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

大道小說網 第二百五十一章 緬甸悲歌(十六) 文 / 國產坦克

    5月1日,杜光亭已經到了孜公,扛著遠征軍長官名頭的羅上將那天早晨也悄悄離開他,乘火車追趕杜聿明去了,史迪威仍留在孜公以南40多公里的瑞波。他的身邊除了幾十名美**人以外,只有16名中國衛兵。許多美**官對英國人的背信棄義和中**隊的作戰不力氣憤已極,他們不知道繼續留在緬甸還能做些什麼。

    在第5軍擔任戰術顧問和聯絡官的賽伯特准將對史迪威說:「喬,英國人跑了,羅和杜也走了,我們要飛機回國吧!」賽伯特的這一建議,並不能理解為怯懦。當戰局處於無法挽回的危險情況下,首先應考慮保存高級指揮官,這在世界各國的戰爭史上已成為一種慣例。當新加坡即將陷落時,韋威爾從那裡撤到了爪哇;當爪哇再次出現危機時,他又飛到了印度;當菲律賓敗局已定時,麥克阿瑟從那裡飛到了澳大利亞。戰爭需要軍隊,但更需要統帥。一個士兵或下級軍官從火線脫逃,那是可恥的;一個統帥或高級指揮官從危機情況下擺脫出來,卻是允許的。戰爭就是如此。

    史迪威現在並不想這樣做,他覺得有責任挽救中國遠征軍的失敗。他對賽伯特說:「儘管我對中**隊的指揮權是徒有虛名,但我還必須對他們負責。如果我現在就走,他們可能會遭受更加慘重的損失,說不定會出現又一次投降。那樣,我就再也不能回來指揮中**隊了。」

    那天上午,有27架日軍轟炸機飛到瑞波上空,人們四處隱蔽,以躲過空襲。日本飛機投下了幾顆炸彈飛走了。當躲避空襲的人們回來時驚異地發現,史迪威仍坐在屋裡的桌旁,獨自一人饒有興味地玩著紙牌。他的鎮定與沉著,影響和感染了有些慌亂的美**官們。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史迪威仍在那裡端坐著。日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渡過伊洛瓦底江,正在追擊前進。瑞波已經可以聽到隆隆的炮聲。參謀人員不由得為史迪威捏著一把汗,日本人慣於穿插奔襲,他們那短短的羅圈腿,跑起路來卻像飛一樣快。

    近中午時分,一架美國飛機在瑞波上空盤旋了幾圈後,降落在臨時充作機場的一片空地上。機艙門打開,走下了兩名美國空軍上校。他們是美軍空運司令部司令官凱萊布·海恩斯和執行官羅伯特·斯科特。這個司令部設在印度的阿薩姆邦,負責從印度經緬甸到中國昆明的空中運輸,10天前才剛剛開始工作。在昆明他們接到美國空軍司令哈普·阿諾德將軍的命令,要他們立即飛往瑞波,把史迪威和他的參謀人員接出來。

    兩位空軍上校對史迪威說:「先生,阿諾德將軍派我們來搭救你出去。」「搭救」這個詞刺痛了史迪威,他用佈滿血絲的眼睛瞪了他們一下,嚴厲的目光表示了他的不滿和拒絕。海恩斯焦慮地告訴他,他們在空中盤旋時發現,日軍距瑞波只有20多公里了,情況非常危險。史迪威不想對兩位空軍人員作更多的解釋,他決定讓司令部的大多數軍官乘飛機前往印度,並要他們轉告已在印度的羅伯茨上校,與英方商量安排一個訓練中**隊的基地,並做好接應的準備。

    道格拉斯c-47型美軍運輸機向西飛去,史迪威帶領留下來的十幾名美**官和其他隨行人員離開瑞波,開始北撤。

    從曼德勒到密支那只有一條單線的窄軌鐵路,車廂很小,運輸能力十分有限。羅上將率領他的長官部人員昨天晚上乘火車出發,走出不到30公里就與另一列火車相撞,造成了鐵路運輸的中斷。中**隊沿著塵土飛揚的公路,或乘車,或步行,倉皇向北撤退。大批逃難的英國人、印度人和緬甸人,夾雜在潰退的軍隊中間,顯得一片混亂。

    史迪威在北撤的路上經過耶烏,他去了設在那裡的英軍司令部。司令部已人去屋空,只有幾名下級軍官在那裡手忙腳亂地清理物品、焚燒文件。史迪威找到一名軍銜最高的上尉,向他詢問英軍的去向。「我想,我們的人都已經走了。」那個上尉失神的眼裡顯露出內心的驚慌失措。史迪威用電台叫通了亞歷山大,向他通報說,中**隊正在向密支那撤退,但根據目前形勢的發展,很可能將不得不退到印度。亞歷山大回電說,同意為接應中**隊撤往印度進行準備。史迪威為遠征軍安排了一條在萬不得已情況下的最後退路。

