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漢末衛公子

第二卷 黃巾亂 第四百七十六章 爾虞?我詐! 文 / 夏門

    第四百七十六章爾虞?我詐!

    在這半年時間裡,比起兗州局勢來說,青州的曹操勢力和衛寧勢力倒並不顯得有多麼緊張,黃忠統領的青州軍,在他的多年的訓練下,已經頗有了起色,但畢竟不比河東其餘地方的正規軍那般,名聲不大。

    除了按照慣例兩面設防關卡,嚴禁兩方治下百姓商人私自流通,互相搞搞偵查,反偵察,間諜,反間諜外,便是風平浪靜,相比較起南面太史慈,徐榮兩軍在陽翟和官渡兩個地方和曹操,孫堅軍時不時發生的摩擦,火藥味卻是暗淡太多。

    顯然,曹操和孫堅也不認為青州將會是決戰的地點,這一路的對峙,只是為了互相牽制罷了。真正的攻擊重心,必然是要看官渡,中牟,陽翟這三點兩線,又或者是濮陽張遼和東郡夏侯兄弟這一處戰場上。

    但曹操和孫堅都更加傾向於將重心放在官渡這條戰線上,畢竟在這條戰線的背後,都是兩家人最重要的根基。要嘛,是三河騎士踏破兗州,衝破他曹操的老巢陳留,要嘛,是他孫曹聯軍攻破河東的戰線,北渡黃河,逼進安邑。

    在看清楚了青州的局勢之後,曹操便將與黃忠對峙的於禁調回了兗州,而當曹操和孫堅密謀過後,於禁便成為了曹操西征軍的統帥,而代表孫堅出戰的,則是江東老將韓當。

    這支兵馬星夜得令便大張旗鼓出城南下,繞過南頓,蔡線,西進到葉城,而後突破了魯陽直接向宛城逼近。

    而事實上,這支兵馬遠沒有他人想像中的那般壯大,在行軍中,還是前進中,這支兵馬除了外圍的三千人是正規的精銳外,內裡的其餘兵馬,卻都只是一批老弱病殘罷了。

    他們對外稱呼這支兵馬為三萬人,但實際上,兩家各出兵七千人,也只合共一萬五千人罷了。

    以一萬五千人,而其中只有三千人有戰鬥力,別說去增援漢中,和趙雲的七萬河東軍作戰,就算是渡過荊北,都顯得有些困難,劉表軍戰力不強,還未恢復元氣暫且不提,但是宛城的張濟,手中控制的可是當初涼州軍系分裂出來的部隊,經過兩年的操練加上河東的供給,實力不容小覷。

    但是,正如同曹操和孫堅所料到的一般,也是衛寧所預料中的一樣,天下諸侯各懷鬼胎,就算是明裡上作為衛寧鷹犬的劉表,也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就牽扯進河東和孫曹之間的戰爭中。於禁和韓當的兵馬很輕易的就攻入了荊州北方的州郡各縣,而在宛城中的張濟也悄然向北方撤離。

    荊北的空洞,是曹操早就預料中的,事實上,衛寧也沒有將希望放在劉表的身上,而衛寧除了命令張濟放棄宛城保存實力而暫時後撤外,衛寧並沒有知會劉表如何去行動,劉表也樂意看著河東和孫曹之間的互相廝殺。也正是如此,衛寧也希望看到孫曹聯軍的順暢,而以此更加迅即的向著漢中靠近。

    劉表作為一個旁觀者,在勝利的天平傾斜時,再做出合乎自己利益的選擇才是最好。

    何況當初劉表北征袁術,被孫堅擺了一道,陷入汝南惡患難以脫身,傷亡慘重,若不是衛寧讓宛城張濟相助了那麼一下,恐怕荊州元氣沒有個十數年是不可能恢復的了的,而那個時候荊州也早被野心勃勃的孫堅和曹操給瓜分掉了。

    而在半年前起,劉表就已經暗自約束了荊州兵馬,盡量的收攏兵馬向南面轉移,放棄了荊北的大量土地,集中精力開發荊南。一來是為了盡快的恢復當初豫州之戰的創傷,二來,曹操和孫堅聯合一處,自己依附河東,那麼顯然會招到這兩個人的敵意,既可示敵以弱,又能更加凝練實力以求自保,劉表這樣的選擇對於兩方來說都好,而衛寧也沒有理由去責怪他,畢竟河東又沒有指示他做什麼,就算有什麼指示,他也可以用各種理由去推搪。

    事實上,曹操自信滿滿已經看破衛寧的詭計。很簡單,河東是完全有能力攻破漢中,在七萬兵馬,充足的後勤,以及大後方衛寧毫無保留的支持下,漢中不可能還能夠守住那麼久,更別提兩軍幾乎就沒有真正的正面交鋒過。而比起河東軍一直以來最擅長的奇襲,幾乎就沒有發生過一次,這簡直就是不合乎常理的。

    而不單單如此,荊州以北的空虛,張濟的主動後撤,都應證了曹操的猜測。河東是有意要讓他分散實力,分兵投入漢中。曹操毫不懷疑,只要於禁和韓當的那三萬兵馬出現在漢中的那一刻,恐怕也是漢中被河東軍包圍,甚至有可能出現在漢中城牆上的都已經可能是河東的人馬了。

