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3卷 第十四回 小聚民心 文 / 問天

    第十四回小聚民心

    「光——光——光!」

    陣陣銅鑼山響。張家村的村民們,各自從屋裡,樹下等休閒的地方,各自不安的聚攏到村口的老槐樹下。不知道這又是加租了,還是加稅了。

    只看那縣裡常來催稅的差役,站在中央,大聲喊道:「各位鄉親,都到齊了沒有,沒到的說個話,聽漏了犯了事,那可不管我的差啊!」

    眾人沒心聽他胡咧咧。有相熟的在樹下嚷道:「麻三!你小子有屁快放。都是鄉里鄉親。聽漏也有人給他帶話!」

    麻三嘻笑道:「二爺。您別急,我這不是當差的場面話,都得交待一下麼。」隨後,麻三正容大聲喊道:「各位鄉親。恭喜大家了。縣裡面接到公文,以後你們這張家村的稅款,縣裡面就不收了。」

    麻三此話一說。這些張家村的百姓,當時全都懵了。縣裡不收稅了?這種好事可能麼?

    頓時,眾人議論紛紛,有與麻三相熟的,當即就向麻三問道:「你這話可真?都是鄉親,你且莫胡說!」

    麻三賠笑道:「三叔。這話哪有假的。我若亂說,我爹也饒不了我不是。」

    眾人頓時喜慶。

    有人當即笑問:「可是官家又生了皇子?免了天下的稅不成?卻不知這回免了幾年?」

    旁邊有一人,自體麻三回道:「不管免了幾年,都是朝廷的恩典,官家的賞賜。謝天謝地。」

    而這時,麻三卻又說道:「各位鄉親,天地就不用謝了。官家也沒生什麼皇子,更沒有什麼天下稅免。咱們縣,也就是咱們村不用向縣裡繳稅了。」

    眾人頓時全都奇了怪了。各自議論,咱們這村怎麼有這般造化?難道咱們村的風水好?祖宗顯靈?

    而那個麻三在眾人議論中卻又說道:「各位靜一靜。聽我把話說完。咱們張家村不用向縣裡繳稅了。那是因為當今的官家,把咱們村,賞賜給國師李民,作為他老人家的封邑了!」

    眾人聞聽,當即更亂了。很多人不明白這封邑是怎麼回事?半明白的,卻不知道這張家村成為封邑後,會有什麼變故,各自議論紛紛,卻也沒人再聽麻三講什麼了。

    最終,眾人琢磨不出一個頭腦。全都看向了一人。

    此人三十多歲,一身青布長衫。很是乾淨整齊。眾鄉人全都看著此人說道:「先生。您給說說這事。」

    此人微微皺眉,示意眾人不要爭嘈。徑直向麻三問道:「三哥,你這差辦得可不地道。先說沒稅,後說做了別人的封邑?可是那眾鄉親取笑不成?」

    麻三頭上當即漢就出來。媚笑的躬身說道:「先生。這可不敢說的。若讓我爹聽到。豈不要打斷我的腿……。」

    不等麻三說完,一個老漢就蹦了出來罵道:「你這個畜牲!當了個小差。竟然拿鄉親取笑。我打斷你的腿!」說著,一胡拐,已經打了下去。

    麻三利索的躲在了那個先生身後喊道:「爹!您怎麼也來了。我不是說了麼,有什麼事,我回家跟您說麼。」

    「我不來。能知道你小子出息了。竟然敢拿鄉親取笑。你出來!讓老子打瞭解氣!」

    麻三頓是拉住先生後衫哀求道:「先生救命。幫著給說和下。」

    那先生知道輕重,當即對那老漢說道:「三叔。莫要打了。且讓我問三哥幾句話。」

    這先生是村裡六代,唯一出來的秀才。明事理,在村裡教書,除了收些鄉親給的米面蔬菜,卻也從來不收鄉親的錢。頗受大家的尊敬,不論輩分,皆稱他先生,而不呼其名。他的一句話,遠比村裡的裡正還好使。

    此時,他說完,那麻三他爹,當即不再咋呼了。只是惡狠狠的對麻三說道:「好好回先生的話。再要胡說,我就真的打斷你的腿!」

    麻三當即擦汗的道:「不敢。不敢。」

    先生一笑,也不多言,逕直向麻三問道:「我朝公爵封邑,皆是虛封,需得實封,方有俸祿補貼。那也不過每戶二十文,隨俸祿發放補貼。卻也是與地方無關的。地方賦稅,依然是交納朝廷。這國師李民,何許人也?何以特裡,卻將村莊稅賦,交與他用?」

