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漢末衛公子

第二卷 黃巾亂 第四百四十六章 一統河北,收納文武 文 / 夏門

    第四百四十六章一統河北,收納文武

    八月初,袁紹大敗,冀南之土盡數歸於河東。戰至此時此刻,除了宣告大捷而回安邑外,衛寧依舊沒有收兵而回的打算,並上徐榮四萬兵馬,盡起大軍十一萬北上繼續攻擊袁紹。

    大軍先部行至廣平為審配三萬兵馬所阻,而後又有青州呂曠,呂翔兄弟領兵兩萬北反相助,大將蔣義渠又從幽州領兵兩萬南下防禦,袁紹從朝歌起輸得一敗塗地,卻是勉強又有了一些底氣。

    集合起朝歌潰敗而回的兩萬殘兵敗將,袁紹以這最後九萬兵馬以趙國,廣宗,清河,高唐,平原為最後的防禦線,袁紹更親自領兵四萬於清河,垂死掙扎抵擋。

    只是,這底氣,幾乎就是他最後的本錢,幾乎抽乾了在各地所有的守備力量所組合而來,甚至根本無暇再顧忌蔓延開去的動亂,唯一的念頭就是用這九萬人逼迫衛寧退兵南返。

    兵敗如山倒,臨時瘋狂阻止起來的兵馬,又如何能擋得了河東現在勢如破竹的氣勢!

    當前部初受挫而微微停滯不前時,衛寧親自領後陣兵馬又到,集合了全軍十二萬戰後精銳,士氣如虹下,袁紹軍心驚膽顫。

    先有幾戰,袁紹軍皆戰敗而逃,河東斬敵殺將無數,便再只有龜縮城池不出。

    朝歌一戰,衛寧俘敵兵馬十萬,使臨陣組織起來,每每使兵馬在城外叫喊,勸降,挫敵軍心。冀州,幽州,自朝歌一戰開始半年的時間,幾乎已經被這場龐大的戰爭所拖垮了,不提麾下兵將毫無戰意,就是先前,袁紹強令征辟百姓從軍,收繳平民糧食便多積起民怨無數,如今,眼看著十萬降卒竟還在敵軍群中,生龍活虎,顧念河東富庶盛名,自衛寧領兵圍困清河後,幾乎每晚都有從城牆上偷偷溜下來投降的袁紹兵馬。

    看上去,袁紹似乎以趙國到平原的防線擋住了衛寧的進攻步伐,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到了九月初,卻讓袁紹憤怒不止的便是,光光投降,逃散的兵馬便已經達到了接近兩萬的數量,甚至還有小隊校尉整隊出降的事情發生。

    從朝歌的大敗開始,便已經宣告了袁紹徹底的輸了,袁紹的威望一降再降,根本就沒有當初獨霸兩州的威信了。而同時,衛寧先前從安邑求到的聖旨又送達清河城外。

    衛寧的老手段再次展開,使人當眾在城下高聲宣讀聖旨,一斥袁紹目無朝廷,圖謀叛亂,攻打王師,其心可誅,二罷袁紹官職,罪及祖先,打入亂黨,平滅三族,三昭麾下士兵將校,能擒袁紹者,以封侯相許,官升三級,最後許諾,罪只及袁氏一門,不累其麾下效力文武,若降,依舊善用。

    先將袁紹大司馬,幽州,冀州牧頭銜摘去,貶為庶人,又將袁紹打入叛國亂賊的行列,賜罪誅殺三族,而後又對袁紹大加緝賞,以高官厚祿為餌不禁提高自己兵馬持續不減的亢奮士氣,又挑撥對方兵馬的反抗意識,同時大赦之令更是讓人生不出抵擋河東兵馬的心情,十萬降軍如今就在河東軍營中,每日還能生龍活虎的在城下勸降,若跟著袁紹一路走到死,最後被擒拿,又會是什麼下場?

    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便利,又理直氣壯的為衛寧所用,尤其在對方敗像已成的時候,幾乎是最好使的底牌了。

    於是乎,整個河北陣營在衛寧許諾的這些威脅,利誘下,開始了蠢蠢欲動,甚至袁紹聞得衛寧使出的這樣一計,恨得牙癢癢卻又無可奈何。

    事已到了如今,河北和河東勢必只會有一個人徹底倒下,顯然,衛寧根本就沒有退兵的意思,假若袁紹取得了朝歌大勝,恐怕也絕對不會容忍衛寧繼續存在下去吧。

    失敗,痛恨,怒火,當初風姿綽爽的袁紹,彷彿已經徹底的頹廢了下去,除了每日裡尋美女陪酒作樂,彷彿對軍事上已經灰心喪氣,縱然聞得城外的搦戰,叫罵,勸降,也渾然不顧了。

    當然,在幾次大規模的逃兵出現後,從郡守府中,袁紹的第一次下令,便是,屠殺!

