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血色蜀山

大道小說網 第五十八卷 懷壁之罪 第五百七十四章 求道之難 文 / 醒獅沖天吼

.    嫦和甘碧梧定睛一看,見女童元皓每指一處,必有飛散,同時天空便有大小靈旗隱現,一眼看去,原來由湖岸起直達對崖,湖水上空竟埋伏得有道家極厲害的禁制『十二都天神煞』,兩女都不禁越好奇起來,這個禁制『十二都天神煞』對她們地仙來說也是個厲害禁制。

    雖然兩人佈置不怎麼高明,可是卻沒錯誤,似乎是照貓化虎一樣,給人死板的感覺,許多地方其實應該根據環境變通的,可是這裡卻沒有,兩女看這兩個童子年紀不大,隱居在這類邊山荒僻之區,有誰向他們尋仇?何用如此嚴密防備?

    尤其奇怪的是他們所學頗雜,既精通旁門法術,又習有玄門正宗降魔,並還是最高的法術,心中好生不解,一會將湖過完,到了對崖,那座虹橋隨過隨收,四人登岸,也已收完,那白綾投入女童衣袖之中,兩童似乎也知道甘、丁二人看出了許多東西,略顯羞澀地笑了笑。

    等到了崖上後,兩個童子重又禹步行法,同向來路比劃,釋放手訣,忽然雲光雜沓,佈滿湖面,甚麼也看不見,二童再舉手一揖,數十面靈旗在雲影煙光中閃了兩閃,一齊隱去,全境忽又出現,二童行法停當,重又揖客前行,穿過松林,到了盡頭崖洞。

    引了兩人,由一極高大平壑的石門走進,這洞府又高又大,共分前後三層,約有十餘間大小石室,到處通明雪亮,所有牆壁門戶竟和新建立的凝碧五府相似,無一不是平整圓滑,嚴絲合縫,便是人工雕琢,也無如此整齊修潔,一看就是法術凝練的,與尋常所見山洞,大不相同。

    兩女估量這崖原是片整崖,通體實質,由內洞到外面石坪俱由主人用法力驅遣六丁,就崖腰先挖出一片廣坪,再就盡頭處開一石門,往內挖進,把一座實質的石崖,硬雕琢出這麼廣大宏敞的一座仙府,法力固非尋常,心思尤為靈巧細密,看手法正是修煉最擅長用地開闢普通洞府的方法。

    二童將她們引進內層左邊的丹室以內,室中陳設用具,更比別室所見精巧古雅,但多石製,全室大約五丈,比較別室小些,除丹爐、藥灶、几案陳設以外,當中只設有一個圓形石榻,未入門以前,女童當先跑往別室,運來三個石鼓,放於榻前,恭敬地請兩女落座。

    然後女童元皓笑道:「此是小妹平日修道煉丹之室,愚兄妹為了躲避仇人,所以隱居在此才十餘年的光景,這裡又本無洞**可以棲身,暫時沒有適當地方,只得在崖腰上現開一洞居住,一切均屬草創,荒僻簡陋,日常又無賓客光臨,所以室中連個坐處都沒有,二位姊姊不要見笑吧。」

    甘碧梧見女童對自己兩人神情親切,極似故交好友異地重逢一樣,就知道她是看自己剛才的法術厲害,有心攀交罷了,甘、丁兩人自從度劫成道後,幾百年來少履塵世,能讓她們看著順眼的人更是少,見這兩個童子很投緣分,所以才同她們交往一番,丁嫦更是有意讓甘碧梧借此散散心。

    兩人聽女童的語意,分明是他兄妹倆自身便是這個山主,並無師長在此,又有避地躲仇之言,年紀雖輕,口氣卻老,看兩人是金丹期地功力,而身體明明是自然長大的,現在應該就有七八歲的年級,兩人又不似道家元嬰煉成,身是法術道家和旁門都有,不禁好奇,懷他們是奪舍地。

    說了些客氣話後。丁嫦忍不住笑著試探問道:「我看二位道友道法高深。令人敬佩。適才我們相助。不過是順手罷了。剛才兩位沒空好好介紹自己。現在能請兩位說說如何?」

    男童方瑛謙遜道:「道法高深不敢承擔。如非兩位姊姊剛才出手。我和小妹就要自爆金丹了。我兄妹雖然修煉年短。卻也有尊嚴。決不會強忍這口惡氣與人為僕。二位姊姊相救。還沒謙謝呢。」說完和那女童正式對兩女行了禮。道過謝意。甘碧梧見他們如此有禮貌。更是喜歡。

    大家客氣了一回。重新落坐後。那男童子才一一講述起兩人地來歷。原來二童中男地名叫方瑛。女地名叫元皓。俱是童身修煉。兩世為人。未修煉以前。便是志同道合地好友。他們都是萬曆年間地人物。兩人是小地同鄉和書院同窗。不過兩人自幼好道。曾經通讀過道藏。

