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二十一兵制改制(上) 文 / 木林森

.    以經入更,八對紅油大蠟,將宮殿照得亮如白晝。燈火閃爍,不時還發出「必撲」的蠟花聲,整個房間裡散發出一股輕淡的蠟香,令人安神怡心。

    趙忱和楊炎在桌前對座,趙忱道:「讓姐夫久等了吧?」

    楊炎道:「這到是沒什麼?官家每天都要審閱奏章到這麼晚嗎?」

    趙忱道:「快到年底了,各項事宜都要有個了結,朝廷的事情自然也會多一些,而且每一件事情早些處理總要好些。其實姐夫寫的兵制改制朕早就看完了,一直向和姐夫仔細談論一下,只是事務實在太多了,結果拖了好幾天,原以為今天的奏章要少些,會早一點,所以把姐夫請來,那知其年有幾件比較複雜的事情,需要反覆思考,結果反而耽誤了一些時間,還是拖到了現在。」

    楊炎道:「修改兵制也不是馬上就要施行,如果官家這段時間事情大多,不妨可以暫時放一放,到也不必急於一時。」

    趙忱苦笑了一聲,道:「朕何償不知道,只是我們在積攢國力,金國同樣也在恢復。時不我待,大宋兩百餘年的積弊太多了,朕恨不能一下子把所有後事情都做好。」

    楊炎道:「話雖如此,但終究還是要一件一件來做,急也沒有用,而且官家也要多注意身體才是,有些不急的事情還是放一放為好。」

    趙忱點點頭,道:「多謝姐夫關心了,朕會量力而行,到是姐夫教我的呼吸吐納功夫到是很有效,朕照著練了三個多月,精神到是比以前好得多了。姐夫還能再教我一些嗎?」

    楊炎笑道:「那不過是些簡單粗淺的入門功夫心法,雖然能夠使人提神養氣,強身建體,但卻不能讓人的體質得到完全的改變,所以還不要太過勞累才好。而且心法修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能循序漸進。你只練了三個多月,根基不穩,不宜再練更深的心法。等三年之後,有些小成,我自然會教你一些高深的心法。」

    趙忱笑道:「看來練功和治國都是一個道理,都必須循序漸進。」

    楊炎道:「其實何此是練功,畫畫、下棋、書法、文章這些,那一樣是能夠一蹴而就的,都必須按步就班,循序漸進,否則更是欲速則不達。」

    趙忱點點頭,道:「朕明白姐夫的意思。說正事吧。姐夫的奏章朕以經仔細看過,總體來看,確實是切中要害,但還有些地方,朕還不太明白,請姐夫仔細說明。」

    楊炎道:「官家有不明之處,盡說無訪。」

    趙忱道:「姐夫的奏章中說,我大宋兵制有三大積憋:重文仰武,積弱重返,其一;將從中御,以文制武,其二;冗兵積重,稂莠不齊,為其三。其中第三條朕有些明白,但前兩條都是太祖太宗定下的祖制,雖然說祖制也是可以改變,但這兩百餘年,卻一改五代以來軍人專權,王朝更替,的混亂局面,可見並非全無可取之處,是否該改正呢?」

    楊炎正色道:「官家這樣問了,我就直言了。官家所言固然極是,然而大宋自建國以來,每逢對外作戰,勝多敗少,受制於契丹、覺項、女真,如今只剩這半壁江山,為歷代少見。原因又是何在。」

    趙忱聽了,也沉默不語。

    楊炎接著道:「微臣也認為,武將不應干涉朝政,而且由文官節制武將,也確實是正確的國策,然而凡事不可做過,做過更猶之不及。何況兵者,國之大計、生死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查。如果過分抑制武將,矯枉過正,損害的還是大宋自身。雖然說國雖大,忘戰必亡,但請官家也不可忘記,國雖安,忘戰必危。故持仁者亡,持勇者亦亡,唯有文武並用,仁勇共持,才是治國之道。自古以來,開創治世、盛世的王朝,文治固然極盛,然而武功同樣也到了巔峰。」

    頓了一頓,楊炎接著又道:「大宋開國之初,立國未穩,人心不服,五代武將專權的餘風猶在,因此太祖皇帝才定下重文輕武,以文治武,將從中御、強幹未支的國策,雖然有些矯枉過正,但也並不為過。而且也一舉扭轉了武將持重,不尊朝廷的局面。然而法隨勢變,後來大宋國勢以穩,人心歸附,如果還是實行這樣的國策,自然就不合時宜了。陛下如果想要北伐中原,收復失地,雪祖宗之恥,則非改不可。」