    不管是議論,還是猶豫,不管是怯戰,還是退縮,只要稍微有所端倪,便是屠刀舉起。

    袁紹已經徹底的瘋狂了,甚至將血淋淋的刀口讓清河籠罩在一股血色恐怖之下。但不得不說,袁紹的狠辣和瘋狂,效果到是出奇的好,那些心思在袁紹初次下令之後,很快便隱沒了下去,自然,也是歸於恐懼,只是越這樣壓抑,日後爆發的時候,將會更加猛烈。

    眼看清河暫時穩固,從城中探子回報的消息,衛寧自然知道袁紹的暴力手段,反而是更加開心了。彈簧越緊,反彈的將更加激烈,衛寧依舊每日做著必備的功課,勸降,搦戰,操練兵馬,便也任由著清河城中士卒在面對強敵壓境的神經緊繃時,還得提防袁紹瘋狂的屠戮。

    自然,衛寧也不會就這樣乾坐著等待袁紹一家子的首級自己送到手中,除了必要的圍困外,當初逢紀在鄴城舉城投降,衛寧顧念如今防守廣宗的審配和逢紀算是相識,曾經在袁紹帳下也是共同進退,便喚來逢紀,好言寬慰一番後,使他前往廣宗說項勸降審配投誠。

    卻不想,比起逢紀這個軟骨頭,審配的脾氣竟然出乎意料的剛硬,不禁當眾與逢紀徹底斷袍絕交,還大罵逢紀不忠不義,只讓逢紀灰頭土臉的跑回來稟報衛寧。

    事實上,衛寧心中其實對這樣的結果彷彿早料到了一般,審配雖然在謀略上比不到頂尖,但剛烈和忠誠到頗為讓人樂道,在這個時代,審配的表現或許會是任何一個君主都推崇的品行,但又不知該如何去品評對錯。

    衛寧彷彿能夠感覺到另外一個時空中,曹操對河北義士的感慨。袁紹帳下,田豐擅大略,沮授計謀中正,許攸詭計多端,審配善於防守,逢紀,郭圖也是機靈狡猾,每個人都有弱點,但每個人,都投身入爭鬥內耗之中。事實上,曹操麾下,所有謀臣同樣也各自有著弱點,但比起袁紹麾下來說,不管是否是有曹操強大的威信壓力,如荀攸,郭嘉,荀彧,程昱等人都懂得互相彌補不足,同心協力眾志成城。

    不過一想到袁紹的智囊團,看到逢紀,衛寧心中不免便有些感傷。徐榮攻破邯鄲,不僅僅生擒了袁紹的次子袁熙,更險險從牢獄中救出了田豐!

    昔日和田豐一敘,衛寧便有勸使田豐投奔河東,但田豐卻是瞧不起楊奉,認為楊奉難成大事,反而更屬意于歸鄉隱居,等候起事。

    衛寧當初沒有強求,只是日後也多以書信聯繫,等到袁紹崛起渤海後,田豐作信衛寧得了袁紹召喚正要投奔後,衛寧大驚便硬聲勸解,阻止他去袁紹處,又再勸他來河東。

    卻不想田豐的死脾氣本就倔強,認了的事情,便覺得不會回頭,反而認為衛寧為了楊奉招賢納士竟用詆毀他人的手段行事,反而惹田豐不快。衛寧別無他法,便與田豐賭博二事,一為袁紹日後微有實力必然不甘寂寞南下欲圖謀霸業,不顧民生,二為日後田豐必然不容於袁紹帳下,必為袁紹所囚禁。

    衛寧本是好意相勸,卻奈何田豐脾氣死拗,越發懷疑衛寧居心叵測,反有絕交之意。事實上,直到了袁紹起兵與河東大戰起,田豐方才想起這些往事,已是追悔晚矣。

    而有了當初的賭事,衛寧要的賭注自然便是田豐不能求死,若敗於河東則必降,當徐榮救下田豐後,很快便將田豐送往了衛寧處。

    事實上,田豐本來並沒有答應賭局的,但又對袁紹的忠心也淡了不少,衛寧勸解並沒有多少幾句話來,只讓人備好酒宴,彷彿許久不見的老友一般賞月談及往事回憶。

    「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為無智也!君先失其智,何不矯正往過?君愛民,志在保國泰民安,河東政論本合君意,何不用君之智,行君之所欲!」

