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

大道小說網 第三百章 冰山(二) 文 / 國產坦克

    靠精神力量,可能能夠打贏一場群架,也可能能夠打贏一場仗,有時甚至能夠打贏一場戰役。但要是單靠精神力量打贏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古今沒有。

    到這時候,那些曾經是那麼不可一世的日軍大本營的參謀們,也知道這一點了。但還是照樣的瘋狂,原來是因自信而瘋狂,現在則是因絕望而瘋狂。現在只是為了戰爭而在戰爭,至於這場戰爭是怎麼打起來的,已經被忘記了,或者說是想忘記掉。

    「玉碎」這個日語單詞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出現是在1943年5月的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1942年為了配合中途島作戰,日軍攻佔了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和基斯加島,這也是美國歷史上僅有的過的一次領土被外**隊佔領。

    後來在美軍的攻擊下,山崎保代陸軍大佐以下除了27名傷兵作了俘虜之外,其餘2638人全部戰死。這是第一次「玉碎」。

    這一來就一發不白可收拾。大半個太平洋,隨時到處有皇軍們在「玉碎」。塞班島,關島,萊特島。這些「玉碎」的結果,總算是讓大本營的參謀們知道了一件事:沒有海空支援,島嶼是守不住的。

    守不住島嶼,美軍就步步緊逼,越來越近。所以皇軍們還得到處去「玉碎」。菲律賓打起來了,看樣子也得「玉碎」了,下一個輪到誰了呢?這時候居然參謀本部的參謀們還沒有看清美軍的「蛙跳戰術」,總在台灣和沖繩之間搖擺不定,還老想著去救菲律賓一把。

    沖繩戰役就是在這種不知道該不該干,不知道怎麼幹,也不知道幹什麼的情況下打起來的。臨時編成了個第32軍,歸駐台灣的第十方面軍管。任命了牛島滿中將當司令官,長勇少將(陸大40期)當參謀長,八原博通大佐(陸大41期軍刀組)任高級參謀。

    倭國陸軍除了一開始的關東軍的高級軍官們相互之間還能搭檔之外,後來為了防止下克上的行為,有意把一些脾氣不同的人撮合到一起。但是像第32軍這樣整個一付「十三不靠的麻將牌」倒也不多。

    司令官牛島滿,自從到了琉球以後,除了整備工事,成天什麼事不管,悶頭練毛筆字。那位長勇參謀長呢?在住的地洞(不敢住房子了,怕美軍的飛機炸)門口訂上一塊誰也看不懂的牌子「天之巖戶戰鬥司令部」,然後就弄了幾個漂亮的女人,一邊喝威士忌,一邊和記者,參謀們胡說八道。

    剩下一位八原高級參謀,也是一位異人。正經中學畢業,沒有上過陸軍幼年學校,卻創出了最年輕的陸軍大學校入學紀錄:24歲就進了陸軍大學校,還以軍刀組身份畢業。畢業後在陸軍省幹了一段以後就當了駐美武官,後來又去牟田口的第15軍當作戰參謀。和牟田口吵了起來,被調到陸軍大學校去當教官去了。

    這次來沖繩,用八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流放到海島,當了一支三等軍的參謀」。

    發昏當不了死,該干的話還得干,八原擬定了一個作戰計劃。計劃一出,第32軍內外一片喧嘩,「八原是怕死鬼,八原太卑鄙」,說什麼的都有。

    八原的計劃是:對外界支援不抱一切指望,挖地洞,做耗子。打到最後一人為止,反正大本營已經在考慮本土決戰,「一億玉碎」了。只要能讓美軍多出一滴血,任務就算完成了。

    但是其他人不這麼看。對「打到最後一個人為止」大家沒意見,因為別無選擇了。但是大家不願去當耗子,不是說「武士道」嗎?武士得死得痛快,像櫻花那樣,「唰」就沒了。鑽地洞做耗子,大家不願意。

    參謀本部和第32軍,第10方面軍和第32軍,第32軍和第32軍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第32軍自己在幹嘛呢?

