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日之快意恩仇

第二卷 豫北風雲 一百四十六、歷史慣性 文 / 黃帝子孫

    一百四十六、歷史慣性

    一戰區長官部和軍委會接到張靈甫光復滑縣的報告是極為興奮。

    軍委會奉最高當局的命令馬上來電對突襲支隊進行嘉獎。

    現在這樣一來,**在豫北的態勢有所改善,東面濮陽在手,現在滑縣得手就把已成孤城的濮陽守軍53軍就有了迴旋餘地。更重要的是是對第一集團軍的軍心是個極大的鼓舞,本來按照軍政部的本意就是要對第一集團軍進行改編,讓宋明軒去任專職的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

    不過由於黃佳俊在豫北的作戰讓宋明軒的命運暫時得以緩解。後來,由二十九路軍出身的59軍在張自忠軍長的帶領下,更是把有鐵軍之稱的阪垣師團在臨沂打得滿地找牙,更是讓全國人民對西北軍出身的軍隊另眼相看。

    加上宋明軒自己也知道這次是犯了眾怒,心裡非常害怕最高當局以此為借口收拾他,早就派自己的心腹秦德純到武漢活動。而最高當局至此關鍵時刻也不欲讓徐州戰場上的地方派系心寒,所以就放了宋明軒一馬。其實最高當局心裡對第一集團軍接近十萬大軍也是心存疑嫉,害怕一個處理不當,投靠了日本人,這個簍子就大了。

    不過就算如此,最高當局當然也不會就這樣輕易的讓宋明軒過關,而是採取一系列的手段對第一集團軍加以消弱。幹這個最高當局拿手啊!

    早在從平津撤出後,就以擴編的名義把孫連仲部從擴編為第二集團軍,三十八師擴編為七十七軍,在第一次豫北作戰後從內黃撤出後接替新180師防守濮陽,並列入第一戰區自轄。

    劉汝明所部一四三師擴編為六十八軍先期進入第五戰區參加徐州會戰。這還沒完,張自忠所部三十八師,含一三二師,擴編為五十九軍,並在徐州危急時調入第五戰區。又在第一次豫北作戰結束後,又把石友三所部一八一師擴編為六十九軍負責菏澤東明一線的防禦。

    這樣一來兵力雄厚的第一集團軍就被拆的七零八落了。

    而這時的第一集團軍司令部駐地在靠近山西的博愛。宋明軒明知最高當局的打算可是也是無可奈何,只能看著,畢竟你不能擋著別人去陞官發財吧!

    宋明軒在博愛聽說了突襲支隊光復滑縣,先是不敢相信,接著就開始推斷這樣一來,對敵我雙方的影響。這無疑是捅了一個馬蜂窩,給了華北日軍一個耳光,接下來肯定是報復。經過這麼多年與日本人的打交道,宋明軒可是對日本人的脾性知之甚深。特別是這個土肥原賢二中將,那可是老對手了。

    他看著地圖,對自己的參謀長秦德純說道:「紹文,你看這個黃佳俊這樣一捅,土肥原為怎麼應對啊?」

    秦德純可是對這個土肥原賢二(時任日特務機關長)恨之入骨啊!想到自己被迫與之簽署了一個《秦德純土肥原協定》,讓日軍實際控制了察哈爾省北部地區。被當時的報紙口誅筆伐,以至於當時有人喊出了殺秦德純以謝天下的口號。

    現在這個土肥原不當特務機關長了,當上了14師團師團長,依然是咄咄逼人,把第一集團軍打得步步後退,甚至差點連在豫北立足都不能了。

    秦德純咬牙說道:「總司令,我認為日本人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接下來就將是狂風暴雨的報復行動。而我們要考慮的是日軍的報復是針對那個方向?不過這次可以看出蔣先生是下了決心了,連才整編的精銳74軍都調了上來。」

    「是啊!這就是我所擔心的啊!現在的第一集團軍看起來風光啊,可是從開戰以來我們沒有得到過一槍一彈的補給,反而是有戰鬥力部隊被一批批的調出。怎麼打啊?」宋明軒可是大為憂心,也是憤憤不平,「我們就是後娘養的!其他的部隊少了一個就補充一個。」