    田豐本便對衛寧在河東實行的新政頗為讚歎,曾經袁紹盡起全力和河東相爭的時候,便有勸解效仿河東政令,而待河北休養生息,如今袁紹戰敗,手段凶狠更顯暴戾,又先有牢獄之災,袁紹的不顧舊情,不顧故往功勞,卻也讓田豐頗為心灰意冷,又經過衛寧的勸解,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田豐想起當初與衛寧相識之時,書信往來,多談天說地,甚至還冤枉了他,愧疚,心冷,抱負,終究,還是降了河東。

    終究田豐不願意在戰場上和袁紹兵戎相見,畢竟投降為恥,這已經是田豐最後的底線,加上河東如今的勝局已定,河北併入河東也不過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便求先行回返安邑。

    衛寧自然不願意讓田豐這個剛直的人為難,便使人一路護送田豐先行返回安邑而去。

    事實上,田豐的投降,不免又讓衛寧聯想到了另外一人,便是和田豐一黨的謀士沮授。

    沮授的才能自是不必多言,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每每獻策都切中了要害之處,袁紹如果善用,定然不會敗得那麼慘。衛寧自然對沮授也是頗為期待,既然袁紹不能好好運用這些人的才華,衛寧自然不會願意看到他們從此便脫離歷史的舞台。

    但……衛寧尋遍了全軍,甚至讓人四下搜捕,不禁沒有從袁紹軍中聞得有沮授的消息,而自己人,也不曾有逮住叫沮授的人物……

    一直等到九月圍困清河一個月之後,才有一隊兵馬返回,赫然拿住的竟然是沮授的首級……!

    怒,悔,惋惜?衛寧聞得這樣的噩耗,幾乎就氣得吐血倒地,自己尋遍全軍的賢才,竟然是以這樣的結局而告終。對於那一隊兵馬來說,衛寧真不知道該是怒還是該是罰。

    當初這支小隊搜索周邊,在大軍中卻是被衝散了,但回返的時候,赫然便逮住了逃竄的沮授,事實上,領隊的小校一眼便看出了沮授的官袍,自然知道他是個大人物,本便是生擒了下來要邀功請賞,奈何,那個時候,沮授竟然將自己名字隱瞞下來,他們並不知道這便是為衛寧搜尋全軍尋找的人物。匯合中軍處趕路的時候,沮授卻也是膽大包天,深夜裝睡之後,暗中將看守偷襲刺死,奪馬便想逃回河北。袍澤被殺,那支河東兵馬自然是怒火沖天,沿路追蹤的沮授,在他反抗下終究用箭射殺!

    除了惋惜,衛寧已經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了。在河東如今手頭頗為缺乏軍略人才的時候,不能得到沮授的投降,卻真是一個大損失。衛寧只能使人將沮授以厚禮相葬。

    事實上,衛寧也只能暗歎自己實在也是太過貪心,手中已有郭嘉,賈詡,劉曄,田豐等人了,竟還不滿足,或許,當每個人走到這個地步,總歸是不會滿足下去的吧。

    朝歌一戰,對於河東來說,收穫實在是太多了。不單單徹底將袁紹擊敗,同時還擒拿了不少良將賢才,土地的大豐收自是不必多說,單單北方一統之下,整合了冀州,幽州,甚至還未開始攻略的青州,河東的版圖將一度擴展到了七個州郡。

    大漢十三州,河東已基本上得了一半之多,若能夠以兩三年作為休整整頓,日後的河東將成為一頭兇猛無比的獅子。

    九月中,袁紹的防線終於還是抵擋不了了。

    首先告破的便是高唐,以黃忠為主將的兩萬兵馬,並不如衛寧在清河的圍而不攻,反而凶狠無比,高唐守軍呂曠抵擋不住,又有了衛寧先前聖旨昭告四方,終於率先投降了衛寧。而呂曠投降之後,黃忠以其為說客,連夜北上平原,呂曠兄弟呂翔也宣告投誠。

    自此,高唐一破,黃河下游又歸於河東之手,平原的陷落,同樣預告著清河的東面將再無屏障可防。

    而就在這個時候,倒有了一個讓袁紹局勢更加危險的消息便是遼東公孫度,起兵三萬,同時徵調降服在他麾下的高句麗兵馬兩萬,出柳城,奪平岡,欲趁袁紹衰敗不堪,圖謀幽州!

