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日之神鷹天降

《》章 節目錄 第三百八十八章 千秋大業 文 / 中國神鷹

    世界震動了!中國震動了!

    原以為北平城經過此戰一定會變成廢墟,誰知道「神鷹」竟驕傲地宣佈:經過長達一個星期的準備,經過深夜六個多小時的激戰,終於全殲北平日軍,擊斃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大將和華北警備隊總司令北野憲造中將,北平偽軍、警察等全部投降,抓獲大漢奸齊燮元等三十多人。經過「神鷹」精心準備,北平城除了宣武門、西直門等城牆受到子彈擊傷外,所有建築完好無損。目前「神鷹」工兵部隊正在努力排查一切可能的隱患……

    陳際帆邀請中外記者再次聚集在北平內城的中心**,儘管此時的**前還是一片破舊的民居,但是陳際帆和他的戰友們覺得這個地方依然是那樣親切。所以選擇在這裡發佈這個驕傲的新聞!

    這的確值得驕傲!頂著巨大壓力的陳際帆終於舒了一口氣,他為自己的部隊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其實陳際帆嚴格意義上只能算是一個傳統的軍官,他受黨教育多年,本該好好在軍事上鑽研的時候被調往國防大學,從黨的理論開始一步步學習,直至後來破格旁聽高級指揮系的課程。他的特種作戰理論實際上並不是很先進的,當然,由於他有常年在邊境上與分裂分子作戰的經驗,加上其在部隊中的人格魅力,所以參謀總部才把出境作戰的任務再一次交給他。

    那一次任務實際上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斬首行動,對付的也是一支非常不成熟的烏合之眾,甚至連當地的毒梟都不如。所以陳際帆低調的做法(指選六個人跟他執行任務)得到了批准。

    隨後就是穿越,後世的特種兵在單兵作戰能力和戰術指揮能力自然屬於世界一流,輕敵的鬼子自然要吃大虧。南京之戰是一個轉折,此前陳際帆實際上還是一個穿越憤青,憋著一肚子現代軍人的火到這個時代死命痛扁小日本。於是有了南京之戰,當時他確實存著一種不打算活著回來的心思。

    但是當任務順利完成,這支部隊得到全國認可後,他開始全心全意打造這支部隊,開始走向更深層次的理性。

    但是對特種作戰,陳際帆的理解至少並不是那個時代最先進的,當然這和國家的思維有關。一流的特種部隊是用來進攻的,一支以防衛國土為己任的軍隊不可能打造出具有最先進理念的特種部隊。當然,靠著解放軍多年積累的陸戰經驗和軍隊吃苦耐勞的作風,確實可以訓練出單兵作戰能力超強的戰士。

    但是現代戰爭,講究的人和裝備的有機結合,特種部隊本身更是要具備相當的科技含量,士兵更應該是戰鬥的專家和知識上的全能人才。很遺憾,這些在陳際帆率領的小分隊中不具備。

    不過現在他可以放心了,文川浩絕對是一流特種部隊的帶頭人,只有他率先意識到這些,只有他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消化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並且把它們變成戰鬥力!從而深刻地影響著整支部隊的特戰思維。

    而光復北平之戰,就是這種尚在萌芽狀態的領先理念的一次牛刀小試。幸運的是,終於成功了!

    面對記者的閃光燈和喋喋不休的追問,陳際帆自然是不會透露任何細節的,這次作戰過程已經被列為特級機密,不要說對記者,就是「神鷹」的其他部隊都無權知曉。

    但是陳際帆卻開始調侃起記者們來。他說「成王敗寇」這個詞真的很適合現在這個場景,就在幾天前諸位還帶頭口誅筆伐,把「神鷹」描繪成與土匪差不多的粗魯之師,要是我們光復北平不成功,可能今天諸位的態度就大不一樣了。

