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1911中亞之王

大道小說網 第六十九章 美國華人 文 / 去病將軍

    史密斯是個地道的中國迷,他父親當年在中國做生意發了大財,因此對中國情有獨鍾。受父親的影響,史密斯一家都喜歡中國文化,喜歡中國的瓷器、中國的絲綢,喜歡聽中國京劇,更喜歡吃中國菜。

    這天,在孩子們的強烈要求下,史密斯又帶著全家,開著新買的小汽車來到唐人街吃中餐。對於他們這個吃慣了中餐的人來說,那些西餐現在簡直就是垃圾,味同嚼蠟。雖然把廚師請到家裡手把手教,可惜史密斯太太怎麼也做不出中國餐館的那些美味菜餚。「明年再賺點錢,家裡請個中國廚師吧!」史密斯這麼想。

    然而今天情況卻有點奇怪,史密斯來到平時最喜歡的那家餐館,居然發現餐館關門了,是經營不下去了嗎,還是被那些貪婪無厭的官吏逼得關門?勤勞的中國人可不會這麼懶的,即使是逢年過節他們也是大開店門的。更奇怪的是,不僅這家店,整個唐人街的店都關門了。「當局要取締唐人街嗎?」這個想法並不奇怪,這些年來政府對華人一直管得嚴,認為他們剝奪了美國人就業的機會。對這些極端分子的言論,史密斯一向嗤之以鼻,在他眼裡,華人是最勤奮、最能吃苦耐勞而又索取最少的群體。自己家這些年發財,不也有華人僱員辛勤工作而報酬又低的原因嗎。比起那些白人,史密斯寧願全部僱傭華人工作,他們比黑人聰明、勤奮,比白人便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人。

    正不知如何是好,前面走過一個華人,史密斯急忙攔住:「今天唐人佳怎麼都關門了?」那華人見是對華人非常友善的史密斯,連忙行個禮:「史密斯老爺,今天中華民國副總統、偉大的西北軍統帥劉先俊將軍來美國,所有的華人都去迎接了!」

    舊金山港口,人山人海,港口的棧橋上,密密麻麻,婦女抱著小孩,小伙子攙著老人,人人穿著過新衣服,喜笑顏開,彷彿過年一樣,不,也許過年也沒有這麼熱鬧。大家翹首以望,遙望海天交接的地方,在企望著什麼。

    「來了!來了!」?望塔上的人揮舞著手中的望遠鏡,大聲呼叫!果然,從遠方駛來一輛豪華客輪,上面鮮艷的祖國國旗迎風飄揚!

    船越來越近,人們都可以看清船上的人影了,是祖國的士兵!兩排士兵整整齊齊站在船頭,朝陽照在明晃晃的刺刀上,耀得人眼睛睜不開。

    人群沸騰了,無數人舉起手招呼,一陣氣浪從岸邊湧起。船上的人似乎驚動了,船艙走出一群人,當頭的那個特別年輕,合體的元帥裝襯得人精神抖擻,朝陽照在年輕英俊的臉上,讓人一陣神往。

    「是劉總統!」有人以前在報紙上看到過,馬上認出來了。霎那間,人群的溫度又高了幾度。性急的迫不及待地放起了鞭炮,你的鞭炮一響,他的鞭炮也響了,港口鞭炮震耳欲聾,鞭炮響起來了,那邊也不示弱,獅子舞起來,樂隊奏起來,港口一下子成了歡樂的海洋。

    劉先俊站在船頭,看看歡呼的人群,除了前面少數幾個加州官員,其餘的全都是中國人。劉先俊分明強烈的感到一陣濃烈的愛國情懷。這些苦難深重的華僑啊,他們中間不會有「香蕉人」、不會有兩岸理念之爭,不會分為支持海峽這邊還是那邊,也不會有在國內收刮百姓財富後來到「天堂」享受的,他們只是勞動者,只是求生存,只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自己既然穿越來這個時代,就一定要改變這些,才不負眼前這許多人的期望。

