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16卷 第十五回 變故 文 / 問天

    第十五回變故

    矩州。

    地處大宋黔南路。也就如今的廣西貴陽一帶。自西漢時,就有當地大姓謝氏依附朝廷。成了華夏的一份子。唐高祖武德四年設置矩州。據說,因為該地區的南面有水呈方形,其狀如矩,所以取了矩州這個名字。

    不過,矩州雖然自古流傳,可實際上,大宋徹底統制矩州,時間卻也不久。甚至有部分的地方,還尚未完全被大宋掌控。

    無他。天高皇帝遠也。

    這矩州,原本在大唐武德時還算正州。可自唐玄宗天寶三年,就因為距離中央政府距離太遠不好管制,降為羈縻州。把整個矩州分為了五十個羈縻州小區域,讓當地人自治。

    在五代十國時,更有烏蠻人入侵矩州,立號稱石人部落。直到,烏蠻人退回黔西北,其子若藏繼續管理矩州事務,曾於宋太祖乾德五年向朝廷納貢。得到宋太祖的嘉獎,與一批土著首領同時被授予歸德司戈職。自此,這矩州也才算是明面上歸了大宋統制。

    沒錯,僅僅是明面上。歸德司戈,職位雖不高,僅僅屬於從八品下職官,可卻掌有一定軍權。

    正所謂:天高皇帝遠,有兵就是草頭王。

    故此,當地頭人的進貢納降,也不過就是明面罷了。實際上還是當地的豪族,氏族的首領自治矩州。

    故而,直到李民來到這個時代的前幾年。大宋皇上趙佶好大喜功,眼看北擴疆土無望,奈何不得人家大遼與西夏,這才詔當地的番部長田佑恭入朝,設黔南路,正式以武力一統黔南的五十個羈縻州。歷經十幾年,這才基本上統制了整個矩州。

    結果,卻又趕上天下大旱,四方盡反。

    好在,矩州久戰,民皆思安。其本地吏治在田佑恭的安撫和鎮壓下,也算是不錯,更為主要的是矩州湖泊眾多,也沒被旱情嚴重破壞,百姓有吃的,卻也是沒個樂意造反。

    只不過,隨著段譽領著大理軍兵的到來。一切卻又不同了。

    段譽所帥的大理兵馬,雖然在段譽的約束下,並不怎麼禍害當地的百姓。可段譽的大理兵馬,畢竟以苗人居多。那白苗的軍兵還好些,那黑苗的軍兵,卻是大理的特色軍種,上陣多驅趕蛇蟲蜘蛛等五毒作戰。如此。即使段譽約束軍兵不禍害百姓。那矩州的百姓看見大批的蛇蟲過境,那也是慌啊。

    何況,大理本不是什麼特別富裕的國家。此次來的匆忙,軍糧準備更是不足。若不是大宋特使為了大理能夠急速出兵,許了大理軍兵的糧餉,盡由大宋當地府城提供,段譽光是準備那些出兵的軍糧,那就不可能那麼快的動身。

    當然,這也是段譽仁慈,根本沒想過掠奪大宋當地百姓,就地就食的想法。像其他吐番、安南等國,就從來沒有過段譽這般的煩惱。尤其是安南等小國聯軍當中,有些尚未完全開化,甚至還保留了生吃活人的習慣,自然在進入大宋時,不會想那軍糧問題。

    可問題是,趙佶皇上不知民情,漫天許願。那大宋的特使,更是管不著地方百姓的死活。可由地方承擔大理十萬軍兵的軍糧,對於富庶的地方來說不算什麼。可對於剛剛經歷大旱的地方來說,那可就是一個大麻煩了。

    何況這矩州,本是久戰之地,五十個羈縻州剛剛徹底歸順了大宋,剛剛穩定不久,朝廷不僅沒有及時安撫,反倒又加重稅收,徵糧供給苗人。這些壯族,彝族等的氏族,洞主,自然更是不滿。

    段譽兵行到矩州,卻是因為軍糧問題,不得不慢了下來。

    而他這一慢,卻是讓已經從兩浙起兵,快速突進的李民,很是吃驚。

    要知道,李民從兩浙到廣西黔南路,那可是還隔著江南西路,以及廣南東路等諸多地域。那地域跨度,那也絕對是上千里的突襲。雖說淮安有著高俅幫著掩飾,大宋朝廷應該不會得知李民已經不在兩浙一代。可是,李民作為一方之主,長時間離開根據地,那也是不好的。

    尤其是,李民此次領軍突襲,本就是打的時間差,若是大理居中停軍不前,吐番,安南兩路加速包抄。李民卻是自家上趕著鑽進人家的包圍圈了。

    尤其是,李民大軍越往西南走,這軍糧的供給也是越不方便。比不得在那江浙一帶,李民行軍,只要帶上路上吃的幾日軍糧就可,到了地方,自有軍糧源源不絕的自水路運來,甚至李民所到的地方,根本就是大宋軍糧的囤積點,中轉站。

