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日之快意恩仇

第三卷《浩浩長江》 二百九十、反轉攻擊 文 / 黃帝子孫

    二百九十、反轉攻擊

    在德安城內的第六師團師團長稻葉四郎中將也接到了岡村寧次的戰情通報,要求第六師團依托有利的陣地加強防守,特別是要注意南潯線方向的防守,應該收縮至林泉吳山聶橋磨溪一線,以免被中**隊各個擊破。

    稻田中將接到這個命令的時候卻是不肖一顧,他坐在那裡端詳著天皇御賜的指揮刀,聽著參謀長重田重德大佐念著電報。

    站起來舉著軍刀狠狠的虛劈了幾下,才開口說道:「重田君,你對司令官閣下的命令有何看法?」

    說實話,稻田師團上上下下對岡村寧次不使用自己這支精銳作為主力使用,那是相當不滿的。特別是稻田中將認為岡村寧次是任用私人(中井和齋籐都是岡村寧次的軍校同學。)

    再加上又把第六師團的重炮和戰車抽調一空,讓稻田師團失去了強大的突擊力量,更是加劇了稻田的不滿。只不過由於日軍內部等級森嚴,稻田也無法拒絕岡村寧次這個司令官閣下的命令。

    現在更是要讓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熊本師團在卑劣懦弱的支那人面前後退,這簡直就是在打熊本師團的耳光。

    重田大佐也是一個狂熱種族分子,他認為卑劣懦弱的支那人根本不配佔有如此廣大富饒的大陸,應該由大日本帝國佔有,支那人只配給日本人當奴隸。

    重田大佐冷笑一聲:「將軍閣下,我對司令官閣下的這個命令不以為然!」

    稻田中將當然知道自己的這個參謀長是什麼樣的人,一聽他這樣說頓時來了興趣:「哦!重田君有什麼高見?」

    「師團長閣下,司令官的這個命令只是一個猜測而已,並沒有得到印證!所以他才使用了建議這樣的說法,而不是軍中上級對下級的命令!再說了,我軍現在並不落於下風,為什麼要撤退?我個人認為不過是要我們給那個廢材齋籐師團提供足夠的支援罷了!您看看,一個甲種師團面對有叫花子部隊之稱的第三十集團軍竟然無能為力!如果不是我師團的三十六旅團在右翼威懾支那軍的話,我看他是不是能在武寧立腳都是一個問題!」

    從話中可以看出重田對101師團很是不以為然,稻田也是一聲冷哼:「齋籐師團?不說也罷!我就不明白了皇軍裡面怎麼會有這樣的部隊?真是玷污了大和勇士的名聲!還是說說我們該怎麼應對司令官的命令吧!」

    重田大佐笑笑:「師團長閣下,這是我們的一個機會!我們就利用這一點把三十六旅團調回來,專注於瑞昌方向!我們前段時間到處分兵,很是吃了一些虧,應該找回來!」

    「約西!重田君的想法很有道理!聽說那個黃佳俊也來到了瑞昌!能與這樣的對手交手,真是期待啊!」稻田滿意的說道,「重田君,給牛島君去電命令他馬上收縮,搶佔塘山威脅橫港!齋籐師團嘛,就讓他們獨自去面對那些四川軍吧!」

    當然,稻田中將也不完全是沒有目的,他把第11旅團的13聯隊放在岷山下的湧泉盯住山上的暫編八十九師,以免他出來搗亂。把受到重大打擊的第47聯隊用於德安的防守。而把戰力完整的第三十六旅團放在了正對瑞昌的方向上,與此同時他仍然沒有完全放棄與101師團的聯繫,在車橋安排了一個大隊用來保持聯絡。當然對岡村寧次要求他收縮的這句話被他自動的忽約了。