    「總司令,現在說這些又有什麼作用呢?你看張藎忱在臨沂把板垣征四郎打得落花流水。現在可是成了舉國聞名的抗戰英雄。而孫仿公現在在台兒莊死死的頂住了第十師團,讓磯谷廉介不得寸進,現在所有人都看出第五戰區的李德鄰是要吃掉在台兒莊的日軍。如果我們再退就只有退過黃河了。恐怕……」秦德純說到這裡停了下來,看著宋明軒。

    不說這裡宋明軒該怎麼選擇。

    在石家莊,華北日軍第一軍司令部香月清司中將接到滑縣丟失的電報,看著自己的參謀長飯田樣二郎少將(原參謀長僑本群改任參謀本部第一部部長)說道:「飯田君,這上面的消息是真的?」

    「司令官閣下,這是真的。已經得到空軍方面的證實。」飯田樣二郎少將回答道。

    香月清司「啪」的把電報一把拍在辦公桌上,霍的站起來,開始咆哮:「土肥原是幹什麼吃的?居然被支那人偷襲,這是皇軍的恥辱!」

    難怪香月清司會大發雷霆,這段時間前面的慰問隊被劫持還沒處理好,又在豫北除了這個事。而大本營已經發來電報要求第一軍做好準備,一旦第十師團在台兒莊有個什麼危險的話,要立即對其進行支援。

    本來第一軍也是在調兵遣將,準備一舉拿下關鍵點濮陽,並相機向菏澤進攻。誰想中**隊卻搶先動手,雖說滑縣的戰略位置並不是怎麼重要,可是讓日軍卻非常的難受。

    「飯田君,是哪支支那軍隊干的?有沒有消息?」香月清司瞪著牛眼看著地圖,問道。

    「土肥原君,發來消息。進攻滑縣的支那軍隊已經確認,是由新180師和支那精銳74軍組成的一支突襲支隊。指揮官是張靈甫,畢業於黃埔第四期。」飯田看看文件夾說道。不得不說,日本人的情報機關反應還是非常快的,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把情報遞到了指揮官的面前。

    「嗯!這兩支支那部隊不是在長垣搞什麼軍事演習嗎?怎麼會突然出現在滑縣?難道他們會飛?」香月清司頭也不回的繼續問道。

    「司令官閣下,這次襲擊支那軍隊動用了機械化部隊。而我們對這個情況卻一無所知,所以完全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看得出這個飯田是一個稱職的參謀長。

    「機械化部隊?」香月清司疑惑的問。

    「是的!閣下,這支機械化部隊應該有不少於十輛坦克和大量的汽車代步。在附上不少於2000的騎兵部隊。」飯田立即答道。

    香月清司一個轉身,大聲的命令道:「命令航空隊對滑縣進行大規模的轟炸,並把這支該死的機械化部隊給我找出來,摧毀它!命令14師團和108師團做好攻擊準備!」

    一時之間,豫北大地煙雲密佈。

    在長垣的新180師和74軍已經宣佈軍事演習順利結束,並全部轉入戰備狀態。做出向濮陽和滑縣大規模增援的架勢。

    搶先動手卻不是14師團,而是擔負潞安平原、陽泉及昔陽附近的守備的108師團。這個師團是新編成的特設甲種師團,1937年8月26日在日本以第8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即編入華北方面軍第2軍,11月參加冀南作戰攻佔邢台。1938年3月30日編入第1軍。師團長下元熊彌中將。由於14師團在豫北的攻擊不利,108師團就開始全部移駐到了晉南的潞城和冀南的林州輝縣一帶。配合14師團作戰。

    從參戰以來,108師團只在攻打河北邢台的時候才真槍實彈的打了一仗,求戰心切。在14師團被牽制在豫北後,108師團就成了解決黃河以北的第一集團軍的主力。

    下元熊彌中將接到香月清司的命令後,大笑著對自己的參謀長鈴木敏行大佐說:「鈴木君,我們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

    這個鈴木也是非常的瞭解自己的師團長的心情,馬上湊趣道:「將軍閣下,這話怎麼說呢?我們的實力與14師團比還是有差距的?請恕卑職不明白!」

    下元熊彌中將哈哈大笑,看著這個比自己小了將近15歲的參謀長,拿出一副好為人師的架勢,指著地圖說道:「鈴木君,這你就不明白了。你看土肥原君被濮陽牽制,又要擔負支援徐州的重任。他現在也是有心無力啊!再說了,在濮陽的可是77軍,這不是一塊軟骨頭。後面又有精銳的支那軍隊支援上來。聽說來的就是讓皇軍屢屢吃虧的新180師,甚至還有中央軍的王牌74軍。而我們呢,你看從林州輝縣出發,面對的就是不堪一擊的宋明軒的殘兵敗將。哈哈你說是不是天助我也!」