    在當民工。

    屢戰屢敗,倭國人也算清醒了一點,知道了航空兵的厲害。但倭國人有個毛病就是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一說航空兵有用,就立即海軍陸軍都不要,只要空軍了。立即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大修飛機場的**。第32軍當然也不能例外,反正美國人還沒有打過來,作戰方案也定不下來,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咱們修機場玩。那時候倭國可沒有推土機,於是鋤頭挖,扁擔挑,一個小小的沖繩本島居然修了7個飛機場出來!當然其中好幾個直到戰役打響,還沒有來得及修完。

    修完了以後才知道又冒了一回傻氣:飛機在哪裡啊?連糊那種會飛的劈柴的紙都快沒了,還談什麼飛機。倭國人還錯算了一點,他們在琉球本島上的機場修得越多,琉球對於美軍的意義就越重大,也就更省了美軍的事。

    最後還是採用了八原的方案。倒不是參謀本部認了錯,而是參謀本部又犯了新的錯誤:作戰部長宮崎週一扣住了原本答應給沖繩的第84師團,而作戰課長服部卓四郎又把從關東軍裡抽出來的最精銳的第九師團調到台灣去了,這下子沖繩的守備力量再也周轉不過來了。參謀本部下了決心:好吧,就按你的辦,鑽地洞做耗子去。

    八原的作戰策略是利用堅硬的珊瑚礁,構築縱橫交錯的十字形地下工事,存貯足夠的糧食,淡水和彈藥,甚至準備了發電機和通風設備,專門防衛,利用晚間進行反擊。

    八原對日美兩軍的戰鬥力和火力的估計是3比1和1比10。除了不得不承認美軍的火力優勢之外,還是抱著皇軍無敵的固定概念不放。其實更加可能的是如果不做這種估計的話,他的作戰計劃不可能被參謀本部認可。

    但他的火力估計卻太糟糕了。第32軍的炮兵在日軍中算上等,共擁有各種口徑火炮400門和少量坦克,彈藥準備了一個「會戰」的數量。倭國陸軍的這個「會戰」實際上是指一個星期的時間,拿迫擊炮做例子,日軍的「一個會戰」的炮彈就是300發。這300發迫擊炮彈真要打出去得花多長時間?嘿嘿,有個3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能打完了。

    海軍在戰前有自己的一套,戰艦是沒有了,但陸海加起來還有3000架紅蜻蜓(就那種會飛的劈柴),所以只要陸軍能確保機場,用特攻戰法,一根劈柴換一艘軍艦,把那號稱是最強大的美國海軍給全部沉到海底去也不是沒有可能。

    就沒有人去想是不是能撞得上去或者即便撞上去了那根劈柴會不會對美軍軍艦造成比一個凹坑更大的傷害了。

    不管怎麼說,美軍的大炮一響,沒死的皇軍就只有二選一了:等死或者鑽洞。

    當然,有著豐富的打洞經驗的日軍也不是盲目的隨便找一個地方就到處挖洞,對於依托工事體系與美國人打持久作戰,牛島滿中將還是有那麼一套的。日軍的防禦體系以首裡為核心,築有牧港、首裡兩道防線,在南端與座岳地域構築了第三道防線。為防美軍在預先火力準備時的狂轟濫炸,日軍利用深谷、陡坡、巖洞,以鋼筋混凝土修築堅固的地下工事。其特點是坑道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火炮和坦克掩體及隱蔽工事構築在山體的反斜面上,利用遍佈山野的墳墓、窪坑,構築低矮隱蔽的機槍發射陣地。這些火力點形成了兇猛的交叉火力,各陣地之間均有秘密的坑道相通,有些洞穴還能隱蔽坦克,並便於坦克實施射擊或反衝擊。每個陣地都有一個很深的巖洞用於部隊隱蔽。牛島滿的司令部設在首裡城垛下面30m深的坑道裡。整個沖繩島南部像一個佈滿坑道和發射陣地的「馬蜂窩」,只要美國人敢來碰這個「馬蜂窩」,倭國人就準備好好的蜇一下美國人。

    3月26日8時許,美軍步兵第77師師長安東尼·布魯斯少將率部拉開了攻佔慶良間列島的戰鬥帷幕。第77師由西部島嶼突擊大隊組成的慢速、快速兩個護航隊負責實施海上航渡。慢速護航隊為登陸艦縱隊,由22艘坦克登陸艦、14艘中型登陸艦、40艘步兵登陸艇和一些護衛艦編成;快速護航隊由20艘武裝輸送艦和武裝貨船、2艘護航航空母艦及若干驅逐艦編成。兩支護航隊於3月22日從菲律賓群島的雷伊泰島啟航北上,於3月26日拂曉前進入慶良間列島附近之停泊海域。

    為減少登陸時的傷亡,美軍兩棲作戰部隊指揮官特納將軍命令菲利浦·布朗將軍指揮的第52特混艦隊在3月24日和25日向慶良間列島實施海空火力準備。命令下達後,美軍艦炮齊鳴,兩天內向島上傾瀉了12.5公分炮彈27226發,將目標區地面工事和建築物全部摧毀。從航空母艦起飛的3000餘架次艦載機同時轟炸了慶良間列島和沖繩西侮岸的日軍機場和陣地。這樣猛烈的火力準備是否起到了壓制準備抗登陸之敵的作用,美軍實在不敢妄下結論,因為他們的教訓太深刻了。硫黃島登陸前美軍的火力準備也相當兇猛,可是部隊一上岸,日軍就好像中國小說《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紛紛從地底下鑽出來抵抗,給美軍造成重大傷亡。所以,布朗將火力準備的情況報告後,特意加了一句話:「登陸前的火力準備可能使登陸成功,但是日軍的沉默並不說明島上所有的防禦工事已被破壞。」

