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日之快意恩仇

第三卷《浩浩長江》 一百九十六、針鋒相對 文 / 黃帝子孫

    一百九十六、針鋒相對

    在蘭封戰役結束後,中日雙方在開始調整佈置,國際形勢也發生了變化。

    雖說中**隊暫時扼止住了日軍在蘭封一線的進攻,但是中**隊參戰各軍也已筋疲力盡,無力向鬼子發動進攻,雙方也就開始為後面的大戰積極的蓄積力量。戰爭雙方高層的目光都同時放到了武漢。

    位於長江與漢水交匯處,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早以『九省通衢『、繁榮發達而蜚聲中外。自星空俯視,宛若一翩翩彩蝶起舞於大江水系之間,素有『江城『之名。

    據考證,數千年前此地即有先民居住。在市郊黃陂縣發現的盤龍城遺址,系距今約3500年的商代宮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早在明朝,漢口即列位天下『四大名鎮『之一,往來熙攘,交易繁忙,商賈雲集,譽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商品集散重地,有『貨到武漢活『之說。

    清朝中後期,武漢成為我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長達數十年間對外經貿總額列全國次席,僅低於上海,人稱『東方芝加哥『。武漢也是我國近代工業重要發祥地之一,著名的『漢陽造『在舊時代的中**人當中一度風靡。1837年,身為湖廣總督的林則徐在武漢嚴禁鴉片,系後來波瀾壯闊禁煙運動之創舉。1911年,武昌爆發辛亥革命,一舉結束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濃濃一筆。1986年12月,武漢被認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可謂實至名歸。

    武漢是江漢平原上的一顆明珠,地居中華腹地,戰略地位重要。此處水網縱橫、湖泊遍佈、港灣星散,扼長江東西水道之中心、連南北陸路之要津,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

    武漢在夏代屬荊州,秦時屬南郡,在漢朝屬江夏郡,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即發生於此。『武昌『之名即起於三國孫權時,源於『因武而昌『之意,其在軍事戰略上的意義由此可見其一斑。人云,屬『襟帶吳楚,東下可以制長江之命脈,西上可以杜川、湖之門戶,又渡江而北,右可以扼山南之肩背,左可以搗中原之肘腋『之地。

    『熱血沸騰在鄱陽,火花飛迸在長江,全國發出了暴烈的吼聲,保衛大武漢!武漢是全國抗戰的中心,武漢是今日最大的都會,我們要堅決的保衛著她,像西班牙人民保衛馬德里,粉碎敵人的進攻,鞏固抗日的戰線,用我們無窮的威力,保衛大武漢『。

    這是武漢會戰期間流傳在大江南北一首為人廣為傳唱的歌曲的歌詞,名字就叫《保衛大武漢》。歌詞作者鄭律成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眾所周知的《延安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等作品也都是他的創作。

    歌詞雖短,卻簡明扼要地道出了發生武漢會戰的背景原因。

    南京失陷之後,重慶被國民政府宣佈為陪都,但實際的抗戰首都卻一度在武漢。除了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其辦公機構,以及監察、司法、考試等部到了重慶之外,包括軍政部、外交部、財政部、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教育部、衛生部和經濟委員會、建設委員會、僑務委員會、四大銀行、郵政儲金總局等在內的重要的、關鍵性的政府機關職能部門,以及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等正面戰場最高決策指揮機構等,都是直接遷往武漢辦公。此外,各國駐華使節也都是移至武漢。

    因此,會戰爆發之前的武漢事實上就是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抗戰的中樞。正如日本大本營在制定此次作戰計劃,解釋其作戰目標時所言,『只要國民政府還盤踞在漢口,漢口就是主要以西北各省為其勢力範圍的『共產』黨軍和主要控制著西南各省的國民黨軍之間的接合點和兩黨合作的楔子『、『為了摧毀抗日戰爭的最大因素——國共合作勢力,攻下漢口是絕對必要的。『

    正是基於當時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武漢成為了抗日戰爭初期階段各方關注的中心和焦點。正如1938年1月11日最高當局在第一、第五戰區團以上軍官參加的高級軍事會議上所言,『自從上海、南京失守,我們惟一的政治、外交、經濟的中心應在武漢,武漢決不容再失,我們要維持國家的命脈,就一定要死守武漢,鞏固武漢『。

