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6卷 第七回 統籌火炮 文 / 問天

    第七回統籌火炮

    「國師。卑職只會打炮,搭炮架,不會造炮。那不同的,不同的。」轟天雷凌振言語有些吶吶的說道。

    李民徹底了暈了,什麼叫只會打炮,不會造炮。誰不會打炮啊。我這還天天打炮哪。

    不過,有著半年多當家人的歷練。李民卻是沒有了發飆。只是臉色有些低沉的問道:「有何不同?」

    此時,沒有外人,李民沒有特意保持神色如常的境界。卻是給了凌振些許壓力。

    凌振煩急之下,解釋的越發磕巴道:「那不同的,不同的。打炮是打炮。造炮是造炮。我京中第一炮手,是只打炮得第一,不是造炮的第一……。」

    李民耐心的聽著。雖說凌振解釋的磕巴。可凌振的意思,李民還是徹底明白了。卻原來,這就跟會玩槍的,不見得會造槍一個樣。凌振也是同樣。

    不過也是,凌振若真是靠造炮出名。呼延灼也不會弄一個工匠出來領兵。

    至此。李民有些恍然:怪不得水滸中凌振出場時很震撼,可到了梁山後,卻只成了一個監造號炮的小頭目,歷次大戰,卻都沒有凌振火炮漫天的身影。卻原來如此。否則,就算凌振上山是被迫的,出工不出力。那宋江、吳用等厚黑的高手,見識了火炮的厲害,想來也不會傻逼的放著不用。

    不過,這可不是說凌振就沒用了。

    凌振依然有著大用!

    要知道,現如今大宋的火炮,卻是與後世的火炮不同。別說沒有什麼火控系統了,就是火控系統中的瞄準系統,那也是沒有的。甚至就是連最為原始的望山,都是沒有的。故此,打炮的準確性,卻與當今的弓箭手一般,全都是靠炮手的感覺。

    而感覺這東西,卻不是苦練就有的,十四五里的射程,一般人的肉眼已經觀測不到了,何況,當天的風向,風力,火炮所處的地勢高低落差,以及火炮本身的發力機構強弱等等,這學問可就大了。沒感覺的,那就是瞎打,十炮也不見得有一炮有用。而凌振卻對打炮出奇的有感覺,別管多遠,兩炮就能找到感覺,隨後百發百中。

    故此,凌振才被人稱作神炮手。

    而且,這種感覺,在這個時代的集團作戰時,尤其重要。

    集團作戰中,炮手,卻也是集中使用的。而且,普通的炮手,也與普通的弓箭手一般。雖然會使用炮,卻是對打炮沒有什麼感覺的,而且,多座炮排列在一起,更是沒有什麼瞄準的可能。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人來指揮,下令用多大的力,什麼樣的角度等等。如此,這炮才能打得好。

    故此,凌振這個神炮手,在火炮應用中的作用,那絕對是不可替代的。絕對是資深的火炮指揮家。如果他要是再有野心和指揮天分,他就是中華的拿破侖。

    當然了,凌振卻是沒有拿破侖那樣的野心以及指揮天分。在水滸中,就連打炮也不敬業,吳用狗屁的一個勾引,凌振竟然丟下火炮陣地,自家如步兵將領一般的領著一千多人就衝出去了。可見,凌振除了對打炮有感覺,其餘的,卻是一無是處。

    不過,人無完人。關鍵就看你怎麼用了。李民作為一個穿越者,卻是知道這個時代火炮指揮專家的重要行。尤其是他李民在知道了如今火炮的原始程度之後,更是如此。

    要知道,不會造炮沒關係,大不了再找別人造麼。大宋會玩火藥的多了。就連他李民那個徒弟林靈素,其實也能算是一個隱藏的火藥調配高手。可這火炮指揮家,卻不是那麼容易就找到的。

    而且,作為這個時代的火炮專家,凌振對火炮的製作,卻也不是全然外行。一般的火雷,還是會做的。只是,如子母雷、風火雷等高級貨色。卻是大宋火器坊得密傳,像凌振這樣的炮手,卻是不知道其中奧妙的。卻只是用完了就完。

    李民當即安慰了凌振一番。隨即迂迴的詢問起凌振知不知道有什麼造炮的高手。

    別說,凌振擅於打炮。對於圈內的行業,卻是門清。凌振當即舉薦道:「國師。要說這天下造炮最好的。莫過於東京御用神工坊的陳萬雷了。咱大宋武經總要上的火器,沒有他不會造的,而且還有獨門的絕活,江湖人稱大雷神。現如今卻是神工坊的供奉。普通的貨色,卻是不做了。不過,他有一個侄子陳規。本是安丘人。卻是得了他八分的真傳。只是,如今卻做了縣令。也是不做的了。」

    陳萬雷?陳規?縣令?

