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三十八外患內憂(下) 文 / 木林森

.    這一天,趙汝愚和洪適兩人又在金殿上為了新法的事情爭吵了起來。而各自的支持者也紛紛搖旗吶喊,助拳助威。雙方唇槍舌劍,各不相讓,從新法好壞一直爭到對金國、西夏的進攻是戰是和,各自引經據典,吵了一整天,還是拿不出一個好辦法來。趙忱無奈,只得下旨散朝,明曰再議。

    退朝之後,趙忱垂頭喪氣的回到宮裡,茶飯都懶得吃。一個人坐在睿思殿裡批閱群臣的奏章。這幾天來朝廷的奏章比平時翻了一倍有餘,而多出來的這一部份,幾乎都是指責新法,或是彈亥參與新法的大臣。趙忱看了幾份,越看心裡越是煩燥,索性就不看奏章了,起身在睿思殿裡走來走去。但走了一會兒,還是覺得心裡堵得慌,乾脆一頭躺在後殿的床榻上,打算什麼也不想了,蒙頭睡一大覺。

    只可惜眼睛雖然閉上,但腦子裡依然還是一團亂麻,全是關於新法和邊境的事情,剪不斷,理還亂。躺了還不到一柱香的功夫,趙忱又憋不住了,一翻身又坐了起來。

    只見岳瓔端著一個大盤,放著幾樣點心和一壺香茶走進殿來。見趙忱翻身坐起,岳瓔笑道:「官家,你自從下朝之後,就一點東西也沒有吃過。這可不行,無論怎樣,也要吃一點啊。」

    趙忱苦笑了一聲,道:「朕現在什麼也吃不下,算了吧。」

    岳瓔雖然在深宮裡,但朝廷上發生的事情也還是知道一些,自然也知道趙忱為什麼煩惱。將托盤放書案上,來到榻前,坐在趙忱的身邊,溫聲道:「臣妾也知道官家是為了國事操心煩惱,但越是如此,官家就越是要保重身體。若果這時官家著急上火病到了,那麼朝廷豈不是更亂了嗎?而且如果讓太后知道了,豈不是要讓她著急嗎?」

    趙忱又苦笑了一聲,雖然知道岳瓔說的話是對的,但心裡依然悶得慌。只是兩人自從完婚之後,到也十分恩愛。雖然同時也納了楊妃、謝妃、韓妃,但趙忱卻是最寵愛岳瓔,一月之中,到有二十天是宿在岳瓔的宮中。而且也知道岳瓔是為了自己的身體著想。因此終於還是決定,免強吃一點東西,也好讓岳瓔安心。於是起身正要下榻。

    這時曹安從外面匆匆進來,道:「官家,駙馬和永寧長公主現在宮外,想要求見官家。」

    趙忱怔了一怔,連鞋也沒穿好,光腳踏在地上,一下子站了起來,連聲道:「快請,快請他們進來。」臉上的憂愁和煩惱也一掃而空。

    趙倩如這時己有五個月的身孕,小腹以經明顯凸了起來。在楊炎的攙扶下,緩緩走進了睿思殿。而岳瓔也以經侍候趙忱穿好了鞋,又整理好了衣衫。三人在圓桌前坐下。

    趙忱道:「姐姐的身子不便,在家裡休息就是了。有什麼事情,讓人進宮傳個信就是了,怎麼自己親自來了。」

    趙倩如微微一笑,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那還能在乎這些嗎?而且大夫也說了,適當走動一下,對胎兒也有好處。」這時正好岳瓔將一盤點心端了過來,又笑道:「若是聖人日後有了身孕,可千萬別老是躺著,起來活動活動才是。」

    岳瓔臉上一紅,道:「姐姐取笑了。」將托盤放在桌子上,又對趙忱道:「官家別光記著說話,吃一點東西吧。」

    見到楊炎和趙倩如,趙忱就覺得心裡也好多了,也覺得有些餓意,拿起一塊桂花糕,放在說裡,邊吃邊道:「姐夫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朕算著致少還要三天呢!」

    楊炎道:「臣在豪州也聽說了最近發生的事情,知道必然會紛亂,因此先向韓樞密告假,趕回來,在半路上正好遇見官家的詔書,因此就立刻趕回了建康,得知了朝中發生的事情,然後連夜進宮來見官家。」

