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

大道小說網 第二百九十六章 出國(四) 文 / 國產坦克

    當然,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軍隊之間的存在的各種差異,實在不僅僅是一個伙食問題就可以包羅一切的。脫胎於德**事體系,後來又學習倭國和蘇俄軍事體系的中**隊與幾乎處處都自成一體的美**隊之間的差異,別的不說,從操典上來說,中美兩**隊的操典裡僅僅是隊列一個方面不論是從步幅還是步頻上來說,就差了不少,還有正步的姿勢,口令,軍禮等等不一而足。從制度上來說,美**隊的各方面正規化制度化,都遠遠不是還停留在一戰甚至一戰之前的中**隊所能夠比擬的,其各種條例,條令之多,規定之詳細,雖然劉建業已經做好了一些思想準備,但是當看到美國人送過來的整整三大本每本的厚度都可以與城牆磚相比的司令部制度彙編時,還是禁不住倒吸了幾口涼氣。

    「天哪,難怪美國人那裡律師的收入高,光是軍隊的司令部制度就這麼多,有誰能全部記下來,那簡直就是天才,不,是超天才。」劉建業看著這幾本制度彙編,簡直連把這些書撕碎了吃下去的心都有了。

    劉建業還在看著這些制度彙編發愣的時候,屋外就又響起了緊急集合號聲。

    「這些美國教官,簡直就是拿我的兵當猴子一樣訓。算了,現在還沒有結束訓練,等到結束訓練,到了戰場上,我會讓你們知道掌握了先進武器的中國士兵,絕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步兵。論到真刀真槍面對面的打仗,你們美國人不行,離開了優勢的炮火和充足的補給,你們就什麼都不是。要是讓你們來打桂林保衛戰,恐怕最多兩個星期,你們就要撒丫子了。」劉建業一想到那些趾高氣揚的美國教官,心裡就不打一處來。

    當然,劉建業也原很明白,自己的部隊現在說句難聽的,算是寄人籬下,等到訓練完了,還要跟在美國人後面去衝鋒陷陣。如果想要和美國人在作戰步驟做到互相銜接,至少少受一些有著粗枝大葉習慣,幾乎每次大戰都會犯下火力誤傷錯誤的美國人的傷害,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全盤接受美**隊的那一套,徹底融入美軍的軍事體系裡。

    為此,劉建業多次召開軍官會議,反覆向各位軍事主官們說明部隊現在的處境,告誡他們,只有全面的學習和接受美**事體系,才能在下面的戰事裡,避免無謂的損失。況且,在多軍兵種合同作戰上,在後勤供應體繫上還有另外的一些方面,美國人的確有他們驕傲的本錢。在我們還沒有達到美國人的那種技術水準之前,我們只有向他們學習,學習如何應對現代化的海空地一體化作戰。這些是在國內無論如何都無法學到的。

    鑒於部隊官兵們除了那些學生兵以外,很少有人能夠聽得懂英語,為了盡量減少未來與美軍協同作戰時候,因為兩軍之間溝通不順,而導致戰場事故發生的幾率,劉建業專門把那些從青年軍裡抽調來的幾千名學生兵,派出去跟著美國人學習美**隊的各種條令條例,對空對海聯絡方法等。這些人將在戰事打響之前被派往下屬各部隊,專門負責聯絡和傳令。

    對於中**隊裡的這些經過多年戰爭洗禮,與日軍的作戰經驗並不比美國人差,甚至有些方面還要豐富的多的官兵們來說,經受美國人的隊列和緊急集合,操弄現代化武器等訓練,除了在語言交流上麻煩比較多以外,最多也就是熟能生巧的問題,多聯繫聯繫,也就可以掌握了。但是,為了應對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裡必不可少的兩棲登陸作戰而開展的訓練,那才是真得要命了。

    因為在太平洋戰場上,盟軍地面部隊的主要任務是與駐守在太平洋各島嶼上的日軍守軍進行島嶼爭奪戰,那麼自然的,其作戰形式裡最重要的就是兩棲登陸戰了。根據美國教官制定出來的速成訓練計劃,所有從中國來的部隊必須首先進行熟悉水性的訓練。兩棲登陸嘛,就是要和海水打交道的,不會水性怎麼可以呢?