    前面有衛寧的十二萬大軍,後面又有五萬外寇,這無疑對於袁紹來說,便是雪上加霜,公孫度的到來,幽州最後的根本地便將失去。

    倒是衛寧的態度頗為使人意外,對於公孫度竟然動用外族來犯漢人土地,衛寧渾然不顧當初公孫度斬袁紹使者賣好的友誼,不禁當即以朝廷的命令傳書呵斥公孫度必須立刻讓高句麗退出漢土,更明言威脅之意。

    公孫度本來是打著幫助朝廷討伐逆賊的口號,衛寧的斥責到讓他一陣發愣,專而是勃然大怒,不禁沒有絲毫退兵的意思,反而催促兵馬強攻長城以北大量土地更盛。

    一時間冀州東北,長城之外,到處便是慘絕人寰的場面。公孫度本身殘暴,而高句麗更是一群野蠻的獸族,大軍所過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如今袁紹還未攻破,面對公孫度如此殘暴的做法,衛寧雖然怒不可揭,但卻只能咬牙切齒,發誓等平滅袁紹之後,必然要讓公孫度追悔莫及。

    而便在這個時候,衛寧不由自主的便想到了當初來進諫他的遼西烏桓使者難樓。事實上,對於烏桓人,衛寧同樣沒有多少好感,當初袁紹將其收留,最後還不是倒戈一把,或許服從強者是他們的天性,但欺負弱者他們同樣也會不遺餘力。

    難樓的進諫第一個便是提出烏桓人願意幫助衛寧攻打幽州,甚至南下助拳,衛寧自然知道他們不過只是為了名正言順的擄掠一番,自然嚴詞拒絕,幾番冷淡回應之後,難樓也不敢違逆衛寧的意思,而遠在上谷的塌頓沒有衛寧的允許自然也不敢擅自出兵南下。

    但衛寧也知道,如今和袁紹大戰的時候,勢必也不能將烏桓人逼迫得太急,既然他們懼怕河東的強大和昔日建立下來的威望,衛寧便索性磨起烏桓人的性子,除了派遣使者,強令烏桓人不得入長城以南外,便只讓難樓隨軍徘徊。當然,衛寧也並沒有徹底斷絕烏桓人的希望,生怕逼迫急了,讓塌頓抱著劫掠一番的心思便遷徙部落遠遁,衛寧只模稜兩可的應對。難樓沒有得到衛寧的允諾,也不願意就這樣灰溜溜的北返,索性便也就留在了朝歌城中等候衛寧徹底擊敗袁紹的消息。

    而這個時候,公孫度聯合高句麗南下侵入漢人土地而至衛寧怒火大盛,又鞭長莫及難以出兵攻打,不由自主的便聯想到了遼西烏桓人。

    以夷制夷是衛寧最喜歡的手段,不管北方這些馬背民族怎麼鬧,只要不牽扯到邊疆漢民,他們自相殘殺得越激烈,衛寧便是越興奮不已。當然,衛寧也是知道,烏桓人能夠這麼恭順,恐怕也是察覺到了自己留藏在河套一帶的那五萬漢人騎兵這張底牌吧。沒想到,當初以為烏桓人會捲入戰場,而做好打算用這張底牌來制衡他們,卻反而因為烏桓人的察覺和背信棄義而不能動用,自然衛寧也不願意將這張底牌徹底曝光了。

    既然烏桓人想要討好他河東,衛寧便索性讓人將難樓帶來,他們遼西烏桓人既然想要參戰,衛寧便直言不諱的道明,讓他們烏桓人即刻東進抵擋公孫度以及高句麗的兵馬。

    不求他們烏桓人能夠將對方擊敗,但只要能夠將對方拖住,一直到衛寧結束和袁紹最後的爭端便可。

    難樓雖然腦袋憨直豪爽,但與他同行的烏桓大人蘇僕延自然清楚如今袁紹不過苟延殘喘,若不是衛寧不願意傷亡太多,發動全軍強攻,袁紹早被擒下了。蘇僕延在盤桓衛寧軍中時日頗久,河東軍力的強大自是讓他驚顫不已,雖然還是認為漢人的戰鬥力對於他們來去如風的草原騎兵來說並沒有足夠的威脅力,但從塌頓的口中也是知道衛寧手中還有河套五萬漢人騎兵的內幕,一但那五萬人糾纏住,再以漢人步卒圍上來,烏桓人也是萬萬抵擋不了的,更何況,如今烏桓人放牧的上谷,本身便是屬於漢人的土地呢!

    衛寧付出的籌碼和誘餌,雖然沒有明言使他們能夠在哪塊地方放牧,但卻用另外一個形式許諾他們日後公孫度一方,甚至高句麗,如果烏桓人願意,他河東,將全力支持他們奪得高句麗的地盤!

