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大道小說網 郭鵬旭:巴鹽淖爾湖 文 / 茅盾文學獎

    《巴鹽淖爾湖》是郭鵬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文共25萬字。小說貫穿著兩條主線。一條是明線,描述的是一個展示的自然,其中包括湖泊、草原、山脈、動物和人類。另一條是暗線,描述的是一個不展示的自然,包括靈性世界、精靈和地獄。在這兩種自然之間,在一個撲朔迷離的時空裡,遊走著一位完美神秘主義者,她超然物外,並孜孜不倦地傳達著來自靈性世界的聲音。演繹在作者筆端的流幻人生可謂多姿多彩,但《巴鹽淖爾湖》的主旋律又彷彿迴盪在一個遙遠的彼岸。

    《巴鹽淖爾湖》的構思和寫作手法均與傳統小說大相逕庭,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景物描寫比人物描寫更為細膩、深沉、厚重。巴鹽淖爾湖、布拉克草原和巴古克拉山脈三位一體,構成了小說的基本自然輪廓。作者在以飽滿的熱情讚美大自然的同時,也把神性的和人性的色彩賦予了她。

    二、作者描寫動物的熱情似乎也大於描寫人物的熱情。草原上的牛、羊、駱駝、跳鼠,以及虛幻中的獅子、狼、蜘蛛等,都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小說中插入了大量的詩歌,有些虛幻而朦朧,有些則深遠而沉重。即便是在描述性和敘述性的文字中,也都充滿了詩情畫意,使整篇小說讀起來猶如一首長詩。

    四、小說主要採用純客觀的現實主義寫法,但非現實主義的文字也隨處可見,因此,整體上呈現出一種似是而非、亦真亦幻的奇妙景狀。

    小說從男主人公蒙克圖在另一個世界裡回首他那淒婉而短暫的生命過程時切入主題。故事情節本來非常簡單,但由於採取了倒敘和插敘等多種敘述手段,就使作品顯得千頭萬緒,難以捉摸。這也恰恰增加了作品的耐讀性。

    蒙克圖和女主人公烏雲索娃是一對追求美好,積極向上的青年。他們的愛情純潔而真誠,讀者在閱讀中始終懷著一種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期待。然而,作者下筆太狠,最終讓他們成為官僚和冷漠的殉葬品。

    蒙克圖是一個普通的草原牧民,憑借天賦自學繪畫並自費進京深造,學成歸來,正感上旗裡搞慶典,他以自己的一技之長給參加慶典的各個單位做了幾十輛彩車。出於對單位領導的信任,他自己借高利墊資,然而,活幹完了卻多年討不來工錢。一方是債主逼債,另一方是欠款單位的推諉冷漠,使他走投無路。小說最後,男女主人公在陰陽兩界的中間地帶徘徊,無奈間或墮入色,或遁入空。那個美麗的姑娘烏雲索娃,為了支持窮困的男友完成學業,曾出賣過自己的身體。

    而蒙克圖一直被蒙在鼓裡。

    蒙克圖在絕望中選擇了自殺,然而那一縷佛光讓他在神秘的玄空中找到了生的希望。老尼姑在冥冥中現身,讓他花完身上所有的錢,並說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神尼的指點下,萬念俱灰的他步入了**場所。他傾盡所有,準備墮落一次,可身心俱疲的他在**交易中發現,自己竟然連墮落一次的資本也沒有——他陽痿了。那個叫丫丫的小姐身上煥發出的人性之美,倒讓人在世態炎涼的大背景下感到一絲慰藉。她告訴蒙克圖去找黑老大喇嘛頭,通過以黑吃黑的辦法追到欠款。這裡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細節,更加劇了小說的悲劇成分:丫丫居然在無意中一語道破了烏雲索娃賣身的真相。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也許蒙克圖注定了要與這塵世絕緣,神尼也沒能挽救他。找到喇嘛頭時,他雖然重燃了生的希望,但喇嘛頭不是他的救世主,而是置他於死地的直接殺手。蒙克圖在湖邊的蘆葦蕩裡倒下時,真事俱已隱去,天地混沌一片。他終於得到了某種層面上的解脫。就在蒙克圖的屍體被發現後的第三天,巴鹽淖爾湖上又漂起來一具年輕女屍。死者被警方確認為自殺。自殺者的名字叫烏雲索娃。

    這一對年輕的草原情侶,終於為自己的純真和善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是一場悲劇,讀來讓人迴腸蕩氣,但流淌在作者心靈深處的蠻荒的美和元神的呈現,又讓人感到無微不至的溫暖。

    小說裡人物形象眾多,難以一一介紹,但老尼姑這個形象還是值得一提的。她可以說是小說的第三主人公。她的行蹤撲朔迷離,充滿了玄遠和魔幻的色彩。她的身體在一個展示的自然裡打坐或走動,而靈魂卻游離在一個不展示的自然裡。或者說她的靈魂就是一個不展示的自然。