    麻三卻也不是太清楚。只安知道的,老實說道:「這位國師的來歷,我卻也是不太清楚。只聽人言,這位國師,乃是有**力的。曾見過官家,威震京師。可操雷電,可降天罰。驅神御鬼,無所不能。而我們這張家村,卻也不是什麼公爵的恩賞封邑。而是如皇莊,道產,寺田一般的,劃歸成了國師清福宮的供奉村落。而且,據說不止咱們一個村,這清泉嶺方圓五百里的地方,今後都屬於了清福宮的道產。而咱們張家村的八百戶,以及臨縣老槐村,靠山村等,共七個村落,也全都成了清福宮的封邑,今後清福宮的米糧供奉,就落在了咱們七個村的身上。賦稅田稅,也由他們做主!」

    那先生一聽,當即皺了眉頭。而其他村民,卻也全都不幹了。好好傳了幾輩的田地,就此與了他人。算作什麼清福宮的道產。卻又那個甘心?

    只是,不甘心又如何?那是朝廷的旨意,他們這些小民小戶,卻又如何抗衡!

    當即,各人都把目光看向了那位先生。

    那先生皺眉道:「各位也無需多慮。我村雖然成了封邑。可也未必是壞處。各人的田地,依然是個人,那些道爺,也不過那些田稅罷了。與原先咱們繳與官家的,卻也沒什麼分別。只是今後三哥收的稅,不再繳到縣裡,而是交到清福宮罷了。而且,咱們這成了道產,官家的徭役,卻也找不到咱們。橫灘的賦稅,也沒有了。卻也有可能是一件好事。」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全都舒心了不少。不過,有人卻擔心的說道:「先生。話是這麼說。可我們村成了道產,今後卻也由不得自己,我曾聽人言,有些成為道產寺田的村落,一年的辛苦,七成要交給觀裡寺裡。雖不交國賦,卻也難活。而且,有些和尚道士,不修道德,還禍害村裡的女人。那些村落,依附寺觀,卻連個說理的地方都沒有。若今後,咱們遇到那位國師,哪怕他老人家是真有道德的高人,可若他的門人隨從,不咋地。胡亂加賦,或是禍害咱們村裡的姑娘,那可怎麼辦?那時可就是人家清福宮說了算。卻是誰來與咱們做主?」

    那先生皺眉道:「或許未必如此。若真是如此。我等卻也不能任的他胡來,卻要給他一個說法!」

    「哈哈。你這人有些意思。你卻是準備給那國師一個什麼說法?可說來我聽聽!」

    眾村人閃目一瞧。卻見五個陌生人,不知什麼時候也跑來了這裡聽話。想來應是眾人混亂是,沒注意湊過來的。

    眾村人當即全都面色各異。全都把今後未知的恐懼,遷怒到這五人身上。只是,這五人,除了當中的那個年輕人,肥壯一些,笑嘻嘻的,狀似無害的樣子外。餘者四人,卻全都是高大的漢子。尤其是這四人裡,有一胖大的和尚,更是魁梧的過人。滿身的刺繡,扛著一根方便連環鏟,看著就讓人眼暈。

    故此,眾村民雖有怒容,卻也不敢率先喝問這五個人,憑什麼跑來這裡偷聽。

    不過,有一個長者,卻像一個主事的人,也不待那先生說話的。徑直站了出來,面色不悅的說道:「年輕人,此是我張家村的私事,你且莫胡亂打聽。去去去。莫要擾了我們說話。」

    那笑嘻嘻的年輕人,卻也不惱。依然笑道:「老人家,何必那麼大的火氣。晚輩路經此地。見各位齊聚,有些好奇罷了。若是有事,說與我聽。興許我還能幫上幾分忙不是。何必絕了我的好意。」

    那老人不悅的說道:「皇命你也管得了?莫要多說了。快快走吧。」

    完,當即有幾個青壯,就來推搡這五個外來人。可還沒等這些青壯進身,那五人中的胖大和尚,就猛然一揮手,一道拳風,當即就把那些青壯全都撞飛了出去。隨即大喝道:「我家老闆在此。那個亂來,洒家的拳頭,卻饒不得!」

    眾村人,當即全都嚇住了。不是因為這個和尚的嗓門大。實在是這和尚的拳風,實在太難讓這些村人理解了。明明沒打到。可這麼多的青壯卻全都撞飛了。這和尚肯定有妖法!