    比起在漢人的牆角下戰戰兢兢,其實遠走他鄉去和高句麗爭奪,恐怕也並非不是一條出路,而在衛寧的許諾之下,即便遼西烏桓人本身的實力或許並不及高句麗,但若得了漢人的資助,勝算便將大增了!

    難樓和蘇僕延得了衛寧的承諾後,當即便星夜北上上谷向塌頓請命起來了,雖然可能會損失不少族中男人,使得才恢復了小半元氣的遼西烏桓又將受創,但臣服強者,歷來都是草原民族的心性,更別提衛寧的要求又不是擊敗敵人,不過只是拖延而已。

    送走了難樓和蘇僕延,公孫度和高句麗的挑釁顯然讓衛寧已經無法再忍耐下去了。清河城一直搖搖欲墜,卻又將墜不墜,衛寧已經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再去拖延下去。

    九月下,衛寧令黃忠從平原出兵繼續北上攻略南皮,德州,渤海,河間,直切入幽州,而後強令徐榮盡快攻破廣宗,令太史慈加速攻打趙國,自整頓五萬兵馬便在清河排兵列陣,也做好了強攻清河的打算。

    顯然,一個月來衛寧的圍而不攻,使得清河城中的守軍也有了僥倖的心思,加上袁紹的血腥鎮壓,漸漸的逃卒也少了許多。

    而現在,當衛寧集合全軍,擂動戰鼓,吹響號角的時候,清河城上的守軍,終於又開始恐慌了起來。

    第一日,在督戰隊後面的血腥鋼刀威脅下,河北兵勉強將衛寧的兵馬所擊退,但就是這一日,河東軍的凶悍,再度帶給了袁紹軍噩夢般的感覺。

    聯想到當初的勸降,聖旨的下達,以及袁紹自己不理政事軍情,沉迷酒色荒唐度日,又以血腥暴烈手段鎮壓軍心,當初被強自壓下去的不滿和懼怕,終於開始反彈,甚至越演越烈。

    當衛寧下令總攻城池之後的第三日,終於有大股守軍再也忍受不了,大開城門,放河東兵入了清河城池。清河守將汪昭率先投敵反叛,率軍圍攻郡守府,河北大將蔣義渠收攏本部人馬奮死殺退汪昭圍攻,但亂軍之中,眾人分散,袁紹三子袁尚逃跑不急,為汪昭所擒,袁紹如此便已失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落於河東軍中,唯有攜帶長子袁譚倉惶北逃。

    一個多月來意志消沉,更荒唐借酒色消愁度日,袁紹本經過一場大變而精神頹廢,身體日漸掏空,清河既失,連日奔波下,竟是一病不起,即進逃回信都,收攏殘兵敗將不過一萬多人固守。

    清河一破,袁紹敗北,投降者兩萬,斬首卻不過三千來枚而已,可知袁紹如今既不得民心,亦不得軍心了。

    同時,收到了衛寧強令後,徐榮,太史慈,先後不計傷亡強攻廣宗,趙國,審配之侄審榮獻廣宗城門,審配見大勢以去,自刎城牆之上,跌身而下。

    至此,袁紹最後的救命稻草便已經被河東軍徹底摧毀,再無屏障。

    黃忠自收到衛寧軍令之後,連夜北上,所過之處,各地守軍皆望風而降,一日連奪七城。

    如今袁紹唯有保留信都一城,與其餘地方皆失去聯繫,或被黃忠繞道後方切斷,或是對河東望風而降,冀州以北,幽州以南以驚人的速度開始投降在衛寧的麾下,甚至河東兵馬都還沒有抵達,便有人開始派遣使者前來求情衛寧收下印綬。

    清河既破,衛寧揮軍繼續北進,乘勢追擊,除了令太史慈破趙國之後,繼續北上收取石邑,常山,中山國等冀州以西州郡外,便只令徐榮一同匯合衛寧親自率領的中軍五萬人,直取信都。

    袁紹只餘下長子袁譚逃回信都之後,一病不起,病情竟是斗轉之下,幾乎已經行將就木的感覺,城中政事軍情皆賦予袁譚處置。但如今信都不過只有區區一萬殘兵敗將,面對合兵徐榮後的河東七萬大軍,又哪有什麼可以抵擋的資本,唯一值得慶幸的便是,這一萬兵馬雖然數敗而戰力衰竭,但軍中大小諸將大多都是死忠於袁氏。

    衛寧聞得袁紹病重,已經行將就木,又有劉曄獻策,衛寧聽計,使兵馬圍困信都後,放袁紹最疼愛的三子袁尚回返信都,而後便偃旗息鼓。

    袁紹聞得袁紹返回,倒也是彷彿迴光返照一般,臉色也好了許多,但根本沒有讓他高興多久,赫然便聽得城外叫罵搦戰,更有衛寧親自相邀要請袁紹一見,等他出城牆看時,自己次子袁熙赫然全身以繩索捆縛,跪向信都城牆,不等袁紹大怒呵斥,河東軍中軍令一下,赫然當著袁紹的面上,直將袁熙斬首!

