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霸王新傳

第四卷 三秦戰歌定鼎關中 第二十三章 文 / 舒嘯

    第二十三章

    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軍事史上著名的一筆,也是韓信為劉漢開山的第一功,從此韓信走上了傑出了軍事指揮道路,一躍成為軍事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而項羽從後世得到的知識所得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然而在關中之地,項羽卻是大大地不得人心。這一點,他比劉邦差多了。劉邦入關中,起先也是收秦宮室的珠寶美女,但在張良等人的勸說下,才收起了貪婪好色的心腸,於是封存府庫不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這樣一來,不知劉邦奸詐的秦人一下子都傾心於劉邦,而仇恨項羽。

    現在項羽入主關中,如何處理關中秦人,便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大事,一旦處理不好,很有可能像李自成進北京一樣,沒過久就被辮子軍和明朝的遺老們趕出去。

    「霸王,可還記得昔日定都之議?」范增手掠鬍鬚,開口問道。

    項羽一愣,旋即道:「孤自然記得,當時亞父可是力主建都關中,以向天下諸侯子民昭示我大楚一統華夏之意,如今孤已盡得關中之地,亞父之意,是要正式宣佈定都關中?」

    「正是此意。」范增微笑著點了點頭,繼續道,「非但要宣告定都關中,還要登基稱帝,霸王只要以關中為都,足可震懾蜀中劉季之徒,使起不敢輕易出山而爭天下。」

    「登基稱帝?」項羽驚道。雖然打算稱帝已有一段時間,但是項羽並沒有想在這時候稱帝,畢竟劉邦還沒有完全被殲滅,也就是說,他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再度出蜀。來到關中,掀起一場或大或小的腥風血雨。

    「不錯,天下洶洶久矣,黎民塗炭,百姓望罷兵如盼日月,若霸王登基稱帝,便可安天下蒼生之心,也可絕不軌小人之想,屆時,縱有擁兵自重不聽調度之王侯,亦不得百姓相助。」范增以為項羽不想稱帝,還想恢復秦以前的狀況,趕緊給項羽分析著稱皇帝的好處。

    項羽一聽范增這話,倒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忙問道:「亞父,天下洶洶,皆因諸王手握重兵,便覬覦天下,若能盡收諸王之軍,而設郡縣,以令守衛,天下將不復有刀兵之災,亞父以為如何?」

    自古以來,天下之所以大亂,完全是因為藩鎮諸侯王手頭上有兵有將,五代時有一個軍閥曾說過:何為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耳。這句話雖然說得有些草莽,但是卻道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主席他老人家說過的槍桿子裡出政權。諸侯王手上有槍桿子,自然起奪取政權的野心,天下也就因為一兩個人的野心而陷入紛爭戰亂,黎民蒼生也因此而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難以生存。為了解決這一頑疾,廢除分封制便是一劑良藥。

    但是范增聽了之後卻是大吃一驚,慌忙道:「霸王,切不可行暴秦故事,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就是因為暴秦不復立六國之後而行郡縣制,故天下群起滅之,今霸王用諸將而得天下,豈可不賞地賜爵?霸王為皇帝,而使諸侯鎮守四方,若其一反叛,天子可率天下共誅之,如此,則天下可安,黎民可安,望霸王細察。」

    項羽知道老范這時候的人對分封制還是比較推崇的,因此也不以為怪,而是笑道:「周失天下,根由乃是諸侯勢大而天子勢弱,秦失其鹿,其根由乃是施行暴政,秦以殘暴致天下,故而天下群雄並起而滅之,與郡縣何干?亞父,孤豈是為當前所想,而是為子孫萬世計,廢除分封而行郡縣,自古有反叛之諸侯,何嘗聽聞有反叛之郡縣?」

    好在項羽還知道柳宗元寫過一篇叫做《封建論》的文章,因此也沒打聲招呼(跟幾百年後的人打招呼?)就拿來為己所用了。

    范增還是不能理解,但見項羽說得懇切,也只好提醒道:「若諸將及王侯知霸王此想,豈會為霸王盡力?定人心渙散而至潰敗,若劉季跨馬而出,老臣恐各諸侯復投其麾下而背楚,望霸王三思。」

    這一點倒是說到了實質問題。史書記載,劉邦得了天下之後,曾經問群臣,劉項得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王陵就曾經說,原因就在劉邦肯分封土地給功臣,而項羽則捨不得。

    「此事容孤再思,當下還是定都關中為重。」項羽一想到大事還沒完全結束,實在不適宜立即廢除分封,等天下安定下來之後,再慢慢地推行郡縣制,到時候有人不滿意,喀嚓一刀,就可以起到殺雞嚇猴的作用。