    在實施海空火力準備的同時,美軍的掃雷艦在艦載機和海軍火力支援艦艇的掩護下,在目標區進行了掃雷作業。至25日日終,掃雷艦隊己在慶良間列島的南部和西南部海域開闢了兩個寬達11公里以上的海上接近通道。接著,美軍水下爆破隊又在備登陸海灘的接近通道上完成了水下爆破作業,將海岸一帶的樁砦、鐵絲網、浮游攔障等水中障礙物炸得一乾二淨。

    兩天來的努力沒有白費。當布魯斯指揮的5個登陸隊搭乘水陸履帶輸送車在水陸坦克的引導和掩護下,分別在呵嘉島、慶留間島、外地島、屋嘉比島和座間味島突擊搶灘上陸時,日軍沒有進行有組織的抵抗。8時4分,在阿嘉島登陸的步兵第305團第3營登陸隊剛上岸就看見200餘名倭國海軍士兵和朝鮮勞工紛紛跳出殘破的工事向後狂奔,逃入洞穴和坑道。跟蹤而至的美軍在洞口聽見裡面還有婦女的抽泣聲和嬰兒的啼叫聲,便喊話讓他們投降,但聽到的是一片沉寂。陸軍少校喬治·多姆喚來隨軍日語翻譯,繼續勸降,卻聽洞內傳來一陣亂叫聲。翻譯告訴多姆,裡面的男人好像在大聲對女人說:「美國大兵性情殘暴,黃發綠目,猶如魔鬼,捉住小孩就生吞活剝,逮住女人就**糟踏,為了保持帝國女人的貞節,從速自盡吧。」話音剛落,只聽裡面傳來幾聲淒厲的慘叫,緊接著又是一片沉靜。多姆揮揮手,率領士兵衝了進去。只見地上橫七豎八躺著一片屍體,12名女屍和4名童屍的頸上都纏著繩子,顯然是被勒死的,而那些男屍則一個個肚破腸流。多姆感到一陣噁心,抽身退出山洞,大口吸了吸洞外清新的空氣,然後率部追剿其他殘敵。

    步兵第306團第1營登陸隊於8時25分在慶良間島上陸,未遇任何抵抗。營長萬斯·斯塔德利陸軍中校正暗自慶幸,突然接到布魯斯的電報,說該島是日軍自殺艇的老巢,讓他立即嚴密搜索全島。斯塔德利立即行動,果然在島上偽裝的棚廠和山洞中搜出250餘艘「震洋」式自殺艇。這種艇長6米,裝載兩個113公斤的深水炸彈,由一人操縱。據被俘的日軍軍官供認,他們企圖在美軍登陸沖繩時,利用夜幕以30節速度衝向敵艦,實施自殺攻擊。斯塔德利聽後真是出了一把冷汗。第306團第1營登上該島後,美軍野戰炮兵第304和第305營也搭乘兩棲汽車上岸,準備於次日支援登陸步兵奪取渡嘉敷島。

    座間昧島是慶良間列島中較大的一個島嶼。9時整,美軍步兵第305團第1營登陸隊搶灘上岸,遭到殘餘日軍抵抗,傷亡數人。亨利·克林頓中校見狀命兩棲坦克向前衝殺,摧毀敵火力點,穩住灘頭陣地,然後向島縱深發展進攻。日軍見敵來勢兇猛,狼狽鑽入洞內。美軍如同挖老鼠洞般一個一個山洞清剿,直到28日才肅清散股日軍。島上軍民大部分自殺。

    慶良間島以南的外地島是列島中地形較為平坦的島嶼。9時25分,美軍步兵第306團第2營登陸隊上島,營長傑克·比爾中校以為會遇到敵人抵抗,上島後卻發現外地島已是一座空島,島上軍民早就撤往沖繩島了。

