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

第一卷 第218章 終於對日宣戰了 文 / 國產坦克

    第218章終於對日宣戰了

    「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大家都來看。」剛剛看到報紙上面刊載的消息,劉建業就興奮得抓著報紙,衝出了辦公室,和軍部的人們共享。

    「我們都知道了。不過,我們想知道,這明明是日本人的一場勝仗,為什麼軍座你會這麼高興?」高副參謀長問道。

    「我高興的是日本人這一次是搬起了石頭砸自己的腳。從戰術角度上來看,日本人這一次的行動策劃準備和實施都非常周密準確,可以說是取得了超出預想的戰果。但是,這僅僅是從戰術層面上來講。要是從戰略角度上來講,日本人這次是捅了一個馬蜂窩。美國人雖然長期以來都抱著孤立主義的立場,不願意加入戰爭,但是,它的巨大的戰爭潛力,是誰也沒有辦法否認的。僅僅從它的墨西哥灣沿岸的密密麻麻豎立著的石油鑽井的數量和每年數百萬輛的汽車產量,我們就不難猜想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國家的實力了。這還是和平時期的產量。如果美國一旦參戰,它的經濟必然會轉入戰爭軌道,那樣的話,它的工業生產能力肯定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和擴大。僅僅憑著和對手拼消耗,美國人就足以壓倒日本加上德國了。」劉建業自信的說道。

    作為後來的人,劉建業自然是很清楚美國和日本在戰爭潛力上的巨大差異的,就算是德國也在這個方面和美國差得太多。僅僅從三件事情上就可以完全驗證這一點。第一件事,德國人在1944年的阿登反擊戰裡,拼盡全力才拼湊出了維持短期作戰的油料供作戰使用,在作戰的時候,他們竟然繳獲了一個從美國本土使用運輸機空運到西線前線,給一名美軍士兵慶祝生日使用的生日蛋糕;第二件事,美國人在整個二戰期間,其正規航母和護航航母的產量平均下來竟然達到了極為驚人的每個月一艘;第三件事,美軍參加歐洲戰場的部隊,在坦克的質量上與德軍當時投入西線的豹式和虎式相比質量有差距,尤其是謝爾曼式坦克,因為車體高,裝甲薄,很容易被德軍坦克裝備的長身管75毫米和88毫米坦克炮擊穿起火,被戲稱為朗森牌打火機(這種打火機的廣告語是「一打就著」),根據美國人自己的評估,想要摧毀一輛豹式坦克,美國人平均需要付出五輛謝爾曼式坦克的代價,可是就是這樣,精銳的德國裝甲部隊還是被美軍鋪天蓋地的空軍和陸軍打得節節敗退,因為德國人坦克產量少,損失不起,而美國人無所謂,損失一輛坦克,它能再運過來兩輛,甚至三輛。

    「美國人原本並不願意加入戰爭,但是,這一次日本人給他們來了這麼一下,你們說,美國人會願意善罷甘休嗎?如果是那樣的話,美國人也就不是美國人了。美國人肯定是會立即參戰的。當然,在整體的戰略佈局上,因為他們一貫以來的戰略傾向和英國人的遊說,美國人肯定會選擇先歐後亞的戰略,先集中主要力量用於在歐洲戰場上和德國人作戰,先打垮德國,再回過頭來擊敗日本。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人就需要在亞洲尋找一個能夠拖住日本,不讓日本能夠全力南下的力量。原先,這一點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我國,一個是蘇俄。現在,蘇俄正與德國在進行艱難的戰爭,蘇俄自身還要從亞洲遠東地區抽調兵力和裝備用於歐洲方面,自顧不暇。那麼,對於美國來說,在亞洲唯一能夠幫助它拖住日本的,就只有我國了。為了這一點,美國方面必然會增加對我國的援助。對他們來說,日本變得越可怕,中國就變得越重要。我國的抗戰將不再是孤立無援了。我們打贏這場戰爭的把握也會越來越大了。」劉建業繼續分析著。

    「聽軍座的分析,美國參戰對於我國來說是一個大好消息了。」楊參謀長說道。

    「總體上面來說,這是肯定的。不過,我們還是要做好艱苦奮戰的準備,在短期之內,可能局勢還會向對我們不利的方向急速發展。要知道,日本人這一次動手是蓄謀已久的,它出動的部隊幾乎都是久經戰火考驗,作戰經驗豐富的精銳力量,特別是海空力量。而無論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都只是倉促應戰,一個是早有準備,一個是措手不及,短時間內,美國人和英國人在亞洲的力量是很難盯住日本人的突擊的。對我們來說,艱苦的時光可能還在後面。」劉建業提醒道。

