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霸王新傳

第六卷 大楚長歌開創盛世 第二十四章 龍困(三) 文 / 舒嘯

    第二十四章龍困(三)

    季布安排的步軍副將是彭凱,自從歸順項羽之後,彭凱就屢立戰功,最後被封為昌邑侯,諸侯入京之後,又被提拔為上郡軍區首席副將,協助季布管理軍區大小事務。彭凱為人謹慎,這也是季布將五萬步軍交與他來帶領的原因。彭凱由於統領著步軍,因此也不知道項羽就在軍中。他見季布率領馬軍三萬窮追不捨,也擔心有失,因此帶著步軍趕了過來。

    五萬步軍剛要到四原時,斥候就來報,說前方發現了大批匈奴人,而且已經包圍了整個四原城,看樣子,匈奴軍馬是人多勢眾,並不是原先那些潰敗的少數人馬。

    彭凱一驚,忙問道:「你可曾見到元帥的三萬大軍?」

    「回將軍,」斥候躬身稟報道,「小人並未曾看到元帥大軍,小人料想,元帥恐怕已經進入了四原城,因而為匈奴人所困。」

    彭凱臉色微微一變,但很快便鎮定下來,傳令道:「大軍停止前進,退後二十里地紮營,多派出斥候,打探前方消息。」

    大軍迅速向後轉移,彭凱又草草寫了一封奏書,叫來心腹小校,命道:「你速將此信傳至長安,一路下去,馬換人不換,要以最快速度趕到長安,將緊急情報交於范丞相。」

    匈奴人突然大舉來犯,憑空冒出十萬兵馬,此事非同小可,而且季布元帥身陷重圍,四原城中糧草輜重多少也不知道,三萬馬軍能夠支撐多久還是個問題。可以五萬兵馬去解救四原之圍,似乎勢單力薄了些,因此之後飛書傳到長安,讓范丞相及皇帝陛下來定奪。

    不過這次匈奴人似乎是早有預謀,從西面而來,千里奔襲,連屠數城,又忽東忽西,飄忽不定,看似像無頭蒼蠅一般逃竄,其實一路上是竟然有序,目的就是為了將一部兵力吸引到四原,然後圍而殲之,或者圍城打援,消滅上郡軍區的有生力量。倘若貿然去救援,只會被匈奴人逐步蠶食,各個擊破。

    彭凱忙命人找來地圖,估算了一下,距離上郡軍區最近的一支大楚軍馬是駐紮在燕門的一萬兵馬,燕門的兵馬隸屬於馬邑軍區。匈奴人突然冒將出來,一定是從北面的長城突破而來,倘若馬邑軍能夠從東北面沿著長城一線包抄過來,將長城缺口堵住,這十萬匈奴人將成為甕中之鱉,一個都逃不掉。

    想到這裡,彭凱心中不由得激動起來,或許這一戰,他彭凱就能指揮若定,全殲匈奴兵馬,從而一戰成名,躋身帝國名將之列。不過,馬邑軍區的兵馬,又怎麼會聽從他上郡軍區副將的命令呢?

    「將軍,方才有斥候來報,說元帥大軍的確被匈奴人圍困在四原城內,望將軍速派兵馬前往救援四原。」一名偏將挑開大帳簾幕,進來道。

    彭凱並不看來人,指著地圖上的四原城道:「四原小城,若匈奴人有意攻城,元帥所部三萬騎兵,恐怕難以堅守,匈奴人圍而不攻,其意必在我援軍,此圍城打援之計,我軍不可貿然行動,否則反為敵所滅。」

    「那元帥在四原城中,豈不危險?」偏將急道。

    彭凱回頭一看,輕輕一笑道:「呂將軍何必多慮,元帥久經戰陣,必有防備之策,今匈奴人意在滅我,我豈可自投羅網?本將軍已有計謀,你速去召集營中眾將來此,聽候調遣。」

    呂姓偏將一聽,只得抱拳稱諾而去。

    不多時,帳中十二名偏將裨將全部趕到,分列成兩排,站立於大帳之中。彭凱站在上首,環顧了一下,拔出一支令箭,沉聲喝道:「呂應、張揚二將何在?」

    呂應、張揚兩人出列,施禮道:「末將在。」

    「命你二人,率兩千兵馬留守大營,多設旗幟,以為疑兵,若匈奴人來攻,不必怯戰。」彭凱高聲道。

    呂應、張揚齊齊拱手道:「末將遵命。」

    彭凱滿意地一點頭,繼續道:「其餘諸將,可隨本將軍一道,揮軍向西北,越過長城,抄襲匈奴人後路,再傳令下去,命軍士拋棄輜重,每人只帶五日乾糧,輕裝出發。」

    「末獎等遵命。」另外十名將軍領命道。

    四原城中,三萬兵馬逐漸安定下來,有條不紊地分別把守著四門,對於這些騎兵們來說,守衛城池並不是他們的特長,讓他們下馬持弓守城,也的確為難了他們。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因為城內到處可見的百姓屍體已經點燃了他們的怒火——沒有人性的匈奴畜生,肆意屠殺四原城的百姓,連襁褓中的嬰兒也不放過,簡直是禽獸暴行,面對禽獸的威脅,只有給他們以迎頭痛擊,只有將其腦袋砍下來,才能消解眾軍的心頭之氣。

