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逆隋

第二卷以隋代周 第九十二章談判 文 / 老茅

    第九十二章談判

    接下來的幾天,馮小憐見到楊勇都會不自覺的對他產生一絲懼意,美麗是她最大的武器,可是這個少年在與她歡愛後,得知她齊王妃的身份差點殺了她,雖然最後關頭這個少年還是放手,卻讓馮小憐對自己的自信大打折扣。

    數天之後,馮小憐得知楊勇的身份才震驚不已,她雖然不關心朝堂之事,但尉遲迥造反之後,高保寧念念不忘入寇大周邊境,只是沒有得到契丹各部和高句麗的支持才作罷,馮小憐多次從高保寧嘴中聽到過尉遲迥造反的原因和大周朝堂的變動,眼下這個少年竟然是大周大丞相的嫡子,遠比她想像中的貴人要貴的多。

    既然決定了以後將馮小憐送入尼庵,楊勇拋下顧慮,暫時享受著與馮小憐的魚水之歡,馮小憐為了討好楊勇,拚命使出自己全副本領侍候他,馮小憐侍候男人的本領確實天下無雙,不但歌舞雙絕,尤其自學的按摩,包含著槌、擂、扳、擔等手法,只要被她捏上數下,一天的疲勞就會全消。

    羅藝帶著五十名騎兵到契丹各部宣撫,首先得到了曾出兵的日連,匹吉、黎、土六於四部的熱烈響應,在得知上次帶隊的少年就是大周東京塚辛之後,四部的許多貴族主動來到營州城拜見,楊勇不得不一一接待,忙得不亦樂呼。

    在四部壓力下,上次沒有出兵的契丹何大何部也表示支持大周領護東夷將軍之令,而伏弗郁、羽陵兩部卻是猶豫著不決,唯有悉萬丹非但不遵從羅藝詔令,反而將日連部派去聯絡的使者割耳而回。

    悉萬丹在契丹八部中最強大,其部有近三萬青壯,悉萬丹的族長雖然看到契丹八部有五部臣服大周,其餘二部也大可能倒入大周懷中,但他們離大周最遠,又自持背後有突厥支持,自然不肯聽令。

    在這種情況下,羅藝不得不準備向悉萬丹部出征,否則任由悉萬丹部猖狂下去,非但伏弗郁、羽陵兩部不會聽令,就是另外五部也可能反覆。

    草原民族出兵都會選擇在秋高馬肥的季節,進入十月後,其實已不適應大動兵馬,楊勇可以選在十月份進攻高保寧,是因為打定了主意速戰速決,否則後勤是一個大問題,高句麗會出兵,也是打著速戰速決的主意,只是高句麗雖然速戰速決了,卻是來了個全軍覆滅。

    悉萬丹部有三萬餘青壯可以參戰,羅藝很難速戰速決,只能組織小規模的隊伍對悉萬丹部慢慢襲擊,採用鈍刀子割肉的戰術,給悉萬丹部放血,也可以鍛煉隊伍,為明年的進攻作準備。

    這種情況下,楊勇除了讓韋世康對羅藝盡量支持外,只能全靠羅藝自己的本事,到了十一月初,鄭雄的傷勢雖然沒有全好,但已經可以騎馬,楊勇正準備離開營州時,營州迎來了高句麗人的使團。

    由於溫達帶領的高句麗軍全軍覆滅,高句麗直到楊勇放出兩名俘虜報信才得知情況,八千人被殲滅,而且自己的二王子和五公主都落到大周手中,可知高句麗王接到這個消息是如何震驚,高句麗已經很久沒有打過這樣的敗仗。

    高句麗整個朝堂頓時都吵成一團,將指責的矛頭隱隱指向高句麗王,溫達是高句麗王一手提撥上來的平民將領,貴族看不起溫達的出身,溫達也看不起那些貴族的奢侈墮落,雙方格格不入,這次溫達兵敗身死,國內的貴族正好落井下石。

