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21卷 第十一回 祭天祈福的威力 文 / 問天

    第十一回祭天祈福的威力

    王文卿身上也有信仰之力纏繞。這一點也不奇怪。岳飛身上有信仰之力,那是部下軍兵將官對岳飛的真心崇拜。而王文卿在蒙古諸部落當中傳播神宵教。以其一身**操控的異能配上李民傳授的外丹雷法。那在質樸的蒙古諸部落人的心中,王文卿那就天神在世。更何況王文卿按著李民心願傳播教義,也是走的親民路線,這幾年為蒙古諸部落,沒少舉行祭天求雨的大型宗教活動,那在蒙古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自然就更高。

    如今的蒙古人相當的淳樸,若說崇信岳飛的是武勇,軍略,崇信王文卿的就是神通與道德。甘願為王文卿而死的狂信徒,卻是比岳飛軍團的人數還多。

    得此之助,王文卿修煉李民傳下的神宵築基功,其體內的能量經脈,雖然不如岳飛練武的天份高,卻也是構建了六條之多。

    李民當即大喜的跟王文卿闡述了信仰之道的神通與好處。王文卿雖然習武的天份不如岳飛,可王文卿天生異能,其精神力,卻是遠比岳飛還要強大,原本也若有若無的感知到了一些信仰之力的環繞,只不過不知道那些是什麼能量,只知道這些繞體的能量,能令他修行速度大增罷了。

    如今,李民與其說的透徹,王文卿當即求李民成全。

    李民當下也不藏私,了信仰之道的凝聚融合之法。並親自與王文卿護持。

    王文卿依法修煉,卻是沒有凝聚出軍神法相合體,反而凝聚出一尊道尊形象的法相,而且還很像李民神霄教的教尊法相。

    李民不由得暗暗好笑。自己這些徒弟,打從一開始的修煉上,就各個有不同的修行衍變,沒想到修練這信仰之道,竟然也是各有不同。

    不過,李民卻也明白,這本就是那些信仰岳飛與王文卿等人的信徒信仰不同,這凝結相同念頭聚出來的法相,自然也就不同。岳飛部下常年與岳飛征戰,信仰崇拜岳飛,其相聚和的念頭法相,自然是一尊與岳飛相差無幾的武神、軍神。而王文卿常年傳道,信徒們拿王文卿當神宵大帝來祭拜,自然凝聚出的法相,有些像那神宵大帝的雕像。

    而王文卿修煉完畢,其體內的能量經脈,也是得龐大的信仰之力加持,一舉達到了小圓滿境界,與岳飛的成就相當。

    這讓李民很高興。小圓滿境界之後,只要再有龐大的能量供給,岳飛與王文卿這兩人的境界再溫養一段時間,估計就能衝擊凝聚金丹了。這在別人也許還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準備,可李民一脈走的是外丹的路子,體內能量經脈構成,溫養的神識強大就可以先試著按照五雷玉書的路子,凝聚外丹,而後有雷電補充能量,那能量是要多少有多少。再憑著信仰之道凝聚出的法相護持,凝聚金丹,那簡直是水到渠成之事。想來用不了多久,他李民門下,就又能出兩個金丹大成的高手了。

    李民很美,盤算這條取巧的路子,是不是能整理推廣。

    盤算之下,倒是很有成功的可能,可這凝聚信仰在身。卻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那可是要付出真心的。若是不能把持真心,單純為了信仰之力而傳教凝聚信仰,一個弄不好,那可就是邪教遍地。而所傳之人,若是心性不堅,不能降服融合的信仰之力,那更會出來一群神通光大的邪神。到那時其災害性,恐怕要比天災還厲害。

    李民只是略一推算,心中就是一陣後怕。同時也明白為什麼八仙傳承當中明明有取巧的信仰之道,卻是沒有留下來大力推廣。這可不是普通人能練的。

    好在,李民傳下的岳飛與王文卿二人,那都是心性堅韌之輩。能聽從李民命令,安心在蒙古草原那等荒涼原始之地發展,並贏得了當地蒙古人的全心信仰,這本就是一種心性的錘煉。

    李民在王文卿修煉小成之後,讓王文卿一邊繼續修煉,一邊在安平繼續傳教。

    對此,王文卿倒也是輕車熟路。王文卿傳教,那可不像李民,除了忽悠幾句之外,剩下的全都大撒把。全都是底下人自行擺弄。王文卿在蒙古,那可是親力親為。

    而且,當初跟隨王文卿入草原傳教的那幫教徒,那也都成長起來了。王文卿除了留在了蒙古草原上留了一半,繼續維持日常的教務外,剩下的,那可都在接到李民的命令後帶來了。這些人,那也是傳教的老手。一個個的經驗,那可是比李民這個教主還要強大豐富。

