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14卷 第三回 謝恩 文 / 問天

    第三回謝恩

    杭州。方臘行宮。方七佛領軍敗回,向方臘進言道:「聖公。小弟無能。沒能佔據秀州,敢請聖公處罰!」

    方臘早知經過,與方七佛關係又好,寬言安撫道:「兄弟莫要介懷,此非戰之過也。那李民神通廣大,已是連敗我鄭先鋒以及呂師囊那叛徒兩路大軍,兄弟對他,能保得大軍無損,已是大功。只是可惜了元覺國師,竟然命喪賊人之手。」

    方七佛聞言也是憤恨。怒道:「那李民端的無恥!竟然請的大威禪院修行有成之高僧,出手對付我世俗兵馬,真真的可惱!尤其那魯智深,明明大威禪院的路數神通,竟然睜著眼不認,不顧八葉同盟之約,竟對我白馬寺的弟子下如此狠手,此仇不報,我恨難消!」

    這方七佛遠遠的聽聞那寶光如來鄭元覺的遺言,卻也是把那魯智深錯認了身份。

    方臘聞言冷笑道:「兄弟無需著惱。此卻是那李民自尋死路。修道人有修道人的規矩,有成之士,卻是不可輕易插手凡俗的。莫忘了,兩百年前,你宗門小長老是因何死的。如今李民敢壞規矩,兄弟卻也正好向師門求助。我也正好請得總教清淨、光明兩大使徒出手,若是他們不敵,還可請得我波斯總教兄弟援手。而且,那魯智深是不是大威禪院的門人也無需我等操心,逕直以此事問罪與那大威禪院。想來那大威禪院顧忌八葉之盟,也是要給你白馬寺宗門一個交代。」

    方七佛聞言大為佩服:大哥果然智慧。此事正該如此。

    不過,方七佛還是出言提醒道:「聖公。就算那李民自有人對付。可如今李民大軍佔據秀州,阻得我軍不得北上,若不能打通秀州蘇杭一路,拿不下那金陵。待朝廷緩過手來,我軍劃江而治之方略,卻是難以實施,此事卻是耽誤不得。」

    方臘聞言也是憂慮。他如今雖然號稱有百萬之眾,可這些兵馬,卻都是臨時拉的災民充數。打順風仗沒問題,打硬仗,卻是不靠譜的。

    方臘算計了一下,狠狠的說道:「秀州要害之地,確是不可不奪。這樣,我派王寅領我教內精兵十萬,攜我教清淨、光明兩大使徒,配合你本部剩餘的十萬老兵,令你統兵二十萬,再打秀州。」

    方七佛聞言大喜。方七佛可是知道,那兵部尚書王寅,那可是方臘的心腹大將,其文韜武略,更遠在教內餘者之上,而且,此時江浙等地尚未平定,教內用兵之處甚多,精兵更是稀少。方臘能把王寅調給他,更給他撥了十萬精兵,那真是下了大本了。那就更別提那摩尼教的清淨、光明兩大使徒了,那可都是總教來人,平常可是不參與日常征戰的。

    方七佛當即大聲保證道:「多謝聖公!我這回拿不下秀州,必提頭來見!」

    方臘很是欣慰的點了點頭。

    而相對於方臘這邊的佈置。河北的田虎,卻是麻煩大了。

    那童貫被耶律大石騷擾襲擊,損了眾多兵馬,又逢那河北的田虎做亂,佔了五州五十六縣,斷了童貫的後方糧道,那童貫怕了,暗中讓那蔡京官說,得了趙佶的調令,返回頭平叛江南。可童貫花費了那麼大的心血,以及眾多的金錢疏通收買遼國高官,為得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好得那王爵之位。可如今全都化為泡影,童貫如何不恨?

    不過,童貫卻不是什麼從自身找原因的人,他不恨自己奈何不得那耶律大石,卻是恨那田虎在那河北做亂。覺得若是沒有田虎斷了他童貫大軍的後路,他童貫統合大軍,未必就不能把那只會四處亂跑,不敢正面決戰的耶律大石逼入絕境。

    故此,童貫回國前往江南途中,卻是直接揮軍就奔河北的田虎而來。反正這田虎也是天下叛匪的魁首之一,滅了田虎,再平方臘,卻是顯他童貫的本領。

    別說,這童貫雖然打不過耶律大石,外斗不行,可這童貫打這田虎,卻是順手的很。西北種家軍,華北折家軍,在童貫的軍令下,合圍田虎,再加上童貫本部大軍的中路突破。那田虎本不過是一個半黑不白惡霸發家,根基連方臘都比不上,手下兵馬也多是強拉的民夫,卻是又如何能跟童貫所領的大宋精兵抗衡,卻是勢如破竹一般。

