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資料 大國的思維 文 / 金龍魚
中國神舟5號成功地首次實現載人太空飛行,舉國歡騰,國際社會也紛紛表示祝賀或稱讚。但與此同時,也聽到了質疑的聲音,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有不少人口沒有真正解決溫飽的時候,花費180億從事太空計劃,是否明智。如果說《經濟學家》雜誌提出的問題基本上是一種正常的質疑的話,台灣《東森新聞》的陳增芝及其一些網民的質疑就別有一種滋味在。提問者有其值得理解的理由與心態,但是,中國自己則有自己作為一個大國的思維和邏輯。
國際社會預見並感覺到神舟5號飛天的成功所激發的中國的愛國主義或稱民族主義;一些評論家也注意到這次的成功給中國新領導人帶來的政治紅利和對胡溫體制「軟著落」的貢獻。但是,如果中國花費180億只是為了這樣有限的目的,自然值得質疑。而事實上,這些只能說是神州5號成功飛天的溢出效應,而中國發動航天計劃的真正目的,或者說航天計劃的核心效應不在這些邊緣問題上。更何況這已經是人類第241次飛行,不至於讓中國的民族主義忘乎所以。其實,在中國航天計劃的背後,是一個大國對自己的歷史與現在和未來、對自身在這個世界中生存與發展的深刻的思考與戰略運作。
每一個國家,正如每一個人一樣,有其自己的存在與生活方式。大國有大國的存在方式,小國有小國的存在方式,由於在國際政治格局中所處位置的不同,對自己實力及其在這個世界中的抱負各有不同。一些不要說在全球、甚至在地區也基本上沒有對外影響力的國家,除了希望能夠在這個世界生存與發展和過上富裕的生活以外,可能不會考慮更多,也沒有更大的抱負,不太可能像***提出的那樣「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滿懷世界的抱負。他們可以選擇永久的中立以躲避世界的紛擾,或委身強國以求庇護,至於世界是單極、兩極或多極並不是十分在意的事情,因為結果對它們的影響實在有限。即使如此,現在的許多小國也還在通過各種方式,或通過聯合強化力量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如東盟,或者如挪威等國發揮推動國際和平的影響力。更何況那些有重要歷史與現實影響力和抱負的大國。
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作為大國是一個歷史的存在方式,儘管曾經有多次的分裂,但中國人對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歷史記憶是刻骨銘心的,大國是中國人心中的中國的應有的存在方式。
而且,鑒於歷史上中華文明的成就,中國人心中的中國還應該是一個世界強國。歷代中國人都企望中華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特別因為近代歷史的痛苦記憶,這種願望就更加強烈。
為此,中國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是一個大國所具有的方式。一個大國,必然要求在世界的最高科技中顯示自己的實力與水平,在世界的各個重要領域有自己的存在和相應的地位。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印度有更多貧困人口,堅持要進行核試驗,不管面臨著被制裁的危險。只有在各個重要領域有自己的位置和相應的份額,才可能被當作大國,得到作為大國的相應的利益和尊重,才有自己的發言權。沒有這樣的抱負、沒有這樣的決心、沒有這樣的競爭力,沒有這樣的戰略思考與籌劃,就沒有資格成為大國和以大國的方式存在。
應該說,今日中國從事的這些宏大的計劃基本上是與中國的國力發展相適應的,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相應改善,領導人對解決貧困人口的生活問題也在同時考慮,在政策上基本上是比較平衡的,與當年勒緊腰帶不可同日而語。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從長遠看將對中國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最終也有利於改善人民的生活。更何況,從中國近代歷史的教訓看,如果沒有這些領域的發展,中國國家的存在就面臨挑戰,而人民即使要求得半飢餓的生活也不可能,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應該不會忘記。中國就因為在明、清時代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在重要的前沿領域沒有自己的份額,導致近代的痛苦一頁。
未來的世界不太可能回復到近代那樣的弱肉強食的時代,但是,如果要作為大國而存在,如果有自己作為大國的抱負,那麼,還是需要在重要的領域保持自己的競爭力,保持足夠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那是維護大國根本利益的基本辦法。這也是中國作為大國所必須付出的必要成本。古代雅典人在與米諾斯人的辯論中的有些語言過於咄咄逼人,過於現實主義的思維,不適用現代,也不適用中國,但有一句話還是可以借用在這裡:「我們不過照這個規律行事,我們知道,無論你們,或者別人,只要有了我們現有的力量,也會一摸一樣地行事」。中國的行為只是中國作為大國所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也是值得做的事情,而且也不是單純的經濟計算可以說明的問題。
要作為大國而存在,也還需要承擔大國的責任和義務,成為受人尊重的泱泱大國,一如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對世界的貢獻,在新的世紀能夠對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t
小說網(|com|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