    可憐溫達雖然英勇戰死,他的家人還是被獲罪,高句麗王尚有一點良心,沒有將溫達全家抄斬,只是重新讓溫達的老母親回到赤貧的行列。

    外置完溫達,高句麗貴族對大周的戰力也暗自驚心,雖然大家都看不起溫達的出身,但還是承認溫達打仗有二下,竟然被大周全殲,高句麗貴族害怕起來,尉遲迥叛亂時想趁火打劫的那點心思頓時消失,紛紛主張和平,對大周重新朝貢。

    高句麗王雖然一向主張對大周強硬,但自己二個兒女生死也不能不管,順水推舟派出了使團,一邊向大周上表謝罪,將責任全部推到邊將身上,一邊也請求大周能將他們的二王子和五公主放回。

    按理高句麗的使節必須到長安去談判,只是楊勇擔任東京塚辛,有權對齊地事務作出處置,高句麗地處東北,與他的談判也屬於楊勇轄區範圍之事,楊勇現在在營州,倒也不必讓高句麗使者趕到洛陽。

    楊勇並沒有直接與高句麗使節見面,而是由營州刺史韋世康出面接待,之後再對楊勇匯報,雖然看起來多此一舉,只是身份如此,楊勇是大周大塚辛,與他們的高句麗王也可以平起平坐。楊勇不能自降身價。

    聽完韋世康介紹了高句麗人的要求,楊勇嘿嘿笑了一聲:「高句麗人只是道歉,沒有其他東西,就想讓我們將他們的王子,公主,還有那些俘虜都放回去,沒有那麼便宜之事。」

    「大人,那該對高句麗人提什麼條件?」

    楊勇想了想,還真不好提什麼,上表稱臣,人家主動提出來了,何況臣不臣,只是關係到一個名聲,根本毫無作用,割讓領土,這點也不可能,除非大周能恢復漢四郡,否則有遼河為界,即使高句麗願意割讓一兩個城,大周也守不住。

    楊勇用手指敲的桌子咚咚作響,自言自語的道:「高句麗有什麼好東西?」高句麗現在佔據的是後世東北之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可惜這些都是富人用的奢侈品,對國力毫無幫助。

    聽到楊勇的話,韋世康在旁邊果然道:「大人,這次高句麗人貢品就有十餘支上好人參,要不讓他們再加。」

    楊勇搖了搖頭:「人參又不能當飯吃,要那麼多人參幹嗎?」

    見楊勇否決,韋世康也只得繼續低頭思索,楊勇突然拍了一下大腿:「有了,讓他們伐木材賠償。」

    韋世康頓時愕然:「大人,要他們的木材幹嗎?莫非大人想讓他們多費勞力。」

    木材不只是東北有,就是營州附近也不缺,大周各地到處都是,只是這個年代生產力太低,伐木會耗費大量人工,韋世康才想到這點。

    楊勇要高句麗人伐木材賠償,耗費高句麗勞力是一個方面,有一個人去伐木,必定就減少一個人耕種放牧,無形中損耗了國力,另外大周在沒有打垮突厥人和統一南方之前暫時無法對高句麗人用兵,高句麗人伐下的大材存放幾年後剛好用來造船,無論是統一南方的戰爭還是往後攻打高句麗人,都需要大量船隻,木材根本不能少,有高句麗人代勞當然最好不過。

    這一點高句麗人的有識之士可能也會看到,只是除非他們不要自己的二王子和五公主,否則只能接受,他們國內的貴族恐怕也不會考慮太遠,畢竟木材隨處都是,只要大周咬住高句麗需要賠償這一點,比起其他賠償來講,木材更容易接受。

    楊勇向韋世康解釋了一下,韋世康才恍然大悟:「大人高明。」

    「對了,高句麗的談判使者好不好應付?」

    「大人,他們的正使是高句麗王族,不學無術,可是副使卻是一位年輕人,叫乙支文德,非常難纏,正是他一口咬定這次高句麗和大周的衝突只是邊境將領貪婪,擅自行動,如今這個將領已經死了,國內他的家人也受到牽連,高句麗與大周世代友好,不要將此事擴大,所以才向大周請罪。」韋世康皺眉道。