    決心已下,戰爭雙方高層開始了運籌決策。

    先說洶洶而來的日本侵略者。日軍統帥部的戰略總方針是『速戰速決『。

    自從入侵中華大地之始,日本大本營在力量和資源使用上就已經有了捉襟見肘之感,其戰爭總體潛力難以充分滿足日本軍國主義者巨大乃至瘋狂的侵略野心之需。因此,在日本戰略決策者看來,侵華戰爭宜速決,久拖不定將極大消耗日本侵略世界、擴張稱霸的實力。

    日軍參謀本部在改訂的《帝國軍隊用兵綱領要旨》中提出:『以制敵機先採取攻勢,謀求速戰速決為原則。因此,陸海軍須迅速擊潰敵方野戰軍及主力艦隊,並佔領必要地區。其次,隨著戰爭的發展,或鑒於外交上的關係,以一定的兵力準備佔領政略上的據點『。作為急先鋒,徐州會戰剛剛結束,日本陸軍省就提出:『中國事變必須於1938年內大致結束『。陸相杉山元、時任日本關東軍司令的植田謙吉等紛紛狂言,『中國事變有一個月左右就可了結『、『3個月便可解決中國『。

    戰後解密的日軍文件顯示,『大本營陸軍部自攻佔南京後,就開始研究了攻佔漢口作戰和為切斷補給線路的攻佔廣東作戰。在與漢口作戰有關問題上,大本營陸軍部就以下意見進行了討論,攻佔漢口和攻佔廣東同時進行呢,還是在本年內僅限於進行廣東作戰,漢口作戰放在明年以後再進行。然而由於考慮到,當發生對蘇作戰時的兵力運用問題和船舶資材的不足等原因,而在5月底決定了在今年秋季進行漢口作戰,接著就進行廣東作戰的方針。『

    此計劃在1938年6月召開的御前會議上得以最終確定,以實現『集中國力直接解決中國事變,大致於本年達到戰爭目的『的目標。日軍在1938年7月制定的《以秋季作為中心的戰爭指導大綱》中,將上述決定作了進一步明確和細化。

    這顯然是癡心妄想。

    照此黃粱美夢般的『思路『,漢口作戰(日方對武漢會戰的稱謂)被日本大本營認為正是一個『結束戰爭的最好機會『,佔領漢口『就能支配中國『、『早日結束戰爭『。日本戰爭智囊機構昭和研究會也建議認為,『為了徹底打擊國民政府,使它在名義上、實質上都淪為一個地方政權,必須攻下漢口、廣東(州)以及其他敵人的抗戰中樞。『此外,要集中全力『盡量縮短漢口作戰時間『,『以初秋為期,佔領漢口『。

    在承認『攻佔武漢和廣東,再加上政治謀略工作,能否使蔣政權屈服,尚無把握『的同時,日本人也為自己的妄想反覆打氣,其基本『依據『包括:『早日解決中國事變是陸軍省部的一致希望『、『即使從歷史上看,只要攻佔漢口、廣東,就能支配中國,這是第二部(情報)的意見。這種意見認為,通過這一作戰,可以做到以武力解決中國事變的大半。海軍也積極主張,只要控制中原,實質上即能支配中國『。此外,『為了對重慶進行轟炸,佔領武漢周圍也是很有必要的『,而『攻佔漢口、廣東,只要投入陸軍主力,用現有的兵力就可以作戰『、『估計蘇聯在此時不能參戰『等等。

    會戰在即,武漢會戰中方統帥部對日軍的作戰計劃進行了預先研究和判斷,結果認為,日軍最可能採取兩種作戰方案,一種是『避開九江的正面,以主力向星子附近登陸,進犯南昌指向長沙與岳陽、蒲圻、咸寧,遮斷粵漢鐵路,以大迂迴的戰略行動來包圍武漢『,另外一種進攻武漢的方案,由於花園口出黃河決口,對日軍自武漢北面來犯受阻,因此進攻很可能取『溯江直上『之勢,即沿長江兩岸取『大包圍『的態勢,其中一路沿長江兩岸,在優勢空中水面力量配合下,自東向西向武漢地區進攻;而另一路則『由皖北分道西犯,截斷平漢路,突破大別山,以進逼武漢『。

    第一案『在戰略上的收效較大,但必須5個師團以上的兵力,才能保持遙遠的後方聯絡線『,而後案雖必須強攻硬打,傷亡會比較大,但『使用兵力可較少,與後方水道交通聯絡的安全和補給亦較便利『。

    從會戰經過看,上述預測基本符合實際。根據戰後發現的日軍一份名為《大本營的作戰設想和現地軍的調整》文件披露,徐州會戰結束之後,日軍大本營在籌劃向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地區腹地展開進攻時,最初『計劃以一個軍沿京漢線南下,一個軍沿揚子江進攻『,但該方案經過綜合考量最終被放棄,而改以『主力軍沿淮河進攻大別山北面地區,以一個軍沿揚子江進攻『。其最大理由在於兵力使用較之原來為省,且『利於華中派遣軍統一指揮作戰『。

    總之,機關算盡,日軍一方面要『攻佔漢口附近地區『,並要集中全力『盡量縮短漢口作戰時間『,計劃『以初秋為期,佔領漢口『,而另一方面則是『發動攻略漢口之戰,使其成為戰爭一決雌雄的最大機會『,但朗朗乾坤,豈容豺狼當道?