    記者們沉默,他們現在知道了一件事,就是此前的發佈會是陳際帆放出的煙霧彈,這個狡黠的將軍仍然是英雄,現在人家打了勝仗發發牢騷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是有感而發啊,」陳際帆道,「知識界、文化界、你們新聞界等對民族文化的關切之情我能理解,我不能理解的是,在你們的心中,是不是只有你們才有資格對文化說三道四?是不是軍人都是大老粗?也許是的,可你們不要忘了,在國家危難之際正是千千萬萬的大老粗在前線和侵略者殊死搏殺!正是他們的生命和鮮血,鑄就了這個民族的脊樑!」

    「將軍不要誤會,我們當時並不知道您是在打煙霧彈。」一個資深記者看到陳際帆發了火,趕緊解釋。

    「這就說明你們對軍人太不瞭解了,你們以為軍人只能靠勇猛的衝鋒才能奪取勝利?你們以為軍人就不需要智慧?錯了!軍人在戰場上承受的壓力之大是你們這些動動筆桿子和嘴皮子的文化人們所不能理解的。因為他們只要稍有疏忽,就是生命的代價,就是亡國的代價!因為在他們的身後,是千千萬萬寄予希望的同胞,是保家衛國的責任!對不起,我激動了!希望這些話能夠登載出去,值此勝利之時,我只想給在抗戰中奮戰的、犧牲的所有中**人說上幾句話。」

    「也許大家會認為,在抗戰中你們也是踴躍的,你們不但在後方進行輿論宣傳,而且還拿出自己並不豐厚收入,慷慨地捐助給前線的將士。是的,抗戰勝利,文化功不可沒!只是,軍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塊大洋、一包香煙、一瓶酒或是一個煮熟的雞蛋,他們更多的是需要社會的理解和尊重。因為他們時時刻刻要為祖國獻出生命!甚至很多人到死,也沒能留下名字。」

    多難興邦,自從清末以來,中華大地上就不乏充滿理想的文人,儘管他們的信仰不同,儘管他們的學術有高低,可是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的民族獻計獻策。他們很多人也曾付出過慘重的代價。但是不可否認,文人和軍人之間還是有著很深的隔閡,雙方要麼互相利用,要麼互相糟蹋,圍繞著各式各樣的主題展開爭奪。

    不可否認,吳佩孚的一席話,陳際帆是聽進去了的。他雖然堅持軍人不干政的原則,但現在看來可能行不通。光復北平之前的記者招待會雖然是他故佈迷陣,可是全國一片喊打聲還是讓他有些寒心,彷彿是他們這些軍人在破壞文物,而忘記了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侵略者。在這樣關係到民族文化瑰寶是否能保全的關鍵時刻,竟然沒有一點理解的聲音,竟然沒有任何一個文化人站在軍人的立場上考慮。

    在陳際帆看來,文人固然是知識和理性的化身,但更多的時候他們表現得更加偏激,更加狂熱。比如在老根據地安徽,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苗頭。很多聚集在安徽的文化人僅僅只是因為簡單的一件事,就口誅筆伐,大扣帽子,甚至上升到主義之爭。文化人們開始成立自己的政治社團,通過結社的形式宣傳自己的主張。

    比如什麼「中國農工民主聯盟」、「七七學社」、「中國民主建設會」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華僑勢力也成立「中國致公堂」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意願。在反對外來侵略,建設強大國家這個大方向上,他們與前期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保國同盟」等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根據地的民生建設、在法案法規草案的討論等方面,大家開始是爭論,進而發展到爭吵,安徽的大多數媒體都捲了進去。更有甚者居然討論到他的軍事計劃上來,有的認為應該乘勝追擊,進入東北,有的則認為應該修養生息,做好準備再戰。至於和兩黨之間的關係就更加熱鬧了,說什麼的都有,主張獨裁的,主張聯合**的,甚至主張解散**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一句話,雖然這些都是在《特區基本法》允許下的言論自由,可是這樣的爭吵對建設大業實在是半分用處也沒有。值得慶幸的是,由於發展委員會成了較早,親身參與了安徽等省的經濟和民生建設,對發展經濟積聚實力理解較深,還沒有捲進無休止的爭吵中,根據地幾個省的行政還沒有受到多大的衝擊。可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陳際帆不敢想。

    正如燃氣在受控制的情況下可以做飯,不受控制就會產生巨大破壞一樣,文化界的激情正像熊熊燃燒的火焰一般越燒越烈,大有漫出爐灶之勢。一旦火焰擺脫了爐灶的控制,將釀成破壞性極大的火災。

    所以陳際帆決定飛回安徽!

