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大道小說網 於梨華:彼岸 文 / 茅盾文學獎

    全書以一位養老院的獨居老人何洛笛的視角為線索回顧了旅居美國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三代人的不同生活境遇,突出反映了老齡人群的生活困境。《彼岸》以畫家何洛笛和她的三個兒女及其子孫的家庭生活為題材,刻畫美國華人的種種複雜的家庭倫理與生活觀念。何洛笛青年時自大陸赴台灣,又自台赴美,從此在美國定居。她與華人丈夫楚大智結婚二十餘年後,丈夫發生外遇,提出離婚。何洛笛在寡居幾年後,不顧父母的反對與另一美國男子結婚。破裂的婚姻給三個子女帶來巨大的陰影,尤其是正處於敏感的青春期的小女兒尚晴,她在自暴自棄與極度空虛中,輕率地與一建築系學生捷克結婚,在愛情糾葛中荒廢了學業而提前退學,又在毫無經濟基礎的情況下生下兩個孩子。婚後短短幾年捷克便與其離婚並另尋新歡,尚晴在情感破裂與貧困的雙重打擊之下幾近精神失常,把一腔抑鬱與怒火發洩在女兒楚眉身上。何洛笛因為幫助精神幾近崩潰的尚晴撫養孫女楚眉而與孫女形成了異常深厚的祖孫情。當再婚老伴離世後何洛笛住進了養老院,帶著身處異鄉獨居老人的寂寥和哀愁、兒女不在膝下的酸楚,癌症纏身的何洛笛在不堪重病的折磨後斬斷對塵世的牽掛,自盡而亡,悲鳴而發人深省。

    此小說是其近年來潛心撰寫的唯一一部長篇,書中以一位獨居養老院的老人的視角,夾敘夾議地刻畫了一個移居美國的中國家庭三代人的不同生活軌跡。以現實的題材典型化地反映了老齡化、婚姻之癢、單親家庭與代溝這三大社會現實問題,題材既貼近當今現代人的生活又具有獨特性。首先在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的現代社會,卻很少有文學作品觀照到老齡者的精神世界。他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精神和物質贍養?正值盛年的子女如何兼顧事業的同時又能悉心照顧到老人的身心暖疾?當不治之症來臨時是讓老人有尊嚴地逝去還是在掙扎中苟延?作品中主人公洛迪所遭遇到的這一系列問題是如今老人的共性問題,本書的撰寫會引導我們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聆聽他們的真實聲音,對他們的暮年疾苦感同身受從而反觀自身。同時作品中對美國設施完備、服務周善養老院的真實描摹也對我們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其次,文中將愛情這一永恆的主題放逐到現世的塵埃中,以人事無常多舛替代風花雪月的泡影。於梨華筆下善於描繪知識分子的愛情煩惱,有中年婚姻死水微瀾後的分崩離析,也有晚年喪偶後的孤苦無助,還有中年離異後無處投靠的一腔寂寥。作品敢於寫這些不完滿而又是常態的現世情感,貼近當今社會的現狀,不以虛構的完美麻痺讀者,而是直視這遍佈荊棘的人類情感世界。再次,文章直面代溝問題,解析了母對子精神哺育的重要性。現代家長往往過多關注孩子物質生存條件,很多時候卻忽略了為子女提供健康的精神成長環境。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類童年的經歷將深刻影響到他未來成年的人格形成。作品中兩代母親因為自己婚姻觸礁而擱淺了對下一代的精神撫育,讓兩代少女的成長苦澀又無助。在社會生存重壓下,家庭結構和成員關係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如何找到家庭成員關係的平衡點是發人深思的問題。總的說來,這部小說兼顧了時代性、現實性、典型性和獨特性,以一位老者倒敘的口吻夾敘夾議了一個移民家庭的變遷史,在語言上大膽採用了不少西方文學的語法和句法,筆端洋溢著充沛的知識分子的女性情懷卻規避了脂粉氣和閨怨腔;作者堅持了中國文學的寫實傳統,同時吸收了歐美小說的技巧,在七十幾歲的高齡卻創造了具有高度現代精神的小說。

    婚戀家庭一直是長篇小說市場的一個長盛不衰的主題,而常見的體例是描摹現代年輕人婚戀情感經歷,易於局限於小「我」、自我困擾的狹窄天地。家庭、婚姻、子女、事業、老人贍養問題如何融合在社會的大時代背景下,當社會變遷以後如何深刻影響到現代人倫是我們亟待關照的問題。本小說有三點是獨樹一幟的:其一,直面老齡化時代以社會托養為背景的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以往小說更多是將筆觸描摹中流砥柱們的世界,但對於即將謝幕者的所思所感卻關注甚少;其二,這是一部漂泊海外中國人的共同心錄史,隨著走出國門者人群的日益龐大,他們的真實生活面貌,他們謀生的艱辛、與西方社會的融合困頓一直缺少文學作品的反映;其三,這是一部中西方文化異化與同化鬥爭中的現實主義作品,一方面是中國人倫對於「家、孝、義」的幾千年準則,另一方面是西方社會父母與子女疏離、贍養社會化的現狀,兩者的碰撞並非西方社會獨有,很多現象也是很多中國家庭正在經歷的變革。如何在當今語境下更好地扮演好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是值得每一個讀者深刻反省的問題。能有這樣一部體現社會問題綜合性、戲劇衝突多元化、語言中西合璧而風格唯美的作品,實屬近年來所罕見。

    Lvsexs(;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