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寒門天下

第二卷 乘邊據險 第五十七章 攻心為上 文 / 天天不休

    :小說罓∷

    第五十七章攻心為上

    函谷關的地形注定了來攻城的一方受到極大限度的制約。^^[]

    !-

    《《》》

    !——

    十萬人與三十萬人甚至五十萬人來攻城,在戰場上交鋒區別不大,因為戰場不開闊,縱然攻城一方有無數的兵馬,也不可能一擁而上,必須有層次有數量限制地衝鋒。

    微弱晨曦照耀下,張頜越發能夠看清不遠處張遼淡然而自信的神情。

    仰天一歎,張頜已經有撤軍打算。

    張遼既有弓弩兵,又有弓箭手,強弓勁孥堵住去路,張頜所率兵馬雖也有刀盾兵,豎起盾牌必然能夠步步推進,可他倉促出兵,意欲直取函谷關,現在狹路相逢,他的兵馬陣型都還未擺下,一旦開戰,張遼是不會給他機會從容佈陣的。

    「回營」

    張頜下達了軍令,他如此果斷是因既然函谷關取不了,那就回去將劫營的敵軍一網打盡,不管怎樣,也是打擊張遼的手段。

    只可惜,這一次,張遼反客為主,在張頜的兵馬開始調轉返回時,張遼揮起胳膊一起一落。

    三個營,六千弓箭手左中右呈扇形衝前,而後動作齊整地張弓搭箭,箭矢彷如傾雲蔽日,直襲張頜大軍。

    噹噹噹

    張頜既然要撤,必定有準備,斷後的兵馬舉著盾牌不斷阻擋著敵軍箭雨,但還是有不少人中箭身亡。

    張頜面色沉靜,他知道張遼此刻最希望的就是他一怒之下率軍去攻。

    若真是那個狀況,戰局的發展,張頜甚至在腦海中已經預見。

    張頜有弓弩兵,強弩的威力,張頜心知肚明,因為袁紹麾下也有一支這樣的軍隊,鞠義當初擊敗公孫瓚,在城外戰場就是靠強弩的爆射威力讓白馬義從退出歷史舞台。

    三萬兵馬衝上去,張遼五千的強弩兵,兩輪激射後,至少能殺敵三千,這是至少,因為戰場不開闊,士兵蜂擁而上,避無可避。

    而後,強弩射殺完必定後撤,機動能力更加強的弓箭手作為掩護且戰且退,只要他們退回到了函谷關外的防區內,張頜就無計可施只能退兵。

    衝殺起來,張頜這一路上追擊恐怕要付出慘痛代價。

    張頜率軍有序撤退,張遼遙遙望去,再一次下令。

    「兩營弓箭手向敵軍右翼施壓。」

    一萬弓箭兵,分為五營,前面已經派出三營追殺張頜大軍,現在,張遼把剩下的兩營也派出去。4∴8065

    四千弓弩手投入戰場,朝著張頜大軍的右翼不斷放出箭矢。

    戰場形勢並沒有一面倒,張頜卻心中懊悔。

    想要葬送劫營的敵軍,恐怕都有很大難度。

    右翼的兵馬遭到箭雨壓力,不得不向中路靠近,原本阻隔了道路的大軍露出了一片空區。

    果然,死士營恰好劫營而歸,不可避免地與張頜大軍相遇,右翼空出的道路,正是死士營返回的通道。

    一萬弓箭手作掩護,千人死士形同野獸疾奔,揮舞著砍刀邊跑邊殺。

    這千人死士本就是軍中出類拔萃的驍勇之士,儘管是死士,能活得長久一些,便不會輕易放棄。

    張頜的大軍不但在弓箭手漫天箭雨的壓力下不斷退走,還要面對死士營如狼似虎地洶湧狂奔之勢,右翼的空當越來越大,張頜已經對右翼大軍失控,想要圍剿死士營也有心無力。

    千人死士最終回到張遼軍陣中只有七百人左右,這已經是個奇跡一般的數字。

    箭雨息止,張遼下令收兵,望著張頜大軍退去,朗聲道:「雋乂兄,多謝手下留情。」

    張頜率軍回營,張遼的話在風中迴盪,他情不自禁扭頭遙望張遼,儘管二人相隔甚遠,身影模糊不清,但張頜彷彿能夠看到張遼的英姿。

    「此生之勁敵。」

    張遼一日之內,防守取勝,劫營兩次獲勝,三戰全勝,氣勢高漲,函谷關內的守軍更加堅定了信心。

    袁軍這邊,淳於瓊損失慘重,三戰皆墨,損失超過六千人,張頜也損失了近千兵馬。

    或許損失的兵馬不算什麼,可淳於瓊卻對張頜暴怒發難。

    「張頜你究竟與張遼是什麼關係?為何你屢屢見死不救?」

    淳於瓊就像一頭受傷的野獸,暴跳如雷,而張頜,仍舊一言不發。

    張頜神色淡漠地跪坐帳中,他可以解釋,卻不會有任何效果。

    淳於瓊已經認定張頜與張遼之間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張頜在淳於瓊面前是百口莫辯。