    「這一點倒是很可能出現的。」楊參謀長說。

    「只要我們能夠撐過開始的一段艱難歲月,等到美國的巨大工業機器全部啟動,日本人的末日就要到了。」劉建業鼓勵道。

    「仗都打了這麼多年了,也早就不在意多幾個月,少幾個月了。」高副參謀長笑著說道。

    「不過,我現在想的是,日本人在東南亞動手了,為了和在東南亞的部隊相互呼應,他們的中國派遣軍肯定也會在戰場上來一次冒險。」劉建業說道。

    日本的南進政策確立之後,為便於進攻香港和法屬印度支那,決定以中國華南為基地進行一系列戰爭準備。

    日本大本營於1940年7月23日下達了「大陸命」第438號命令:「華南方面軍從中國派遣軍戰鬥序列中解除,直屬大本營。」同日還下達了「大陸命」第439號命令,對「中國派遣軍」和「華南方面軍」今後的基本任務作了規定。其方針是:「大本營力圖迅速處理中國事變。為此要同心協力迅速摧毀敵人繼續抗戰的企圖,同時適應形勢的變化,加強對第三國的戰略。」規定「中國派遣軍」的基本任務是:「期望確保大概在西蘇尼特王府、百靈廟、安北、黃河、黃泛區、廬州、蕪湖、杭州一線以東地區及寧波附近地區的安定;特別要力求迅速恢復蒙疆地方、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及山東省的各重要地方和上海、南京、杭州之間地區的治安,確保從岳州到長江下游的交通,依靠武漢三鎮及九江,摧毀敵人的抗戰企圖。其作戰地區大概在安慶、信陽、宜昌、岳州、南昌之間。」「及時對整個中國進行空中進攻戰,壓制、擾亂敵人的戰略中樞,同時阻止敵人空軍的再建……加強對整個中國的謀略,以促進抗日勢力的衰亡。」規定華南方面軍的任務除「與海軍協同、截斷敵人的補給及聯絡線」外,主要是「對第三國(英、法、美)進行必要的作戰準備」。

    日本參謀總長等人根據德軍突破馬奇諾防線的經驗,決定加強「華南方面軍」的炮兵和航空兵。經日本天皇批准,大本營於7月25日下達「大陸命」第440號命令,將第1炮兵隊(以攻城重炮兵為主)配屬給「華南方面軍」。計有重炮兵第1聯隊(24厘米榴彈炮8門),獨立重炮兵第2、第3大隊(15厘米加農炮8門),獨立臼炮第2大隊(15厘米臼炮12門),獨立速射炮第1、第2、第5大隊(37毫米炮18門),炮兵情報第5聯隊(測地、標定、音源各中隊)和第3汽車牽引隊等。

    7月26日,大本營以「大陸命」第441號命令,將關東軍的飛行第10戰隊第1中隊(偵察機)、飛行第14戰隊(重轟炸機)、飛行第58戰隊(重轟炸機)、飛行第98戰隊(重轟炸機)配屬給華南方面軍。30日,再以「大陸命」第443號命令將「中國派遣軍」的第1飛行團(第59戰隊、第90戰隊和第41、第91機場大隊)配屬給「華南方面軍」。

    為了掌握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及地理等情況,1940年日本參謀本部在情報部歐洲課內增設了一個南方班,專門搜集作戰資料。6月間向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群島、馬來、香港等地派遣參謀進行實地勘察。8月間,根據偵察所得情況,由參謀本部情報部部員瀨島龍三起草了一個《南方作戰全面綜合計劃試行草案》,經參謀本部多次研究後,於10月下旬制訂出南方作戰的初步計劃,規定在「中國事變尚未結束的情況下實施南方作戰時,幾個方面的兵力配備應該是:對蘇11個師團,對華28個師團,對南方11個師團,加上其他合計53個師團」,並「指定以第5、近衛、第48、第18各師團作為11個對南方作戰師團中的骨幹」。10月12日以「大陸命」第467號命令,將第5師團從法屬印度支那北部調到上海,作為大本營直轄師團,「以登陸作戰為主,進行訓練」。10月22日,又令近衛師團到汕頭(後改為廣東中山)集結,令台灣混成旅團到海南島集結,改編為第48師團。同時將上述3個師團的馬匹編製改為汽車編製,並指示「進行熱帶作戰訓練,特別是登陸作戰的訓練」。

    日本大本營本來預定至1940年8月準備完畢,後又推遲為年底準備完畢。由於敵後戰場發動的「百團大戰」和正面戰場的堅決抗擊,日軍根本抽調不出進行南方作戰所需要的兵力和物資,不得不將南進行動一再推遲。為了執行《處理中國事變綱要》所規定的「特別加強對中國的封鎖」,日軍將此與登陸作戰訓練結合起來,在1941年中,進行了一系列的對中國沿海各地的封鎖作戰。

    1941年6月,日美談判已基本破裂,22日德蘇戰爭爆發。日本於25日開始舉行大本營與內閣的聯席會議,連日討論了加快南進步伐的問題,擬制了《適應世界形勢的帝國國策綱要》。7月2日御前會議通過了這一國策綱要。它的方針是:「不論世界形勢如何變化,帝國仍然堅持以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目的,「帝國仍舊努力於中國事變的處理,並為確立自存自衛基礎,繼續向南方擴展」。「為達到上述目的,堅決排除一切障礙」,「不辭對英美一戰」。