    論學識,不要說他,就算是從自己的那個時代整一個教授過來,都遠不如這些學貫中西的大師們。論人脈,陳際帆和他們一點都不熟,他們願意來安徽也不是衝著陳際帆的面子,而是衝著這一塊和平而且經濟上蓬勃發展的土地。

    陳際帆也不知道自己憑什麼去教訓那些科技巨擎、文化泰斗,他沒底。但是他要去!中國的現狀不允許有絲毫的耽擱,在整個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面前,任何人都必須讓步,任何團體都只有團結!

    當然了,要去安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華北大局雖然定了下來,但日軍還是有相當數量的軍事存在,也不能掉以輕心。石門被圍了半個多月,日軍看來是撐不住了;在山西進攻娘子關的71師團遭到重創,退守陽泉和太原日軍互為犄角。在晉西地區,「神鷹」第四集團均三個軍步步為營,將前來挑戰的12師團打得倉皇撤退。而晉東南,徐向前部的精銳部隊和晉東南八路軍近十萬人包圍了日軍52師團,已經發起了總攻。

    也就是說,日軍在山西還有駐大同的26師團,駐太原的第1師團和駐陽泉的71師團殘部。但山西可不比其他地方,這裡幾乎就是八路軍的天下,八路軍雖然裝備弱,很難下決心與日寇進行決戰,但是小股部隊的騷擾是避免不了的。鬼子只要分散就會遭到襲擊,可集中起來糧食彈藥的供應又成了大問題。

    而且此刻的八路軍似乎也感覺到了軍事形勢的變化,他們的副總指揮也就是實際上的總指揮彭總可不是一門心思只想打游擊主,彭老總此刻正在報請中央軍委,組建若干野戰縱隊,準備在山西發起對日軍的最後一戰。

    黨中央也沒有閒著,特別是遠見卓識的**,幾乎在華北日軍四個師團被殲的時候就考慮到了,日軍在關內的勢力即將結束。接下來民族矛盾將會被越來越激烈的階級矛盾所掩蓋,特別是蔣介石集團,隨時隨地都可能發動新一輪的摩擦。所以八路軍和新四軍都必須在軍事和政治上做好準備。而山西,正是八路軍必須取得的地盤,所以八路軍在1943年夏天,開始組建野戰兵團,從蘇聯回來的**再一次被重用,擔任第一縱隊司令員,負責陝甘地區作戰,彭德懷除了繼續擔任八路軍總指揮外,還兼任第三縱隊司令員,作戰區域晉綏,賀龍擔任第二縱隊司令員,作戰區域熱察。

    至此,紅軍時期各方面軍主要軍事領導人都恢復了原來的番號,準備大規模作戰。

    對蔣介石而言,現在的精力並沒有放在**那邊,因為美國給蔣介石施加了壓力,希望蔣能夠一鼓作氣,光復東南沿海地區。而國內的軍事實力派也對軍委會裹足不前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桂系嚷嚷著要打回老家,黃埔系也叫囂著光復南京、上海、廣州。除了軍隊系統的壓力,國民黨內的一些元老也希望國民政府能趁勝追擊,一舉將日寇趕出去。所以這個時候,蔣正在武漢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光復南京的問題。

    不過,陳際帆在**發表的一番講話卻引起了全**人的共鳴。不但「神鷹」的新老軍人因為總司令的話而感到自豪,而且全國各地的中**人,尤其是那些在抗戰中付出巨大犧牲的部隊更是感激莫名。

