博弈。

    戲志才出列垂首淡淡道:「主公欲打壓士族,首重是善後,畢竟益州地方政務,都是士族在治理,先要做好穩定地方政務不亂的準備,再考慮用何方式打壓士族。」

    這就是一個謀士該做的事情。

    出謀劃策先從結果入手,將態勢的走向拿捏精準後,想出萬全之策保證最終結果是有利於主公,至於打壓的手段,那並不重要。

    反觀許多諸侯行事,面對敵人首先想的是怎麼打擊對方,手段層出不窮,伎倆高深莫測,可是最終卻手忙腳亂地不知如何收場。

    「元直,鄉親子弟可都接來成都了?」

    郭嘉忽然問起了這麼一件事。

    徐庶心領神會,有點猜到郭嘉的意思了,出列回道:「已從各郡接入成都,由郭平在城中妥善安置了。」

    將目光投向其貌不揚的郭平,郭嘉繼而問道:「郭平,鄉親子弟中,不論武藝,文才小成者,有多少?」

    一臉沉靜之色的郭平出列後平淡道:「一百七十餘人。」

    十年以前郭嘉只收留了些許難民,教導不過百名貧寒子弟,十年積善積德之後,能有一百七十多人脫穎而出,已是難得,這些人不可能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肯定要比太多舉孝廉的士子要文才高超,德行優良。

    郭嘉還在深思,郭平又繼續說道:「主公,甄家也在數年以來教導了一些貧寒子弟,他們在主公籌謀的兩年中秘密遷入益州,如果主公需要他們,一個月內定可全部招入成都。」

    詫異之色一閃而過,郭嘉想起了甄姜曾對他說過效仿他教導貧寒子弟讀書明理,以甄家實力,定然能夠教導出更多的人才。

    「主公是想從這些貧寒子弟中甄選出有才能者接替益州士族治理地方?」

    甄儼蹙眉地問道。

    郭嘉點點頭,也不隱瞞,說:「的確有此想法,可問題的關鍵不是摘掉如今益州的士族官吏,而是如何斷絕士族的生存之道。」

    治標不治本的話,猶如隔靴搔癢,士族總會死而復燃。

    堂內眾謀士猛然抬頭,震驚地望著郭嘉,心底都明白郭嘉話中意思。

    難道要廢除舉孝廉這個官吏選拔的制度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