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

第一卷 第162章 四川整訓(二) 文 / 國產坦克

    第162章四川整訓(二)

    「由游擊戰爭向正規戰爭的轉變,主要是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運動戰其特點是正規兵團、戰役和戰鬥的優勢兵力、進攻性和流動性。這種正規戰又是帶有游擊性的,只表現在集中兵力打運動戰和指揮上、組織上的某種程度的集中性和計劃性方面,其他則仍是游擊性的,低級的,不能和外**隊一概而論,因此,這種正規戰,在某種意義上,是提高了的游擊戰。實行運動戰的首要條件,是要建立正規兵團。部隊數量的擴大和作戰能力的提高,為編成正規兵團,實行運動戰奠定物質基礎。實行運動戰的另一重要條件,是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闊的迴旋餘地。運動戰的原則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這是就戰略上而言的,是對整個戰爭整個敵我對比而言的,是為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條件所決定的。戰爭指導者不能超越客觀物質基礎的許可範圍去期求勝利,但應當而且必須在物質條件許可的範圍內能動地奪取勝利。但是,敵對雙方諸因素的相互對立、依存和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構成戰爭矛盾運動的內容和過程,推動戰局的發展,決定戰爭的結局。這種對立、依存和轉化,在戰爭過程中表現為雙方客觀物質基礎與自覺能動性的綜合競賽,表現為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物質基礎薄弱的一方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能夠彌補物質條件的不足,力量對比可以發生由弱到強的轉化。實現這種轉化,就可以在局部造成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的條件,形成」以十當一』局面,取得戰役戰鬥的勝利。簡單的說,運動戰的要旨就是通過大兵團的大範圍機動,牽制和調動對手,從而在局部地區形成絕對優勢兵力,從而創造圍殲對手的有利條件。如果要給運動戰下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運動戰是正規兵團在長的戰線和大的戰區上面,從事於戰役和戰鬥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的形式。運動戰的主要特點是,以正規兵團在長戰線、大戰區內,在具有進攻性和流動性特點的戰役和戰鬥中,集中優勢的兵力,實行以速決戰、殲滅戰為主的機動作戰。「同樣是在昨天相同的地方,劉建業繼續向他的手下軍官們宣講軍事理論。而這些軍事理論都不是當時各個軍校裡的正規課程裡所有的,而運動戰更是後來在解放戰爭才正式的粉墨登場的。

    「軍座,運動戰既然是正規兵團在長的戰線和大的戰區上進行的,那麼要是敵人的航空兵力強大,使我軍白天的機動受到影響,敵人的地面部隊實現了機械化,摩托化,那麼運動戰不就是無法施展了嗎?」有人提問道。

    「孫子兵法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具體戰場情況發生變化,那麼戰術自然也要進行調整。設想,敵人強大的航空兵完全控制了戰區的上空,我軍白天行動受到極大的限制;戰場的戰線短,縱深迴旋餘地小,不利於我軍大踏步進退;敵人擁有大量坦克和炮兵,步兵也全部實現了摩托化,突擊力強,機動迅速,我軍步兵以徒步行動往往難以抓住敵人。但是,並不意味著我軍就不可以實行運動戰。敵人雖有現代化的裝備,在行動上卻要受地形、道路、天候等條件的更大制約,這又給我軍尋找敵軍弱點加以殲擊的機會。如果利用敵人的錯覺和不意,隱蔽接敵,在發起戰役戰鬥時爭取達成突然性,先打弱敵,後打強敵,力爭運動中殲敵,強調近戰夜戰和側後迂迴,再採取佯動等迷惑敵人的措施,就可以達到運動戰殲敵的目的。」劉建業說。

    「那為什麼要先打弱敵,再打強敵?」

    「在戰場上,敵人各支部隊的戰鬥力往往不是一樣的,總是有高有低。這一點,相信各位在和日本人作戰的時候都有深刻體會。如果我們能夠以戰鬥力相對脆弱的敵軍部隊為首要目標,這樣一般都能迅速打開缺口,造成敵軍整個戰線的潰亂,戰鬥力較強的敵軍也不得不隨之敗退。如果他們不撤退,就會有兩側和身後暴露的危險,我向任何的指揮官都不會對此毫不在乎的。」劉建業說道。