    13時41分,美軍步兵第307團第2營登陸隊在海上耽擱半日後,也在屋嘉比島登陸,消滅殘餘敵人後佔領了該島。

    布魯斯見5個營順利登陸,遂命令第307團第2營g連、第305團第1營b連於次日晨分別從屋嘉比島、座間味島出發,佔領古場島和安室島。

    3月27日9時11分,步兵第306團的第1和第2營又按照布魯斯的命令,在慶良間島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從慶良間列島最大的島嶼渡嘉敷島西海岸阿波連突出部的兩個海灘突擊登陸,未遇敵人有效抵抗。上陸後,這兩個營的登陸隊並肩向北發展進攻。稍後,作為步兵第306團預備隊的第3營登陸隊隨第1梯隊之後隊南部海灘上陸,肅清該島南半部的殘敵。經過3晝夜的戰鬥,美軍於29日完全佔領了渡敷嘉島。至此,第77師已全部佔領慶良間列島。在這4天的戰鬥中,美軍共進行了15次登陸戰鬥,其中包括10次由艦到岸的登陸戰鬥和5次由岸到岸的登陸戰鬥。美軍陣亡31人,負傷81人;日軍戰死530人,被俘121人。

    特納接到布魯斯佔領慶良間列島的報告,十分高興,迅速派工兵在那裡建立起龐大的停泊場,搭設了浮橋碼頭。到3月31日,己有35艘美軍艦船在慶良間錨地拋錨停泊,這表明慶良間列島登陸作戰的目的完全實現了。這一前進基地的建立,使參加沖繩戰役的美軍艦船得以補給、修理和整頓,從而對沖繩之戰起了重要的作用。

    3月31日清晨,美軍海軍中校吉·傑恩茨奉命率領海軍陸戰隊偵察大隊在慶良間列島與沖繩島之間的慶伊瀨島接應由坦克登陸艦和中型登陸艦編成的護航輸送隊,將野戰炮兵第420團的兩個155毫米加農炮營輸送到這個珊瑚礁島並構設了炮兵陣地。慶伊瀨島距沖繩島的羽具歧登陸海灘約18公里,距那霸市約13公里,這兩個營的24門加農炮能夠有效地控制羽具歧海灘和那霸機場。美軍在該島上部署兩個炮兵營的目的是想在登陸沖繩島時用它來實施反炮兵戰和對敵縱深實施攔阻與擾亂射擊。

    沖繩黎明的炮聲美軍後來作戰的事實證明,奪取慶良間列島對保障沖繩戰役的勝利起了巨大的作用。

    美軍攻佔慶良間列島後,下一個目標毫無疑問就是沖繩島了,而對沖繩島的炮火準備從3月26日就已經開始了。

    3月26日四時,德約少將的第51特混編隊第一大隊開始炮擊沖繩島,天亮後,美軍第58特混編隊的航母艦載機和第52特混編隊第一大隊的護航航母艦載機以及從馬裡亞納、菲律賓甚至中國大陸基地起飛的陸軍航空兵也對沖繩島進行了持續而猛烈的轟炸,參加轟炸的飛機數量多,任務也各不相同,有的對日軍機場進行壓制性轟炸;有的轟炸日軍防禦工事;有的為艦炮火力進行校正;有的擔負空中警戒;有的進行反潛巡邏……為了有效地進行組織協調,美軍專門成立了由帕克海軍上校為隊長的空中支援控制分隊,對所有參戰飛機進行統一指揮和協調。3月29日,因為美軍掃雷艦已經將接近沖繩島航道中的水雷清掃乾淨,所以戰列艦、巡洋艦能夠駛到距沖繩島很近的距離,進行精確射擊。

    至3月30日,美軍的火力準備已經進行了足足五天,而日軍的反應令人詫異至極——沒有任何還擊!要知道在沖繩島上有著十萬日軍,卻好像什麼都不存在一樣,讓美軍感到非常奇怪。

    在登陸前的一周裡,美軍炮火準備消耗了大量的彈藥,僅艦炮就達四萬餘發,其中406毫米炮彈1033發,356毫米炮彈3285發,203毫米炮彈3750發,152毫米炮彈4511發,127毫米炮彈27266發,日軍龜縮在縱深坑道工事中,因此效果並不理想。

    1945年4月1日(東經日),l日。

    日出:06時21分(東京時間)。

    日落,18時45分。

    **:09時(潮高1.8米);21時40分(潮高1.67米)。

    低潮:02時46分(潮高0.43米);15時08分(潮高0.21米)。

    風向:東南。

    風力:4級。

    天氣:多雲間陰。

    海浪:3級。

    特納抬腕看表,表針指向5時。他提筆在作戰日誌上寫道:「『冰山』作戰開始!」

    他的目光緊盯著檯曆上的那幾行數據,全神貫注地體會著即將到來的這個偉大時刻。他知道自己的軍旅生涯已進入倒計時階段。戰爭已打到了倭國人的家門口,很快就要結束了,沖繩登陸很可能是這場波瀾壯闊的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在這最後一戰中,留給他施展指揮藝術天才的時間也非常短暫,因為一經登陸,戰鬥將由第10集團軍巴克納爾將軍指揮。所以,特納要抓緊每分每秒打好這一仗,為自己數十年的軍旅生涯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將軍,登陸前的炮火準備已經結束!」作戰參謀安東·布留索夫中校推開門,輕聲提醒道。特納非常信任這位斯拉夫人的後裔,常與他打橋牌。因此儘管布留索夫打破了他的沉思,特納卻毫無責備之意。他抬眼望了望布留索夫,奇怪地咕噥一句:「今天是復活節,這個日子是吉還是凶?」

