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二十二兵制改制(下) 文 / 木林森

.    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大宋禁廂軍隊共計達到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其中禁軍兵馬、步軍為八十二萬六千人。加上地方鄉軍,總數竟高達一百六十餘萬,即使是扣除一些空額,也不是一個小數字。每年需要數千萬貫錢才能維持軍隊的龐大開支。然而軍隊人雖眾,但戰鬥力卻每況愈下,西夏的李元昊正是在這個時候經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呰三戰,都大敗宋軍,才趁機坐大成勢。

    南渡之後,為了抵抗金軍入侵,朝廷不得己,才給諸將自主組軍的權力,岳韓張劉吳諸將,也是在這個時侯,自各獨立成軍,而這段時間也是大宋戰鬥力最強的時候。只是趙構一心苟安,秦檜秉承聖意,主政求和,殺害岳飛,收隴諸將兵權,使得宋軍素質又大幅下降。

    雖然經過孝宗的著意整頓,大宋軍隊的素質稍有好轉,但冗軍之勢,也有漸烈之勢。至孝宗乾道年間,全國的總兵力以經接近八十萬了。其中主力軍為御前駐軍和三衙禁軍,總兵力在四十萬以上。每年的總軍費達到近四千萬慣,超過正常年份大宋財政收入的六成。

    而在去年,為了打敗金軍南侵,大宋也大規模擴軍,因此雖然幾番大戰,陣亡十數萬人,但兵力總數卻沒有多少削減。可以說冗兵的問題不解決,大宋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富強起來。因此兵制改制,首先就要從消除冗兵做起。

    楊炎認為,目前來說,大宋的常規兵力,只宜保持在五十到六十萬左右為好。其中御前駐軍和三衙禁軍的兵力依然保持四十萬左右不變。其餘十萬至十五萬左右廂軍,守衛其他各地方。那後再徵集十到十五萬的鄉軍,以補充地方的兵力不足。等到有戰事發生時,再慢慢擴大。

    首先整頓現有的軍隊,必須將老弱無用之兵,沷皮無懶之徒全部都清除出去,兵額不足,在招募新兵。而且在招募新兵時,一定要嚴格挑選,決不能濫竽充數。同時也要嚴格訓練,嚴肅軍紀,建立一支戰鬥能力強的宋軍。

    同時楊炎在目前大宋的兵力分佈安排上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岳飛遇害,韓世忠和張俊被罷除兵權之後。大宋沿長江設立十支御前駐軍,一方面保衛大宋的邊境,另一方面也分散邊將的兵力。這十支御前駐軍自西向東,依次為興州、興元府、金州、襄陽府、荊南府後改為江陵府、鄂州、江州、池州、建康府、鎮江府。主將官職為御前駐軍都統制。

    孝宗繼位之後,也完全沿用此舊制。目前大宋的邊境兵力分佈,也大致如此。只是遷都建康以後,建康府的御前駐軍取消。防禦暫時由建康府的禁軍付責。並由劉復先和張師顏兩人分別駐守豪州和盱眙軍,保衛建康府的前沿。

    但楊炎認為,這十支御前駐軍基本是沿長江分佈,除了四川的三支御前駐軍之外,長江中下游的七支御前駐軍的位置整體太過靠後,除了襄陽府和江陵府外,其他五支竟都在長江以南。顯然這樣的安排是太過消極保守了。而且十支御前駐軍的兵力分佈也及不平均,兵力最多的是興元府、鄂州、建康府、兵力分別為六萬、五萬三千、五萬,而兵力最少的是江州御前駐軍,只有一萬人,而金州和池州御前駐軍也只有一萬二千人,差異竟可以達了五六倍。吳曦敢在四川公然造反稱王,正是因為興元府御前駐軍是兵力最雄厚的一支。

    因此楊炎認為,應該將大宋的防線整體前提,並分為五個大防區,由西向東,依次為利州西、東路,荊湖北路、淮南西、東路,同時在西北地區,大宋取得了臨洮府等七郡,設為臨兆路,併入利州西路,將京西南路併入荊湖北路。並且在每個防區內應設立兩支御前駐軍,即:利州西路的臨洮府、成州,利州東路的興元府、金州,荊湖北路的襄陽府,德安府,准南西路的光州、濠州、淮南東路的盱眙軍、楚州。

    而每支御前駐軍的兵力在兩萬至兩萬五千人之間,仍設都統制來管理全軍,並在每個防區設立一名御前兵馬都總管,節制兩名御前駐軍都統制,但御前兵馬都總管和御前駐軍都統制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調換。如果出現大規模戰爭,則由朝廷直接任命將帥,集中兩到三個防區的兵力,統一指揮。並從建康調集三衙禁軍,補充各防區兵力的不足。

