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五十五議和(二) 文 / 木林森

.    又過了三天,李耀再次來到建康府,帶來金國擬定的雙方議和談判的基本條件:一、雙方在建康府與鎮江府之間的下蜀鎮進行議和談判;二、雙方議和代表為正使一名,副使兩名,從行官員十名,隨從二十名;三、議和時雙方都不得再戰,各自以現在佔居城池為準,無城之兵一率退後十里駐紮;四、議和雙方可以各帶三百士兵,保護議和人員如果宋朝對這四點沒有異議,則可以選定議和日期,並提交代表官員名單。

    大宋君臣商議之後,覺得這四點都可行,同時,又補充了三點,一是在下蜀鎮東西十里的地方,宋金雙方可以各派五千人馬接應,二雙方停戰不僅限於江南,同時也要通知江北的人馬也必須停戰,並由宋軍提供船隻,送金軍使者過江,通知完顏陳和尚,三是隨行的三百士兵中,為騎兵一百,步兵兩百。

    金國君臣接到大宋的補充條件之後,也無異議,當即同意了宋朝的補充條件,於是派人將議和人員名單通知建康朝廷,並且約定三天以後,議和人員在下蜀鎮碰面。而建康朝廷也將自己的議和人員名單提交給了金軍。

    宋方議和代表正使為樞密使韓彥直,副使是刑部尚書范成大,左正言兼翰林學士趙汝愚,隨行領軍保護的大將是趙草。金方議和代表正使為左丞相僕散忠義,副使是參知政事蔡松年、元帥左監軍白彥敬,隨行領軍保護的大將是石抹燕山。從雙方議和代表的官職看來,也算基本對等。

    但雙方議和的第一天就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原來剛一見面,雙方各自都帶著一份自己擬定的和約藍本。宋朝擬定的和約是:一、雙方邊境以長城為界,金國必須歸還大宋所有土地,包括燕雲十六州;二、金國必須向大宋稱臣;三、金向大宋遣皇子為質。而金國提出的條件是,一、雙方以長江為界,江南屬宋,江北屬金;二、宋必須向金稱臣,宋國君之位需由金國策封;三、宋每年向金國納貢銀一百萬兩,絹一百萬匹。

    從雙方各自提出的初步條件來看,完全就是南轅北轍,根本不可能談到一起去。因此立刻就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范成大難,道:「我大宋皇帝志在安民,所以才諭令息兵,與爾等議和,但依在下看來,你金邦根本沒有議和的誠意啊!」

    蔡松年立刻反問:「我大金亦不願見兩國之民受刀兵之苦,皇上方才允許議和,貴使何以見得我大宋沒有誠意?」

    范成大冷笑了一聲,道:「如今你主受困於江南,孤窮於一隅,食不下嚥,朝不保夕,還敢猶言劃長江而分兩國之界,想要我主稱臣,交納歲幣,真是妄想,若說貴邦是誠意議和,如何可見?」

    白彥敬「哼」了一聲,道:「我大金現守在江南不假,然尚有雄兵十數萬,上將百佘員,糧草供應,兩年有餘,你等又能奈我何?何況如今淮東尚在我大金掌握之中,南陽亦有大軍十數萬,取江北之地,易如反掌,何稱妄想?到是你們南朝自不量力,居然想以長城為界,讓我大金稱臣納子為質,莫非這就是南朝的誠意嗎?」

    趙汝愚搖搖頭,道:「貴使此言差矣,豈不聞『國主久居其外,內必生亂』之理,想你金邦立國不足六十載,然弒君奪位之事,以有兩回。你主當年獲得君位,不正是趁海陵王征戰在外,方得乘虛而入嗎?如不盡快歸國,恐怕你主危矣!猶之大言不漸,何敢與我大宋再論強弱?」

    蔡松年變色道:「我主乃聖德賢明之君,號小堯舜,民皆歸心,士人臣服,豈是海陵王所能比,絕無敢大逆不道,犯上做亂之輩。到是你們南朝,如今以是雙懸日月,兩君並立,你主能否穩居江南尚未得知,不知是誰人危矣?」

    范成大立刻道:「貴使未免誇大其辭了吧!如今川中四路,兩廣、兩湖、京西、淮西具屬我主所有,趙愷小兒不過是疥癬之疾,如案頭之灰,拂之即去。只是我主念其同宗之義,不忍為之,只希望他能自行醒悟罷了。豈可與我君相提並論。貴使若是以為趙愷可為江南之主,不妨去與趙愷議和,向必來找我們。」

    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爭得不可開交。後來連隨行的十名官員也都加入了爭論之中。到是只有兩位正使韓彥直和僕散忠義一直在一邊靜坐,看著下屬們爭吵,卻一直沒有開囗。