    「我西楚一應諸事,盡在金陵,可使人召范平徙遷至關中,再詔告天下。」范增說道。

    「此事便交於亞父。」項羽對這些工作不是很在行,於是將任務踢給了范增。

    「諾!」范增趕緊接下任務。

    項羽突然想到一件事,便問道:「咸陽宮殿盡毀,若為帝都,實恐不妥。」

    「老臣已有打算,」范增呵呵一笑,說道,「渭河以南有秦興樂宮尚未被毀,可在其之上擴建宮殿,以為霸王之用,如此不廢勞力而可彰顯帝都之風範,請霸王定奪。」

    「興樂宮?」項羽略一沉吟,道,「不若改名為長樂宮,以示與秦相異,亞父以為如何?」

    范增驚喜道:「這一點老臣倒未曾慮及,還是霸王想得周全。」

    項羽偷偷一樂,這可不是咱的功勞,以前看書,知道漢朝有座很出名的宮殿叫做長樂宮,還有座叫做未央宮,就是斬殺韓信的地方,等日後天下安定富足了,再建了未央宮,完全取代劉邦在歷史上的地位。

    還有一點要向劉邦學習的,就是如何得到關中父老的人心,畢竟人心向背,很大程度上能夠左右自己建立的國家能否長存。先前已經將關中之民得罪了個乾淨,項羽一時倒也拿不出一個緩和矛盾的方法,只得向范增求計道:「亞父,關中之民,對我西楚多懷忌恨,然孤卻不可盡殺秦人,如何能使秦人甘心為孤效力?」

    范增笑回道:「天下黎民,豈知大業?只需略施恩賞,便可得其心。」

    要想坐穩天下,就得會收買人心。之前項羽對收買人心這樣的做法很是不屑,但一旦自己面臨這樣的境況,也不得不用盡一切辦法去籠絡人心了。所處的位置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

    「那關中之民,可免除三年賦稅,每戶還可從府庫中獲取一定銀兩,以用來恢復生產,關中之丁,一年之內不必從軍,休養生息。」項羽提起筆來,在簡策上寫下這樣一行字。

    次日,天剛濛濛亮,項羽還沒來得及召集諸將來議事廳商議大事,兩名軍士竟先抬來大堆書簡,獻給項羽,項羽感到莫名其妙,連忙問道:「這是誰人派送?」

    「回霸王,這是眾將所上之書,請霸王一閱。」軍士如實稟報道。

    這些傢伙,搞什麼搞?項羽一頭霧水,拿起一捆竹簡,拆了開來一看,原來是項飛所寫,上面說了一大通的廢話,結尾才點明主題請霸王即皇帝位。再拆開另外的竹簡,內容大同小異,統統是勸進的表章。

    「召眾將廳內商議。」項羽不由得一笑,命道。

    項飛帶著一幫將領進入廳中,見了項羽,統統跪倒在地,齊聲說道:「末將等恭請霸王登基稱帝。」

    「諸位,這是何意?」項羽知道他們一定是受了老范的暗示,都開始行動了。

    「霸王起兵吳中,而抗暴秦,如今靖平宇內,宜上尊號,以絕天下紛爭,若霸王不尊帝號,則恐慌天下之心,而使劉季之輩,又起非分之想而興刀兵。」項飛帶頭勸說道。

    這理由還上得比較冠冕,不過項羽還是推辭道:「孤聞皇帝之位,應由賢能之人居之,而孤實恐難當此任。」

    之前看到類似的場合,項羽不免要對再三推辭者感到好笑,心裡明明是要坐龍椅,卻一個個裝得很不情願的樣子,真是滑稽透頂。但是樣子還就真得裝一下,這樣也方便拉攏人心諸位都有擁立之功呵。

    「霸王累世貴胄,率諸侯滅暴秦誅逆劉而有天下,奇功之高,古之未有,稱帝乃是眾望所歸,若霸王一昧推辭,恐寒諸將之心。」項飛再次勸進道。

    「不過,劉季尚盤踞蜀中,孤倉促稱帝,恐有不妥。」項羽這一點倒不是虛情假意,強敵未滅,就稱帝號,似乎有點操之過急了。

    「不然,」項飛繼續道,「劉季昔日之所以出蜀謀逆者,乃因霸王未曾稱帝,使其有覬覦天下之心,若霸王尊帝號而匡天下,則劉季之徒,安敢再生謀逆之心?縱然有此狂徒,則天下之民豈會相從而抗天下之主?」

    項飛所說的,也實在是有道理,如果自己再推辭下去就未免顯得太過虛偽。項羽沉吟片刻,出聲道:「若非諸將懇請,孤絕不至加此尊號而但天下之任,還望諸位與孤風雨同舟,共治天下。」

    「臣等敢不殫精竭慮,為陛下效犬馬之勞。」眾將的口吻一下子全都變了過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