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16卷 第十六回 就怕沒好人 文 / 問天

    第十六回就怕沒好人

    方臘的軍馬到來。當即令李民稍稍擺脫了隨著領土擴大,兵力稍稍不足的窘境。

    只不過,朱武卻是稍稍有些擔心。畢竟方臘帶來的部隊,總數實在太多了,雖然李民軍的素質可能要高一些,可數量,卻是少了一半。

    不過,李民對此並不擔心。中華自古合兵一處的例子太多了。近代鼎鼎有名的井岡山會師就不說了。就光著大宋,趙匡胤就收了多少帶兵投效的,老楊家,老折家,老高家,不都是麼。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放眼全國的大局上,自然要吸納一切有用之人。

    而且,雖說方臘手下的軍兵忠誠度,遠不如李民直轄的高,可方臘在被李民洗腦後,如今可是鐵了心的跟隨了李民。且,此時敢於和方臘叫板的,也都被方臘與婁敏中收拾了。剩下的已經是全都聽從方臘軍令的了。李民自然放心。當然,這些人,如今依然只是方臘的手下,而不是他李民的手下。

    不過,李民在方臘到來後,隨即正式任命方臘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並擁有六個軍的人事任免權。

    如此一來,方臘的地位,在李民這裡,也就是僅次於國主李民、總理李綱、以及第一集團軍總司令林沖,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宗澤的實權人物了。再加上李民根本沒有干涉方臘整編軍馬的行動,更給了方臘六個整編軍的名額。方臘手下自然滿意。

    當然,方臘原本的兵馬總量,遠遠要高於六個整編軍的名額。可用於安置方臘手下的那些將領,卻是足夠了。足夠方臘的手下各自保有原本的地位和利益了。而後,只等他們有了功勞,按功行賞,他們有付出,有回報,自然就會在制度的獎罰約束下,產生歸屬感與忠誠。

    李民別看老是放權,可對此卻是清楚的很。

    對此,公孫勝歎服不已。而朱武也是服氣。卻是明白了,為什麼他朱武神算無雙,卻依然只能當一個山大王,而李民老是什麼都不管,卻成了今天這番成就。這除了李民的神功無敵之外,無為而治的用人之道,也是遠勝他朱武。他朱武終究只是一個參謀的才能,比不了帝王之才。

    而有了李民大方向的指導,具體統籌。卻又是朱武的強項了。朱武隨即帶領參謀部拿出了一份兵分兩路的計劃。

    在一統江南西路後,留朱旭任江南西路省長,關勝任江南西路守備軍軍長,統領三個輔軍師師,留守江南西路防備大宋兵馬反撲。

    而後,李民與方臘兵分兩路,進攻廣南東路。沿途以招安為主。

    其中,令方臘領兵迎擊安南等小國聯軍。而後順勢統戰兩廣。

    而李民自家則繼續領軍突襲大理兵馬,而後順勢迎擊吐番兵馬。佔領四川。繼而與折家軍,種家軍的老家陝北,甘肅連接成一片。

    對於朱武的統戰佈局,李民也是比較滿意的。隨即採納。兵發兩路。

    不一日,李民已經是領軍長驅直入,打到了桂州。

    那叫一個順利啊,這廣南西路的各個州城府縣,對大宋京師的忠誠度,那叫一個低啊。李民大軍所到之處,不是守備的縣官望風而逃,就知徑直的獻城投降。這要不是李民剛剛在蘇杭一帶招收了大量的基層公務員,有著大量的預備縣官與法官,光是這些投降他的地方治安,那都夠他喝一壺的了。

    不過,到了桂州,李民時刻監視大理軍兵動向的密探,也再次傳回消息:「報!大理軍兵以至柳州。」

    「再探!」李民打發下探馬,隨即把目光移向了朱武。

    朱武隨即觀看了一下,行軍地圖。盤算了一下說道:「主上,大理軍兵以至柳州,其地理不熟,兵馬眾多,必走大路。如此,必過蘭麻山無疑。我軍可加速行軍,於蘭麻山設伏。出其不意,可一戰而勝。」