    楊勇冷笑一聲:「世代友好,言下之意倒是我大周不依不饒了,好一張利口,那他們的王子潛入營州圖謀不軌又怎麼說?」

    「回大人,乙支文德說他們的二王子只是心慕中原文化,又怕對大周官府多加打擾,才微服來到營州遊玩,絕無圖謀不軌之心。」

    「哼,那也不用爭了,總之現在他們高句麗的二王子,五公主加上三百多俘虜在我們手上,他們要人就必須付出代價,如果不想付,就把他們的二王子放在妓院當龜公,五公主當名妓,想必會財源滾滾。」

    韋世康大吃一驚:「大人,這麼說不妥吧,中原向來禮議之邦,傳出去豈不是讓人笑話。」

    「傳了出去丟人的是高句麗而不是我大周,總之就是這個意思,當然可以說得委婉一點,你不妨獅子大開口,索要金銀,一個普通士兵十兩黃金,軍官每一級加十兩,他們的公主和王子就根據他們的重量十倍支付等量黃金。」

    此時黃金稀少,金銀極貴,這麼算下來他們至少要支付數萬兩黃金,換成銅錢就要數十萬貫,高句麗再有錢也不肯這麼花,到時再算成木材,那應該好談的多。

    韋世康自然知道漫天要價,落地還錢的道理,興沖沖的道:「卑職遵命。」

    韋世康第二次接見高句麗人提出他們需要支付贖金,而且支付的數額是如此之多時,高句麗使團頓時嘩然,紛紛指責韋世康要求太過份,高句麗絕不會答應。

    只是韋世康任由他們唾沫怎麼飛舞,一連三天就是不鬆口,高句麗的正副使頓時洩氣,這三百多名俘虜他們可以不要,二王子和公主不能不贖回,不出血肯定不行,只能哀求韋世康降低一點要價。

    韋世康心中大爽,才將可以讓他們用木料抵帳的想法拋了出來,高句麗正使百思不得其解,木料到處都有,根本不值錢,周人要木料幹什麼,正要一口答應,副使乙支文德意識到不妥,馬上反對,寧願支付黃金也不願支付木料。

    只是他的反對沒有什麼效果,鐵了心的正使根本不聽乙支文德相勸,黃金和木料,傻瓜也知道願意出木料不願出黃金。

    不過,最後韋世康算出數萬兩黃金可以購到數十萬根雙人合抱的木料時,高句麗正使也傻了眼,這些木料需要多少人砍伐,而且還需要運輸。

    乙支文德紅了眼,與韋世康大爭起來,最後才將木料減到五萬根。規定好木料的粗細和長短,雙方以遼河為界,高句麗人必須將木料運到遼河,到時水一沖,直接可以將木料送到海裡,周軍再在海中將他們撈起。

    五萬根也不是小數目,這能造多少艘戰船?拿到高句麗人所簽的合約,楊勇不由大笑起來,沒想到高句麗一個公主一個王子如此值錢,至於那三百多高句麗俘虜,乙支文德卻死活不要了,他們回到國內還砍不了需要贖回他們的木料,讓楊勇稍微遺憾,只得將他們貶為奴隸,負責在海上搬運木料。

    簽完字,高句麗正副使就想將他們的二王子和五公主接回,為怕高句麗反悔,韋世康明確拒絕,這兩人只能暫時作為人質,等到他們運完二萬五千根時放一人,五萬根木料全部運完,才會放另一人。

    高句麗正副使無法,只得在看過高建武和平康公主兩人一次後就灰溜溜的回去,讓他們欣慰的是這兩人並沒有受到虐待,只是什麼時候能回去,就要看他們運木料的速度。

    高句麗人走後,楊勇留在營州已無事,營州的天氣也越來越冷,如果再不趕路,以後就會更加困難,楊勇也馬上帶上親兵,開始往回巡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