    1941年9月8日,日本參謀總長杉山元向日本天皇報告了南方作戰的全面設想。其作戰目的是:「摧毀英美在東亞的主要根據地,佔領必要的領域。同時攻佔並確保荷屬東印度,以確立自足自衛的態勢,並利用此等戰爭成果,迫使中國屈服。」「使用兵力約10個師團(比預定的少1個師團)、2個飛行集團,開戰前在印度支那、華南、台灣、南洋群島及日本內地展開,大致在5個月內可完成主要作戰行動。」攻佔的順序及範圍,「計劃先對香港、英屬馬來、英屬婆羅洲以及菲律賓、爪哇等地,大致同時開始進攻並迅速佔領之,然後再佔領荷屬東印度。」「攻佔香港的任務,由中國派遣軍隸下第23軍司令官以1個師團為基幹的兵力承擔;攻取菲律賓,以大約2個師團、1個飛行集團為基幹的1個軍的力量承擔。擔任攻取英屬馬來的兵力為大約5個師團、2個飛行集團(其中1個在菲律賓作戰告一段落後由該方面調來使用)組成的1個軍。該軍的一部還需用於維持泰國的治安。對荷屬東印度,擬由3個師團(其中2個師團在攻佔香港和菲律賓後由各該方面調來)、1個飛行集團為基幹的1個軍擔任。在以上作戰期間,尚需以大約1個師團的兵力,協助印度支那部隊警戒印度支那半島上的中**隊,以確保該地區的安全。以上除攻佔香港外,3個作戰軍及在法屬印度支那的兵團,均由1個方面軍司令官統率。對緬甸方面,在以上作戰期間,只限於排除我對馬來作戰的障礙,轟炸並努力取得緬甸南部的空軍基地。全面作戰告一段落後,根據當時的形勢,如有必要再正式攻取緬甸。」「在作戰中使用的兵力……在不影響滿洲及中國作戰的前提下,由該方面抽調轉用。其餘部分再由日本內地徵召補充。」

    日本「中國派遣軍」對南方作戰,特別是對從中國方面調出部隊表示反對。畑俊六於9月15日派總參謀長後宮淳回東京向大本營提出自己的意見:「我認為在沒有解決中國事變以前,就向其他方面伸手或擴大戰線,必犯致命的錯誤。如果想向南方伸手,就要先解決中國問題,然後再干。光是一個中國,日本的力量已經跟不上,不只現地軍要依靠中國大陸以圖生存,日本的總動員資源也要取自中國,這不是很嚴酷的事實嗎?所以堅決反對南進。」但新任首相東條英機和大本營沒有採納畑俊六的意見。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對空中攻擊的威力評價極高,「他認為對美開戰應在開戰之初給予美國艦隊主力以重大打擊,迫使其採取守勢。他早在8月間就提出了使用航母特混艦隊主力偷襲珍珠港的建議,但因這一計劃危險性大,實行上困難很多,所以一直未能決定。10月19日,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決定採納這一建議,遂與陸軍協商,修改了原先預擬的南方作戰計劃。」11月2日,大本營、內閣聯席會議上決定了《帝國國策實施要領》,指出:「帝國為打開目前的危局,達到自存自衛的目的,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現決心對美、英、荷開戰……發動武裝進攻的時間定為12月初,陸、海軍應完成作戰準備。」11月5日經御前會議通過、日本天皇批准,正式出台了《帝國對美、英、荷作戰計劃》。11月6日,大本營下達了成立南方軍的命令。

    作戰計劃中陸軍作戰的方針、目的、範圍等基本上與杉山元的設想相同。其兵力部署為:「第14軍以2個師團為主力,在菲律賓作戰;第15軍以2個師團為主力,在泰國、緬甸作戰;第16軍以3個師團(其中2個師團在完成其他作戰後調來)為主力,在荷屬東印度作戰;第25軍以4個師團為主力,在馬來半島作戰;南方軍直屬部隊以1個師團、1個混成旅團和2個飛行集團為主力;中國派遣軍所屬之第23軍以1個師團為主力,參加香港作戰;大本營直屬的南海支隊以3個步兵大隊為主力,參加關島、俾斯麥群島的作戰。」

    1941年12月初,日本進行南方作戰的準備工作全部完成。12月2日,日本天皇裕仁批准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的大海令第12號作戰命令。命令通知各日本艦隊司令,攻擊開始時間定為12月8日(日本時間)。12月8日(夏威夷時間為7日)凌晨3時19分,日本聯合艦隊對美國駐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實施突然襲擊,給予殲滅性打擊;同日凌晨2時15分,日陸軍第25軍在馬來半島東部海岸敵前登陸成功,太平洋戰爭爆發。

    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當日(當地時間為12月7日),日本向美國、英國宣戰,美國、英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哥斯達黎加等20多個國家相繼對日本宣戰。9日,中國對日本宣戰,同時也向德、意兩國宣戰。12月11日,德、意向美國宣戰,美國、古巴、巴拿馬、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和哥斯達黎加等國也向德、意宣戰。同日,日、德、意三國在柏林簽訂了《日、德、意聯合作戰協定》,規定三國「以一切可以採取的有力手段,將與美、英的戰爭堅持進行到勝利為止」;三國間「如果沒有相互完全諒解,不對美國及英國的任何一方休戰或媾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