    李民一陣盤算,卻是根本沒有任像這些都是什麼人。

    不過,與其說調動御用神工坊的人,倒是調動一個小小的縣令,更容易讓李民操辦一些。畢竟李民現在還領著為趙佶監造水晶宮,人員,物資隨意調用的差事呢。

    李民隨即詳細問了一下這個陳規的來歷,逐寫了一封信給高俅。

    說實在的,這種縣令級的人事調動,高俅才是真正的專業人事。尤其是還有著趙佶這面大旗晃著的時候,前後不過十五天,有著詳細地址的陳規,就被高俅想辦法調到李民這裡擔任清福宮散佚員外郎,水晶宮奉造知事。

    說實在,陳規對於這個任命,真的很鬱悶。

    陳規現年不過四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雖說縣令的官職有些低,可那卻也是一方父母官,有著實權的。現如今,被調到了清福宮,擔任這麼一個閒散的官職,而且還必須限日報道。這算是個什麼事呢?

    可皇命所差,陳規即使本人稀里糊塗,不知道怎麼回事。也還是不敢絲毫怠慢的。連家人都來不及帶,就火速趕來了。

    不過,說道火器製造,這個陳規,卻還真是一個天才。

    李民只是略加點播,當即就跟李民說道一塊去了。

    而且,不得了啊。這個陳規,單只是現在,就已經在突火槍的基礎上,研製出了鐵管的火銃。

    李民簡直大喜過望。暗想這等人,絕不可能在歷史上無名啊。看來,還是自家的歷史淺薄了。

    不得不說,李民卻是有些狗屎運。這個陳規,卻還真是歷史上有名的火器應用的軍事專家。抗金中,赫赫有名的順昌大捷,就是他指揮的。如今,還沒發跡呢,卻被李民走運的挖了來。

    不過,這又何嘗不是陳規的幸運。這個時代,能又有誰能比李民更瞭解和重視火器的應用?要知道,中華火器的突飛猛進,卻還是從宋金對抗之後,在南宋時,才大力發展起來的。此時的火器雖然眾多,可卻都偏向於縱火,多是以火藥包一類的,拋射到對方陣地,引燃之類的。

    就如凌振的擅長的火炮,其實也不是什麼青銅,鋼鐵一類的真正火炮。而多是以木料搭制的如發石車一類的炮架。而風火雷,更有些似特大號的二踢腳,鑽天猴一類的。距離真正的前堂的原石的青銅大炮,都還有著一段遙遠的距離呢。

    只是,如今有了李民,一切卻又都有著不同。既然陳規依托著突火槍的基礎,連鐵製火銃都做出來了,做幾門大炮,卻還不是簡單?火銃本來不久是縮小性的大炮麼。

    不過,雖然李民這個提議,很讓鑽研火器的陳規,以及擅長打炮的凌振心動。可實際操作上,卻是有著太大的問題了。光是打制火銃,一般的鐵質,那都不行了。而陳規卻是設計以及製造火器的高手,卻不是什麼鐵匠高手,而凌振,則更不行了。沒有高級鐵匠,他們在李民的激發下,就算是有再好的想法,卻也是實現不了。

    而說到鐵匠,李民手下,還真是馬三立的小黑板一翻——沒有啊。

    李民很是鬱悶:哪個種田派都說科技研發簡單無比,簡直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出來了。可現實上,光是一個統籌,就需要多少人分工合作啊。

    不過,這卻也難不住李民。李民手下沒有,可高俅手下有啊。此時,李民卻也不得不感歎,高俅還真是人才,不過,高俅卻不是統帥的人才,而是一個秘書的人才。在一個正確領導者的指揮下,高俅的辦事效率,絕對一流的。只可惜,高俅現在卻是一個統帥。

    李民不知道自己這是恭維高俅,還是典型的吃爺,用爺,罵著爺的小思想作怪。可不管怎麼說,打著為趙佶修建水晶宮的名號,用著高俅,李民確實順手的很。

    故此,李民依然給高俅去了一封信。只不過,這一回,李民卻是沒有指名道姓的要誰。而是含糊的讓高俅送一個最好的鐵匠過來。

    李民真的很期待,高俅究竟會把誰送來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