    華人移居美國已有200多年歷史,19世紀初期,在中國的美國傳教士開始選送中國青年學生去美國留學。到19世紀中,蒙受了鴉片戰爭帶來屈辱的中國社會,呈現著動盪不安、困苦蕭條的景象。更多的貧苦農民迫於生計背井離鄉,出洋謀求生路。這一時期隨著歐洲殖民國家四出掠奪和開發殖民地攫取原料,新興的美國也開始開拓邊疆以發展經濟,從而需要大批廉價勞動力。當時還流傳著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簡稱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這對渴望謀求生路的人當然有極大的吸引力。於是大批華人勞動力源源奔到美國。從19世紀40年代到世紀末的五六十年內,到達美國的華人共有32.2萬人。其中既有被招募的華工,也有被拐騙的「豬仔」,還包括一部分商人、工匠、僕役等。他們大多數來自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抵達美國後首先落腳在西海岸的舊金山(亦稱三藩市)和加州其他城鎮。他們可以說是美國華人的先驅者。他們之中絕大多數是華工。從開礦到築路,以至發展農業和輕工業,他們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中央太平洋鐵路於1863年開始建造橫跨美洲大陸鐵路的西段時,便有大量華工投身於這項宏大的工程。到1869年5月,當這段鐵路在猶他州的普洛門特利同聯合太平洋鐵路接軌時,築路工人中已有90%以上都是華工。鐵路築成之後,很多華工又轉向加州的農田。到1884年時,加州的農業勞工中有一半以上是華人。此外,華人在興建西海岸的捕魚、服裝、鞋靴、煙草工業等方面,也都作出了很大貢獻。

    然而這批華人先驅者的歷史依然充滿屈辱。當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在國際上無權無力,留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各方面都備受欺凌。當時對華人的歧視還毫不隱諱地反映在一系列法令上。

    早在華人開始大批到達美國的1852年,加州立法機關就通過了一項《外國礦工執照稅法》,對每名華人礦工每月徵收稅金3美元。這項稅金收入在1870年之前竟佔加州稅收總數之半。1854年,規定有色人種不准在法庭作證反對白種人;1860年,規定華人兒童不准入學;1862年,規定沒有付過礦工稅的華人必須付警察稅,這就迫使每個華人都得付這種稅,雖然名稱不同;1872年,規定華人不得擁有房地產,也不向華人發商業執照;1880年,更規定加州的公司或個人都不准僱用華人。這一連串露骨地歧視華人的法令正是呼之欲出的全面排斥華人的《排華法案》的前奏。美國在19世紀70年代已發生經濟困難的局面,失業增多,社會動盪不安。一些美國政客遷怒於華工,掀起了排華運動,終於在1882年由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經總統簽署生效。這是以法律形式確認了長期以來對華人的歧視和排斥。

    這一法案禁止華工去美國,已在美國的華人也不准入籍。這導致盛行於加州的**運動擴展至全國。聚居在各地的華人常遭騷擾和攻擊。1885年在懷俄明州的石泉鎮發生的暴動事件竟導致華人18名死亡、55名重傷。

    在毫無法律保障,連生命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不少華人不得不離開美國。美國華人的人數在1890年時是10.7萬人,到1920年減少到只剩6.2萬人。在種種歧視刁難和遭到種族隔離的情況下,留居在美國的華人只能局限在華人社區,即被稱為「唐人街」的範圍內活動。他們完全被排除在美國社會之外,只能從事最卑微的勞動。華僑在海外受盡帝國主義反動派的欺壓,迫切希望有一個繁榮富強的祖國。

    客輪很快靠岸,迎上來的是中國駐美大使施肇基、美國加州州長辛克萊等人。施肇基是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當年不是劉先俊一力支持,代表團也無法完成外交使命,因此他對劉先俊非常熱情:「劉總統,今天舊金山華人可是全城出動,大家聽說您來了,熱情非常高,許多人還是從洛杉磯和外地趕來的。這位是加州州長辛克萊先生1」

    劉先俊禮貌握握手,那位州長先生便知趣的到一邊去了,身邊歡迎的聲音這麼大,說話根本聽不清。說實話,辛克萊本來就不想來,只是出於外交禮儀才過來的,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華人在一起,「美國居然還有這麼多華人,看樣子《排華法案》還要更嚴格的加以執行!」辛克萊恨恨的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