    加上當時萬曆中後期腐儒當政。科場舞弊嚴重。閹宦掌權。朝綱混亂。皇帝昏庸地世道。二人灰心世事。無志進取。就一同商議棄家學道。兩人家裡也是

    家。兄弟都多。不用傳承香火。所以千里相伴。到處。可是卻一直未遇。但兩人一直沒灰心。就這樣走了幾年。

    中途沒了盤纏不是寫信給家裡去要。就是替人教幾個月私塾。或出賣些字畫什麼地。後來元皓地父親病死。他要回去守三年孝。兩人分開。方瑛要繼續去尋訪。當時二人一同向天立誓。誰先成道。便來度另一個人。如果違背。永不成道。

    方>心志最為堅決,同時也很聰明,他曾經在古籍上多見西崆峒有廣成子舊居仙府的傳說,就前去尋找,為了以示自己向道虔誠,每探索一個山頭就要沐浴戒三日,並且恭敬地給天地神靈磕頭,焚香默祝,然後才開始上山尋找,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

    讓他在一座山峰的洞**中得到了一部道書,是用青玉為頁黃金為字地四十九片玉頁,還有九根玉字金簡,上面儘是上古大篆,就是他再博學,可也認識不了幾個字,好在仗著他文字功底強,說文篆引,讀書時也曾研究,於是就勉強硬套,一點點解讀。

    於是就在這裡住了下去,其間也出山給元皓去信,卻沒回音,於是他就獨自在這裡解讀,以前流轉各地名山勝域的時候,他和元皓也遇見過幾個做下乘功夫地煉氣之士,因非意想中的仙師,未曾拜門,卻學會了些服氣辟榖,以及山行防禦虎狼蛇蟲等小術。

    又練過一二十年地外門武功,多年跋涉,精力強健,在這山林之中雖然衣食不周,生活艱苦,卻堅持了下來,並且他早晚二次朝天虔誠跪拜,口稱廣成子的法號,通誠求告,請示玄機,一面照以前所學吐納之術,打坐修煉,除了採辦山糧外,輕易不出洞門一步。

    如是三四年,那道書四十九片玉頁,和九根金簡,古篆而外,還有好些符篆在上面,方瑛已經將每個字符都記在心裡,有些古篆已漸解悟,有的只識大意,有的詞意秘奧,字雖認得,尚難索解,心中拿它不定,不敢嘗試演習,更是不明白道書裡到底記載的什麼。

    這日黎明起身,照例對書跪祝之後,將書藏起,出洞閒眺,想起好友元皓,五年多沒個音信,他心裡好生懸念,自己已經給他帶去信件,告訴他自己的居住地,自己人在西崆峒,他不會不知,三年孝期早過去了,如已成道,或遇仙師,定必尋來,如今音信杳無,可知尚無遇合。

    自己枉在此洞得到這部天書,偏是古篆難解,如說無福,到手之時,又有佳兆,先是寶光上騰,引來此洞,還有好些靈異之跡。

    記得當時得書的時候,似有人在耳邊警告『此乃度人仙書,只可在東偏石室內藏看無妨,將書出洞,或往別室觀看,均有奇禍降臨』之語,一看就是不同凡響的寶物,可是幾年來自己形容憔悴衰老,而書卻始終沒明白意思,方瑛為此,苦志虔求拜觀,以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可感動仙靈降恩。

    歷時將近四年,絲毫沒有鬆懈,全書符早已默記在心,終無感應,期間好似無師自通,也曾經解悟出一些字義符用法,仍是不敢照符演習,他之所以還有信心,一是心志堅定,二是兩年前有一次閒中無聊,偶然照本閒畫了一個符,才畫完,忽然山搖地震,全洞似欲崩裂一樣,人也被震暈過去。

    他由此膽寒,在無人指教盡行通解以前,不敢再妄動,同時也知道這書是寶貝,只要明白了裡面的意思,就可以修煉成仙,期待的心情難已表述,可是卻幾年來還是無所得,似此歲月悠悠,人將老大,萬一終不領悟,老死空山,豈不冤枉?正在他亂想的時候,忽然感覺陽光有異。

    他目視太陽,一瞬間似乎有所領悟,精神一真恍惚,就在這日子夜,他回去靜坐,不想一坐就是三日,三日後忽然由靜生明,豁然貫通,悟徹書中玄機,再用功照書勤習,不消三年就盡得全書秘奧,從此不但步入先天之境,還具有了驚人的法力,平時用山中毒蛇猛獸練習法術,竟然威力奇大。

    當感覺功夫小成後,他正要出山探尋良友蹤跡,元皓卻忽然尋來,一問經過,才知元皓得了他的信後,等孝期一滿,就來尋他,不想路上被一位散仙帶去傳授道法,那散仙雖是旁門,人卻正直,自稱生平共只做過一件惡事,還是迫於不得已,為此還做了許多功德,以為贖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