    布留索夫不明其意,但還是小心答道:「艦上有蛋和家兔肉。」

    復活節是基督教的一個重大節日,是為了紀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後第三天復活。根據傳統習慣,復活節要吃復活節蛋,含有夏活再生之意。而美國人認為家兔象徵多育多產和人生除舊更新,故而往往還吃家免肉。布留索夫以為他的頂頭上司要慶祝一下,增加一點大戰前的戲劇性。

    特納明白了中校的意思,但是搖搖頭,他是在想倭國人能否憑借地勢之利,扭轉戰場頹勢而復活再生。忽然,他又笑了:「他媽的,真見鬼,倭國人根本不信基督教,他們只是推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東亢佛教,他們過哪門子復活節。」

    想到這兒,他對布留索夫說道:「走,到艦僑上看看!」

    此時,龐大的艦隊已接近沖繩海岸,天有些陰,沖繩島被重重的雲層所覆蓋,偶爾才露出一片藍色的天空。大海在靜靜地流淌著。

    特納從布留索夫中校手裡接過望遠鏡,遠眺島上的山川:那裡是死一般的沉寂,瀰漫在海邊的炮火硝煙已被東北風吹散。在鏡頭的視界裡,特納看不到一個人、一門炮、一頭牛、一隻雞,一切都在沉默,彷彿島上的所有生命都消失了。

    布留索夫在另一架望遠鏡中也看到了此番景象。「莫不是我們的炮火準備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效果?」他在一旁自語道。

    特納搖搖頭,日軍的沉默並不是一件好事,經驗說明,越是寂靜的島嶼越可怕。倭國人很可能藏在堅固的工事內,等待著他們上島,然後用鋼鐵和烈火款待他們。1944年9月15日發起的帛琉群島登陸戰役的教訓太深刻了。在那次戰役中,3個小時的直接火力準備並沒有使守島日軍喪失戰鬥力,美國登陸後,倭國人採取「短劍」對「長矛」戰術,鑽進山洞、坑道進行持久防禦,晝伏夜出,打得美軍疲憊不堪,傷亡慘重,直到11月27日才佔領全島(其實,特納當時還不知,帛琉島上的日軍始終未被美軍全殲,直到1947年4月27日,還有27名日軍在與美軍作戰)。

    但是,特納卻十分自信。他放下望遠鏡,收回目光,臉上露出不易察黨的冷笑。他彷彿是名高明棋手,在對方落下一子後,就看透了對方的意圖,準備應招了。他手中有足夠的兵力和火力,幾十萬遠征軍和上萬門大炮,足以把敵人消滅殆盡,倭國人再頑強,他也能奉陪得起。

    「直接炮火準備的數據怎樣?」特納轉而問道。

    布留索夫回答得如數家珍:「5時30分,即拂曉前20分,開始直接艦炮火力準備,在10公里的登陸正面上,集中了10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共有127毫米以上口徑炮630門,千均每公里登陸正面63門,連同177艘火力支援炮艇共發射炮彈10萬餘發」他見特納似乎漫不經心地聽著,又強調一句道:「此次炮火準備為我軍在太平洋地區所實施的所有登陸作戰中火力密度最大的一次!」

    「現在幾時?」特納好像並沒注意布留索夫的話,問道。

    「7時50分。」布留索夫回答:「按預定作戰計劃,10分鐘後,各突擊艇波將通過出發線,以每小時4海里的航速向各登陸海灘實施由艦到岸運動。第1艇波由水陸坦克編成,後續各艇波由水陸履帶輸送車編成。出發線距登陸海灘為3.6公里,由艦到岸運動以炮艇為先導。各炮艇在開進中將以火箭炮、迫擊炮和40毫米機關炮對岸上目標實施有計劃的射擊,要求在各登陸海灘13米的縱深內構成每84平方米落彈25發的密度。炮艇在駛抵海灘外的暗礁區後即停止前進,屆時它們轉移至航道的兩側,用火力支援水陸坦克和水陸兩棲履帶輸送車向海灘突擊。在登陸部隊突擊上陸直前,兩批各由64架艦載機編成的機群,將對各登陸海灘實施密集轟炸,並在艦炮火力延伸後,用機槍掃射海灘直後方的地域。」