    在我們一般人的理解裡,熟悉水性,只要能夠在水裡不沉下去,能夠游幾下也就差不多了,說得過去就行。可是,在美國的那些職業軍官眼裡,事情可就遠不是這麼簡單了。看到美**官們搞出來的那個動靜,縱使劉建業見多識廣,也不得不感歎美國人的大手筆。

    先是美國的工程部隊使用眾多的工程機械飛快的挖出幾千個三米見方,兩米多深的沙坑。等到工程部隊完工了,又是海軍部隊出場了。只見十幾艘魚雷艇,登陸艇沿著海岸線來回奔馳,一浪接一浪的人造海浪就這樣被製造了出來。

    「乖乖,光是一個熟悉水性的訓練就搞出這麼大動靜,真不愧是美國大老闆,有錢。」在海邊看著美國人搞出這麼大的動靜,直看的劉建業對美國人的富裕程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雖然在陸軍大學實習期間,劉建業也在中國海軍的海軍基地裡見識過海軍陸戰隊的訓練,但是,憑弱的中國,弱小的海軍怎麼可能像美國人這樣很輕鬆的就投下這麼大的本錢。與美國人相比,中國海軍陸戰隊的訓練,簡直就太寒酸了。也難怪海軍被稱為是吞金獸了,要想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要花的錢實在是太多了。

    沙坑和人造海浪被製造出來以後,背負著全副裝具的中**人們就被一個個的扔進了依然是波濤洶湧的沙坑裡。

    如果光是在灌滿了海水的沙坑裡對付人造海浪,對於以南方人居多的部隊來說這還不算什麼,畢竟大多數的南方人或多或少的都能夠使幾下狗刨,可是問題出在了沉重的裝具上。

    按照美國人的規定,美**隊的單兵背囊裡需要裝上軍用睡袋,求生工具,三天的單兵作戰口糧,一個基數約150發的子彈,除此之外,官兵們的身上還要攜帶m-1步槍或者湯姆森衝鋒鎗,手榴彈,工兵鍬,防毒面具,水壺等,這些東西加起來的重量就將近40公斤。不說別的,光是背著這些被海水浸泡以後越來越沉重的行囊,還要在一浪接一浪的海浪沖擊下,維持住身體平衡,不被這些東西把身體拉到水平面以下,你就必須要幾乎一刻不停的蹬踏,踩水,調整身體的姿態,官兵們的身體消耗可想而知。

    根據美國人的計劃,在水裡進行的這項極其考驗人的意志力和耐力的訓練的持續時間,是隨著時間而遞增的,從一開始的一刻鐘一直到最後的一個小時。

    「幸好我是高級軍官,不用接受這種訓練,這種訓練的身體消耗簡直比跑一個馬拉松還要累。」在見到自己的部下被美國人的這種訓練折磨得個個從沙坑裡爬上來以後紛紛趴在海灘上虛脫的再也爬不起來,劉建業就感到後怕。

    熟悉完水性,接下來就是要進行登陸艇訓練了。在登陸作戰中登陸兵一般需乘運輸船或軍艦至登陸占附近的海域,再換乘登陸艇突擊上陸。雖說美國人當時已經有了登陸作戰時能越過珊瑚,將人員物資送上岸的裝備就是履帶登陸車,也就是lvt兩棲車,但是,這種裝備的數量實在不多,就連美軍也只能重點滿足幾個海軍陸戰隊師的作戰需要,美國陸軍部隊在參加登陸戰的時候,都是只能乘坐登陸艇搶灘登陸的。作為同盟軍參戰的中**隊當然也就只能跟著美國陸軍的大兵們享受一樣的待遇了。

    在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大片《拯救大兵瑞恩》裡面,美國大兵們乘坐著登陸艇冒著岸上德軍的瘋狂火力搶灘登陸的場面看上去似乎很拉風,但是,那純粹是一種表面現象。登陸艇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裝上了一個發動機的沒有加蓋的棺材形狀的鐵皮盒子,而且為了能夠搶灘登陸,登陸艇都是平底的,艇首位置有一個艙門,便於人員和車輛下船登陸。這在使登陸艇獲得淺吃水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其耐波性的低下。只要登陸艇一開動,即使風平浪靜,坐在裡面也能感覺到天旋地轉。