    趙忱沉默良久,終於道:「姐夫說的不錯,確實是非改不可了。姐夫能夠不畏忌閒,直言不諱,切中要害,朕甚感欣慰。」

    原來趙忱並不是不明白事理的人,大宋復國以後,楊炎一直韜光養晦,行為恭謹。不僅自削封賞,而且現在楊沂中父子三人都主動請辭,無非是但心楊家風頭太盛,遭惹事非。但趙忱自問,自己從未對楊炎有過任何懷疑,然而楊炎這麼做難道是對自己有所戒心,但這話又無法對楊炎明說。因此心裡也覺得有些不太舒心,難道君臣之間,真的就不能不相見疑嗎?

    但這一次楊炎上言兵制改制,卻是針砭實事,暢所直言,毫不顧忌大宋的各種忌諱,顯然是對自己並無任何顧忌,一切都是為朝廷的利益出發,也今趙忱心中釋懷。原來姐夫並沒有和自己離心。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趙忱能夠順利登上皇位,做穩江山,主要還是靠軍隊的支持,而且除了楊炎以外,其他大將如楊沂中、李顯忠、李寶、陳敏、畢再遇等人對朝廷也都十分忠心,並沒有出現任何擁兵自重,不尊號令的跡像。因此趙忱雖然也知道抑制武將的必要性,但畢竟對武將專權沒有切身的體會,所以也遠沒有以前的皇帝對武將那麼猜忌。對楊炎提出的大宋兵制的三大憋病也頗有感觸,而且經過楊炎這麼一解釋,也認為確實非改不可了。

    如第一條重文輕武,積弱重返。大宋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以經有兩百餘年,在民間幾乎以經形成了這種觀念。以至於鄙視武將,忌諱征戰,而對外族的進犯,莫不以議和苟安。南渡之和,面對與金國的國仇家恨,還是有不少人力主與金國議和,從根上說,原因為在於此。

    當然這種重文輕武的觀念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得過來,而還是釆用循序漸進,逐步改進的方法。只能通過逐步提高武將的地位,在民間提倡尚武精神,來潛移默化。趙忱先前讓平定大理的軍隊整裝入城,顯示軍威,也正是一次償試。

    第二條將從中御,以文制武,也是大宋對外征戰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即由朝廷事先確實好作戰的計劃方案,然後交於將帥依計而行,不得更攻,然而戰場上局勢往往瞬息萬變,跟本不可能完全預測,需要第一線的指揮者根據具體情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這個道理。

    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本身也精通兵法,實行將從中御,到還影響不大。但後來的皇帝即沒有太祖這樣的用兵能力,而對將帥的鉗制卻更加嚴格,甚至到了不設主將,所有將令全都由朝廷直接下傳的地步,這樣的軍隊出征作戰,自然難以打勝了。

    這一次能夠打敗金軍的南侵,一方面是因為將士努力奮戰,楊炎的個人能力之外,而另一方面也是得益於在朝中設立了都督府,由楊沂中這樣經驗豐富的老將來制定戰術,指揮軍隊,朝廷並未多加干涉,而前方的將帥也有充分的自主權,比如楊炎和李顯忠配合收復建康的一役,就是如此。

    當然這一點也是俱體的制度問題,在沒有戰事發生的時候,也就元從說起,因此也不算是兵制改制的重點。

    而最為關建,也是最需要改革的其實是第三條,冗兵積重,稂莠不齊。

    冗兵也是大宋積弊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宋士兵是以募兵為主,徵兵為輔制。徵兵是指鄉軍,一般不脫離生產,只是定期服役,役滿之後,乃可回家務農,其實是用來維護地方治安,但也有少量是補充邊境兵力不足,在南渡之前,一般全國鄉軍總數也保持在三十到四十萬左右。

    而募兵是指禁軍和廂軍,也是大宋的主力,士兵的兵器衣甲、馬匹全由朝廷供應,耗費十分巨大。而且一但入伍之後,就可以終身為兵,以至老死營中,因此軍中往往積壓了大量老弱之卒,人數雖越聚越多,但戰鬥力卻得不到相應提高。

    同時,大宋又實行災年招兵的政策,認為將天下失職獷悍之徒招收為兵,加以管束,是防止暴亂發生,鞏固朝廷統治的妙策。但結果卻是將大量游手好閒的市井之徒,沷皮無懶之輩招入軍中,也使軍隊稂莠不齊,軍紀鬆弛,軍隊的素質,自然也每況愈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