    抗戰勝利就在眼前,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神鷹」能夠崛起?起初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國民政府的**和無能上,但仍有不少理性的學者開始探究中國未來的走向。戰略家們在分析國內政治軍事勢力之間的關係和錯綜複雜的形勢。

    不管「神鷹」願不願意,他們現在都已經是國內軍事第一大勢力,政治上的第三大勢力。

    這一點就連蔣介石都不否認了。實際上,抗戰接近勝利的時候,蔣介石的威望並沒有他想像中這麼高,因為大部分的反攻都是「神鷹」在完成,加上政府在經濟和民生上的無能,蔣介石政府遠沒有當初皖南事變時那麼囂張。他甚至連還都南京都不願,因為南京對岸就是「神鷹」的地盤,老蔣沒有安全感。

    而政府幕僚們投其所好,任務在武漢重新建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政治上武漢是中心,影響力大;軍事上這裡是安徽的上游,有戰略優勢,和安徽之間有大別山為屏障;經濟上兩湖是糧倉,周邊礦產資源豐富。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北面無險可守,「神鷹」機械化兵團可以隨時南下,而是離上海太遠,不利於經濟的繁榮。

    老蔣思來想去,只能寄希望與國際社會,或者說是國際威望。美國人已經向他發出邀請,只要國民政府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光復國土,美國就願意承認中國的大國地位。

    這對困境中的蔣介石而言無異於一根救命稻草,一根重塑威望的稻草。當然,這一切離不開陳際帆和「神鷹」。所以老蔣對雜牌部隊擅自加入「神鷹」忍了,聲稱他們是受了國民政府的派遣加入北方部隊去光復東北的。

    但是對嫡系,老蔣則嚴厲許多,不斷抽調骨幹將領到武漢參加軍官訓練班,強化忠心,強化一個領袖一個國家的概念。對和「神鷹」交往甚密的部隊,比如新1軍,新6軍、第五軍、74軍等,老蔣採取感情投資,籠絡將領。並且把部隊派往南京城附近,意圖製造摩擦。

    這些變化陳際帆是不知道的,因為「鷹眼」組織並沒有滲透到**高層。但是不甘寂寞的老軍閥吳佩孚又再一次出現在他的辦公室。

    吳佩孚一進門就給他道喜,還說了些感慨的話。

    陳際帆還來不及客氣,吳佩孚的下文就來了:「怎麼樣?領教文化人的厲害了吧?你為了打勝仗糊弄媒體,我想凡是當過兵的都能理解,但是文化人不是好糊弄的。在他們看來,軍人都是武夫,除了打仗送死一無是處,故辱罵誹謗之詞不絕於耳。將軍如果好此事,則光復東北之事堪憂。」

    陳際帆只得虛心求教,「請前輩教我。」他很想多聽聽這位老軍閥的意見。

    「也罷,看在你給當兵的說句公道話的份上,老夫不自量力說上幾句。」吳佩孚面色嚴肅道,「國內兩黨水火不容,殊不知兩黨本是同根,軍隊訓練、組織極其相似。現在兩黨都以黨治軍,以黨治國,是非對錯老夫不評價。只是貴軍所佔幾省中,行政事務全仗學者專家,這本無可厚非。若文化人果能團結一心,群策群力,未嘗不是我中華之福。無奈文人劣根性,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皆大謬,互相爭執、拆台,不顧大局,以一己之見枉顧國家大局。恕老夫直言,長此下去,非但耽誤正常建設,還給兩黨爭鬥留下空襲。未來將軍主力遠涉東北苦寒之地,兩黨卻沒有了共同的敵人,矛盾勢必上升。屆時安徽還是淨土一塊嗎?」

    陳際帆沒有說話,找不到話說。

    但是吳佩孚似乎意猶未盡:「兩黨都聲稱是孫文的學徒,可是這個孫文我們是不欣賞的。當初清帝退位,天下初定,因宋教仁被殺,孫文便跳出來組織軍隊反對政府。此事已經在調查,用時髦的話說,已經進入法律程序,可孫文一意孤行,煽動南方叛亂,事不成便逃之夭夭。」