    雙方爭了一個多時辰,韓彥直才對僕散忠義笑道:「貴使,我看今日是不會再有什麼結果了,不妨就到這裡吧?」

    僕散忠義也笑道:「在下亦是如此認為,這日就此作罷,大家都回去休息一夜,明日還請貴使準時出列。」

    韓彥直道:「那是自然。」

    於是雙方起身陸續出帳,各自回去休息。但當天的談判經過和眾人的言行早己有隨行的官員詳細記錄下來,當晚連夜送回各自的城中。

    趙忱、楊炎等人看到回報都覺得好笑。第一天雙方的條件都提得很高,其實都是在漫天要價,就地還錢。顯然都是想試探一下對方的狀態和議和的底線,好讓自己在後面的談判中取得有利的條件。現在看來,雙方的底線互相還沒有摸得太清楚,不過態度到是都十分強硬。不過雙方的正使都沒有參與爭吵,這表示雙方都留有餘地,說明雙方都希望繼續再談下去。

    因為對雙方來說,再打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建康朝廷將陷入兩線作戰,而且還要但心趙愷會趁這個機會做大,使大宋陷入分裂。而金軍畢竟是被困在江南,無法脫身,而且國內也無力再支持這場戰鬥了。因此雙方都希望和議能夠成功。

    只是雙方都希望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誰也不肯輕易讓步,因此可以預料,和談將會十分艱難的進行下去。而從第二天開始,雙方就在商論各項條約的具內容。

    雙方首先能夠確定的是兩國之間的關係稱呼。而且在這一條也是雙方分岐最少的,因為爭來爭去,無非都是爭的一個虛名而己,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這一條很快就最終確定,兩國地位對等,不分彼此。宋置書於金稱金主為大金皇帝,金置書於宋稱宋主為大宋皇帝。

    不過在談判過程中,金方曾經提出過,校仿當年宋遼澶淵之盟,把兩國關係定為兄弟關係,這是因為完顏雍的年紀比趙忱要大,如果把兩國關係定為兄弟關係,自然以金為兄,宋為弟。這樣在囗頭上,金國可以佔個小便宜。

    不過宋方則以兩國本非兄弟之邦,何必硬稱,而且雙方若是結為兄弟,將置金方太子於何地。因為趙忱的年紀比金國的太子完顏允恭還小,如果和完顏雍結為兄弟,完顏允恭豈不是要尊趙忱為叔嗎?金方聽了,也一笑了之,再也絕囗不提了。

    這一條傳回各自城中,雙方也都覺得滿意,就這麼確定下來。

    接下來是兩國的邊境。其實要確定這一條的難度也不算太大,因為雙方的底線大至也能摸清。基本就以目前雙方佔據的地方為準,儘管趙忱堅決不許割地,但也知道,被金軍佔領的地方是不會輕易吐出來。而江南的地方,金軍肯定是不會留了,雙方唯一的分岐就在淮東。

    自古守江必守淮,沒有淮南地區,長江防線也難得到保全。宋方絕對不能放棄淮東,因此堅決要求金軍必須退出淮東。金方顯然也知道這一點,即使強佔淮東,宋方也會想方設法奪回。而且現在淮東三面受敵,想守也難以守住。只是金方不願就這麼白白將淮東拱手讓出,總要讓宋方付出一點代價才是,因此談判繼續艱難進行。

    首先金方開囗要宋方支付一百萬貫錢,做為金軍退出淮東的代價,這自然遭到宋方的嚴厲拒絕,宋方明確表示,金方必須無條件退出淮東,甚至提出,如果金方不同意,不妨將議和暫時擱淺,等雙方在淮東分出勝負之後,在行議和。金方見宋方態度堅決,則又提出用西北宋方佔領的鳳翔府、秦州和新會州三地交換淮東。

    趙忱君臣又商議了一天,只同意把鳳翔府、秦州交於金方,但拒絕交還新會州。因為風翔府、秦州大宋本來就並沒有佔全,強留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用這兩郡交換淮東之地,也還算值得,而新會州連接西夏,同時可以從側翼危脅西北的秦鳳地區,不能輕易放棄。金方又斟酌了一下,因此終於決定答應宋方。這樣雙方的邊界東以楚州為界,西至鞏州、新會州與西夏接壤,確定下來。

    對於金方來說,和南征前相比,不僅收回了被宋朝奪走的穎、壽、宿、邳、徐五州,而且又得到了鄧、唐、蔡、海四州,尤其是宿州、徐州、海州,都算是戰略要地,而在西邊,收回了鳳翔府、秦州,也保證了京兆府的側翼的縱深安全。雖然不算十分滿意,但也算有所收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