    這樣一來,可以使邊境的兵力分佈更加均勻,而且各支御前駐軍的兵力大至相當,也就不會出現一軍獨大成勢的局面,解除了地方武將擁兵自重的可能。而且也能應付各種的戰爭需要。

    同時楊炎對守衛京師的三衙禁軍,除了嚴格挑選,嚴格訓練之外,在建制上也提出一些修改建議。在孝宗乾道年間,三衙禁軍的核定總兵力為十二萬八千人,俱體為殿前司七萬三千人,馬軍司三萬人,步軍司二萬五千人。因為臨安遇處一隅,背山依海,這樣的兵力守衛也基本足夠了。

    但現在大宋定都在建康,雖然也有長江天險為塹,但位置卻北進了數百里。離邊境最近的地方竟不足五百里。而且需要隨時能夠抽調兵力支援其他防區,因此楊炎認為,現在的兵力,以經完全不足了,三衙禁軍後規模禮擴大到十八至二十萬人,並且還應該增設水軍,一方面是控制長江流域,取得水上優勢,另一方面一但有大規模戰事,可以利用長江水域來運送士兵物資,盡快支援其他各防區。而且一但邊境有叛亂發生,也可以迅速出兵鎮壓。

    按楊炎的設想,三衙禁軍的兵力分配是,殿前司為十二萬人左右,釆用步騎混編,其中包括二至三萬的水軍和相應的戰船裝配。馬軍司為三萬人左右,但恢復為全騎軍編制,並將象軍編入馬軍司中,單獨成為一軍。步軍司為四至五萬人,並在步軍司中增設一支專以火器為武器的軍建制。而且三支禁軍的主將均由忠誠可信,資歷深厚的老將出任,一但發生大規模戰事,朝廷並不直接控制,而是由三支禁軍的主將組成都督府,劃歸樞密院之下,付責制定作戰計劃,進軍方略,選拔將帥,然後上報給中書省,做為朝廷的參考。真正做到各付其責,各行其道。

    可以說這一部份是楊炎寫得最多,也最詳細的部份。不僅盡量糾正以前兵制、建制,兵力分佈的種種憋病,而且也盡可能從維護朝廷的統治穩定角度考慮,也制定了一些防止武將專權,擁兵自重的措施。同時也對許多細節,如選撥士兵的各頂標準,以及訓練士兵的方法,考核,還有軍器製造等等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說明。可以看得出,楊炎對這次兵制改制,是經過了精心思考,並且結何了自己的實際經驗,同時又和楊沂中等人反覆商討研究,花廢了大量心血,才寫成的。

    雖然趙忱年紀並不大,而且當上皇帝還不足兩年,但剛一登基就一直戰事不斷,因此對軍事也有些熟悉,而且也對大宋的兵制弊病還是有一定的瞭解,看了楊炎的上書之後,由其是聽了楊炎對「重文仰武,將從中御」毫不忌諱的批評之後,趙忱也對目前大宋的兵制弊病也有了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對楊炎的這些建議,趙忱也感到非常高興,立刻道:「好,朕明日下詔,改革兵制。」

    楊炎笑道:「陛下,你又心急了,且不說現在不是馬上實施變革的時候,而且至少也要讓樞密院看看,討論一下是否還有紕漏之處,在實施也不遲啊。」

    聽楊炎這麼說,趙忱也有些不好意思,道:「朝廷的事,千頭萬緒太多了,朕恨不能馬上就全部處理完才好呢?」

    楊炎道:「治大國如烹小鮮,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施行新法是如此,變革兵制也是如此。而且變革兵制,還要更為小心,因為要裁減一部份將士,就意味著裁減下來的將士將失去俸祿職位,自然會有人不滿意,因此稍不注意,勢必會造成變故,一但造成營嘯,如當年的淮西兵變,那可就會動搖大宋的基礎了。」

    趙忱聽了,也不由心中一凜,道:「姐夫說的是,那麼依姐夫看,變革兵制應然怎麼進行呢?」

    楊炎道:「先改三衙禁軍,再改御前駐軍,最後在改全國駐軍。」然後又進一步解釋道:「先改禁軍,可以保證建康朝廷的安全和有足夠的兵力,一但再改各地御前駐軍時發生意外,也可以有所準備,從容出兵鎮撫。等三衙禁軍和御前駐軍都改完之後,其他各地駐軍就容易多了。」

    趙忱點點頭,道:「還是姐夫想得周到,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變革禁軍的兵制呢?」

    楊炎笑道:「這眼看就要到年底了,怎麼樣也要等到官家大婚之後啊!開年之後,我爺爺就會遞上辭呈,然後就把李招撫調回建康,接管殿前司,就可以開始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