    布留索夫一口氣報告完,口齒清晰,完整正確,毫無遺漏,顯示出他是一個稱職的作戰參謀。特納滿意地點點頭又問道,「氣溫多少?」「攝氏15度。」布留索夫回答。「太好了,天遂人意,這個氣溫對於在叢林中作戰的勇士們再合適不過了。準備按原計劃登陸。」特納興奮地下達命令。8時30分,美軍炮艇的射擊開始延伸。此時,雲層合縫,蔽住陽光,涼風習習,海浪不興。特納抬腕看看表,回身對布留索夫下達命令:「現在開始登陸!」令下後,由水陸坦克編成的第一攻擊波開始從出發線向岸上挺進,正面寬達13公里,場面極為壯觀。先頭炮艦上的火箭炮、迫擊炮和40毫米機關炮一齊怒射,煙塵遮天,射程達登陸地域1公里縱深。榴彈、迫擊炮彈、火箭彈以100平方米落彈25發的比率傾瀉在日軍灘頭陣地。

    臨近岸邊,水陸坦克在無護衛之下向海岸突進,同時以75毫米坦克炮攻擊正面目標。這時,美軍艦載機呼嘯而至,掠過海岸,深入登陸地域反覆轟炸掃射,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登陸大戰打響了!

    陸戰二師首先在沖繩島東南海岸登陸,實施佯動,以吸引日軍的注意,分散日軍的兵力,為真正的登陸創造有利條件。

    八時,美軍登陸的主攻部隊從登陸艦上沿舷側的繩網下到登陸艇上,登陸艇排成五個攻擊波,以整齊的隊形向岸上衝去,陸戰一師、陸戰六師和陸軍第七師、第九十六師,在沖繩島西海岸從北到南正面約9公里地段登陸。八時二十八分,美軍飛機結束了最後一次掃射,艦炮也停止了射擊,第一波登陸艇此時距海灘僅70米,海空協同完美無缺。八時三十二分,第一波登陸部隊衝上岸。九時,太陽升起來了,陽光驅散了淡淡的晨霧,可以看到海面上履帶登陸車和登陸艇排著整齊的隊形,一波又一波,川流不息,秩序井然,整個登陸過程,順利地異乎尋常,日軍根本沒有任何抵抗,使美軍頗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十時,美軍佔領嘉手納和讀谷兩機場,美軍原以為必定會有一番血戰才能拿下這兩機場,根本沒料到能在登陸當天佔領,而且機場設施都完好無損。日軍的防禦重點雖然在南部,機場本來也不準備堅守,但是牛島計劃在放棄前將機場設施全數摧毀,使之無法使用,因為日軍部署在機場地區的是由沖繩島壯丁組成的特種勤務旅,這支部隊組織渙散,裝備低劣,士氣更差,美軍還未到來,就已經潰不成軍,哪裡還記得破壞機場?讓美軍得了大便宜。

    下午,美軍突擊進行物資卸載。海上,日軍沒有出動一架飛機一艘軍艦;沖繩島上,日軍也只有少數狙擊兵的輕武器射擊和迫擊炮零星射擊,抵抗極其輕微。

    至日落時,美軍已有五萬餘人和大量的火炮、坦克以及軍需物資上岸,建立起正面約14公里,縱深約5公里的登陸場。特納向斯普魯恩斯,尼米茲,麥克阿瑟報告:「登陸順利,抵抗輕微。」美軍上至特納,下到普通士兵,對日軍的神秘消失感到迷惑不解。巧得很,這天正是西方的愚人節,很多官兵甚至想難道這是日軍的愚人節玩笑?

    登陸當天如入無人之境的美軍官兵安營紮寨,進入夜間防禦工事。他們擔心日軍會發動夜襲。各登陸灘頭陣地如同狂歡節般熱鬧,青白色的泛光燈,探照燈燈光把海灘照得雪亮。臨時架起的高音喇叭在反覆播音,「明日有大浪湧,趕快卸貨,天亮前各運輸船撤到海岸外!」聲音刺耳而急促。夜空下,運輸兵螞蟻般地忙碌著,他們熟練地使用各種起重機,把炮彈和子彈箱、酒箱、食品箱、藥品、帳篷和毛毯、汽油桶、車輛等各類作戰急需物資,從軍火輪和運輸艦上吊到小艇上。小艇開上海灘卸下物資,頓時把灘頭弄得雜亂無章,堵塞了道路。在此情況下只得用推土機開路,一些卸下的物資很快在履帶下成了廢品。但是,時間就是一切,這些損失相比之下也就不算什麼了。