    相對於普通官兵們乘坐的10-20噸的小型登陸艇,美國人提供給營團級指揮部使用的滿載排水量309噸,可裝載150噸的作戰物資,一個步兵連隊或者一輛m4謝爾曼坦克的lct(6)坦克登陸艇,雖然在海中的穩定性和耐波性比那些小型登陸艇強得多,但是和那些真正的海軍作戰艦艇相比也畢竟是屬於輕量級。風浪一旦起來,乘坐在登陸艇的人們就就被顛得七暈八素,一個個紛紛爬到艇邊的欄杆上,集體向大海交公糧。吐到後來,胃裡面的東西早就吐得精光,連膽汁也吐了出來。吐到最後,大家實在是沒有東西可吐了,但是隨著海浪的顛簸,胸腔裡仍然是感覺一陣一陣的氣壓向喉嚨口向上噴,刺激的眼淚鼻涕一把。

    為了能夠盡快適應乘坐登陸艇,美國教官們還把牛奶果汁等流體食物帶上了船,專門供這些官兵們使用。

    這一個完整的訓練就持續了一個星期,官兵們吃喝拉撒都呆在船上。中途有相當一部分的官兵身體無法支持,發起高燒,滿口說胡話,卻始終不願意下艇,直到被五大三粗的美軍士兵強行架著,才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上了擔架,然後被送到附近機場上的飛機,送回國內。和鬼子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哪個不希望能夠參加對倭國的最後進攻,登上倭國這個自稱的日出之國本土,讓他們也親身體驗一下什麼是戰爭的殘酷。

    登陸艇訓練完畢,還沒有等官兵們養好精神,緊接著下來的就是射擊訓練。

    美國人搞得這個射擊訓練,可不是一般意義上在陸地靶場上進行的射擊訓練。要是那樣的話,第49集團軍上上下下與日軍作戰無數,哪個不會射擊呢?就連俗稱火頭軍的炊事班以及馬伕們,也是需要接受射擊訓練的,誰叫**一與倭國人打起硬仗,危急時刻就不得不把伙夫,馬伕,文職一起組織起來拿起槍就往前衝的呢?

    美國人搞得這個射擊訓練確實不是在在陸地靶場上進行的,而是在海面上顛簸起伏搖擺不定的登陸艇上對設立在海灘上的靶標進行射擊。這一下,不少老兵也感到問題比較棘手了。在顛簸起伏搖擺不定的登陸艇上使用步兵武器進行有效射擊,由於自身所處位置本身就在運動,難以像在陸地上有一個時間可以進行瞄準,難度相對就要大了許多。

    為了能夠通過訓練,不被淘汰回國,也為了以後回到國內的時候能夠自豪的對別人說,我曾經扛著槍一直打到小鬼子的老家,官兵們再次發揚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堅持呆在船上,時刻不放過瞄準射擊的機會。好在美國人這裡的彈藥供應實在是太充足了,只要提出要求,大箱大箱的彈藥馬上就會搬到你面前,任你使用。過了沒多久,官兵們總算還是能夠像模像樣的完成艇上射擊了,當然,精確度與他們在陸地上時候自然還是要差上不少的,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進行完艇上射擊訓練,美國人又緊接著開始了水中射擊訓練。

    一個個全副裝備的官兵被從登陸艇上丟進一人多深的海水裡,然後,你就端著你手裡的槍械,去打在海灘上面的靶子吧。

    這項訓練的難度不在於射擊的精度,而是在於如何才能在水中進行射擊,自己還不能溺水。漂浮在海面上的人,想要完成射擊動作,必須時刻保持自身的身體平衡和穩定,這可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經過幾番連續的訓練下來,兩棲登陸作戰的基本訓練算是大功告成了,第49集團軍原先來的時候足有十萬之眾,到了現在,已經只剩下不到八萬了。其他的人除了少部分在訓練中不幸殉職,絕大部分都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繼續堅持訓練而被送回國內的留守處,作為預備部隊,隨時準備補充部隊的戰鬥損失。

    兩棲登陸訓練結束了,為了部隊能夠盡快熟悉美國人的作戰方式,演練與美軍協同作戰,同時也是為了使剛剛掌握了操縱美軍武器裝備的官兵們能夠熟悉現代化的作戰方式,第49集團軍各部隊以團為單位,與美軍進行了兩輪的海陸空聯合實兵作戰演習。