    「前輩,孫先生是我敬重的革命先驅,請前輩不要再言。」

    吳佩孚一笑,「實際上我們對孫文是很佩服的,一個文弱書生,屢屢失敗又屢屢站起來,最終我們這些手握重兵的實力派還是敗給了這傢伙。好了,我以孫文為例,是想向將軍說明,要堅定自己的目標,不要為文人所蠱惑。文人只能為國家利益服務,只能在一定的框框內,否則天下必大亂。」

    陳際帆道:「我們不談這個話題,前幾天我聽前輩之言,準備重回安徽整理內務。前輩以為如何?」

    「你不願以軍隊干政,那就只有靠宣傳了。要想安定根據,首要一點必須統一思想。上到商賈文人,下到黎明百姓都要明白,只有穩定才是出路,但這遠遠不夠,為了統一思想,你就必須樹立敵人,現在是日本,日本敗了呢?我以為是蘇俄。當初張大帥執意殺掉李大釗,並非因為他是**,而是因其蘇俄代理人的身份,張大帥身在東北,對蘇俄的狼子野心深惡痛絕。我在武漢鎮壓**的罷工,也是出於對蘇俄的怨憤,蘇俄煽動罷工,社會持續混亂,影響穩定,影響我統一國家的進程。現在看來,這件事做錯了,直接把**推到孫文那邊,埋葬了自己。」

    吳佩孚這一點倒是很對陳際帆的胃口,既然來了興趣,問題就出來了:「蘇俄實力強大,遠非末路的關東軍可比,並且同是盟友,與之為敵沒有勝算。」

    「吳某聽說將軍外交才能了得,自然知曉蘇俄正與德意志打得火熱,只要將軍能夠在外交上作出努力,使得兩國繼續打下去,則機會可現。蘇俄利用我國貧弱之際強行駐軍蒙古,策動**立,是可忍孰不可忍!將軍若能借國際形勢之東風,興正義之師進入蒙古,驅逐外寇,則激進之文人界一定會緊密團結在將軍周圍。彼時兩黨無內戰之理由,國家復興方可望實現。」

    「前輩之言,後學謹記在心,為國家民族長遠利益計,陳某當率麾下雄師,盡一切可能光復失地,一雪我中華百年之恥。感謝前輩不吝賜教!」

    「將軍不必謙虛,將軍曾道,是非成敗轉眼成空而我中華文明仍生生不息。與民族千秋大業相比,個人榮辱得失當真如滄海一粟。果能在有生之年看見國家復興,吳某也不虛此生了。」

    吳佩孚走後,陳際帆隱約感到他的言論其實也代表一部分人的心聲。此人執掌軍政多年,對國內各階層的習性可謂瞭如指掌,他的建議確實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陳際帆更加堅定了回安徽整頓內政的決心。軍事上參謀總部已經擬定了大方向,出於對氣候地形的考慮,進軍東北的部隊主要從北方各省組建,特別是河北、山東兩省。擬組建大約十萬人的新兵,吸收五萬左右的偽軍,再加上一些雜牌部隊總共二十萬左右的兵力。

    裝備方面,第七軍、第八軍等部隊換美械裝備。兵工廠開發6.5mm口徑半自動步槍,將剩餘槍支運回改裝。在山東新建兵工廠,擴建煉油廠,修繕鐵路等。

    為了解決後顧之憂,陳際帆還是決定接受吳佩孚的建議,向國民政府推薦邱瑞荃為河南省主席,鐘鼎城為安徽省主席,李祥韜為山東省主席兼兵役總局局長,王永為河北省主席。當然,這些任命即使被通過,也會交給特區議會選舉。不過,陳際帆有信心贏得選舉。

    最後一件事就是授權胡雲峰聯繫美軍航空兵進駐山東和蘇北,並負責管理一切駐軍事務。

    至於攻取石門這樣水到渠成的戰鬥,自然是不需要陳際帆操心了。把事情交待好以後,陳際帆帶著警衛和秘書登上飛機,飛回一年多沒去的淮南去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