    李民當即採納,隨即加快行軍速度。

    三日後,李民兵至蘭麻山。隨即於山後紮營。於山頂堆積滾木大石。

    而此時,大理的軍兵,距離蘭麻山還有一日路程。

    一日後,大理軍兵來到蘭麻山,眼前山勢險峻,只有中央一條山路峽谷,通往山外。

    朱丹臣當即對段譽警示道:「殿下,前方惡山阻路,尚需探明,方可通行。」

    段譽性本溫和,從善如流,雖然覺得朱丹臣有些小心過了,此地還是大宋的太平地帶,怎麼會有危險,可還是微微一笑,點頭同意。喝令全軍止步。命人先行探路。

    當即,一隊騎兵快速沿著山谷道路,跑出了山谷。

    此時,李民的軍兵都埋伏在山後,那些軍兵只是跑出山口,如何能看的見。當即飛騎回來稟報段譽,全無異樣。

    段譽隨即傳令繼續行軍。

    可朱丹臣卻仍然還有些不放心,逐又向段譽建言道:「殿下,此山險惡,還是小心為上,還需使人看過左右山峰有無埋伏,方好行兵。」

    段譽微微好笑,覺得朱丹臣有些小心過了。可卻也知道朱丹臣乃是一心為他段家。段譽本性善良,自然不會駁朱丹臣的面子。就待同意。

    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此時段譽的旁邊,卻是惱了一人。此人非是別人,正是大宋使臣,張邦昌。這張邦昌受命邀請大理興兵,那可是有蔡京嚴令,絕對要盡速督促大理軍兵趕赴江南與李民作戰,消耗李民的戰鬥力。

    為此,蔡京特請趙佶許了張邦昌臨斷之權。只要大理能盡快出兵,張邦昌可以盡可能的滿足大理的需求。而張邦昌也確實許了大理可由大宋地方,沿途供給軍糧。

    而等到了矩州,這沿途兌現的軍糧供給,卻因為當地的特殊情況有些差頭。那段譽是一個仁厚的人,沒怎麼怪罪這個張邦昌,可那朱丹臣卻是大理的忠臣,為大理謀利,自然覺得上當了。那朱丹臣的嘴,可是不饒人,很是讓張邦昌難受了兩天。

    不過,有壓力才有動力,張邦昌受說不過,這才找到田佑恭拆借。

    總算那田佑恭看在張邦昌內視大宋朝中重臣的面上,還是給了些面子,從軍中均了些軍糧供給了大理軍,大理軍這才安撫下來,繼續得以前進。

    可朱丹臣這個茬口,卻是讓張邦昌記住了。尤其是,大理軍已經在矩州耽誤了多日,已經比原定的日程慢了許多,此時又要耽誤行程,張邦昌自然不滿了。要知道,先前的探馬探路,已是耽誤了一個時辰。這要是再派軍兵登上兩側山頂探視。那沒有一個時辰,也是完不了的。而現今已經是午後了。若是再拖延,大晚上的,也是不用穿山而行了,乾脆就在這山口前紮營算了。

    別說,那朱丹臣其實還真有這種想法。反正是大宋的內亂。大理晚去一些,讓別人先打,大理的實力自然就少損傷。

    張邦昌當下仗著段譽仁厚,不滿的發話說道:「朱軍師這是何意?此地尚屬我大宋管轄,向來安穩,且貴軍已是派人勘探過前方路途,一切太平。何以還要再三磨蹭。難道朱軍師有意刁難,故意拖緩路程,好使我大宋內亂加大否?」

    朱丹臣微微一笑,對張邦昌根本不屑理會。他朱丹臣乃是大理段家的臣子,又不是大宋的臣子,大宋的內亂關他朱丹臣什麼事。若不是大宋弱了,大理比鄰西夏、吐番,沒了大宋的支持與壓制,大理必然難抗吐番、西夏。朱丹臣才不樂意捲入大宋內戰呢。大宋越亂越好,被不住他大理還能佔些便宜,擴張一點領土呢。

    不過,朱丹臣雖然不屑理會張邦昌,可段譽仁厚,又念著趙佶的好,卻是對這位大宋使臣張邦昌,很是看重。尤其是,段譽本身也是有點覺得朱丹臣小心過頭了,畢竟張邦昌帶來的情報,李民的反叛,乃是在兩浙一帶,那距離大宋控制的廣南西路,那可是老鼻子遠了,再有一個月能不能走到,那都是兩說,這裡怎麼可能有敵軍設伏。

    原先沒人說,段譽性子隨和。聽朱丹臣的,也就聽了,如今張邦昌挑理了。段譽卻是不想讓大宋使臣覺得自家大理心意不成,有心拖延戰機。

    當下,段譽發話道:「我看此處乃大宋治下,應無伏兵,我軍乃救援大宋而來。所謂:救兵如救火。確實不可延誤戰機。即前方無敵。我軍速速通行才是。」

    張邦昌得段譽支持,自然得意。

    那朱丹臣雖然還有些猶豫,可一想作戰目標遠在兩浙。確實也是沒必要太過小心。當即也是不在說話。

    可憐啊!這就信息不對稱的下場。

    那李民在大宋朝中有高俅,早早就知道了有大理等國兵馬要來的消息,更早早的就派出了密探時刻監視大理等幾路軍馬的行蹤。

    而段譽這邊,情報已經落伍了不說,更沒有什麼電話告知李民早已領軍打入了廣南西路,卻是一點也沒防備李民。

    全軍上下,茫茫無知的,走進了蘭麻山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