    美國人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作戰傳統,大量的不同口徑炮彈和炸彈像是不要錢一樣,拚命得向演習中設置的日軍防禦陣地方向傾洩。

    「奶奶的,要是老子當年有這麼多的飛機大炮,就小鬼子那些陸軍師團早在淞滬戰場就得給老子趕下海去餵鯊魚。」在美軍重巡洋艦的艦橋裡舉著望遠鏡看著原先漂亮的海灘被美軍的炮彈炸得如同如同月球表面一樣,感受著大口徑主炮齊射炮彈出膛時近萬噸的艦身的顫抖,劉建業不平的說道。

    「保持安全距離,安全距離,這些小子們簡直就是胡鬧,這美國人的艦炮炮彈可比小鬼子的陸軍炮彈威力更大,怎麼還是這麼不注意呢?」見到視野裡不時有士兵被美軍炮彈的破片炸死炸傷,劉建業就忍不住大叫。

    「劉將軍,以我的看法,是不是讓你的部下先停下來,不要再進行這種過於危險的演練了?」看著演習傷亡報表,雷蒙德上校問劉建業。

    「不行,我們來這裡是接受訓練,目的是要到戰場上去和你們一起打鬼子,我們不是來旅遊的。如果現在的演習裡出現的傷亡能夠讓那些官兵們明白如何更好的作戰,同時在戰場上更好的保存自己,那就是值得的。我相信一句話,訓練中多流汗,戰場上少流血。我寧願在這裡多流血,也不願意他們在戰場上流更多的血。」

    就這樣,儘管在實彈演練裡傷亡不時出現,整個第49集團軍仍然義無反顧的堅持完成了兩個輪次的訓練。

    「小伙子們,你們的訓練結束了,你們現在可以放假休息了。」負責訓練事務的雷蒙德上校對第49集團軍的官兵們說道。

    「感謝美國朋友對我們的訓練。一切為了打倒倭國法西斯!」劉建業站起身來向部下訓話。說完,劉建業帶頭鼓起了掌。

    「親愛的劉,我現在明白了史迪威將軍為什麼說你們中國的士兵如果裝備精良的武器,經過良好的訓練,就會是世界最好的士兵。」雷蒙德上校對劉建業說道。

    「我們中國的士兵即使沒有最好的武器,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如果你懷疑這一點的話,以後也許你會有機會感受到這一點的。」劉建業嚴肅地對雷蒙德上校說。

    「我是負責訓練的教官,相信是沒有這個機會了。不過,我對你們在打倭國人的時候取得良好戰績抱有信心。」雷蒙德上校說到。

    「我始終深信這一點。」劉建業說道。

    數年以後,當雷蒙德上校,不,應該稱呼叫做雷蒙德准將在朝鮮半島的長津湖畔跟隨著受到中國志願軍沉重打擊,幾乎潰不成軍的美國第10軍部隊倉皇向元山港奪路而逃的時候,他才深切地領會到中國的士兵即使沒有最好的武器,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部隊的訓練剛剛完畢,在休整了兩天時間以後,第49集團軍就接到了所配屬的同盟國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部的命令,全體前往菲律賓呂宋島。

    「鈞座,這美國人要我們這個時候去菲律賓是什麼用意?難道不讓我們去攻打倭國了,該打菲律賓?」楊軍長問道。

    「這個應該不至於。現在呂宋島上雖然還有倭國第14方面軍的部隊負隅頑抗,但是馬尼拉已經被美國人佔領了,日軍的三個集團也已經被美國人分割起來,互相不能支援,又得不到任何的糧食和彈藥補給,失敗是遲早的事情,最多也就是鑽到深山裡,借助深山的掩護苟延殘喘罷了。他們已經掀不起太多的風浪了。這個時候把我們派上去,沒有多大的作用,對戰爭全局也起不到什麼效果。」劉建業說道。

    「那美國人到底打得是什麼算盤?」集團軍高副參謀長說道。

    「以我的看法,是他們明白了一件事情,隨著戰爭越來越接近倭國本土,倭國人的抵抗就會越來越瘋狂,他們美國人不想再繼續承受那麼多的傷亡了,他們需要我們去協助他們攻打這裡。」說著,劉建業把手指向了台灣島的東面。