    但是,他知道要說服中國人接受這一安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亞歷山大和史密斯總督秉承來自倫敦的指示,雖然表示可以接受中**隊入印,卻堅持要按照所謂「國際慣例」,以「難民」的身份接待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做的實在太絕、太損。中國人最講「面子」,恐怕很難接受英國人的苛刻條件。

    史迪威離開耶烏繼續北行,當天晚上趕到了孜公。

    第二天一早,杜光亭來見他,一會兒羅上將也趕到了這裡。他們一起研究了目前的形勢和遠征軍的下一步行動。

    要遠征軍的主力撤到密支那,是最高統帥親自來電做出的部署。他的意圖是讓遠征軍固守緬北三角地帶,確保印度至昆明的空中走廊和由英帕爾經密支那到雲南騰沖的中印公路。如果萬一緬北不守,便由密支那撤回國內,那裡有一條公路通往雲南的騰沖。

    但是,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在中國遠征軍的撤退路線以東,繞過臘戌的日軍第56師團主力正沿著一條平行的路線,向八莫和密支那疾進。那裡已經沒有任何阻擊部隊,日本人如入無人之境。如果日軍趕在遠征軍之前佔領密支那,那麼緬北就會變成一個可怕的死胡同。北面是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西面是人跡罕至的野人山,東面則是高黎貢山,那裡是一塊插翅難飛的絕地。

    史迪威並沒有想立即改變佔領密支那的決心,但他寧願作最壞的打算。他談了在萬不得已時將遠征軍撤往印度的想法和與英方交涉的情況。羅上將表示贊同,他要求向密支那派一架飛機,及時查明那裡的情況。但杜光亭卻嚴辭拒絕,他慷慨激昂地說:「我們必須執行最高統帥的命令,把部隊帶回國內。我相信日本人擋不住我的路,如果萬一不行,我寧肯棄車上山打游擊,絕不去印度當*什麼難民。」說完,他戴上軍帽拂袖而去。

    杜光亭並非不知道緬北形勢的險惡。一年以前中國政府應英國之邀派出了一個由14人組成的軍事考察團,對緬甸、印度、馬來亞進行了三個月的考察。承蒙「老校長」的厚愛,杜光亭成為這個考察團的重要成員。除了參謀團的林主任、侯少將以外,遠征軍裡就他一人參加了這次考察。但是,他追隨最高統帥多年,深深地瞭解最高統帥的用人之道:他可以容忍敗軍之將,但絕不能容忍部下對他有絲毫的不忠。杜光亭要不顧一切地表現出他對最高統帥的絕對忠誠。

    杜光亭走了,把他的羅長官晾在了那裡。羅長官對史迪威尷尬地擠出一點生硬的笑意,以掩飾他的無可奈何。史迪威看得出來:「他內心對自己感到羞愧。」

    下午,史迪威再次出發。他來到路邊,看著正在後撤的部隊,一輛輛軍車擠滿了士兵,爬不上汽車的人在公路兩側散亂地走著。一支英國部隊從孜公向西拐,朝著加裡瓦前進。在烈日之下,史迪威的臉上佈滿了汗水,公路上揚起的塵土和汗水攪在一起,使那些表明他年齡的褶皺更加清晰可見。

    一位名叫海萍的中國隨軍記者看到了這一場面,他被深深地感動了,以致久久不能忘懷。回國之後,他在當年8月10日的《雲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戰場隨筆,文中寫道:「5月2日,正當我們同英國友軍在路邊道別的時候,史迪威將軍剛好帶了他的小隊隨員從這裡經過。我們原本聽說,他早已飛回重慶,又說他到了印度,孰料他卻在尾隨我們大軍一道進退。以他那樣高年,還是那樣風塵僕僕地在戰場上轉進,真讓人不勝敬佩……」

    第二天,史迪威趕到了溫佐。在那裡,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日本人已經佔領了八莫。史迪威與隨從找到羅長官乘坐的火車,向他通報了這一情況,約好晚上8點會面,再商定下一步的行動。當天晚上,當他們按約定時間回到火車站時,那裡已是一片漆黑,連個人影也看不見了。

    史迪威意識到:「現在情況已經很明顯,我們不可能再發揮多大作用了。杜光亭在隨心所欲地行動,羅上將根本控制不了他。……為什麼要讓美國人陷於困境呢?」他讓報務員打開電台,給在重慶的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馬格魯德將軍發出了一封轉交馬歇爾的電報。電波越過高山和密林向遠方飛去:「中**隊已控制不了局勢。我相信局勢不久就會徹底崩潰。羅上將與其軍事幕僚已離開我們,去自尋辦法。我決定作最後的努力,如果可能的話,就乘火車去密支那;如果不行,就向西去達木,轉入印度。」

    5月4日,史迪威率領一行人繼續出發。負責安排交通的運輸官鮑爾·瓊斯上校報告說,緬甸人破壞了道釘,造成了一列火車出軌,鐵路已被阻斷。「真見鬼,第五縱隊猖撅。」這又是由於討厭的英國人而造成的。他們只好驅車沿公路前進。公路兩邊的大樹遮天蔽日,汽車在密林中曲折穿行。不一會兒,嚮導帶錯了路,他們不得不又折回去。那天晚上,他們只在一座林間小屋裡休息了兩個多小時,然後繼續上路,終於在第二天上午趕到了英多。