    只是,童貫如此雖然是痛快,甚至對國家局勢來說也是應該,先自平滅了身邊叛匪,免得大軍南下,北方兵力空虛之時,再給了田虎擴張之機。

    可他這一行為,卻是沒有顧及蔡京的大局觀。那田虎雖說是一盤菜,可也是幾十萬的叛軍,打的再順手,其路程總也是要耽誤許久的,如此卻是給了李民緩衝之際,沒有如蔡京佈局的一般,即要應付方臘,又要面對童貫領著折家軍,種家軍合圍的絕境。

    而此時,李民的二龍山,卻已經是得到了朝廷有十萬大軍開入了青州的消息。

    雖說,這蔡京派出的十萬兵馬,其對外的名號,乃是要部隊換防,可那李綱卻是精細的人,李綱早就知道朱武布下的那設計朝廷,誘導蔡京逼朝廷與李民決裂的計劃。自也是早就防著朝廷圍剿二龍山。尤其是這些日子,安排在京師等路的情報暗哨,也多沒有消息傳回。李綱自更加精心。

    故此,李綱當下派出了大量的密探,時刻關注這支朝廷軍馬的動向。可這一觀察不要緊,卻是發現了一件大事。

    那十萬打著換防的旗號,來到青州的朝廷軍馬,一到了青州之後,二話不說,就把那慕容知府給拿了。隨即憑著樞密院與皇上頒發的虎符,就領了青州的兵權。而後,這支兵馬當即就向二龍山而來。

    李綱得報,當即就明瞭是怎麼一回事。

    可李綱不知道的是,就在李綱他得報的同時,二龍山前山五里亭中,卻有一人,頭戴斗笠,靜靜的等來一人。

    此人非是別人,正是李民如今的內院總管,米有才米公公。

    米有才無聲的走到那斗笠人身前,隔著兩丈,穩穩站定,輕聲問道:「你因何來此?又有何事相招於我?」

    那斗笠人,輕推斗笠,露出面容,正是那米有才的老搭檔,原大內武監四大供奉的第三位,孟有道。

    這孟有道和米有才同是一輩的大內武監,相識已經是五十年了。卻是很有感情。聞言尖聲笑道:「你這老鬼,活的倒是滋潤。可苦了我,卻是獨自在那大內孤單。不過,這回好了,咱家奉了聖旨,給你帶來一份差事,做完之後,你就可以跟我回宮去了。日後你我就可照舊的喝茶下棋了。」

    米有才聞言,心中一動,很是不捨與魯玉等人的感情,以及李民的恩遇,更不捨在這二龍山收得的乾兒子米承祖。可官家金口玉言,連聖旨都下了,想來李民雖是國師,卻也是不會為了他米有才一個下人,逆了官家旨意。

    故此,米有才一連咳嗽了幾聲,遮蓋了自家的感情。聲音有些嘶啞的認命說道:「嘿嘿,不想我這麼一個官家送人的下人,還有被官家想起的一天。」

    孟有道關心的問道:「老鬼,你沒事吧。你這般高的功夫,幾年不見,如何咳嗽了起來。」

    米有才搖首說道:「無事。」隨後問道:「卻不知官家有什麼差事要交給我辦。」

    孟有道聞言,當即肅穆。從懷中取出一物,高聲喝道:「米有才接旨!」

    米有才聞言,隨即習慣性的雙膝跪倒,口中高呼:「米有才接旨。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孟有道肅穆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查國師李民,意圖叛上做亂。故削其國師封號。責令武監供奉米有才,協同平叛大軍,剿滅二龍山,擒拿叛黨。欽此!」

    米有才聞聽,猶如五雷轟頂一般。這米有才掌管李民內院安危,自身武藝又極高,那可是甚得酷武的魯玉敬服、禮遇。而米有才又是伺侯人慣了的主。故此,米有才對李民的瞭解,卻是更在李綱、朱武等人之上。米有才卻是知道,李民,那可是一個真沒有什麼野心,只想與老婆孩子過日子的仁厚之人。李民怎麼可能反?

    不過,米有才在二龍山待得久了,卻又是隱隱知道,李民雖然沒有什麼野心,可李民手底下的那幫人,可真是不好說。若是因此拖累了李民,卻也是說不定。

    而此時,那孟有道拿著聖旨,不見米有才謝恩,當即很是奇怪,只是他此時正自宣旨,乃是代表官家的身份,卻也是不好亂說話,乃是厲聲喝道:「米有才!還不謝恩,等待何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