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漢末衛公子

第二卷 黃巾亂 第九十三章 無題 文 / 夏門

    第九十三章無題

    南陽黃巾號稱數十萬,實際上卻也只有十餘萬之數,更有甚者,幾乎大多老弱婦孺,秦頡遊走宛城之時,分化而擊敵援軍,硬生生除去了賊眾三萬餘人,剩餘部分人馬,可戰之兵,不過六七萬人而已,只是,就是這可戰之兵中,便生生被衛寧毀去了五萬之數,剩餘那些孱弱之兵,又如何再抵擋漢軍獠牙?

    大水剛平,眾賊子皆各登小山逃命,狼狽不堪,區區小山,又能放下多少人來?生存旦夕之間,那劣根性依然再度爆發出來,各自殘殺,爭奪這狹小的空間,哪還有人顧忌那中軍大帥的死活?

    而這時,秦頡大軍也終於出擊而來,漢軍早有準備,魯山多木,早取材做了無數簡易舢板,加上秦頡手下將士,大多江夏之兵,常年習於江邊,論起水戰,不比江東之兵差得多少。

    文聘當先,持槍而出,中軍鼓噪搖旗,吶喊助威,無數舢板順著那已然平息的浪流而出,人皆盡穿輕甲,密密麻麻,只看得黃巾殘軍膽戰心驚。無數人,左右觀之,小山四下左右盡皆是水,逃無可逃,加上大水過處,衣甲兵器多有丟失,狼狽不堪,戰意全無,現在看官兵攻來,無數人只跪地,高聲請降。

    或有堅毅者,誓死抵抗,文聘只叫士卒放箭,一番輪射下來,那些血氣之士,死傷過半,不勞大軍肉搏,早便一一擊殺。

    如此,幾乎不費多少功夫,這淯川口之賊軍,幾乎全數伏誅,受降者不計其數。

    而楊奉率軍饒過淯水之後,得衛寧計較,伏兵於宛城城東。衛寧知道,若張曼成兵潰消息傳出,宛城必然有兵前來接應,而楊奉之軍,不僅目標在於襲殺那淯川口潰逃下來的殘兵,更深一次目的,便在於極端削弱南陽賊寇元氣。

    歷史上,秦頡設計襲殺張曼成,但卻未損南陽賊寇根本,張曼成死後,宛城又推趙弘為帥,依舊圍聚十來萬人盤踞宛城,致使朱雋合秦頡大軍一萬八千餘人強攻三月依然未下,便可知宛城之險。而後,雖然趙弘兵敗身死,黃巾賊寇卻又依次推舉出韓忠,孫夏等人連番抗敵,其最大依仗,便在於那十數萬人馬。

    所以……衛寧如果想盡量將南方兵馬輸送北面抗敵,最終便是要極大的削弱南陽元氣,使賊主將身死,無兵可拒,便等韓忠乞降,這南陽一地,便可平定!

    水淹淯川,張曼成可戰之兵,大半皆喪,衛寧或可有其他計策,例如以楊奉這支暗軍,截斷賊軍糧道,但,卻無法在根本元氣上有所成就,取之水淹,賊軍勢力急速下降,更連帶著,士氣上面也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所以,衛寧為了這一刻,不知道花費了多少腦水,天見可憐,這樣一個懶人,因為骨子裡對董卓的抗拒和害怕,而一改本性,算計到了現在,而這最後一步……終於也要走完。

    不出秦頡與衛寧所料,淯川口殘兵逃往宛城,楊奉得衛寧叮囑,若是小股盡皆放過,若是大隊,留住截殺。很不巧的是,水淹淯川,逃出者,十不過一,大多皆是零星而走。

    宛城守將正是趙弘,聽得淯川潰兵之報,臉色端是烏黑一片,不待他說,當下便點齊兵馬,殺奔淯川而去。事實上,在張曼成長久以來的威壓下,趙弘這個副帥過得十分窩囊,如今聽得張曼成兵敗,心裡確是一番竊喜。當然,更多的還是對漢軍的恐懼……

    「張曼成死了?!這南陽一帶,除了我還有誰可坐這大督帥之位?不過……五萬精銳人馬啊,居然都被官兵擊敗,雖然是用水來淹,但這五萬兵馬可是宛城不多的可戰之兵,一遭皆喪,倘若官兵再來,我軍雖坐擁宛城,可卻無援……該死,還是先去救人,能救得多少人馬,便是多少人馬,至於張曼成嘛……嘿……」不知不覺間,趙弘舔了舔嘴唇,眼睛閃過一絲狠辣。

    趙宏敢放心而去,其一便在於對官兵威勢的恐懼,指望多救下點殘存步卒,其二便在於楊奉之兵是一遭暗棋,到現在還沒有人知道魯陽已然淪陷漢軍之手,而大多數人皆認為秦頡之軍皆在谷東,淯川被淹,便是官兵一時也難以攻下,宛城以東該是安全之地。最後,在趙弘心中,當然知道,這張曼成的性命卻是絕對留不得的……而淯川口,也是不容丟失。

    趙宏盡起三萬人馬,留下兩萬老弱婦孺把手城池,浩浩蕩蕩而去,出於對自己未來前途的計較,趙弘心急火燎,連連催促手下急走,一條浩浩蕩蕩的長龍,蜿蜿蜒蜒行於大道之上,前軍後軍相隔,竟然有了十數公里。

    不懂兵法的趙弘,無意間又犯了兵家大忌!

