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穿越之顛覆三國

第1卷 第197章 文 / 風舞靈山

    第197章

    孟良、孔明等人都站了起來,相互看了一眼,心裡都在想:看來鄭玄已經將劉和的工作做通了,不然,他不會來這裡。同時,他不讓眾人城外出迎,而是上門來訪,也是一種姿態。他並不將這個皇帝的位置看的很重。

    孟良當先迎了出去,滿面笑容的說道:「王爺,彭城一別很多年不見,王爺的身體倒是愈發康健了。康成大師,何不早派人通知,我等該去城外迎接的。」

    劉和微笑道:「劉和本是閒雲野鶴,靠祖上的蔭庇過著不勞而獲的日子。眾人都是日理萬機操勞之人,怎敢麻煩大家。好多年未見州牧,州牧倒是愈加神采奕奕了,英雄少年啊。令我等老朽羨慕不已。」

    說完,跟在座的熟識之人一一見禮。

    眾人恭請劉和坐了首位,鄭玄開腔道:「幸不辱使命,王爺悲天憫人,為天下百姓計,慨然而喏願意聽從徐州諸人的安排。不過,王爺也說了,有幾個條件須得事先說明。王爺,還是你自己來吧,今天,徐州的決策人物都在這裡,大家可以從長計議。」

    劉和點頭,從懷裡拿出一張紙說道:「既然諸位出於公心想出了這麼一個應對朝廷之法,我為千萬百姓計,願意出任新帝一職。」

    眾人聽得劉和開篇冒出了一個出任皇帝一職,都覺得很彆扭,也很可樂,這劉和真是把皇帝當做職位來做了。

    劉和卻毫無玩笑之意,繼續說道:「我本漢家皇室子弟,代表著漢家皇室的傳承。在我接受大家提出的削皇權、強治權、重監督這個根本治國理念之時,但我也要代表漢家皇室提出自己的要求,這是我願意擔任皇帝一職的前提。那就是在孟州牧主政期間,漢家皇室的道統不能變。也就是說,這皇帝必須姓劉,不可以以後搞什麼禪讓之類的名堂來改變皇室的傳承。」

    劉和此言一出,眾人目光全都聚集在孟良身上。大家心裡都有數,所謂的推舉劉和任新帝不過是一應對之策,這天下遲早是姓孟的。在目前的劣勢扭轉之後,大家都想到通過禪讓這一途徑再將皇權拿過來。

    劉和此番話的意思也是很明白的:我今天應諾登基是為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不是作為你們徐州集團應對當前大勢的一步棋子,那種過河之後就拆橋的棋子,這也算是我為漢家皇權的延續做的一份努力。而且,徐州集團裡,只要孟良承諾今後對皇權沒有非分之想,那其他人根本越不過孟良這道關。

    孟良緩緩站起,將右手五指張開,立於頭頂起誓道:「終我孟良一生,維護漢家的皇權延續,絕不會改變劉姓的皇家基業。若違誓,人神共憤討伐之。此為誓言,在座的各位都是見證。荀悅,將我的話記錄下來,在你將來的史書中記上這一番話。」

    眾人見孟良如此莊重,方才相信他一直表白的理想並不是道義的幌子,而是真正的內心所想。

    那劉和繼續道:「我登基一年之內,要立我的大兒子劉儉為儲君,公告天下。此為其二。」

    既然孟良已經承諾誓言,那第二條大家都沒異議。

    「其三,我謹承諾,登基之後,免除一切無意義的禮儀,一切以節儉為主。皇室只負責對外交往禮儀上事務,對行政權不加干預,三公職責所在也只是監督、建議、彈劾。並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以杜絕今後皇權和治權的衝突。」

    劉和這約法三章讓大家見識了他其實並非只是謙恭君子,他識時務,懂大局,又時刻不忘自己的家族傳承。

    一個月之後,彭城王劉和在下邳即皇帝位,年五十四。改元為共和元年,劉和後被尊為漢恭帝,史稱南漢,陳留王所在被稱為北漢。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歷史改變了走向,南漢北漢之爭一直延續到若干年之後。

    以張溫為太尉、司徒鄭玄、司空荀爽三人署名的檄文遍傳至天下十三州。檄文強烈質疑了董卓廢立的合法性以及陳留王的身份,對十八路諸侯討董的義舉大加稱讚。又以靈帝即位的例子說明彭城王劉和即位的合法性,對劉和的個人品行大唱讚歌。號召十三州諸侯和百姓團結在劉和的周圍,,開創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眾生平的的社會。

    又公告了新漢朝丞相府的人員組成:孟良為丞相,大將軍,總攬政治軍事大權;孔明、魯肅為左右丞相,分別分管政治軍事,這是南漢行政權的三駕馬車,權力中樞。

    丞相府下設兵部、吏部、戶部、商部、工部、農部、刑部、學部八部,每部設尚書一人,侍郎二人。將禮部併入皇權的司空府,監察御史部併入司徒府,獨立行使職權。

    兵部尚書徐庶,吏部尚書袁渙,商部尚書糜竺、戶部尚書石濤,工部尚書韓暨,農部尚書劉備,刑部尚書閻忠,學部尚書崔州平。

    任命劉曄為青州刺史,任峻為徐州刺史。

    甘寧、魏延、高順、蔣欽、李通五人為將軍。軍職上規定,大將軍為一人,由丞相兼任。大將軍下面設將軍、偏將軍、校尉、曲長、屯長等職,這是常備軍的編制。警備軍以都尉為首,設州都尉、郡都尉、縣都尉、團總等職。皇室護衛依舊設羽林中郎將,丞相府護衛設虎賁中郎將,同偏將軍等職。

    檄文和公告傳至洛陽和各州,回應的是雪片般的文告,不僅是洛陽朝廷、各路諸侯,就連豪族大戶、名士都是一個基調:篡位者大家共伐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