    琉球島外海海面上,設立在美軍一艘大型坦克登陸艦上的第49集團軍司令部。

    「鈞座,我怎麼看都覺得這座島上的小鬼子是在玩什麼花招。」高副參謀長說道。

    「說說看你是怎麼想的。」劉建業一邊用望遠鏡看著美國人用大量的飛機和大炮在琉球本島上釋放的大煙花,一邊問道。

    「對於倭國人來說,琉球實際上已經是他們在本土以外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他們不戰而退,從軍事還有政治上來說,後果他們都無法承受。所以,無論如何,他們都是肯定要死守琉球的。不過,從目前的局面來看,他們的表現實在是太出乎預料了。對於美國人的登陸,他們簡直就是毫無抵抗,就這樣把美國人放上海岸。這與一般常用的反登陸作戰戰術完全不相符合。」高副參謀長說。

    「其實這很好理解。即使倭國人再怎麼抵抗,對於他們來說,琉球的這場戰事,他們都是肯定打不贏的。這從雙方投入的兵力和裝備數量的對比上就可以看得出來。而且,倭國人的守軍部隊幾乎是得不到任何外援補給的。這一點與我們不同。既然無論怎麼打都是輸,他們又不願意投降,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盡量的拖住對方的腳步,給對手方盡可多的血。這也是德國人在意大利戰場上使用的石牆戰術的翻版。況且,因為美國人佔據了完全的海空優勢,那麼倭國人即使在美國人剛剛登陸的時候就向海灘發起反衝擊,那也根本就是無濟於事。就他們那點可憐的兵力和坦克,恐怕還沒有衝到海灘,就被美國人的炮火不知道送到哪裡去了。在海灘上與美國人戰鬥既然是純粹的找死,那對倭國人來說,唯一明智的辦法,就是充分利用南部的山區地形,與美國人打山地戰。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盡量減少美國人在火力和裝備上的優勢,發揮他們在單兵作戰技能上的僅有的一點特長了。這也算是揚長避短吧。」劉建業解釋道。

    「那也就是說,在美國人推進到南部山區之前,琉球島上的總體戰局會很順利?」

    「應該是這樣的。一等到美國人推進到南部的山區,好日子就要到頭了。我敢保證,美國人肯定會在那裡吃大苦頭的。那個時候,美國人就會想起我們了。」劉建業帶著一些嘲諷地說。

    「那在這之前,我們就這麼乾等嗎?」

    「我們可不能著急,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告訴下面的弟兄們,這一陣子就安心得吃喝,養足了精神,等到我們一旦上了島,那就是要真的玩命了。倭國人最後發狂的時候,也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劉建業說道。

    美軍登陸作戰指揮部的將軍們對第一天的順利登陸頗感意外。登陸後即從特納手中接過作戰指揮權的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簡直不敢相信前一天日終時的作戰報告:「美軍已建立了一個正面13公里、縱深4.5公里的登陸場。完成了登陸的兵力已超過6萬人,包括第1梯隊師的預備隊。師炮兵部隊在師預備隊之前上陸,日終前,各直接支援炮兵營均已進入發射陣地。」令他更難以置信的是,倭國人明知讀谷機場將很快被美軍利用卻不加抵抗就把它放棄。

    他知道部隊普遍存在著疑惑、輕敵、鬆懈的思想,心中也感到焦慮:明天究竟應怎樣行動,是就地轉入防禦,還是向縱深推進,發展進攻?他苦苦思索著。倘若敵人採取誘敵之策,在前面某個地域設下埋伏圈套,那麼貿然進攻就意味著白白送死;但假使就地轉入防禦而使敵有時間從容建立起新防線,不也要悔之莫及?巴克納深知時間的重要,在一定條件下,戰場上誰贏得了時間,誰就贏得了勝利。敵人的不抵抗確實是出乎意料,怎樣看待和戰勝這個意外呢?巴克納突然想起在西點軍校求學期間學過的克勞塞維茨的一段話:「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天地,因為沒有一種活動像戰爭這樣從各方面和偶然性經常接觸,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事件的進程。要想不斷地戰勝意外事件,必須具有兩種特性:一是在這茫茫的黑暗中仍能發出內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跟隨這種微光前進的勇氣。前者在法語中被形象地稱為眼力,後者就是果斷。」

    想到這裡,巴克納心中豁然敞亮,無論怎樣,不能再為意外的順利所困惑,必須繼續向縱深推進。否則,即使敵人不反擊,部隊的戰鬥力也要下降。想到這裡,巴克納爾向全軍下達了次日向縱深發展進攻的命令。