    面對妖法。眾村人卻全都沒了勇氣。

    倒是那個先生,自認正氣長存,卻是不怕什麼妖法。反倒看這五個人相貌各異,氣度非凡,應該是些異人。當即攔住眾人,上前說道:「敢問幾位好漢怎麼稱呼?哪般的營生?」

    那為首的年輕人,笑嘻嘻的說道:「不敢當,在下姓李,名民。小小的開幾間米行,人稱李老闆。養活些閒人罷了。這四位,都是我的護衛。卻不是什麼外人。只是在下雖然能力有限。可朝中卻也認識幾位高官。他們受我的米供,卻也能說的幾句話,上達天聽。你們若有什麼不滿,說與我聽,就算我幫不上,卻也能替你們把是非呈達天聽。對了,尚未請教先生怎麼稱呼?」

    「不敢,余本鄉教書先生。姓張,名山。」說完,張遠一指剛才站出來說話的老者說道:「此老乃我村的村長,也是我張氏一族的族長,姓張名范。」

    那老者見張遠說話了,當下也不再趕人,衝著李民一抱拳。算是見過了。

    張山和這村長張范。雖然也曾聽麻三說過國師李民,卻也沒把這個同樣自稱李民得人,與國師聯想起來。在他們的印象中,堂堂的國師,怎麼也應該是一個仙風道骨的模樣,及時是個騙子,那也得有些年歲,才好騙人。不過,眼前的這個李民,卻是實打實的國師李民。那個出手的胖大和尚,自然是魯智深了。餘下的三人,卻是武松,以及鐵豹、惡虎。

    今天,雖然有官府的人分到李民的七個鄉村,為李民通傳封邑的公告。可李民還是借空親自出來遛遛。只不過為了避免因人注目,卻是把大隊留在了青州城,只帶了魯智深和武松等四人護衛。餘下的,卻全都交給了魯雄和林沖統帶。

    而這一遛,沿著官道,卻正好先到了這個張家村。也算是微服私訪了。

    此時,眾人見過。那張山卻是對李民說道:「李老闆氣度非凡,想非等閒人。不過,朝廷下的旨意,把我村封給他人做封邑,卻恐怕也非李老闆能管的。」

    李民笑道:「這確非我能管的。不過,我聽說那國師乃是有道高人,你等村落,有他庇護,免了皇差。生活只有更好,卻有何恐慌?」

    張山當即把眾人的憂慮一說。

    李民暗自好笑:真有意思。我還不知道該怎麼辦壞事呢,他們到都替我想好了。

    不過,李民卻有心試探,故意問道:「若真如此,你們卻要如何?」

    旁邊有一人,當即怒道:「若那國師真是一個無恥之徒。我這張家村,卻也不是由他禍害的。大不了我全族與他拼了。殺了那狗國師,全村遷移,或是直接遁入山中,坐一大王。也是逍遙。哎呦!」

    卻是不等那人說完,那族長張范已經聽不下去了,一枴杖打了過去,怒道:「你這是哪門子胡亂主意!我張氏一族,雖然沒出過頂天立地的賢良,卻也是清白一族。那容的你小子作亂。傳了出去,沒得辱了我張家的名聲。再若亂說,就逐了你出去。讓你死後也入不了我張家祖墳!」

    那人挨了一下,有挨了罵,當即不敢亂說了。族長張范,卻又把目光轉向了張山說道:「先生,你卻是我村最有出息的人,卻是說個主意。」

    張山皺著眉說道:「那國師也不知道是怎樣的人,卻也不好說。若他是有道之輩,只是門人,我等只需告到觀上,自有那國師為我們做主。就怕那國師也是無得之輩。我等卻是不好辦了。若是那樣,我等也只能寫萬民書,求李老闆把此事上達天聽,請官家為我們做主了。」

    那族長當即點頭認可。

    李民暗中生氣:說的我好像真的就那麼不堪一樣。難道我是壞人麼?

