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唐朝當皇帝

大道小說網 第13章 覲見李世民 文 / 七月初三

    第13章覲見李世民

    李世民已經登基快一個月了,到現還用武德年號而沒有改國號為貞觀,就是因為這場戰爭生他登基之時,他無暇顧及此事。

    李恪到甘泉宮門口,隨著太監王德的通傳,來到李世民經常批改奏章的御書房。李世民正批閱奏章,李恪上前行禮道:「兒臣李恪,拜見父皇。」

    李世民抬頭看了他一眼,放下手的奏章道:「起來坐,你身體還沒康復,不用行此大禮。」然後,指了指岸上的湊章道:「國家戰事連連,朕忙於政務,沒顧得上去看你,想著等忙過這段時間再去看看你,既然你今天來給朕請安,說明你的身體已無大礙,朕也不用擔心你有什麼不測了。」

    李恪聽到李世民的話充滿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切,感動道:「多謝父皇惦念,兒臣身體已經痊癒,倒是父皇為國事操勞,需要時刻注意身體啊。」

    李世民聽到李恪說出如此關心他身體的話,這幾天籠罩他身上的疲憊之感也隨之一掃而光,一股父子親情湧上心頭。

    李世民看著眼前才只十二歲的李恪,心裡感交集,他還沒有當皇帝是時候不曾想過如此多的事情,如今做了皇帝,突然現身上的擔子重了,思考問題的立場也生了改變,先想到的是國家,其次才是自己的兒女。

    他起身走到李恪的面前,歎道:「朕不能不操勞啊,如今的大唐千瘡孔,姓生活艱苦,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雪上加霜的是跟頡利剛剛制定盟約,需要每年上供歲幣,這加重姓負擔。」

    他走到窗前於是疲憊的一聲長歎道:「這是大唐之恥,也是朕之恥。」

    李恪想起歷史上的李世民,貞觀四年就敗突厥,擒了突厥可汗頡利,於是很肯定的說:「父皇韜武略歷代帝王少有,區區突厥,一隻遊牧民族,兒臣想用不了五年時間一定能夠掃平北部草原,擒頡利,洗血恥。」

    聽到李恪說的如此肯定,李世民臉上變現出驚訝之色,奇怪李恪怎麼就能覺得自己能五年之內平定突厥?難道他心有什麼策略不成?不由得有意想考教他一番想法。

    自從他登基之後,雖然有羅毅造反,突厥來襲,群臣很多人還是這樣非常時刻建議他早已儲位。

    自古冊立太子立嫡立長是帝王之家的傳統。但是,朝廷還有一部分人不止一次的建議立性格剛毅的李恪為太子。兒子的性格他太清楚了,正因為如此,今天他說出五年可定突厥這樣的話他也沒有顯得驚訝。因為一直以來,他征戰外,很少能考教兒子的學識,今天自己正好由此機會何不考教一番,看他除了眾人所說的性格剛毅外,是否還有其它的一些優點。

    如果李恪真的有才,自己也該慎重考慮立儲一事,不能因為自古定律就毀了大唐數年的基業。

    心裡有了這樣的一番思考之後李世民問:「既然你如此肯定五年之內滅突厥,不妨說說你的想法。」

    李恪聽到李世民問自己如此尖銳的問題,心裡一陣緊張,他知道凡成大事者必須要有臥薪嘗膽、堅韌不拔之志,不是那種逞一世英雄的匹夫。未來的政治斗陣他要做的就是推波助瀾,坐收漁翁之利,讓李承乾和李泰斗到兩敗俱傷的時候才出手,一舉拿下太子之位。不是像現這般過早的嶄露頭角,讓大家對他開始提防。

    可是,如今箭弦上,讓他不得不。

    他知道,這個大家都建議立儲的事情上,李世民遲遲沒有做決定,那就說明他心還有猶豫,說明李承乾身上還沒有看到他認為的作為一個儲君所具備的條件。

    所以,他不能表現的太平庸,讓李世民對他徹底失望而不加以關注。所以,他的心非常矛盾。

    還有一點就是李世民問他關於突厥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他沒有考慮過的,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說。於是將自己知道的歷史上李世民怎麼滅突厥的方法結合自己的看法說了出來:「父皇,突厥是草原遊牧民族,他們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弱點,我們只能雙管齊下才能一舉擊潰突厥。」