    喧鬧而困惑的一夜過去了,美軍迎來了4月2日的黎明。

    7時30分,美第10集團軍各部隊在統一號令下,向沖繩島縱深全線推進。天氣晴朗,日軍仍無反擊。

    第10集團軍的右翼陸軍第24軍步兵第7師第17團於14時佔領了東海岸上瞰制中城灣之各高地。沖繩島的形狀,其北部像英文字母「t」、其南部像英文字母「w」。「t」的頂端是本部半島。「w」的兩個缺口是金武灣和中城灣。「t」和「w」的連接處是石川地峽,第17團佔領了中城灣,等於將沖繩島一切為兩半。步兵第7師第32團的坦克群擊毀日軍在胡屋南部的各據點後,與第17團並肩向東海岸推進。第24軍步兵第96師的進攻地段凹凸不平,丘陵、廢棄的洞窟陣地、散兵壕、地雷場、反坦克壕密佈,因而進攻開始時進展緩慢。但是,後來該師突破了桃原地區日軍的陣地後,進攻速度加快,第1梯隊兩個團於當日日終時前出到伊佐北側一公里普天間、喜捨場和島袋一線。

    第10集團軍左翼的海軍陸戰第3軍第6師第22團開始掃蕩渡具知西北半島殘波岬。特納將軍準備在此配置他的雷達部隊並以此地作為登陸作業中心。10時25分,該團第1營佔領了這片海岸地區。該師第4團穿過起伏不平的地形向前進攻,途中遭到小股日軍抵抗,加上地形不利,故而進展較慢,日終前只推進了1公里多。該軍第1師的兩個團兵分兩路,齊頭並進,但因補給上不去,進展亦十分遲緩。

    與此同時,美軍第6工兵團在讀谷機場展開作業,修復跑道及通路。15時,第1架美軍飛機——海軍陸戰隊第6觀測大隊的觀測機安全抵達該機場。

    至4月2日日終時,第10集團軍各師前線指揮所均從艦上移至陸地,美軍佔領了海岸附近各高地,日軍已無法監視美軍的動向和配置,解除了對美軍登陸作業的陸上威脅。

    但是,美軍仍未同日軍的正規部隊接觸,他們只是俘獲了大批倭國平民。這些平民驚恐交加,蜂擁越過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戰線,在接受盤訊和檢查之後,被送到美軍後方集結所,美軍情報人員雖然細緻盤問了他們,卻得不到有用的情報,倭國平民只是籠統他說他們的軍隊都向沖繩島南部轉移了。4月3日,第10集團軍的兩翼開始向沖繩島南北兩個方向捲進攻擊。約翰·霍奇少將的第24軍留下步兵第17團鞏固現有陣地,集中主力向沖繩島南部發展進攻。該軍第32團沿中城灣南下,在久場與日軍正規部隊遭遇,雙方進行了登陸以後的首次大戰。美軍憑借火力優勢,在坦克群的支援下,奮戰半日,終於佔領該陣地,殲滅日軍385名官兵。該軍第96師在向165高地進攻時也遇到敵人頑強抵抗,雖血戰數小時,卻未能攻克,只得向右遷回,於日終前佔領了喜捨場、安谷屋、普天間和伊佐等地。

    同日,海軍陸戰第3軍在羅伊·蓋格海軍少將的指揮下向東北方向發展進攻。該軍第1師的先頭部隊在克服了日軍的微弱抵抗之後,於16時佔領了具志川。該師的偵察連已前出至喀清半島。該軍第6師費盡干辛萬苦,突破無數凹凸不平的洞窟地域,向前推進了3—7公里。日落時,該師左翼已前出至石川地峽。整個戰鬥進程比預定計劃提前了12天。

    巴克納聞知後大為高興,決定修改原定作戰方案,命令蓋格繼續向北進攻,佔領沖繩本部半島。

    蓋格接電後有些躊躇,因為原計劃沖繩陸上作戰分兩期完成,第1期作戰是先佔領沖繩南部地域,第2期作戰才是佔領本部半島和沖繩北部地域。巴克納爾的命令顯然是企圖在第1期作戰剛開始就提前實施第2期作戰。

    巴克納果斷地告訴蓋格:「人是計劃的制定者,而不是計劃的奴隸,懂嗎?我的將軍。」

    蓋格只得服從命令,指揮他的部隊在4日大膽向前推進。至是日日終時,陸戰第6師已完全佔領了仲泊和石川市,切斷了石川地峽;陸戰第1師也前出至東恩納、安慶名一線。此後,蓋格繼續進攻.十天內前進40公里,到達了本部半島的先端。4月13日,陸戰第6師第22團佔領了沖繩東北部的邊土岬。

    順利的陸戰使美軍官兵暗自慶幸,他們准也沒有意識到,一場激烈的海空大戰正悄悄來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