    鈴木臉上露出一幅原來如此的表情。

    這一次攻擊,108師團可是準備十足。輝縣出發的108師團主力步兵第25旅團配屬裝甲車和飛機大炮總兵力近萬人由步兵第25旅團旅團長中野直三少將指揮氣勢洶洶的直撲第一集團軍駐地博愛。

    前線部隊把受到108師團攻擊的情報上報宋明軒,宋明軒卻是一呆:「這日本人是怎麼搞得?怎麼還先來打我了?」

    秦德純請示該怎麼處理?宋明軒反問道:「憑我們現在的實力能擋住嗎?」

    秦德純又問道:「那麼該怎麼給長官部報告呢?」

    宋明軒想了想:「就說這次進攻之敵兵力很大,應力求避免與敵決戰,以免部隊作無謂的犧牲。」

    秦德純心領神會,向前線各軍下達了向西逐次抵抗的命令。

    前線的各個指揮官可是把這個命令理解透了的。所以當宋命各部向西轉移的時候,部隊跑的都很快。除了少數部隊走在他後邊以外,大部分都爭先恐後地向西撤去,他這個總司令反而跟在後頭髮號施令,造成了一個極不正常的混亂局面。當宋和他的總部人員乘火車從獲嘉縣西退時,如果不是鐵路與公路岔開,幾乎被敵人的裝甲車追上,當了俘虜。宋率領總部人員到達沁陽時,敵人已追至沁水對岸、宋急命手槍隊把一座木結構橋樑燒燬,敵人的裝甲車才沒能夠衝過來。尤其僥倖的是,高樹勳師剛剛退到沁陽休息,看到敵人追來。急命部隊沿河佈防,與敵隔河對峙,但河水不深,敵人的騎兵已由沁陽東面過河,繞向沁陽東南。宋在城西一個小村裡,左右均勸他快走,他卻要王式九在這裡寫幾封信。

    宋在獲嘉時,因決定退往山西,為避免累贅,總部人員,除留少數人隨宋行動外,大部分送往孟津過河。這時宋又臨時決定派張樾亭去武漢有所接洽(任務不明,信中只是說一切由張面陳),把信交給張樾亭,乘小汽車繞道趕往孟津渡口。這件事辦完,宋還是不走,非要在這裡吃飯不可,飯後又到河岸巡視一周,隔岸的敵人已能看得很清楚。一直遲延到天黑,得悉總部人員都已安全渡過黃河,宋才說我們可以走了,當時不明內情的人還以為宋很鎮定,可是他自己卻說了實話:「在這種軍心不固的時候,如果不是我走在後頭,各部分隊伍還不知道會拉到哪裡去呢。」

    離開沁陽走不多遠,據報公路已被敵人騎兵所破壞,汽車無法通行,便在大車路上往西闖。夜過柏香,見到那裡老一百姓很張惶,說敵人的騎兵剛剛向南追去。宋沒有敢休息,就叫繼續往西行進,顛顛簸簸地闖了一夜,黎明時到了濟源。停了一天,經封門口進入中條山,在王屋停留了幾天。4月下旬,敵人向西追來,在邵原鎮打了一仗,宋又命各部續向西撤。宋走到距垣曲縣不遠的一個小材莊,聽說北面的敵人已到聞喜,其裝甲部隊正向垣曲方向移運,未敢停留,即連夜越過公路,逕向西走,到了茅津渡。

    不料那裡的渡口已被南岸的部隊封鎖,傳達命令,所有北岸的部隊一律不准過河。宋不得已,乃命部隊折回東北山區,總部則回到黃河北岸的老鴉石。

    宋以軍隊給養十分困難,乃派吳錫祺過河接治給養的補給問題。吳以電話向鄭州司令長官程潛報告部隊行動情況,程命吳即到鄭州一談。吳到後,程說中央已調宋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希望即日來鄭。當時還怕宋不肯來,程又派高參方賢為代表,備了一列專車,命方、吳過河表示歡迎。其實在吳去鄭州的時候,宋又接到劉郁芬、門致中從武漢打來的電報,說武漢方面對宋的空氣不大好,勸宋離開部隊休息一時,再作打算。