    「沖繩?美國人要我們去打沖繩?」高副參謀長問道。

    「記住,這裡不是沖繩,是琉球。」劉建業說道。

    劉建業的說法也的確是美國人所想的。

    馬裡亞納群島陷落後,倭國「絕對國防圈」已被衝破,海空軍實力基本耗盡。此時倭國海軍主要軍艦僅165艘,88萬噸;而太平洋上美軍卻有791艘,352萬噸。但日軍大本營仍負隅頑抗,將精銳的關東軍6個師團調往菲律賓,並調集海軍全部主力,企圖在菲律賓與美軍決戰,代號「捷1號」作戰。

    1944年8月,日軍大本營將在菲律賓的第14軍升格為第14方面軍,將號稱「馬來亞之虎」的山下奉文大將調去擔任司令官。同時,從關東軍、中國派遣軍和朝鮮軍調遣精銳師團進駐菲律賓。除第16師團駐防萊特島外,1944年7月,日軍將關東軍第8師團(原駐黑龍江綏陽)和第2坦克師團調往菲律賓呂宋島。同年7月,將中國派遣軍駐蒙軍主力駐山西大同的第26師團派往呂宋島,駐馬尼拉附近(後前往萊特島)。此外,日軍在菲律賓還先後組建了第30、100、102、103、105師團。至8月山下奉文接任時,在菲律賓的第14方面軍已有9個師團、3個旅團,23萬人。此外在呂宋島還有第4航空軍6萬人,海軍7.5萬人,補充兵員3萬人,合計約40萬人.

    但這還不是在菲律賓的日軍全部。1944年9月22日,關東軍第1師團(駐黑龍江北部的孫吳)調往菲律賓。11月,關東軍第10、23師團和朝鮮軍第19師團也調往菲律賓(朝鮮軍的第19師團也參加了「關東軍特別大演習」,與第20師團一樣,也被視為關東軍部隊)。第10師團就是1938年進攻台兒莊的部隊;第19、23師團是日軍中僅有的與曾與蘇軍作戰的師團(第19師團在張鼓峰,第23師團在諾門坎)。第19師團是馱馬編製,2.8萬人;第1、10師團是摩托化編製,2.44萬人;第23師團是日軍中唯一的機械化師團,2.6萬人。加上這4個關東軍師團,以及其他特種部隊,從東南亞返回本土途中滯留菲律賓的人員,日軍正規軍在菲律賓共57萬人。連同動員的武裝日僑,在菲律賓的日軍總計達63萬人,是日軍在太平洋上最大的一個戰略集團。

    進攻菲律賓的美軍,是麥克阿瑟指揮的西南太平洋部隊,陸海軍總計達50萬人。登陸萊特島的部隊為第6集團軍,下轄5個師,20萬人。海軍第3艦隊主力是第38特混艦隊,有17艘航空母艦、6艘戰列艦、17艘巡洋艦和58艘驅逐艦;第7艦隊有738艘艦艇,包括18艘護航航空母艦、6艘戰列艦、11艘巡洋艦、86艘驅逐艦、25艘護航驅逐艦。10月20日,美軍登陸萊特島,在島上的日軍開始僅有被稱為京都師團的第16師團,根本無法抵擋,被迫退往內陸,第16師團共有13778名官兵參加了萊特島戰役,其中戰死13158名,倖存者僅620名。師團長牧野四郎中將也被擊斃。

    倭國海軍傾其全力,出動64艘、66萬噸軍艦(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20艘巡洋艦、31艘驅逐艦),從10月23-26日,以萊特島為中心與美軍第3、7艦隊進行了長達4天的激戰。

    萊特大海戰,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戰,戰場以萊特島為中心南北達1000多海裡,東西500多海裡,雙方投入航空母艦39艘、戰列艦21艘,巡洋艦47艘,僅驅逐艦以上大型軍艦就有300多艘,艦載和岸基飛機2000多架。日軍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含7萬噸級的超級戰列艦「武藏」號),巡洋艦9艘,驅逐艦9艘,計30.6萬噸;美軍損失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3艘,3.7萬噸,不及日軍損失1/8。