    第六師團的這個調整馬上就被傳到了中**隊的指揮部裡。

    黃佳俊拿著這個情報笑著對兩位長官說道:「兩位總指揮,看起來這個稻田有點察覺開始行動了。」

    樊總指揮看著地圖頭也不抬就甕聲甕氣的說道:「還好!他收縮的不給快!否則我們的麻煩就大了!對了,黃參謀長,你還是說說我們到底該怎麼進行這次戰役吧!」

    黃佳俊走到地圖前,指著地圖說道:「我準備採取中心開花,四面合圍,單兵突進的戰術!中心開花就是要求暫編八十九師在岷山游擊隊的配合下,完全切斷南潯線,並切斷鬼子獨立十四混成旅團跟第六師團之間的聯繫。四面合圍就是用四個軍的兵力,新180軍出橫港向塘山進攻,第八軍出高豐向岷山進攻,爭取與暫編八十九師取得聯絡,第七十三軍出范鎮,二十八軍出洪下向車橋進攻,七十二軍為預備隊。單兵突進就是我快速反應縱隊為拳頭集中起不少於兩個團的炮兵部隊在汽車的拖曳下,附上強大的工兵部隊利用晚間運動,白天掩蔽的方式秘密開進,從瑞昌出發掩蔽進入岷山地區,在我四面都與鬼子攪成一團的時候,再猛然殺出!直擊德安!」

    樊松蒲聽著這個計劃,心裡很是一陣抽搐:「膽子也太大了一點!不過這樣一來前線的日軍被死死的拖住,這支奇兵還真能起到突襲的作用!」

    樊松蒲看著黃中將笑著說道:「培我啊!你這段時間是怎麼過來的?聽聽這個計劃心臟不好的人特定要出事!我才是第一次跟佳俊搭檔就這麼刺激!」

    攻擊部隊的命令被一一下達,各部都在緊鑼密鼓的做著準備,巧合的是中**隊的進攻日期也是在3月25日晚。

    吉本少將在接到岡村寧次的命令後,立即和趕到向塘的波田重一中將商量,決定從吉本支隊裡抽出一個加強大隊加上台灣步兵第1聯隊、台灣步兵第二步兵聯隊和台灣臨時汽車隊加上已經趕到這裡的兩個戰車大隊組成突擊集群,向塘的防守由波田支隊長負責指揮。為什麼要由台灣人為主的波田支隊但當主力而不是戰力更為堅強的其他部隊呢?這就是吉本的主意,認為向塘可能會被中**隊的主力進攻。再說了這些台灣人不過就是一些消耗品而已,就算是受到損失也沒有人會心痛不是!

    3月25日上午10時,天氣晴朗。

    日軍近一萬人組成的突擊集群在吉本少將的指揮下向高安發起了先發制人的攻擊,這大大的出乎中**隊的預料。其時七十四軍已經全部展開,沿公路向南昌方向前進。一時被日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不過,七十四軍當然不會就這樣輕易放棄,再說了在南昌城內的五十一師還等著大家呢。王耀武軍長命令五十七師搶佔符祥觀主陣地,五十八師仍然向西山進攻,雙方發生激戰。

    而在南昌城中的張靈甫這個時候也是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候,城區已經被日軍佔領了三分之二,只剩下城西和城東還在守軍手裡。

    但是所有的人都已經知道主力正在發起反攻,守軍在城裡的每一個角落跟鬼子誓死血戰,第27師團越是壓縮守軍受到的阻力越大。

    就在大家都認為守軍已經山窮水盡的時候,在鬼子佔領的城南和城北出現了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情況:先是被第一一一旅團占為指揮部的孔廟發生了猛烈的爆炸接著就開始出現大火,當時沒有人引起重視,認為這不過是正常的情況,在戰場上什麼事情遇不到啊!不過慢慢的不對了,所有鬼子佔領的區域都開始出現不明原因的爆炸,這些爆炸都無一例外的引起了大火,這些火慢慢的連成了一片。到處是火光,鬼子部隊根本無法撲滅。

    在城外的本問中將和中井中將看到城內大起火,頓時慌了手腳,等到火勢無法抑制的時候,整個城市都籠罩在濃煙之中。到處都有鬼子在冒煙突火的逃跑,火場那麼大又是那裡你能夠逃得出去的呢!