    武漢會戰前,中**隊已歷經松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以及徐州會戰,既取得了一定戰果,包括台兒莊大捷,沉重打擊了侵略軍的囂張氣焰,但也付出了大片國土淪喪、抗擊戰線遞次後退的代價。痛定思痛,特別是徐州會戰的有益經驗為中**隊準備武漢會戰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總結經驗教訓並吸收前期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會議上**代表團所提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37年12月在武昌提出了題為《第三期作戰計劃》的武漢會戰基本構想。

    與日軍的意圖針鋒相對,中方的會戰總體構想是,『要以持久戰、消耗戰,打破敵人速戰速決之企圖『,『確保武漢核心、持久抗戰、爭取最後勝利『,『使不能達速戰速決之目的,而消耗疲憊之『,『此次作戰,將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進退為重,而在於自動地選擇有利的作戰地區,達成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之目的。『

    針對武漢周圍皆為沼澤地區,湖港甚多,山嶺甚少的總體軍事地理情況,構想提出,會戰要『以各戰區為外廊,發動廣大游擊戰,同時新構築強韌陣地於湘東、鄂西、皖西、豫西各山地,配置新銳兵力,待敵深入,在新陣地與之決戰『。也就是將防禦的重點設立在武漢外圍地域,無論情況如何變化,將作戰力量『一句話,指導思想是「應戰於武漢之遠方,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務立於外線地位與敵作戰,確保機動之自由『,特別要『利用鄱陽湖、大別山地障及長江兩岸的丘陵、湖沼,實施戰略相持,爭取作戰4∼6個月,予敵以最大消耗『,同時以部分兵力在華東、華北開展游擊作戰以牽制日軍。

    《新華日報》在1938年1月發表的一篇題為《怎樣保衛大武漢》的社論中也指出,『欲保衛武漢,必須先從遠後方去牽制和打擊敵人。從野戰中去消滅敵人,這才能爭取時間,加強起大武漢的防衛力量,建立起新的軍備,以準備決定勝負的戰鬥『。社論並特別強調,『不論敵人故作聲勢企圖在鉗制方面吸引我軍,或是一時的轉移進攻方向,我各戰區的作戰部隊必須堅持主動一改過去互不配合被敵人各個擊破的錯誤,必須在各自戰區堅持長期抗戰,發動和配合群眾的游擊戰爭,以糾纏和阻止敵人的深入。『

    隨著戰局的發展,會戰的指導思想也在不斷完善和調整。1938年6月8日,軍事委員會制定了《保衛武漢作戰計劃》,其作戰基本方略是,『以聚殲敵軍於武漢附近之目的,應努力保持現在態勢,消耗敵軍兵力,最後須確保大別山、黃麻間主陣地,及德安、箬溪、辛潭鋪、通山、汀泗橋各要線,先摧破敵包圍之企圖,爾後以集結之有力部隊,由南北兩方面向沿江夾擊突進之敵。『

    在9月16日制定的《武漢會戰作戰計劃》中再次明確,『以自力更生持久戰為目的,消耗日之兵源及物質,使敵陷入困難,促其崩潰『。該計劃強調,『預期在武漢外圍與敵主力作戰四個月,予敵以最大之消耗,粉碎其繼續攻勢之能力『。

    根據研判結論,國民黨會戰指揮部制定的會戰指導要點是,『為達成保衛武漢,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之目的,應以一部配置沿江各要地及南潯路線,以主力控制於德安、瑞昌以西及南昌附近地區,側擊深入之敵。無論如何變化,我軍務立於外線作戰地位,與敵作戰,確保機動之自由,至萬不得已時,以衛戍部隊固守武漢,主力應轉移武漢外圍,以求夾擊敵軍而聚殲之。『

    據此而選定的決戰地帶包括三個區域,即南段,蓮花、萍鄉沿湘贛邊境之桐木、東門市、龍門廠、通城、羊樓司一線;北段,太平鎮、河口鎮、新府集、武勝關一線;中段即大武漢地區附近。