    本來因為袁尚回歸而勉強有所好轉的袁紹,此刻親眼見自己次子被斬,心口怒血上湧,加上身體本便虛弱不堪,赫然便當場噴血氣斃!甚至連最後的遺囑都不曾立下……

    不管是袁熙被當眾侮辱斬首,還是袁紹當場死亡,袁譚和袁尚都是措手不及,城牆上眾將校一陣慌亂,將袁紹屍身搶回,而便在這個時候,沒有統一的法令,主公身死之時,衛寧已經下達了總攻!

    信都混亂一片,兵找不著將,將找不著兵,而袁紹之死倉促,衛寧放回袁尚,使得袁譚一系的將領和袁尚一系的將領霎時便各聽各方的,根本就達不到有效的統一。

    一萬人,面對數萬滔滔而來的強烈攻擊,幾乎沒花多少時間,便徹底將城池攻破。袁尚部將馬延,張愷打開城門投降,袁譚,袁尚以及蔣義渠等人全數被河東軍所拿下!

    而值得諷刺的是,這個時候,袁紹剛剛死去的屍體,被河東軍所拿下時,竟還沒有完全冷卻……

    等大軍入城,信都已經基本受到控制,雖然袁紹是被衛寧用劉曄之計所氣死,心中不免總是有些感觸。殺其子而氣死其父,手段卻委實有些卑鄙,衛寧自然知道,恐怕日後的史筆少不得一陣討伐了吧。

    終究衛寧還是以三公之禮,厚葬袁紹,算是聊以填補自己的愧疚。

    袁紹既死,袁譚,袁尚皆為河東所擒拿,袁氏一族,唯有袁紹之侄高幹早前見機不對逃回幽州。但幽州如今空虛無比,幾乎已經可以算作是河東的土地了。

    從二月中開始,袁紹策反呂布反攻鄴城,一直到如今十月底,整整大半年的時間,河北和河東之戰,終於算是落下了帷幕,河東的付出固然不小,戰死受傷者也有五六萬人,更別提支持十多萬大軍大半年的糧草用度,但獲得的利益顯然也是龐大無比的。

    冀州雖然被袁紹弄得狼藉一片,不過本身的根基還在,衛寧收押下來河北降卒十數萬人盡皆釋放回歸鄉里。又徵集河東,并州,雍州等地糧秣,發動商賈買賣,調度一部分到冀州加上正值秋收還能得到少部分,勉強還能撐過冬天直到春耕時候。

    衛寧並沒有如同袁紹一般,用傷及根本的方法來和河東搏命,四州本土秋收得來的糧食,顯然還夠河東使用,只是如今才經過一場大戰,無論如何,也是無法再興戰事了。

    而冀州和幽州,要重新恢復民生,沒有一兩年的時間,根本就沒有起效,所以,衛寧已經下定了決心恐怕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河東將沒有戰事開端了。

    等冀州諸事情了結,收入河東治下,衛寧入城後,宣令處死袁譚,袁尚。

    當袁譚,袁尚被斬,有人一身素服前來哭喪,乃是青州別駕王修,又有辛毗以及當初出使孫堅處趕回的辛評相攜而來弔喪,乃帶三人為上賓,各領州郡政事。

    而後衛寧勸降袁氏所擒部將,有蔣義渠,焦觸,張南,尹楷,馮禮等將願降,衛寧皆以將軍任之,文士中,又有郭圖,許攸先後歸降河東。

    同時,衛寧又遍告州郡,徵集冀州埋沒賢良,有人推舉崔琰,衛寧請人相邀,以禮相待,相談下,卻識對方頗有見解,便以別駕從事任之。

    如今衛寧還身在冀州,當初朝歌之戰時所擒拿下來的戰將,多還囚於朝歌城中,其中也有衛寧最想得到的三人,包括張郃,高順,張遼。

    呂布昔日孤身匹馬敗走而逃,留下麾下部將幾乎都被河東軍或斬殺,或被生擒,更連帶著妻兒老小,在逢紀獻出鄴城後,也被河東軍所拿下。

    貂蟬之名,不管是這個時代,還是日後一千多年的沉澱,都永遠掩蓋不了這樣一個代表絕代美麗的名字。衛寧倒也沒有多少色念,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以他那身體,也不可能還有更多的想法,事實上,有了蔡琰和柳媛,衛寧便已經很滿足了……何況呂布還沒死呢……(表罵我,主角是虛的,==!)