    老尼姑出生在中國東北的一眼黑暗的地窖裡。她沒有一個具體的父親,母親被一群日本兵**後懷孕了她。她出世時正趕上日俄在她們村子一帶交兵,戰鬥結束時母親抱著她鑽出地窖,卻被廢墟中的一個俄國兵發現了。俄國兵吸乾了她母親一個**裡的乳汁,便從另一片廢墟中爬出一個日本兵來。為爭奪另一個**裡的乳汁,倆人展開一場生死決鬥,結果雙雙斃命。日本兵臨死前向她母親的後背開了一槍,母親倒下了。碰巧有一支抗日聯軍的隊伍從那裡經過,已成孤嬰的她這才從九死一生中得救。部隊在巴古克拉山上宿營時,在一孔深深的山洞裡發現了一位潛心修煉的和尚。那和尚曾經是一座寺院的住持。寺院被日本飛機炸毀後,他獨自一人倖免於難,於是便告別了晨鐘暮鼓的召喚,隻身躲進這深山裡做了隱士。和尚見這女嬰與佛有緣,便將她留下來撫養成人,後來成了他的閉門弟子。在她十五歲的那年秋天,滿山的黃葉紛紛飄零的時候,老和尚在自己居住了近二十年的山洞裡坐化了,留給她的只有幾十部發黃的經卷和史書,以及幾件不上任何檔次的舊衣服。此後她又獨自修煉了幾年,她的辟榖功已經修煉到不動人間煙火的地步。山風吹來的時候,洞外的那株山櫻桃樹便不停地搖曳著,偶爾也抖落幾顆掛在枝頭的果實。她便微微睜開雙目匍匐到洞口,一顆一顆地拾起來將它們吃掉,然後用內力將櫻桃核擲出去很遠。她吃那些果實不是為了充飢,而是要讓櫻桃核從果實的**裡早一點解脫出來,在遙遠的時空里長成一些枝繁葉茂的山櫻桃樹。

    老和尚坐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她就成了巴古克拉山上唯一的守護神,她用自己已有的定力抗拒著來自心靈深處的孤獨。那是一種一望無際的孤獨,它像靈魂一樣,不停地遊走在崇山峻嶺之中,遊走在玄遠而寂寥的穹蒼之巔。在這與世隔絕的洞穴深處,她除了能聆聽到冥冥中的神喻外,就只有洞外的枝頭上百鳥的鳴唱。久而久之,她竟然能夠聽懂好幾種鳥語了。當她用心靈跟那些小鳥對話時,那巨大的孤獨便也消失得無影無形了。在神奇而龐雜的生物圈內,交流與溝通總是無限的。

    就在她十九歲的那年春天,當五顏六色的山花在枝頭上爛漫的時候,一位流浪音樂家背著手風琴徒步來到巴古克拉山上。音樂家在山上結識了她,並把她帶入喧囂的塵世。倆人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巴鹽淖爾湖畔,這是她前世到過的地方。此後,她在這一帶廣積善緣,普渡眾生,最終完成了大修。

    老尼姑在塵世間遊蕩了整整三十個年頭,就又回到了曾經居住過近二十年的巴古克拉山洞。此時的老尼姑的確有些老了。巴古克拉山洞周圍的景物也有些老了。歲月的流逝總是那麼無情,即便是對於得了神喻的人與自然,恐怕也不能例外。在老尼姑風燭殘年的時候,音樂家給佛教協會建議,在巴鹽淖爾湖畔的灌木園裡為她建造了普渡庵,並再次把她請下山來。老尼姑在庵堂上端坐了沒幾天就圓寂了。佛教協會為她舉辦了隆重的悼念儀式,並請一位很有造詣的民間藝人塑了一尊佛像,成為她永久的化身。於是,普渡庵內依然縈迴著來自另一片天空的裊裊聖音。

    這部小說的語言鮮活而脫俗,確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字裡行間彷彿迴盪著一種振聾發聵的聲音,它在呼喚誠信,呼喚和諧,呼喚良知的覺醒和人性的回歸。書中約有近20處錯誤,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邏輯錯誤,主要是編輯修改失誤。比如,小說中原有這樣一段文字:「那天正好是國慶節,鄉政府大門的上方掛起了「歡渡國慶」的橫幅,矗立在院中央的旗桿上早已升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紅旗和橫幅都在強勁的秋風裡獵獵招展。蒙克圖凝視著橫幅上的第二個字,心裡覺得好笑,嘴裡喃喃地說,他們這是要在水裡頭度過這個國慶節嗎。」編輯在審稿時,把「渡」當成了錯別字,順手改成了「度」。這樣一改,就造成了行文前後矛盾。

    二、有幾個偏僻字是通過造字程序造出來的,印刷時出了故障,這幾個字自動消失了,因此出現了空缺。

    三、原文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與傳統方式不同,比如,作者一概不用分號、頓號和感歎號,問號的使用也與傳統尺度不一致。編輯修改了少數標點,而多數沒有修改。這就造成全文標點不統一的現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Lvsexs(;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