    儘管海戰慘敗,日軍大本營仍不改決心,重兵增援萊特島。適逢菲律賓正是颱風季節,連下40日暴雨(860毫米雨量),儘管美軍在島上已奪取5個機場,仍由於山洪暴發和泥漿遍地而無法使用。日軍趁機將第1、26師團和第68旅團等部通過南部的奧莫克灣送上萊特島。這個第68旅團並非等閒之輩,而是關東軍以陸軍公主嶺學校教導隊為基幹編成的精銳部隊,堪稱精銳中的精銳。經增援,島上日軍已達7萬人。但到了11月中旬天氣略有好轉,美軍破譯日軍密碼,獲悉日軍有一支運輸船隊從馬尼拉駛向奧莫克灣。11月11日拂曉,載運日軍第35軍直屬部隊和第26師團一部共1萬人的5艘運輸船遭美軍347架飛機的襲擊,炸沉全部運輸船和4艘驅逐艦,日軍1萬人幾乎全部淹死,軍用物資也全部損失。萊特島上的日軍在海上運輸線被切斷的情況下,儘管頑強奮戰,特別是第1師團第57聯隊在利蒙附近高地50天的戰鬥中重創美軍第1騎兵師和第24師(我們在朝鮮戰爭中很熟悉美軍這兩支部隊),以致美軍稱為「斷頸嶺」,但日軍彈盡糧絕下終於崩潰,第57聯隊僅餘200多人。第1師團是日軍中最老的師團之一,號稱精銳的「玉」師團,共有1.5萬人登陸萊特島,生還者僅743人。1945年1月中旬,萊特島戰役結束,島上日軍死亡6.8萬,美軍僅死亡3500人(總傷亡1.2萬人),只有日軍1/20。日軍在萊特島上的第35軍所屬的第1、16、26師團和第68旅團全軍覆沒,這是太平洋戰爭以來日軍第一次在一場島嶼戰中就被殲滅3個師團兵力。倭國首相小磯國昭曾宣稱「萊特島之戰是日美戰爭中的天王山」(天正十年,軍閥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在山崎交戰,佔領天王山為勝敗關鍵)。至戰敗後,小磯故作鎮靜,又宣稱「天王山之戰已由萊特島向呂宋島轉移」。倭國民眾因此嘲笑說:「聽說沒有敗,只是天王山移動了」。一時傳為笑柄。

    1945年1月9日,美軍第6集團軍19萬人登陸呂宋島仁牙因灣,掩護艦艇達850艘。由於日軍頑強抵抗,美軍進展緩慢。麥克阿瑟於1月底將第8集團軍投入戰鬥,並投入第11空降師斷敵後路,很快就將掩護仁牙因灣至馬尼拉的日軍第19、23、103師團、第2坦克師團和第58旅團等部擊潰,於2月4日衝入馬尼拉。防守馬尼拉的是倭國海軍人員約2萬人,經一個月巷戰全部被擊斃。

    3月3日,美軍佔領馬尼拉,隨後向呂宋島西南和東南部進攻。日軍建武集團和振武集團殘部分別退入克拉克以西和馬尼拉以東山區。與此同時,北進的美第1軍用推土機在山地中為坦克和重炮開路,向據險頑抗的尚武集團發動進攻。日軍尚武集團退入深山,在美軍包圍下,供應斷絕,疾病流行,病死或餓死甚眾,但仍堅持抵抗。就在菲律賓戰役進行期間,西太平洋戰區的美軍部隊幾乎與此同時進行了硫磺島戰役。

    自從美軍1944年7月攻佔馬裡亞納群島後,就開始建立航空基地,出動b—29重型轟炸機空襲倭國本土。但馬裡亞納群島距倭國本土將近1500海里,b—29進行如此長距離的空襲,由於受航程的限制,只能攜帶3噸炸彈,僅為b—29最大載彈量的30%。而且因為航程太長,戰鬥機無法進行全程護航,因此b—29只能在8000至9000米高度實施面積轟炸,效果很不理想。

