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韓浩月:茅盾文學獎可更名茅盾主席獎? 文 / 茅盾文學獎
想評論一下今年的第8屆茅盾文學獎,突然覺得無從說起,因為,這屆茅獎,有了變化,變在哪裡?打個或許不恰當的比喻,它變得有點像超女了,起碼在形式上是,又是一輪、二輪、三輪投票,又是公佈10強、20強名單,搞得本屆茅獎貌似很熱鬧,但有一點讓人想不明白,如果本屆茅獎的最終結果看不出任何新意,評出來的作品照樣不鹹不淡,那有必要折騰出這麼多ど蛾子,直接公佈結果不就成了嗎?
茅獎這麼搞的目的很簡單,以往大家質疑中國的文學評獎活動,流程不公開,投票不透明,結果有貓膩,茅獎想從自己這裡尋找突破口,秀透明、秀公開、秀程序嚴格,這麼做當然是好事,好事不怕秀,怕秀來秀去,不過是為皇帝披上一件新衣,換湯不換藥。通常人們說,作家要靠作品說話,文學評獎也應是如此,要靠作品說話,如果評獎過程玩得花枝招展,拿出來的作品卻份量不足,和電影界的爛片營銷有何區別?
文學評獎的公開、透明固然重要,但在評選標準的設定、參評內容的開放等方面更為重要。本屆茅獎又是實名制投票,又是數論投票,只不過是在形式上搞創新,在參評作者資格、作品報送渠道、參評作品類型等方面,仍然固守成規。比如好不容易開恩似地允許網絡文學參評,卻要求網絡文學必須出版為紙絡文學和各地作協主席、會員參評茅獎有何區別?
按照茅獎的說法,茅獎強調的是「文學性」,所以,不難理解每次網絡文學參評都是象徵性地一兩部入圍了。茅獎所認為的「文學性」究竟是什麼樣?很簡單,從第一輪投票結果中前十名有8位是作協主席就可以看出來,茅獎還是在弘揚主旋律、維護老傳統、鞏固現有文學秩序的指導思想下評選的,對於文學的多樣化以及文學對時代精神的敏感體現,這個獎並沒有放在心上。
坦白說看到那麼多作協主席、副主席們在茅獎評選中如此「地位顯赫」,挺令人失望的。當然,這8位作協主席、副主席的名字拿出來,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任誰獲獎都有理由,都可理解,但當他們以集體的方式亮相,未免顯得有些怪異,盤踞首輪評選前十名中的八位,似向外界傳遞著這樣的信息:能當作協主席、副主席的作家都是好作家,好作家都有能力當作協主席、副主席。那些在體制外寫作的人可能不樂意了,茅獎又不失專為作協主席們設立的,憑什麼文學獎的高位都是你們佔著?如果最後參評的作者都是作協主席、副主席或者是作協會員,得獎的也都是這些人,還不如乾脆改名叫「矛盾主席獎」或「矛盾作協會員獎」。
對於8位主席、副主席遭受的質疑,我想茅獎也是滿腹委屈的,中國的老牌作家就是那麼多,從事傳統文學創作的新生代作家又不給勁,一堆老作家不是在這個省干作協主席、副主席,就是在那個省當文聯主席、副主席,這8位作家的名字全拿下,替換上來的還是主席級別的人物,這茅獎不發給主席發給誰?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為茅獎評委的說法,為茅獎留了條退路,該評委說「隨著一輪輪投票的進行,留下的作品越來越少,進入另一個層面,可能排名會出現很大的變化。」但仍然如前面所說,即便8位作協主席、副主席的作品在終選時全部落榜,又能怎樣?第二輪投票結束之後,20強名單出爐,但沒改變的,還是作者身後的作協職位綴語。不全面敞開評獎大門,取消對優秀作品的所有限制,改變評獎目的,強化評獎透明度以及公眾參與程度,茅獎就永遠只能是一個帶有明顯圈子化傾向的小眾獎項,而不能成長為一個大眾文學獎項。
本屆茅獎結果雖暫時未出,但它卻指出了中國文壇的一大弊病,即文學界的「官本位」從未消失,也沒有流露出消失的跡象,任憑體制外作家以及市場化作家如何將出版和閱讀市場攪得生龍活虎,我們的主流文學獎項仍然以不變應萬變,寧迂腐也不進步,把「過家家」式的評獎遊戲玩得有滋有味,只是,不知道這麼玩下去,下屆、乃至下下屆,讓那些近似於忽悠的噱頭不足以引起人們關注的時候,茅獎還有多少存在價值?
有人說,茅獎永遠評不出像《平凡的世界》這樣重量級的作品了。這讓人心有慼慼然。看著名列20強的候選作品,很難挑出幾部真正有文學價值和影響力的作品。當然可以說,這不是一個屬於文學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文學消費品的特徵太明顯,可是,為什麼不能把那些發行量幾十萬、上百萬的作品也納入茅獎評獎範圍,「文學性」不能成為一個文學獎項自我封閉的借口,尤其是在「文學性」被綁架在傳統寫作身上的時候,這個說法變得很可疑。如果茅獎真想遵循文學「為人民服務」的方向,那不妨把那些人民用腳投票選出來的)
Lvse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