    「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殲敵,是運動戰中最常用的傳統戰法,也是在對抗優勢之敵時尋敵弱點予以殲擊,進而轉入反擊的重要手段。強調戰役和戰鬥中的穿插迂迴,實行側後攻擊,是進行運動戰的傳統戰法。在我軍後勤供應比較簡便,而敵軍對交通線依賴較大的情況下,這種戰法可以更好地以我之長擊敵之短。為徹底消滅敵人,部隊應不怕疲勞,採取大的迂迴包圍,猛插敵後,斷敵退路。根據對日軍的作戰經驗,一般在敵正面陣地從戰術上分割敵人時,敵並不十分害怕,因其白天可恢復原狀。敵最害怕的是威脅其戰役供應線,滲入敵後方,首先打掉其火力陣地與指揮所。戰爭的實踐證明,敵人的裝備越現代化,對於後方交通線的依賴就越大,我軍實施戰役穿插迂迴、側後攻擊的戰法,能夠對敵人構成更大的威脅,從而保證我軍能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取得作戰的勝利。夜戰在運動戰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由於敵軍相對於我軍以前的對手擁有空前強大的火力,並在轟炸和炮擊的單位火力密度上有絕對優勢,因此想要有效對抗敵軍,就要強調實行近戰夜戰。敵人飛機殺傷我之人員、妨礙我之活動究竟有多大?如果我能利用夜間行軍作戰做到很熟練的程度,敵人雖有大量飛機,仍不能給我太大的殺傷和妨礙,則我軍可以繼續進行野戰及打許多孤立的據點。我軍無空軍,必須充分利用夜間進行戰鬥(手榴彈、白刃戰),必須採用長期手段調動敵人,乘其立足不穩,火力未展開時,予以猛攻。無論是攻防作戰,都力爭和敵人接近後再交火,進攻戰更強調要在夜間進行(特別是有月光的夜晚),並在交火後盡快插入敵軍陣地。這樣,敵人強大的空炮火力對我軍的危害大大減輕,我軍步兵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則能在雙方近距離的搏鬥中充分發揮出來,從而使我軍的勝利有了重要的保證。」劉建業說道。

    「最後還要強調一點,研究以弱勝強的問題,強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避敵之長擊敵之短。」劉建業著重強調。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那不是要白白的丟給敵人許多要點嗎?」有人提問道。

    「在戰爭中要注意保存自身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無。如果我們能夠最大限度的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有效的保存自身的有生力量,那麼就是讓敵人佔據一些要點,那又何妨呢?最終,我們還是能夠收復這些要點的,因為我們的有生力量得到了保存,而敵人的有生力量在爭奪這些要點的時候,被削弱了。當敵人的有生力量被削弱到一定程度,我們的反擊時機也就來到了。」劉建業針對提問做出了回答。

    對於運動戰,劉建業是極為推崇的。

    大家可以想一想,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貴神速、快速機動這些不正是戰爭獲勝的不二法門嗎?!不正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所要追求的目標,也是所必須遵循的戰爭原則嗎?!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做到了!在西方也有另一支軍隊率先做到了——那就是二戰中的德軍!

    德軍的戰術原則大家都知道,叫閃擊戰,一般模式大楷是這樣的:先麻痺對手,不讓對手知道自己有進攻企圖或至少不讓對手知道自己的主攻方向;然後在主要進攻方向上集中優勢兵力和裝甲部隊,在空軍幫助下一舉突破對方防線,然後深遠迂迴防線背後,切斷敵軍退路並將其包圍,然後其餘突擊裝甲部隊繼續向敵後方縱深進攻,不給敵方軍隊喘息的機會。

    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有空的時候去對比一下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德軍在各自戰場上的表現,特別是比較一下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的五大戰役和德軍在法國戰役、以及1941年巴巴羅莎戰役中的作戰意圖和作戰方式、以及戰役的進程。從中你會發現驚人的相似!當時的德軍和志願軍均采在戰前成功迷惑對手,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在對手防線的薄弱處(德軍選擇的是英法聯軍兵力薄弱的阿登森林,志願軍選擇的是戰鬥力差的韓**隊防守的聯合**右翼防線)一舉突破對手的防線,然後利用打開的缺口一部迂迴對手防線背後,圍殲守軍,另一部及後續部隊卻快速甚至是不顧一切地向對手主力部隊後方縱深挺進,趕在敵主力部隊之前切斷敵主力部隊的退路,以完成對敵方主力部隊的合圍,從而贏得戰役的勝利!

    我志願軍38軍在二次戰役中長途奔襲拚命趕往三所裡以切斷美2軍退路那一幕簡直和古德裡安裝甲部隊在法國戰役中不顧一切長途奔襲英吉利海峽以切斷英法遠征軍退路那一幕如出一轍!唯一的不同是古德裡安的奔襲靠的是裝甲車,靠的是車輪和履帶;而我38軍的奔襲靠的是我中**人的精神,靠的是中**人的一雙腳!迸德裡安靠的是飛機大炮,38軍靠的是小米加步槍!