    英多是通往印度的最後一個轉彎處,這裡有一條公路經班毛、霍馬林通向印度的英帕爾。史迪威必須在這裡作出最後的決定,要麼轉向印度,要麼就鑽進緬北的死胡同,他已經沒有其他選擇餘地了。

    從英多到密支那還有200多公里,而從八莫到密支那只有大約135公里,況且日本人早在兩天前就已到達八莫。現在的唯一希望就是鐵路,如果能乘上火車,或許能趕在日本人的前面。史迪威帶上副官多恩和運輸官瓊斯趕到火車站,輕而易舉地找到了幾列火車,但是,無論向北還是向南的鐵路都被堵塞了。

    一種徹底的絕望向史迪威襲來,他不能再猶豫了,為了他手下美**官的安全,為了中國遠征軍的生存,他必須立即作出最後的決斷,到印度去,那是唯一的出路。

    實際上,史迪威早在4月16日就派人給最高統帥送去了一份準備在印度裝備和訓練中**隊的計劃。他建議一旦緬北的陸空交通線被日軍切斷,應向印度空運10萬中國部隊,以便取得美國裝備,編成2個軍6個師及炮兵、坦克、工兵、通訊等配屬部隊。最高統帥在4月29日回電,原則上同意了他的計劃。現在,他決心把中國遠征軍帶到印度去,應當說這是一個最有力的理由。他認為:「只要能使這10萬名中國人到印度去,我們肯定將幹出一番事業來。」

    羅長官又一次神奇地出現在英多。史迪威把他的決定告訴了羅長官,羅長官同意向遠征軍各部隊下達命令,要他們放棄向密支那前進的計劃,分頭經溫佐或英多,向霍馬林轉進,退往印度。他表情沮喪地對史迪威說:「這下我們將不得不成為難民了。」史迪威覺得他能夠說服英國人作出更好的安排,他將先行一步趕往印度,為接應遠征軍入印做好準備。羅卓英將留在後面,收容散兵和傷兵,並督促各部隊轉向印度。

    離開英多以後,史迪威的軍隊向西疾馳而去。現在他決心已定,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他的小分隊帶出險境,並趕到印度做好接應中國遠征軍的各項準備。走不多遠,他們趕上了一支逃難的隊伍,熙熙攘攘的雜色人流充塞了整條道路。白皮膚的英國人、棕皮膚的印度人、黃皮膚的緬甸人和中國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一家家三五成群,喝斥聲、叫罵聲、哭喊聲,亂成一片。在汽車喇叭的催促下,人群不情願地向路邊散去,軍隊在人流的夾縫中緩慢地曲折穿行。

    美國人的汽車大多數是從各處臨時徵用的,形形色色,新新舊舊,有卡車,有吉普車,還有兩輛轎車。酷熱的天氣,長時間的行駛,一輛輛汽車喘著粗氣。一會兒,一輛車陷進了泥潭;一會兒,又一輛趴在了路邊……。他們不能停留,人員向尚能行駛的車上集中,繼續前進。第一天的行軍,他們就損失了4輛卡車和1輛轎車。

    太陽落山了,夜幕降臨,路邊的高山密林黑黝黝的一片。他們還不能休息,還要繼續趕路,終於超過了第一支逃難的人流。直到深夜11點,他們在班毛以西14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片宿營地。

    史迪威清點了一下他的隊伍,現在還有18名美**官,6名美國士兵,16名中國警衛戰士,這是他僅有的作戰人員,他們必須隨時做好與日軍穿插部隊遭遇的戰鬥準備。此外,還有志願參加戰地服務的西格雷夫醫生和他的19名緬甸護士,以及一直為美軍人員服務的新聞記者、廚師、勤雜工和一些英國難民,一共99人。

    下一步的行動路線,成了一個重要問題。沿著現在的道路前進,可以直接到達霍馬林,從那裡渡過親敦江,再走大約40公里就到了印度境內。但是,潮水一般的難民,擠滿了這條山間公路,而且日軍的穿插部隊隨時可能在公路上出現。最便捷的道路,也許會變成最危險的陷阱。兩名英國准將帶了12名士兵,曾竭力勸說史迪威和他們一起走這條較直的路線,史迪威拒絕了。到印度以後他聽說,那支小分隊遭到了日軍伏擊,只有幾個人僥倖逃生。

    經過和一些人商量,史迪威決定,再繼續向前走一段,從曼西離開公路向北轉。如果車輛不能通行,就徒步走小路,插向親敦江上游的一條支流——烏尤江,而後乘木筏沿烏龍江漂流而下,在霍馬林渡過親敦江,向印度的英帕爾前進。這樣走,才能避開日軍可能出現的地方,同時也不至於和潮水般的難民攪在一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