    不過糧草問題的確成了最嚴峻的問題,季布也是一籌莫展——總不能讓軍士們把城內的房子拆了吃木頭,也不可能讓部下們只喝水不吃東西——城內的水源並未被切斷,而且經過試驗,也沒發現有毒。

    「換了是我,一定在水源中下毒,毒死這幫畜生。」季布謾發著悶火,一拳砸在一間房子的牆壁上,震落下幾根草來。

    「季布,快傳令下去,宰殺戰馬為食,拆民房為木材,士兵們可不能餓著肚子守城,先吃飽肚子,再做決斷。」項羽吩咐道。

    季布歎了口氣,道:「也只有如此了,真不知彭凱能否避開匈奴人的陷阱。」

    「這點不用擔心,匈奴人營中依然安靜無事,定是彭凱識別出了匈奴人的奸計,只要彭凱不中計,我們就贏得了時間。」項羽依然是臉不變色心不亂跳地說道。

    「陛下,」季布見周圍沒別人,大膽地說道,「我們何不趁夜突圍出去,只要能和彭凱合兵一處,就可與匈奴人放手一搏,臣看城北守軍不多,可一鼓作氣,殺將出去。」

    項羽思付片刻,搖頭道:「少安毋躁,再等兩天,看看情形,再做決斷。」

    「陛下,我等被困於此,全無糧草,正可趁軍士尚有餘力之時突圍出去,一旦軍士疲憊,再圖出城,便大大不妙了,望陛下三思。」季布一聽項羽不同意突圍,急忙道。

    項羽還是搖頭道:「匈奴人大兵圍城,豈會無有準備,你毋需多言,朕自有主張。」

    季布見狀,也不好再說些什麼,況且皇帝陛下多年的戎馬生涯,向來是指揮若定,決勝千里,很少有失手的時候。現在陛下如此果斷沉著,應該自有他的道理,自己作為臣下,也就不便多管。有陛下在,還怕什麼呢?

    匈奴人多疑是出了名的,今天困住了三萬兵馬在四原這座空城中(匈奴人自然不知道大楚皇帝陛下就在四原,否則還不拚命地攻城?),卻不發兵攻打,自然有自己的盤算,也必定做好了防備城內兵馬突圍的準備。北面的匈奴軍看上去的確是薄弱了些,但是匈奴人為什麼會將自己的薄弱一環暴露出來,這裡面顯然是有陰謀詭計的。

    如今之計,唯有以不變應萬變,且看匈奴人如何應對。畢竟這是在大楚境內,河東馬邑軍區八萬軍馬很快就會探到這裡有十萬匈奴兵馬,到時候揮軍來助戰,加上彭凱的五萬大軍,圍殲匈奴人不在話下,何必冒險殺出城去呢。

    不過三萬大軍所需要的糧草實在太多,季布命人宰殺了五百多匹戰馬,很快就被大軍瓜分一空——按一頓吃五百匹馬計算,全軍頂多只能支撐二十天,但將三萬匹戰馬宰殺殆盡,卻也讓季布心疼不已——如今戰馬奇缺,朝廷好不容易湊齊的戰馬,全都放到長城一線,結果敵人還沒消滅幾個,就宰殺了三萬匹戰馬,這樣的損失,未免也太大了些。

    「傳令下去,」季布吩咐部下道,「以後每頓只能宰殺三百匹馬,每人伙食降低四成。」

    沒了戰馬,也就沒有了能與匈奴騎兵相抗衡的實力,步軍憑險守城池還差不多,要說去打野戰,還真不夠人家匈奴騎兵喝上一壺的。季布對這一點非常清楚,因此命令減少宰殺戰馬的數量,以保存革命的火種和有生力量。

    項羽所想的,並沒有在乎戰馬的損耗,而是匈奴人居然膽敢駐紮在大楚境內,一動不動,按照常規,深入敵境,講究的是速戰速決,哪有心平氣和地來困死敵人的道理?難道當真不怕馬邑或者長安軍區的楚軍大舉殺到嗎?莫非他們另有陰謀?

    可這裡已經有了匈奴人十萬大軍,自從冒頓身死之後,匈奴人又經過了幾年的內耗,最後冒頓之子老上單于即位,重新安定了草原,根據多年的探報,匈奴人最多剩下精銳騎兵二十萬,這裡一下子冒出了十萬人馬,難道,還有十萬人馬,已經到了別的地方了?

    拔掉上郡軍區,一定在匈奴人的謀劃之中,只是匈奴人圍而不攻,意圖非常可疑,實有吸引更多大楚兵馬到來之意,一旦長安軍區及馬邑軍區十八萬大軍雲集此地,那麼東、西兩面不就完全暴露在匈奴人的面前了嗎?那十萬人馬破長城而入中原,再調集南方各軍區前來守衛防禦,恐怕長安都會被匈奴攻破了。

    想到這裡,項羽額頭上也不禁冒出了細微的汗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