    李民有心逗他們一逗,故意說道:「恐怕就是上達天聽,也不見得管用啊。據我所知,那國師在京裡面,威風的很。連蔡京,高俅,都對他禮敬三分,當今的官家,更是對他信得很,一心拜他,求取長生大道。你們即使上萬民書,恐怕也奈何他不得。反回被官家認為刁民生事。卻是更難活了。」

    張山和張范,頓時眉頭皺的更緊了。一旁有先前說道產的人,顫抖的說道:「族長,要不然,咱們也學其他寺觀的村落一樣,每年各家輪流給那國師進獻一名女子,討那國師的歡心,免了村裡的災禍吧。」

    那族長聞言,當即身子一顫,好似更加老朽了許多。半晌,低首說道:「若是如此,也只能那樣了。」

    張山聞言,當即怒道:「族長不可!奸人當道,我等豈可拿自家的女子,討他的歡心!大不了。我等舉族遷往他處也就是了。」

    張范當即猶豫不定。背井離鄉,拋棄祖業,這同樣也是張范這個族長難以容忍,接受的。

    李民一看,玩笑不能再開了。明顯這些人,絕對沒有拿這事當玩笑的。顯然,除了他李民外,弄不好真的有什麼寺觀,欺壓那些依附寺觀百姓的傳聞,以至於讓這些人怕了。

    李民當即正色說道:「諸位莫慌。實不相瞞,我就是當朝的道德普惠國師李民。爾等雖被封作我的封邑。卻也是與往日無二的。只是把往日交與官家的稅賦,交與我清福宮,以做供奉罷了。我李民保證,決不額外增添田稅。」

    張山和張范,當即愕然。直到李民取來文書,印信,與二人看過。二人這才信了。當即給李民跪倒拜謝。其他村民,也全都跪倒了一地。

    李民又是安撫了一番。並宣佈,由張氏的族長張范,繼續擔任張家村的莊頭,里正,負責張家村與他李民地清福宮聯繫、辦差。

    此後,李民又逐一暗訪了各個村落,除了把清河村的那不得人心的里正,直接命武松打個半死,換了一位得高之外,卻也一切照舊。不過,這一番暗訪,卻讓李民地名頭,在他這幾千戶的百姓中,響亮了起來。畢竟這些小百姓,卻是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一個平易近人的國師的。

    而李民在走訪了七個村落後,雖然落實了身份。樹立了形象。可李民的麻煩事,卻也來了。

    修建清福宮,那可不是一件小事。就算山石木料可以就近開山砍伐。可那些工人的吃飯用度,總還是需要有人管的吧。那荒山野嶺的,連個正式道路都沒有,這些日常的用度,卻又如何的運送?

    而且,初次之外,青州知府慕容彥達,雖然奉皇命,要配合李民修建清福宮。可慕容彥達本身,對這個建築卻是不懂得。他也就是抓一些民夫的差,派些徭役給李民出個人力。而一些高手匠人,卻是沒有的。而他沒有,李民手下也沒有。若是光靠李民設計。

    對不起,李民不是建築系的高材生。沒那個本事,若是讓李民主持規劃。最後能出來一排現代的廠房,或者小二樓,那就絕對是奇跡了。巍峨的道觀,那卻是不要想了。

    李民有心找人去京城通知他那倆徒弟,讓他們給趙佶說說,從工部弄些高手匠人出來,可又怕因此讓那趙佶找到機會,再次大手大腳的花錢。那可是一個不知道錢都是老百姓血汗的主。何況,趙佶現在還在修著神霄宮,延福宮等各大宮殿,更是一個雄偉的艮山計劃在籌備。花錢用人的地方多地去了。李民雖然阻止不了,可不到萬不得已,卻也不想再插上一腳。

    尤其是李民對於修建清福宮,也就是那麼一回事,最主要的,卻是想招收子弟,以便於找出幾個能放電的徒弟來。李民可不想一個宮殿還修幾年,影響了他培養放電法師的計劃。

    只是,趙佶明文給他修建清福宮,而且連錢都發下了,不蓋也是不成的。最少也要走走樣子,弄出一個還能住人的宮殿來,以防日後趙佶來個參觀住宿什麼的。

    好在,李民為難的時候,月茹卻給李民出主意說道:「爺!莫要犯愁。我曾看那師師姑娘畫工甚好。有頗有學識,想來,她依山畫一個宮殿,卻是不成問題的。只要有了樣子,讓那些匠人自去做,也就是了。」

    李民聞言,心中一動。此事若讓李師師辦了。卻也正好修復兩人的情感。李民當即與李師師商量,李師師正閒著沒事,而且也正自悔過,有心與李民修好。當即高興的接了。

    樣圖的問題,算是給李民解決了。

    而李民其後也沒閒著。決定在清福宮修建之前,先在張家村,劃出一方土地,修建一套宅院,以供眾人落腳。隨後在一張家村為中心,修建一條道路,連接青州城與二龍山,以便於今後修建清福宮。

    然而,正是李民把落腳的地方,選在了張家村,李民的真正麻煩,卻也來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