    跟淳於瓊解釋,只是對牛彈琴。

    「淳於將軍,不要中了張遼的計謀,他這是挑撥離間。」

    張頜淡淡道。

    他不解釋,卻只點明事情要害。

    僅僅一日時間,張頜便與淳於瓊水火不容,淳於瓊身處漩渦,陷入mi局,張頜儘管也是被張遼設計之人,卻能跳出局外,看清本質。

    同時,張頜對張遼的確升起了絲絲敬佩。

    淳於瓊冷笑不已。

    「挑撥離間?哼哼,他率軍一萬五出城,而你有三萬兵馬,結果呢?他一兵一卒未損,而你卻損兵近千,張遼謝你手下留情,是你留情還是在向郭嘉示好?你是不是早已打算投敵?」

    張頜皺眉仰視淳於瓊,沉聲道:「淳於將軍,我若有投敵之心,難道你現在還活著嗎?」

    淳於瓊不光是在靠著自己的猜測而給張頜定罪,甚至是無理取鬧,他若是睿智之人,稍加揣摩,就能分辨出張頜是否有通敵之嫌。

    可淳於瓊惡氣難消,他的兵馬接連遭受損失,一戰未捷不說,損兵六千。

    而他能有的理據無非是張頜在兩次敵軍劫營時沒有施以援手,外加張頜與張遼在關外兵馬對峙,兵力佔優的情況下卻小敗而歸。

    這些,放在張頜來看,簡直是嗤之以鼻。

    對方就千人劫營,再勇猛難敵,有萬人的兵馬來抵禦,不但能夠從容應對,要葬送對方也易如反掌。

    敗,那是你無能。

    怨天尤人,更加無能

    「哼,我這就給主公發去消息,一切聽憑主公定奪。」

    淳於瓊撂下狠話便拂袖而去。

    張頜閉目一歎,心中略微發苦。

    淳於瓊這是要惡人先告狀,用這樣莫須有的罪名來轉移袁紹的注意力,同時也推脫他戰敗的責任。

    果然是皇城出來的將軍,政客的伎倆玩的爐火純青。

    在洛陽對函谷關捷報翹首以盼的袁紹萬萬沒有想到,他居然得到了一份來自淳於瓊的狀告信。

    言之鑿鑿,理據充分。

    張遼與張頜在函谷關前露出惺惺相惜的姿態。

    張遼劫營,只打淳於瓊,張頜兩次都袖手旁觀。

    張遼與張頜兩軍對峙,張頜不戰而退,反倒折損近千兵馬。

    ……

    袁紹心驚不已,在房中來回踱步。

    張頜,難道真的投敵了?

    得知消息的謀士們全部趕來面見袁紹。

    審配見到袁紹時第一句話便是:「主公,雋乂將軍斷不可能通敵。」

    郭圖和許攸沒表態,既不為張頜辯解,也不支持淳於瓊。

    畢竟事情的真相,他們不是當事人,僅憑淳於瓊一面之詞,不能輕易下結論。

    他們在河北怎麼爭權奪利打壓異己,現在可是在洛陽,大戰在即,事情輕重,他們還分得清。

    袁紹猶疑不定,他不信張頜通敵,可淳於瓊的理由看起來很有道理。

    沮授適時出列,走到袁紹跟前,用只有二人聽得的聲音鄭重道:「主公,陣前將帥不和,兵家大忌,還望主公早作決斷。」

    優柔寡斷是袁紹的缺點,那往往都在關鍵時刻,現在嘛,袁紹倒是腦子清醒,兵法他懂一些,打仗要靠將帥齊心,這是個讀書人都明白。

    所以,不能讓張頜與淳於瓊同時留在函谷關外。

    可,調誰回來呢?

    袁紹思來想去,最終還是將張頜調回洛陽,讓淳於瓊獨自領兵攻打函谷關。

    這是袁紹對張頜不放心,若調淳於瓊回洛陽,張頜如果真的通敵,那形勢將會急轉直下。

    同時,也是袁紹對張頜的試探,命令他將兵馬全部交給淳於瓊指揮,如果張頜不肯交出兵權,則是心中有鬼。

    張頜與淳於瓊,袁紹閉著眼睛不用想都知道誰的忠誠更加令他放心。

    單騎快馬,張頜不但完全遵從袁紹的命令交出兵馬給淳於瓊,而且快馬加鞭地朝洛陽趕回。

    夕陽西下,洛陽近在眼前。

    張頜面沉似水,狠狠揮舞馬鞭。

    趕到洛陽後,張頜第一時間就要求見袁紹,卻沒料到袁紹根本不願見他。

    在袁紹下榻府邸外,張頜面對這個消息目瞪口呆。

    望著那闊氣卻又緊閉著的大門,張頜表情呆滯地轉身。

    「主公,函谷關的五萬三千將士,恐怕永遠也回不到家鄉了……」

    張頜失魂落魄地走在洛陽蕭索的街頭,心涼如冰。

    函谷關城樓上,張遼望了望天邊晨曦,而後朝身旁寬衣廣袖的賈詡一拱手道:「先生妙計,張頜已遭袁紹猜忌,眼前這個淳於瓊將不足為慮。」

    賈詡面色如故,淡然似煙。

    挑起敵軍將領之間不合,只能算是彫蟲小技,不過賈詡設計,攻心為上,將略其次,張遼佩服賈詡的地方也在此處。

    函谷關外的統軍敵將只有淳於瓊,張遼瞬間感覺輕鬆了許多,郭嘉交代的任務,他已有八分把握如期完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