    說到這裡,李恪抬頭看了一眼李世民,見李世民點頭示意,他繼續道:「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有一種天然的優勢,那就是機動靈活,以至於連他們的生產和生活資料都是可以移動的。

    如果派遣一支軍隊對他們進行討伐的時候,他們會消失的無影無蹤,而他們原來居住的地方只是一片草場,根本就沒辦法進行破壞,如果緊追不捨,則整個軍隊往往會被輜重糧草給拖垮,有時還會他們的埋伏。

    所以,如果要平定突厥,掃清北部邊界的威脅:一,國家的意志和能力是主要的。對外戰爭給我們能借鑒的是漢朝,漢朝的初始階段,國力是非常虛弱的,對匈奴的關係完全處於被動地位,然而君王和臣子們的勵精圖治由弱變強,國力強盛時對匈奴實施連續不斷的打擊,終迫使匈奴西遷,捍衛了漢帝國的安全。所以,增強國力是要問題,也是重之重。」

    李恪談到自己對突厥的問題上時忘記自己制定的做事低調,韜光隱晦的方針,侃侃而談道:「二是,政治攻心為主,找出突厥存的矛盾,從內部瓦解突厥各部落之間的團結,減輕戰役難。」

    「第三,大唐必須要有一支足以與突厥想媲美的鐵騎。補給和地理環境不太有利於我方的情況下,深入大漠,找到突厥的王庭所地,一舉擊潰突厥人的信心。如此突厥各個聯盟將不攻自破。可以一舉掃平突厥,北定大漠。」

    李世民聽李恪說完,沉思片刻之後凝重的道:「你想效仿當年的冠軍侯霍去病,深入敵人腹地,給敵人致命的一擊,摧垮匈奴的信心。這倒不失為對付突厥騎兵的一個辦法。」隨後又問:「那你認為該如何展經濟,充實國力,改善大唐姓的生活?」

    李恪沒有想到李世民考教完他對突厥的問題之後還要考教他如何展經濟,改善國力這樣的大問題,心裡一陣猶豫。自己是裝作不知道呢?還是把歷史上李世民唐初實施的政策說出來呢?他抬頭看了一眼神情專注等他回答的李世民,略一沉吟便道:「兒臣這幾天也考慮這個問題,如有不妥之處還望父皇指正。」

    李恪對於如何打贏未來對突厥的戰爭分析的有理有據,讓李世民對他另眼相看。所以,他才會問李恪如何能增強國力,改善姓生活等的治國之策。他確實的指望李恪能治國之策上有什麼突出的策略,便道:「你且說來聽聽。」

    李恪整頓了一下思路道:「一,免除關內及蒲州等州兩年的租調,其餘各州免除租調一年,這樣可以大大刺激蒲州等地農業的展。

    二,對於受突厥人入侵破壞嚴重的地區,國家按照每戶人口數量的多少,放賑濟品;對於受封為王的皇親國戚,大大降低其封邑的標準,以減輕當地農民的負擔。」

    說到這裡,他抬頭看了看李世民,見李世民點頭表示同意他的看法,繼續說道:「三,國家倡導節儉: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

    李世民聽完李恪的三點治國策略之後,陷入了沉思。李恪說的確實是大唐現今必須要面對,也要解決的問題,他為此飯不能食,夜不能安。今天經李恪這麼一說,心裡連日來的煩惱一掃而光,覺得大唐該解決的就是李恪所提到的這三點。

    一番思考之後李世民看著眼前還是孩子的李恪,沉聲問道:「李恪,朕問你話,你要如實回答,你今天所說是你自己所想,還是他人讓你代為傳達給朕?」對於性格剛毅果敢的李恪,說出如此切合實際的策略,李世民還是心有疑惑。所以,才會有此一問。

    畢竟李恪的年齡如果真能想出如此治國策略,實出乎他的意料。如果,是有高人指點李恪,他也想見見這個人,必定不會讓此等人才埋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