    這西南之地,那可是人煙稀少,荒山野領的多,人煙密集的少。而且水路也不十分通暢,沒有什麼可以一條水路直達的河道。大軍繞路不說,軍糧更是只能人抗馬背,光是路上不斷往返運糧的軍兵,就把李民剛剛組建的,並且帶在身邊裝聲勢的八萬輔軍師,用了一個乾淨。而佔用人手不說。那些輔軍師運送軍糧的途中,那自身也是要吃喝的啊。如此,十萬石的軍糧,最終運道李民前線主力軍的手中,也就是三四萬的樣子。

    再加上李民還得從其他地方再調糧補充軍糧中轉點。李民雖說空手套的從朱勉那裡得了不少好處,蘇州的關稅更是賺足了,可是也是頭疼。畢竟江南的軍糧總數就在那裡。

    李民等不知段譽的難處,只知段譽自到了矩州之後,行軍速度直線下降,隱隱有要跟吐番、安南兩路軍兵等速合圍的架勢。李民等如何不急?

    此時,李民卻是明白了那些古代帝王,為什麼一個個即使都把開疆擴土當作最大的榮譽和功績,並將之記載入史冊。可最終卻也沒有一個能夠一統整個亞洲的。感情都是這後勤供給鬧的啊。怪不得歷史上也只有鐵木真打下的版圖最大。確實也只有鐵木真那種掠奪式以戰養戰,行軍從不帶過多軍糧的蝗蟲軍團,才能不為後勤所困,打下那麼大的版圖。

    不過,掠奪性擴張的後果也是嚴重,沒的可搶了。這個國家自然也就完了。所以忽必烈一生才有建設地方的做法。可卻也晚了。即使元朝奪取了南宋幾百年的財富,可也支撐不過許久,隨即就煙消雲散了。

    李民感慨一生,不禁隱隱有些後悔:不是專家,推演什麼軍略啊,如今豈不是進退不得?

    好在,李民鍛煉異能,早就練就了心志堅定無比。認定一個方向,永不言退。既然段譽的行軍速度下降,不能在李民預定的江南西路兩軍碰面。李民索性先把江南西路先平定了。反正,李民在離開東南,進軍京師前,也是要把整個大後方都安穩住的。

    而要說這江南西路,地方也算不小,除了小縣城之外,有三千軍兵鎮守以上的,就有洪州,撫州,樂安,建昌,吉州,臨江等等。此外,更有建昌軍,臨江軍各兩萬正規軍駐守。

    只不過。這些地方的軍兵雖多,可卻是太分散了。並沒有統一指揮。尤其是兩浙等地都反了,這江南西路與大宋朝廷的信息通道也全都被截斷了。各個州縣,只知道自保。卻有哪個敢串聯防衛的。

    若是串聯,恐怕兩浙等地平定後,就該他們這些官員倒霉了。而如此一來,卻是方便了李民。

    李民攻略這江南西路的軍略,簡直成了跑馬圈地。那種師道領著三萬的第九騎兵軍,一通跑,這江南西路各地,只是看了那三萬騎兵的雄壯,那就紛紛的開城投降。卻是沒有幾個像樣抵抗的。

    唯有臨江軍的抵抗激烈一些。欺負種師道的第九騎兵軍都是馬軍,攻擊力強大,卻是不擅攻城,堅守不出。可誰想,種師道眼看臨江四門緊閉,根本也沒在臨江過多停留,更沒有用騎兵攻打臨江城。徑直的就繞城而過,直撲下一站的新途去了。

    可就在那臨江團練使,慶幸不已的時候,慕容博的燕軍隨即就到了。當天夜裡,就翻入了城內,開開了城門,把燕軍主力放了進來。

    這臨江軍在這江南西路,雖然也算是精銳,可比之慕容博的燕軍,那卻是差遠了。那些燕軍的籐甲,一個個都是刀槍不入,其軍兵的身手,更是高超。就算白天正面作戰,哪怕是有著燕軍幾倍的兵力廝殺,也未必是燕軍的對手。何況還是那燕軍偷襲,展開了最強的夜戰,混戰,巷戰。

    此等戰法,就是種家軍,折家軍這等大宋的王牌主力邊軍,那都不是對手,何況是沒有這方面準備的臨江軍。

    一夜混戰,那簡直就是單方面的屠殺,若不是李民的軍規,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能俘虜的盡量俘虜。這臨江軍非得全軍覆滅不可。

    可就這,臨江軍也是去了一半。

    不過,半個多月的時間下來,李民卻是盡佔江南西路。而且,此時呂師囊的堂弟軍師呂助,也有奉李民的軍令,安撫了宜州等地的壯族頭人,幫助方臘平等了叛亂。方臘的軍馬卻是騰出了空來。

    此時,方臘也自領兵趕來援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