    在作戰部署方面,為因應大戰需要,軍事委員會早在1938年初即對兵力進行了重新組織和部署,將全國劃分為6個戰區,即第一戰區程潛,作戰地域平漢路及隴海路中段;第二戰區閻錫山,作戰地域山西、綏遠及陝北;第三戰區顧祝同,作戰地域江、浙;第四戰區何應欽(兼),作戰地域兩廣;第五戰區李宗仁,作戰地域津浦路;第八戰區蔣介石(兼),作戰地域甘、寧、青。

    會戰兵力方面,中**隊以近130個師組成武漢會戰的南北兩大作戰兵團,分別擔負江北和江南的防禦。此外,以20個團(5師)兵力擔任武漢守備任務。

    江防力量方面,1938年2月新成立的海軍戰時總司令部總司令陳紹寬率第1艦隊(炮艦8艘、炮艇6艘及測量、運輸等輔助艦船共20餘艘)、第2艦隊(炮艦6艘、炮艇9艘及魚雷艇等,亦共20餘艘)參戰。原第3艦隊(已裁撤)副司令謝剛哲所率餘部改編為江防要塞守備司令部,下轄3個總隊和1個炮兵大隊,分別部署於各要塞區擔任守備。

    為統一江防陸、海軍和要塞的指揮,軍事委員會還專設了江防軍總司令部,以劉興為江防軍總司令,海軍第2艦隊司令曾以鼎為副總司令,隸屬武漢衛戍總司令部。

    中**隊作戰方案的總體思想是是,『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並『以長江方面為防禦重點,一方面將第五戰區各部南調,依托大別山向東佈防;另一方面於38年6月間為武漢會戰而成立第九戰區,『將原部署在京漢線兩側的湯恩伯兵團、薛岳兵團轉調長江以南,併入第九戰區序列。在任務區分上,第五戰區負責長江以北地域的防禦任務,而『武漢沿江暨長江以南『的防務則由第九戰區負責。

    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下轄23個軍,其主要任務是『確保大別山主陣地,積極擊破沿江及豫南進犯之敵『。為此,剛剛指揮結束徐州會戰並取得台兒莊大捷的李宗仁,將主要兵力部署在位於大別山地區的信陽、商城地域,而另以一部部署在大別山以西,協防長江北岸地域。

    第9戰區在武漢會戰中肩負的責任尤其重大,根據指令要『拱衛武漢,達成長期抗戰,在武漢外圍,利用有利地形,極力消耗疲憊敵人,乘機予以局部殲敵『,形成『從九江至武漢的大縱深防禦體系『,『對威脅我們的敵人採取攻勢,必須嚴密監視敵人,時刻保持主動地位……或從正面冒死突進,或由側面繞道截擊,或迂迴包抄圍攻殲滅,或縱兵深入斷敵歸路……陷敵人於被動,使他顧此失彼,應付不暇。如此我們才能固守,才能夠借津浦、道清兩路來屏障武漢『,使『武漢重心不致動搖,國家民族才有保障『

    會戰指揮部為第九戰區配備了國民黨軍隊中的精兵大將。戰區司令陳誠,下轄第1、第2兵團和直屬隊。其中,第1兵團總司令薛岳,下轄10個軍,共25個師,主要任務是『防守鄱陽湖西岸南昌一線『、第2兵團總司令張發奎,下轄14個軍,共28個師,主要任務是『確保贛鄂門戶、固守九江以西至蘄春長江兩岸各要點『。此外,特設1個武漢衛戍總司令部,下轄數師武漢守備部隊。並明確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的組織規模與戰區相似,由陳誠兼任總司令,統籌全區應戰準備。

    對於這些大的戰略方針,黃佳俊這個小小的少將還無法說上話,再說了自己的新180師已經是個殘廢,最重要的是怎麼盡快的恢復戰力這才是主要的。好在戰爭開始的時候,黃佳俊就叫何達夫在鄭州,開封等地開設了十幾個招兵站。雖說知道戰後軍委會會對參戰各軍進行補充,但是,黃佳俊明白僧多粥少,那點點補充也是不濟事的,再說了靠人不如靠己。

    再說了坐等靠自來就不是黃佳俊的性格,在軍政部的協調下,在四川有召集的經過初步訓練的新兵也開始向已經轉移到大別山附近的新180師趕來。

    新180師由於在古宋河與鬼子對峙,所以被劃歸第五戰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