    衛寧倒有些想迫不及待返回鄴城和朝歌,但如今幽州還未平定,而公孫度和高句麗也猖狂無比還未退兵。

    許攸自投降以後,便多有心思想要在衛寧面前表現搶功一番,便建議讓袁紹原降將北上征討幽州,一面寬慰幽州眾州郡之心,二也表露衛寧對降將沒有忌憚猜忌之心。

    衛寧聞言,便使張南,焦觸,馬延,張愷,尹楷,蔣義渠等將領河東兵三萬北上征討幽州。

    大軍所過,幽州刺史王琰驅率眾郡郡守而降河東,至於此,除了幽州東北還在受公孫度和高句麗攻略外,冀州,幽州已經全數容納於河東體繫了。

    而遼西烏桓,以遼西冠頭,本便是當初放牧於遼西郡附近,昔日公孫瓚深惡烏桓人,數度攻打,使得丘力居不得已西遷至并州,而被衛寧所殺。塌頓等人推舉幼單于樓班,自領大王事,卻終究依附在袁紹麾下,而暫時盤桓上谷,實際上,卻一直沒有放棄重新回歸遼西的打算。

    衛寧對於遼西烏桓人的許諾,實際上,不僅僅是對他們未來有個強大的靠山和支持,同時,衛寧也相當於許諾了給他們回歸遼西的許可。

    塌頓得到難樓和蘇僕延回報的衛寧的話,幾乎沒有考慮多久,便大喜過望舉全族之力東進。遼西雖然在長城之內,但也是毗鄰,公孫度和高句麗如今還在長城之外肆虐,烏桓人大可借助長城的便利而抵擋。而上谷雖然比起遼西長不了多少,但鮮卑人在草原上大戰,隨時都有可能波及到他們烏桓人的身上,塌頓自然也不願意久留在上谷了。

    倒是出乎塌頓的預料,當初以為能夠保留在上谷放牧的權利而不用北遷去踏入鮮卑人戰爭泥潭便已經是喜出望外了,如今更得到能夠返回遼西的可能,塌頓也是分外賣力了。

    集合了整個部落三萬烏桓勇士,塌頓親自領兵,以難樓為副將跟隨,幾乎是馬不停蹄便向白檀,平岡撲去。

    面對突然殺奔而來,凶神惡煞的烏桓人,公孫度和高句麗幾乎都還沒有明白過來,為什麼這個日漸衰敗的小部落竟然敢對他們發動攻擊,便被烏桓人打了個措手不及傷亡慘重。

    比起公孫度和高句麗的五萬大軍,烏桓人並沒有拚死的心,但一場廝殺下來,卻也讓公孫度和高句麗聯軍吃了不少苦頭。比起馬上騎射之數,烏桓人卻也絲毫不若於鮮卑等族,比起高句麗還要勝出幾分,戰局卻立刻拖延住了。

    等到公孫度和高句麗得知南面袁紹已死,冀州,幽州幾乎全部降服,公孫度和高句麗聯軍卻也還沒有攻破長城,殺到右北平去。

    顯然,衛寧已經沒有了束縛,面對十數萬的大軍,公孫度就算再狂妄無比,也不覺得自己能夠戰勝對手,更別提如今還有一群不知道吃錯了什麼樣的烏桓人在發瘋,公孫度和高句麗無奈,只能在幽州東北白檀,平岡等地劫掠一番,匆匆返回了昌黎。

    等衛寧命趙雲輕騎兩萬兵馬往東北而去的時候,除了烏桓人還留在此處,公孫度等人的兵馬便早已經不知所蹤了。

    從長城以外起,大軍追擊所過之處,儘是一片狼藉,不少村落城鎮,不單單被劫掠乾淨,更是連帶著一把火燒做焦土,無數發臭的屍體隨處可見,不少漢人女子的身體赤裸而血腥,各種屍體的死法殘暴而讓人心寒,公孫度和高句麗犯下的惡行,即便是這些久經沙場的河東精兵們,都有股發自內心的恐懼。

    禽獸!

    趙雲本身便是出身幽州,常山人,雖然自從投奔了衛寧以後,他也將自己當做了半個河東人,但骨髓裡自然也有邊疆男人該有的血性以及對蠻族的痛恨,也正是如此,當初趙雲也不回千里迢迢來投奔衛寧從軍殺鮮卑了。

    而最讓趙雲接受不了的便是,夥同蠻夷南下的,竟然還是公孫度這個留著漢人血液的禽獸!