    這個宋明軒在黃佳俊苦心想拉他一把,結果還是把大好局面丟了個一乾二淨。黃佳俊聽說這個消息後,很是發了一陣呆:「怎麼歷史的慣性這麼大?我把這個14師團擋住了。結果讓108師團成了宋明軒的噩夢。」

    而這樣一來,中**隊就把黃河以北的要點丟了個乾淨,鄭州直接就暴露在了日軍的攻擊之下。頓時整個華北前線的氣氛緊張起來。

    宋明軒的這種行為也讓第一戰區長官部十分氣憤,程長官命令河防部隊封鎖黃河渡口,沒有長官部的命令不得放一兵一卒過河,這樣一來,第一集團軍就只有進入中條山等山區活動。

    當方、吳向宋說明程的意思後,宋並不感到突然,隨即過河到了鄭州,時在4月中旬。宋到鄭州後,第一集團軍的番號撤銷,命馮治安以第十九軍團長的名義指揮七十七軍和石友三的六十九軍(石部改軍後,高樹勳之新六師歸石指揮),在黃河北岸擔任游擊任務。不久,經宋哲元的建議,這兩支隊伍先後調往徐州方面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靠攏在一起。

    宋在鄭州沒住多久,因患肝病,請假赴衡山休養。等當時陪同他住在山上的有鄧哲熙、秦德純、王式九、陳繼淹等。

    他同鄧等閒談的時候,總是發牢騷,特別使他不能忘懷的是,怕別人說華北的事是他搞糟的,怕日後追究責任。本來在他去南京見蔣的時候,蔣對他表示得很不錯,為什麼現在又產生了這種顧慮呢?原因是:韓復矩的被處死,引起了他的極大震動;以後,蔣把他的軍隊拆散,最後又拿掉他的軍權,給了一個副長官的空頭銜,使他意識到蔣對他是不懷好意的。他怕蔣有一天會找他的麻煩,說不定落得像韓復矩那樣下場,他曾經不止一次地說:「華北的事究竟是誰的責任呢?是不是完全由我們來負這個責負?」大家總是說一些寬慰的話。可是過不了幾天,他又談起了此事,並且說:「一個人,在台上的時候,誰都來恭維你,可是在你倒了楣的時候,那就會牆倒眾人推,甚至落井下石。」王式九看到他那種難過的神情,忽然想起了一封信,便把信取出來給他看。他看罷信,馬上顯出了很高興的樣子,如獲至寶一般地把信放在他的公事皮包裡。

    這是封什麼內容的信呢?原來在冀察政委會成立以後,蔣曾經給宋寫過一封親筆信,大意是:冀察的事完全由宋全權處理,一切由中央負責。蔣寫此信的用意,無非是表示他對宋的信任和支持,好使宋成為他的忠實工具。當時宋對這封信很重視,所以王式九便把它帶出來了。萬萬沒有想到,在時隔兩年多之久,這封信卻起了醫治「心脖的一劑對症藥的作用。一直到他病危的時候,還囑咐他的家屬把這封信編入他的傳記。

    後面一段關於第一集團軍和宋哲元的事情均是來之史實。我只是對當年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不值!為那支曾經的英雄部隊不值,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台。

    而就在108師團發動進攻的時候,日軍第十師團在台兒莊遭受重創。就在磯谷廉介狼狽逃竄的時候,隱忍了多時的土肥原開始發動對濮陽的全面進攻,而華北日軍在全力援救第十師團的時候,也對土肥原的進攻給予高度的重視。華北方面軍第一軍和第二軍其實這也有爭功的表現。

    不過,土肥原的這招卻非常的厲害,頓時打了中**隊一個冷不防。

    由於14師團得到了109師團的加強,甚至還分兵攻擊菏澤。這就出現了一個異常奇怪的場景,東面徐州戰場,中**隊在趁勝追擊,大有把日軍趕下海的架勢。而在西面的豫北戰場,卻是日軍在全力進攻,似乎徐州要被殲滅的部隊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一樣。

    濮陽守軍在聽說集團軍司令部已經撤退,自己完全成了孤軍後,這些官兵的軍心極端不穩。因為他們的家眷多半與司令部在一起啊!

    在馮治安的全力指揮下,濮陽仍然是岌岌可危。新180師和74軍這時卻接到軍委會的命令,鞏固長垣和東明防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