    中國守軍嚴陣以待,只要出現在陣地前面的鬼子就是一陣猛烈的子彈。

    張靈甫當然明白這些火到底是怎麼回事!不過既然是燒得是鬼子那就是活該。他在向戰區發來的電報中這樣說道:「今日下午,鬼子全面進城,職以為最後時刻就在眼前。但是出現了一個意外的情況,就是鬼子佔領的區域到處響起了爆炸聲,然後就出現了猛烈的大火。火勢之兇猛迫使我軍也不得不放棄一部分的陣地!」

    這些火就成了一個謎。中國方面認為是日軍不受軍紀,自己放的火,結果卻燒到了自己的頭上。日軍方面指責這是中**隊有預謀的放火。雙方很是打了一場口水官司,後來也就不了了之。

    這些火到底是怎麼起的?也就沒有人關注了!

    不過這把火燒的鬼子好不狼狽,整整一千餘人被大火圈了進去,被佔領的區域也不得不放棄。

    當晚,三十二集團軍的預五師的兩個團潛進南昌與五十一師會合。守軍趁勢發起反擊,打得鬼子節節後退。

    在高安方向,中**隊在白天被吉本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到了晚上四十九軍分兩路進襲,一路配合七十四軍攻擊西山萬壽宮,一路則在錦江上全面渡河,向吉本支隊的側翼發起攻擊。七十四軍則以主力兩個師正面進攻赤土街,牛行,生米街從南昌北翼攻擊106師團。

    第一集團軍則並分兩路,一路攻取馬鞍嶺掩護七十四軍的側翼安全,並牽制在奉新的敵軍,一路則牽制安義靖安之敵。

    吉本支隊不能抵擋只好放棄原有計劃向奉新安義撤退準備依托城防頂住中**隊的進攻。

    就在南昌周圍槍炮聲不絕的時候,在瑞昌方向,四個軍的中**隊如出柙猛虎撲向第六師團的各個防線。

    在武寧一線,十九集團軍和三十集團軍以及二十七集團軍也在羅總的親自指揮下,向101師團發起了全面進攻。

    在贛北的所有日軍都紛紛向武漢報告:我們受到了中**隊不惜代價的攻擊!

    三十二集團軍作為圍殲南昌城下日軍的主力部隊,由桂林行營主任白長官親自指揮,他把集團軍的三個師編為正面攻擊部隊,兩個師編為二線部隊以切斷南潯線交通。上官總司令以七十九師預五師以及第一零二師為攻擊部隊,全軍以戰力最為強勁的七十九師為攻擊主力,預五師則以營團為單位混進南昌與守軍會合增強守城軍的實力。第一零二師為預備隊,並負責在撫河及南昌城郊各支流上搭建浮橋。全集團軍以第二十六師為總預備隊,隨第七十九師之後向撫河前進。第十六師和預十師則在撫河贛江之間自南向北攻擊,截斷日軍在公路上佈置的各個據點,切斷公鐵路交通,第四十師則用以防守撫河陣地。

    這個計劃極有創意,用兵也很是活潑大膽,但是卻過於的理想化。也沒有注意與其他部隊的協調。

    岡村寧次在接到前線各師團的報告後,並沒有慌亂而是顯示出了一個高級將領的素質,他嚴令各部堅守陣地,並要求吉本支隊馬上回軍南昌城下,穩定陣腳。命令第六師團和101師團靠攏以免被中**隊分割。

    到了3月25日凌晨,鬼子的航空兵傾巢出動開始轟炸中**隊。

    在第一晚的攻擊中中**隊顯露出了各部各自為戰的弊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