    硫磺島北距東京650海里,南距馬裡亞納群島的塞班島630海里,幾乎正處在兩地的中間,島上的日軍不僅可以向東京提供早期預警,而且可以起飛戰鬥機進行攔截,甚至還不斷出動飛機攻擊美軍在塞班島等地的機場,更是大大降低了美軍對倭國本土戰略轟炸的作用。硫磺島對美軍而言,簡直是如鯁在喉。如果美軍佔領硫磺島,那所有的不利都轉化為有利,從硫磺島起飛b—29航程減少一半,載彈量則可增加一倍;戰鬥機如從硫磺島起飛,可以為b—29提供全程伴隨護航;甚至連b—24這樣的中型轟炸機也能從硫磺島起飛空襲倭國本土;更重要的是硫磺島還可作為b—29的備降機場,供受傷的b—29緊急降落或加油。因此美軍對硫磺島是勢在必得!美陸軍航空兵(即美國空軍的前身)司令阿諾德上將於1944年4月17日向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攻佔硫磺島的請求,美參謀長聯席會議隨即同意這一請求,責成太平洋戰區擔負此項作戰,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為就近指揮,將其指揮部從珍珠港移至關島。

    硫磺島,位於小笠原群島南部,是該群島的第二大島,北距東京1200餘公里(650海里),南距塞班島1100餘公里(630海里),東南距馬裡亞納群島500餘公里(290海里)。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形狀酷似火腿,面積約20平方公里,島的南部有一座尚未完全冷卻的死火山,叫折缽山,海拔160米,終年噴發著霧氣,硫磺味瀰漫全島,故此得名。折缽山以北有一片比較寬闊平整的高地,稱為中部高地,再往北,地形逐漸起伏,並有數座山峰,被稱為元山地區,島上大部分地區都覆蓋著厚厚的火山灰。雖然硫磺島島小人少,但正處在東京與塞班島之間,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在1944年前,日軍僅僅把硫磺島作為太平洋中部與南部的航空中繼基地,只部署了海軍守備部隊1500餘人和飛機20架。1944年馬裡亞納群島失守後,硫磺島的重要性日趨明顯,日軍才開始大力加強其防禦力量,3月下旬將4000餘陸軍部隊送上島;5月將硫磺島的陸軍部隊整編為第109師團,由粟林中道中將任師團長,並在島上配備了120、155毫米岸炮、100毫米高射炮和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7月海軍第27航空戰隊也調至島上。截止1945年2月,日軍在島上陸軍約1.5萬餘,海軍約7000餘,共約2.3萬人,飛機30餘架,由粟林統一指揮。日軍在島上的中部高地和元山地區各建有一個機場,分別叫做千島機場和元山機場,也叫一號機場和二號機場,並在二號機場以北建造第三個機場。由於美軍迅速攻佔了馬裡亞納群島,原計劃運往馬裡亞納群島的人員、裝備和物資都被就近轉用於硫磺島,儘管美軍組織飛機、潛艇全力出擊,企圖切斷硫磺島的增援和補給,但日軍以父島為中轉站,採取小艇駁運的方式,因此美軍的封鎖效果並不理想。

    由於日軍的海空軍主力在菲律賓戰役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已無力為硫磺島提供海空支援,硫磺島的抗登陸作戰是要在幾乎沒有海空支援的情況下進行。粟林是出色的職業軍人,曾擔任過天皇警衛部隊的指揮官,他意識到面對美軍絕對海空優勢,灘頭作戰難以奏效,主張憑借折缽山和元山山地的有利地形,依托堅固的工事,實施縱深防禦。但海軍守備部隊仍堅持殲敵於灘頭,最後粟林做出了折衷的方案,以縱深防禦為主,灘頭防禦為輔,海軍守備部隊沿海灘構築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進行防禦;陸軍主力則集中在折缽山和元山地區,實施縱深防禦。

    粟林決心將硫磺島建成堅固的要塞,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以兩個機場為主要防禦地帶,在適宜登陸的東西海灘則是以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為骨幹的防禦陣地,日軍的防禦工事多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並有交通壕相互連接。炮兵陣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儘管犧牲了射界,卻大大提高了在猛烈轟擊下生存能力。火炮和通訊網絡都受到良好保護,折缽山幾乎被掏空,築有的坑道就九層之多!針對美軍的作戰特點,粟林在海灘縱深埋設了大量地雷,機槍、迫擊炮、反坦克炮構成綿密火力網,所有武器的配置與射擊目標都進行過精確計算,既能隱蔽自己,又能最大限度殺傷敵軍。唯一不足的是,原計劃元山地區將修築的坑道工事有28公里長,由於時間不夠,當美軍發動進攻時只完成了70%,約18公里,而且折缽山與元山之間也沒有坑道連接。