    曹操既然看破了衛寧的計劃,而他卻反而毫不在意的順著對手的想法跳進了這個圈子,為的,也正是他同樣龐大的一道佈局。

    隨著這半年來的對峙,他所思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當然也有了應對日後發生的事情的想法,與孫堅的共同謀劃,已經有了初步建立一個大戰略的基礎,而當付出這些東西到實踐上的時候,一些必要的犧牲是在所難免的。

    於禁和韓當的那支部隊當然並談不上是用來犧牲的,但也可以說是為了投石問路的石子,試探一下,結果是否是應正了曹操的預想,而結果卻的確如同曹操猜測一般,也順其自然的成為了麻痺掉對手的棋子而已,也推動了曹操後續計劃的進行。

    當於禁和韓當西進的同時,又有一支兵馬悄然的順著於禁和韓當所走過的原路也悄悄的跟隨了上去。而這只兵馬完全不同於前面那支孱弱的部隊,這支兵馬合共了三萬人,由曹操最心愛的武將猛將許褚和族弟曹洪為主帥出兵一萬五,孫堅方面同樣也出兵了一萬五,交給自己的長子孫策統御,隨行者包括了周瑜,黃蓋,周泰三人。

    這三萬人,可是真正千挑萬選的精銳了,在於禁和韓當在前面開道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已經試探了前面的道路的穩妥和後勤的保障工作,前面於禁和韓當掃開的障礙,很快便被整合成為了一條完整的補給線,而可以一直延伸到宛城郡的方向。隨後,配合這支部隊行軍的,還有江東的水軍對於荊州劉表的牽制,足夠讓實力本就大損的劉表無暇去顧及北方發生的事。

    集合了孫曹兩家兵馬的精銳,自然不可能是為了去救援一個遠在天邊而隨時都可能會被覆滅的張魯,而他們的真正核心目標,卻是遠在三餚關中的弘農郡,河東弘農楊氏的真正根基所在!

    曹操常年作戰,中規中矩,步步為營,性格多疑,也使得他大半生用兵都是以強力壓倒對手。但並不代表曹操不會使用奇兵,事實上,在他前半生還處於弱小情勢的時候,反而他最擅長的是奇襲對手,甚至可能孤注一擲的對敵人的後方發起衝擊,官渡之戰的勝利,就奠定了他成為天下雄主的崛起。

    而這個歷史又異常巧合,和曹操對峙的河東軍強大無比,即便是聯合了孫堅,曹操也並無必勝的把握,而選擇兩軍對峙的地點,除去了陽翟和中牟,大部分的壓力中心,實際上又同樣是放在了官渡。可以說,這又是一場官渡之戰也不為過,只是其中的主角換了兩個人,而對等的實力又比起另外個時空的官渡之戰更加龐大了許多。

    曹操和孫堅這一次,再一次選擇了出奇制勝。

    他們看破了衛寧誘敵分兵的詭計,反而利用了對方的佈局,將自己的謀劃不著痕跡的代入了裡面,讓整個事情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最後得到的結果卻是向著他們偏移。

    是的,攻略弘農。

    這是曹操和孫堅核心計劃的重心,也是挑起河東內亂的誘因。弘農楊氏作為牽頭人,事實上,在四年前起,就已經隱隱和曹操發展開了暗地裡的聯繫,事實上,當年衛寧和袁紹的朝歌之戰,楊彪便如同裴潛一般暗中送給一道相邀起兵的信函,而這親筆書信,至今還放在曹操的書房中收藏。

    四年的合作,曹操得到了許多來自河東的信息,而且配合上自己放在河東細作回報對比,楊彪的投誠顯然是值得信賴的,也是曹操如今的動力所在。

    甚至曹操看破衛寧引用他們發兵漢中,然後合圍吃掉這支兵馬的詭計,也是多虧了楊彪的暗中送信,讓他從河東的一些兵馬調度,物資配給,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由此,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將這場大事幹得轟轟烈烈?

    作為楊氏四世三公的久遠發源地,弘農可以說就是楊氏的天下,即便董卓暴亂發生,楊氏在弘農的影響力也從沒有減弱多少,只是後來楊奉的崛起以及董卓的殘暴,使得楊氏將注意力放在安邑的經營。

    可當衛寧取代楊奉的地位時,顯然安邑也不再適合楊氏的發展,以楊彪牽頭,將家族的根基又再次遷徙回了弘農。

    而這一次,曹操和孫堅的聯軍,在於禁和韓當在前頭吸引了所有注意力,當引出了衛寧在漢中的佈局之後,那麼曹洪和孫策這支精兵,將會在弘農楊氏的內應下,迅速的搶佔住這塊地方,並且可以直接襲擊到徐榮的後背,配合官渡大戰,將一舉將徐榮,太史慈,徹底擊垮!

    而取得弘農的意義,同樣也使得孫曹聯軍的兵鋒避開了虎牢關,避開了箕關,和安邑只是一水相隔!

    若再加上……安邑內亂一起……勝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