    當夜,趙雲領著一萬輕騎,彷彿發了瘋一般,尾隨著公孫度逃竄而走的身影,日行百里,直追上公孫度和高句麗後軍,沒有休息,沒有搦戰,大軍直接揮軍而上。根本就不知道趙雲這支騎兵怎麼會追擊得如此之快,而且為何會如此凶狠,但當河東旗幟高高揚起的時候,無論是公孫度還是高句麗軍都嚇得臉色如土,以趙雲如今的行軍速度來看,竟然還能保持強悍無比的戰力,兩軍都以為衛寧赫然已經領軍尾隨殺到了,紛紛不要命的向昌黎逃去。

    而趙雲一場發洩般的廝殺,直將麾下一萬兵馬人人殺得衣甲通紅,渾身染血,斬首何止萬人,救下被擄走的漢人,也不知有多少,最終還是因為馬力不濟而退兵返回。

    公孫度和高句麗聯軍最後得知趙雲竟然不過只是區區萬人千里奔襲而來,反而殺了他們一萬多兵馬,悔恨交加,卻也將白馬趙雲之名深深印刻在了心底。

    等到衛寧收到趙雲的軍情後,深知如今大軍已經疲憊不堪,再難經過一場遠征之後,也唯有按捺下心中的怒火,召回了趙雲,只是,日後公孫度和高句麗兩方勢力,必定是逃不出衛寧的復仇怒火的。

    十一月中下,當衛寧平定了幽州和冀州,安頓主持好了各部政務軍機後,也便準備領兵南下,除了留下必要的兵馬鎮守兩州外,便讓黃忠集合還有體力戰力的三萬兵馬即刻南下,出樂陵過樂安,準備緩緩接受袁紹還留下在青州的權利空白。

    而這個時候,來自中原的消息也送回了衛寧的手中。

    衛寧大驚失色,信報中只道曹操攻破了徐州彭城,盡屠陶謙一門,包括徐州中小士族幾十戶口,完全佔據了徐州本土,而後以曹洪,夏侯惇,許褚兵分三路,北上攻取琅琊,平昌,陽都三郡,並一刻不停,開始收攏青州東部土地,甚至隱隱有向西進軍的形勢。

    河北和河東一戰,袁紹先前只是孤注一擲動用幽州和冀州的根本,防守在青州的軍事力量並沒有動用多少。但自從朝歌一敗,呂曠,呂翔率軍回防,青州的軍力便已經微弱不算,而袁紹勢力已經徹底滅亡,如今的青州可以說便是一塊無主之地,彷彿大開房門的肥美鮮肉,不管是誰,都可以不用吹灰之力便能吃下。

    和青州交壤的唯有冀州,兗州,徐州,也自然只能是衛寧和曹操有幾乎去啃下這塊鮮美大餐。

    衛寧卻是沒想到曹操的反應竟然如此之快,也沒想到,他才和袁紹決出勝負,曹操便將以前攻打了數個多月的彭城一口吃下,雖然早就推斷曹操留下彭城不過是為了借口跳出河北和河東泥潭,但在此時此刻,曹操陡然跳出來搶奪美食卻也讓衛寧覺得頗為不爽。

    曹操的眼光確是毒辣,衛寧固然沒用損及河東四州根本,但用十萬兵馬征戰也顯然到達了極限,而袁紹弄得冀州和幽州一片糜爛,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整頓。曹操先前花費了數個月的時間消化掉徐州,顯然在虎口搶食的時候,更顯得凶狠。

    假若吞併了青州東部,坐擁兗州,徐州的曹操,顯然比起和河東大戰時候的袁紹來說,也不遑多讓了……而河東必定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恢復幽州和冀州的民生,耽誤的時間同樣也給足了曹操發展的空隙,曹操藉著在徐州拖延的時間來看,那數個月,表面上還在攻打彭城,實際上,他並不參與河東和河北之戰,沒有陷入泥沼中,早便已經偃旗息鼓安心發展起來。

    如今河東已經不可能再掀起一場大戰,衛寧只能當即下令,讓黃忠盡可能的加快行軍速度,在曹操奪取青州東部之前,將青州以西徹底拿下!

    而與此同時,衛寧也任命還防守黎陽的劉備為泰安太守,再借兵給他五千,直接出兵青州以南,泰山附近,任由他去爭奪城池!顯然,衛寧又將劉備一腳給踢出去當吸引火力的靶子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