    「主公!探馬來報,那宛城趙弘果然領軍而來,幾乎盡起宛城之兵,想必,定想趁秦頡大人大軍立足未穩,奪下淯川險要!」徐晃手提大斧,匆匆而走,跑到楊奉身邊高聲道。

    「賊眾據此還有多遠?」楊奉皺了皺眉,盡起宛城之兵,那賊軍數目不可謂不多。

    「不過數里之遙!主公,賊軍不通兵法,只知拚命催軍疾走,如此,前後相隔,蜿蜒起伏,十數里之距,不同陣勢,若我軍中軍而出,切斷敵軍,賊眾定然自潰,便是人多,也無所畏懼!」徐晃熟讀兵法,平日裡雖表現出憨厚木訥模樣,多因衛寧壓制,不得表現,但現在卻是一臉肅然,不禁高聲道。

    楊奉看了徐晃一眼,拂鬚沉吟半晌,這才握拳高聲道,「公明所言不差!傳令全軍,整裝待命,且稍安勿躁,放過前軍,等中軍過時,聽我號令,揮軍掩殺!此一戰,定能功成!」

    「末將尊令!」徐晃肅然抱拳應聲道。

    「公明!少時,便等你騎軍,踏破賊軍了!」楊奉笑了笑,拍打一小徐晃的肩膀,高聲道。

    「主公無須多慮,有徐晃斧在,定然殺敗賊軍,不負主公,與公子重托!」徐晃同樣豪爽一笑,這才提著大斧而走。

    約莫一個時辰,趙弘還在心急火燎的催趕部隊行軍,忽而,只聽兩旁樹林驀然響起沖天鼓噪,一時間,喊殺遍天,無數漢軍士卒從林邊驀然殺出,黃巾大軍猝不及防,便被硬生生衝入中軍,前軍,後軍相隔甚遠,力量分散,竟被官兵截斷開去,首尾不得相顧,整個大軍當即胡亂開去。

    趙弘臉如死灰,不停吶喊,期望約束部屬,但如今陣勢混亂,人人自危,如何聽得到他軍令,士卒亂竄,早有人聽得張曼成在前方淯川口大敗,五萬人馬逃出者寥寥無幾,人心惶惶,再驟然受到官兵埋伏,戰意當即跌落谷底,自相亂竄者不計其數。

    一條長龍,前後兩軍相隔十數里遠,整個大軍因為急奔而走,每一個環節少了陣勢,無比脆弱,漢軍五千人馬凝為一團,可想而之,只一個衝鋒,便切斷了前後兩軍聯繫,分而襲之。而後軍得知前軍中伏,不辨數量,哪還有心上前再戰,平日裡缺少軍紀,訓練,便暴露無遺,人人自危,根本不知道官兵不過五千之術,撒腿便望宛城而走。

    趙弘一臉憤慨,無奈下,領了中軍殺出官兵重圍,疾走宛城,楊奉雖有心阻攔,但如今四下皆是混戰,黃巾雖亂,但人數依然不少,無奈下只能令徐晃盡起馬軍,追擊而去。

    那趙弘一路收攏殘部,卻不想飛馬而走,到得宛城,只見城池之上,一人沒有,黃巾旌旗全無,正待高聲叫開城門,驀然間,城樓之上,萬箭齊發,趙弘猝不及防,手臂中箭急退,看清楚時,那城樓上升起一桿大旗,上書,「江東孫堅」,為首一將大笑而出,高聲道,「兀那賊首,爾等城池早被我奪了,江東孫堅在此,何不早降!」

    趙弘一臉死灰,破口大罵,也不管有那能力與否,氣火攻心之下,正欲領剩餘殘兵強攻城池,卻見身後徐晃數百騎兵到來,大喝一聲,「徐晃在此!趙弘速速受死!」

    孫堅在城樓只觀徐晃威勢,不禁神色動容,大讚道,「好個威武不凡!來人!速速隨我引軍出城殺敗賊軍!」

    兩軍夾擊,趙弘大敗,萬餘殘軍潰逃者,投降者不計其數,趙弘更死於亂軍之中。是時,宛城攻陷,南陽一郡全數收復,剩餘黃巾不過數千之眾,皆推韓忠為帥,奔走汝南而去。

    漢靈帝光和七年,孫堅並楊奉部,誘趙弘之兵,伏而攻之,斬殺趙弘,三萬餘軍,大半伏誅,剩餘殘部推韓忠為帥,遠走汝南,而於此同時……

    衛寧受秦頡召喚,前去中軍大帳,只看他一臉陰霾,不禁心有所疑。

    秦頡見他到來,只將手中書絹遞出,衛寧看了一眼,不禁同樣臉色一沉,「盧植終於還是被罷免了!董卓果然接替了北方戰線……」

    「哼!如今南方一平,北方大軍無後顧之憂,便是如此,又有何懼哉!」衛寧這才想起張曼成十數萬人馬早被算計敗亡,心中稍安。

    「南陽漢軍還有一萬餘人,且等楊奉率軍北歸,張角滅亡之期不遠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