    二戰中的德軍得到了非常高的評價,他們被視為現代機械化戰爭的戰爭之父,公認他們的閃擊戰開創了戰爭史上的一個新時代!我在這裡提醒一下,不要忘了在東方,在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靠一雙腳也打出了一樣的閃擊戰,一樣的大廣度大深度遠距離的突擊作戰!

    靠機械化裝備打機械化戰爭,打閃擊戰理所當然;沒有機械化裝備也能打出以機械化裝備為基礎的戰術要求,打出閃擊戰,這不是奇跡是什麼?!而這個奇跡是由英勇智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創造的!!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制勝法寶就是運動戰。

    而紅軍在長征時期的四渡赤水更是運動戰的典範。

    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率領下撤出遵義,向北進發,準備北渡長江。在土城,由於誤判敵情,土城之戰由「圍殲戰」打成了「消耗戰」,毛澤東當機立斷,命令紅軍撤出戰鬥,迅速調整策略,毅然放棄北渡長江之計劃,西渡赤水河。

    這時,據守川鎮的**很快又從南、北、西面向紅軍聚集地扎西包圍而來。毛澤東胸有成竹,突然決定率紅軍掉頭東進,於2月21日二渡赤水,殺回貴州,奇襲婁山關,再克遵義城,獲得了寶貴的休整時間。

    紅軍回師貴州打王家烈,這是毛澤東「避實擊虛」用兵的典型。這樣,紅軍既可避免同強敵孫渡的滇軍硬拚,又可以把強大的川軍甩在川南地區,使蔣委員長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形同虛設。

    蔣委員長於是不得不命令川軍三個旅會同黔軍向遵義東北進攻,周渾元縱隊的三個師由仁懷向遵義西南地區進攻,吳奇偉縱隊主力集結於刀靶水一帶,策應周部。意圖合圍紅軍。

    3月13日,毛澤東正指揮準備攻打魯班場,但這時駐守在魯班場的周渾元部卻固守不出。此時,薛岳擔心周部被紅軍吃掉,急令吳奇偉部移師,從茅台率兵增援。當吳部出兵抵達仁懷時,毛澤東突然命令紅軍迅速北進奔襲攻打茅台。紅軍幾乎未發一槍,就攻佔了茅台鎮。之後,於3月17日在茅台附近的渡口「三渡赤水」重入川南,粉碎了蔣委員長的合圍計劃,再次轉兵西進。

    與此同時,毛澤東派一個團向北急行軍到達四川古藺縣,沿途虛張聲勢,作出紅軍主力就要北渡長江的姿態。

    不出毛澤東所料,蔣委員長又中計了,他萬沒想到就在自己向西調集重兵,折返再次圍堵紅軍時,毛澤東已率領紅軍主力悄然返回了赤水河,「四渡赤水」成功。然後掉頭南下,與**相對而行,再一次跳出了蔣委員長設立的包圍圈。

    毛澤東指揮紅軍瞞天過海,前後僅用了6天時間就完成了兩次橫渡赤水河的戰略轉機。隨即紅軍準備南渡烏江,又馳騁貴州戰場,分兵黔東,佯攻貴陽,以誘出滇軍來援。

    紅軍掌握了主動權,在暈頭轉向的**之間快速穿插,並順利把滇軍調出,為紅軍主力西進雲南北上打開了方便之門。紅軍渡過北盤江,進入了雲南境內,由於滇軍已被調出,所以雲南兵力空虛,紅軍如入無人之境,順利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把**甩得老遠。

    蔣委員長也不得不承認:「紅軍從四渡赤水,佯攻貴陽、昆明至巧渡金沙江,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毛澤東實在高明,堪稱大手筆」。

    此一戰中,紅軍強調的是運動,讓自己不斷地運動起來,讓對手摸不著自己的方向,看不見也打不著,通過不斷的主動出招讓對手始終感到競壓力而疲於應對,不與對手決戰,誘敵深入,攻其弱點,或攻其所必救,通過加快速度,使強大對手無法跟得上自己的節奏,這就為自己的生存獲得生存時間。

    劉建業不指望在座的各位能夠立即明白和理解自己所講述的這些戰術思想,但是希望能夠通過這些給他們一些提示,讓他們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從而更有效的打擊日軍。

    在給軍官們上課的同時,劉建業還在軍內進行了嚴格的挑選,組織起一支精幹的野戰分隊,試圖以此來作為後世特種作戰思想的試驗。他給這支部隊命名為野狼,第一小組強調特種作戰,要求必須是全能型的;第二小組則是專門組建的一支狙擊分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