    當下,王文卿在安平城立一法壇。靜坐其上以祈禱祭天的樣子繼續修煉。同時,王文卿的手下,一個個四人一組,全都收拾的體面,往來安平城中,與城內的諸多百姓交談。並通告神霄教在此立教傳教。教主李民,共和國國主,體恤草原百姓生活疾苦,有心為民祈福,責令神宵教大祭司王文卿祭天七天,為民祈福。彼時,天神感應,會降細雨滋潤萬物。使得來年水草豐美,畜牧興旺。

    對於這些教徒的說辭,一開始是沒有一個百姓相信。草原上雖然說不是沒下過雨,可那也分什麼季節,如今隆冬時分,老天爺就是下,那也是下雪,哪有下雨的。更別說還是想多晚下,就多晚下,祭完天就下雨,真以為老天爺是你們家親戚啊。

    可是,這種不信,架不住神宵教徒的反覆說啊。尤其是李民手下的神宵教徒,一個個都是老手了,收拾的體面,神情又是個頂個的道貌岸然,有德之士。尤其是,王文卿就在祭台上坐著呢。這種事又不是漫長無期,到日子不下雨,那豈不是自打臉面。

    故此,安平城內的眾多百姓牧民,也多將信將疑的信了。尤其是如今這個時代也沒什麼過多的娛樂和八卦可供傳播與消遣。這等期待的議論,也給眾多的牧民和百姓帶來些許的期待與興奮。而且,戰亂之後的祭天祈福,本也是眾多百姓的一種美好期盼。這期待與議論的人,也就更多。

    一來二去,知道的人越來越多,連許多城外的牧民也知曉了,不惜遠遠的趕來看一個熱鬧。

    七天過後。

    天上的日頭圓圓的,大風呼呼地。空氣干冷干冷的。所有聞訊趕來看熱鬧的百姓,全都很失望。這種天氣怎麼可能會下雨。

    可既然趕來了,牧民們卻也不會一時散去。畢竟就算祈福不成,沒有下雨的神兆。可李民這兩個月帶給牧民的好處,那也是實打實的。最少,隨著中原糧食的大量運來,集貿市場的建立,今年草原上的牧民,卻是不用擔心凍死餓死了。

    午時正。

    王文卿長身立起,對天七拜。早已裝模作樣來到一旁的李民也趁勢登上法壇,念誦了一片祭文。

    等李民念完之後,王文卿發雲排一響。立時,天空中雲氣凝聚,原本被大風吹的萬里無雲的天空,當即聚齊了一絲絲的白雲。並凝聚成片。於此同時,狂風止息。

    不多時,就在這大太陽的底下,下起了一場細雨。範圍不大,也就是籠罩著整個安平城以及周邊的一些地方。

    可越是如此,卻也越是顯得神奇。顯得這場雨就是給這祭天之人的回應。尤其是這場雨下之前,眾人已經討論好幾天了。無論如何也不能說這場雨只是一種巧合。更何況,人們本就有著祭天祈福的美好期盼。如今期盼已久的祈福神兆已經如約而至,自然更不會有人懷疑。

    當即,眾多的牧民百姓虔誠的拜倒,絲毫不考慮在雨中淋著。王文卿和李民同時都感覺到有巨大的信仰之力凝聚。

    這讓李民,尤其是初步修煉信仰之道的王文卿,都很歡喜。

    不過,與這信仰的收穫,草原牧民在祭天祈福的神兆之後,迅速歸心,卻是更讓李民高興。隨著眾多的牧民把安平城的神兆傳揚四方,原本還在猶豫的草原各部也都紛紛堅定的遞交了國民申請。

    只是,物質循環的供給,如今李民卻是無法一下子完成。中原的物資雖然很豐富,可這兩年中原的天災與內戰,也是極大的消耗了不少。尤其是金兵當初打入中原,雖然李民救援的快,可北方的生產基礎與百姓,也是被金兵破壞和殺戮了不少,如今連北方的糧食物資,還是要靠南方的糧食供給,單是李民以前許願的那批物資供給,已經就是李綱好不容易籌集出來的了。若是再加大國民收編,擴充物資供給。估計留守京師的李綱就該崩潰了。這些申請,李民卻也是想批,而不敢輕易批了。

    而這時,原本領軍躲入長白山脈的完顏吳乞買卻也是躲不下。雖然說這長白山就是他們完顏一族的老家根本,可如今的完顏吳乞買手下卻多是拚命慣的親軍,而沒幾個基層的族人百姓。尤其是,一萬人,那也不是跟他們當初一個部落幾百人分散在無際的長白山脈中好找食。聚攏在一起的一萬人,光是吃食,那就不是幾十里山脈的野獸可以供給的。

    而且,完顏吳乞買好鬥成性,也是甘心永世躲在深山老林之中,卻也是要出山伺機尋找機會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