    粟林一改日軍在戰爭初期的死拼戰術,規定了近距射擊、分兵機動防禦、誘伏等戰術,還嚴禁自殺衝鋒,號召每一個士兵至少要殺死十個美軍。粟林的這些苦心經營,確實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困難,使硫磺島之戰成為太平洋上最殘酷、艱巨的登陸戰役。

    1945年2月16日,美國第五艦隊兵分兩路:斯普魯恩斯和米徹爾親自指揮第五十八快速航空艦突擊隊,開赴東京附近,派出飛機,對倭國本土進行空襲。由於天氣不佳,兩天的轟炸收效不大,但卻把倭國人的注意力從硫磺島吸引開了。第五艦隊的另一支支援部隊(6艘戰列艦和5艘巡洋艦和若干護衛航空母艦等),也在2月16日這一天開始轟擊硫磺島。

    美國艦隊把事先偵察清楚的目標都在地圖上標明了,每摧毀一個就劃去一個,新發現的目標就加到控制圖上。美軍開始炮擊之後,日軍馬上還火,但重型海岸炮卻保持沉默,以免暴露目標。17日上午10時左右,當12艘步兵登陸炮艇掩護水下破壞小組進抵東海岸時,日軍以為登陸開始了,這時重型海岸炮開始射擊,打壞了9艘炮艇,打傷了3艘。於是美國戰列艦便對準新的目標猛烈射擊。艦基飛機在確定敵軍炮位和投擲凝固汽油彈燒燬障礙物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十八突擊隊在空襲東京之後,也加入了對硫磺島的炮擊。同時,地面攻擊部隊也來到了。2月19日,盟軍開始登陸。特納海軍中將親自指揮兩棲支援部隊。炮艦由慢射改為速射,以便把日軍趕入地下。第五十八突擊隊派出一百多架飛機在島上盤旋,發射火箭和進行機槍掃射,投擲普通炸彈和凝固汽油彈。一時間,塵土飛揚,煙雲蔽日。約近五百艘登陸艇把海軍陸戰隊第四和第五師的八個營的戰士運到海濱。上午8時30分,第一批登陸部隊乘坐68輛兩棲裝甲車,駛向海灘。海軍立即給予相應的炮火支援,同時,五十多艘步兵登陸炮艇也向前提供近距離的支援。但因海岸陡峭,美軍戰士逐級攀登,傷亡很大。2月19日這一天,有三萬名陸戰隊員上了岸,但傷亡2400多人。後來,陸戰隊第三師也上岸參戰。

    在硫磺島戰役中,海軍的支援艦艇發射炮彈近30萬發,約14000噸。艦基空軍的支援也有顯著的效果。雖然如此,島上許多防禦堅強的據點,還是由步兵在坦克的近距離支持下,一個一個地摧毀的。

    美軍本來計劃五天拿下硫磺島,但結果整整打了一個月的硬仗。3月26日,美軍宣佈佔領硫磺島,但在這前一天,即25日,隱藏的日軍還跑出洞穴進行最後一次進攻。結果,除200人被俘外,島上日軍全被擊斃。這次戰役中,進攻部隊的傷亡超過了守軍:美國陸海軍將士負傷19000人,陣亡約7000人。此外,巨型航空母艦薩拉托加號受重傷,護衛航空母艦俾士麥海號被擊沉。

    這兩場戰役雖然都是以美軍的最後勝利而告終,但是,日軍在戰役中表現出來的瘋狂抵抗的戰鬥精神和利用各種工事掩體為掩護對美軍進行大量殺傷的戰術,也讓美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美軍的高層意識到如果進攻倭國本土,一定會遇到比在菲律賓和硫磺島更頑強的抵抗,美軍的傷亡將會更慘重,因此一方面美國方面開始考慮使用曼哈頓工程的成果,另外一方面,他們也想到了中國的軍隊。放眼世界,要論到與日軍的作戰經驗,恐怕只有中**隊可以說自己的經驗最豐富,對日軍的戰術最熟悉。再說,中國士兵的生命再珍貴,早美國人的眼裡,也不如美國自己的青年珍貴。就在這樣的考慮下,第49集團軍終於要刀劍出鞘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