    聽楊炎說話的口氣,似乎成竹在胸,趙忱大為寬心,道:「姐夫回來得正是時候,朕現在也不知該如何是好,姐夫有什麼好辦法嗎?」

    楊炎微微一笑,道:「官家請管放心,現在大宋看似外患內憂,朝廷動盪,人心不安,其實全是因為有金國在邊境增兵,西夏擾我邊境所至。所以只要能夠安定邊境,其他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趙忱仔細想了一想,果然是如楊炎所言,是西北告急的文書發到建康之後,才開始出現反對和質疑新法的聲音,然後愈演愈烈,勢頭甚至壓過了邊境的告急,但深究起來,自然還是以邊境告急為先。說穿了其實就是朝中和地方上的一些大臣利用邊境的告急來要挾朝廷,停止新法。想通了這一點,也就理清了頭緒,趙忱心裡安定了不少,立刻又道:「那麼姐夫以為,我們應該如何對付金國和西夏的聯合進攻呢?」

    楊炎笑道:「官家請放心,離上一次大戰才過了一年多的時間,金國的國力恢復得沒有那麼快,這一點官家不必但心,增兵邊境不過是金國故意虛張生勢而己,而且從我們派往大金的探子所報,金國在短期之內,並無再度南侵的意思。何況現在我大宋的邊境守衛嚴密,而三衙禁軍的整編以經初步完成,就算金軍打過來,也不用怕他們。」

    趙忱點點頭,又問道:「那麼西北那邊呢?西夏現在可是真的在侵擾我大宋的邊境啊。」

    楊炎道:「西夏犯我邊境是不假,但西夏承平以久,戰鬥力己遠不如李元昊的時侯,從現在看來,西夏軍只是擾我邊境,因為西夏軍可以多點出擊,又都是騎早,才使我軍疲於應付,但西夏軍也並未深入大宋境內攻城奪地,可見他們也是有所顧忌。有王宣撫坐鎮四川,當可無憂慮。只請官家下旨,將宋夏邊境的百姓都遷回城中,然後再壁堅清野,使西夏軍無可掠奪,而且臣在豪州時,已寫信給楊昌鵬,等西夏軍再犯邊境時,不可分兵出擊,而是集中兵力,圍殲一路西夏人馬,以挫西夏的銳氣。臣想大概還需要一個月,官家就可以收到西北的告捷文書。」

    聽楊炎說完,趙忱終於長出了一口氣,總算是放心下來。只要邊境沒有事,朝裡面再怎麼鬧騰,趙忱到也不怕。因為經過了去年那場「濮議之爭」之後,趙忱對朝中的鬥爭也有了清醒的認識。反對新法的人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只不過是以前因為新法試行並無大的紕漏,而朝廷又相安無事,才都暫時消停,現在趁著這個機會,才又開始鬧騰。但自己到底還是皇帝,現在三衙禁軍的兵權盡在自己手上,楊炎也回到了建康,還怕他們鬧翻了天嗎?因此笑道:「姐夫這一回來,朕也就安心了。這些大臣們竟敢利用邊事要挾朝廷,實在可恨,看朕明天上朝,如何懲治他們。」

    趙倩如道:「官家,千萬不可如此。」

    趙忱一怔,道:「姐姐為什麼這樣說?」

    趙倩如道:「如今各地都在上言,說新法不便,是誤國害民之舉。雖然是有不少人只為一己之私,而不顧朝廷的千秋大計,但官家卻也不可不詳查,或許也是真有實言之人,如果官家一概否決,豈不阻塞言路,試問日後還有何人敢為朝廷糾錯。」

    趙忱有些愕然,道:「姐姐難到是說新法不好嗎?去年在兩淮、兩浙、兩江六路施行新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難到這也有錯嗎?」

    趙倩如笑道:「我並不是說新法本身有錯,而是新法初試,在制定和實施時難免會有所不當和批漏之處。當初只在兩淮、兩浙、兩江六路試行新法,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能因為新法只試行了一年,雖然取得了一些效果,就認定新法從此完美無缺,無需更攻。何況各地情況也各有不同,更不能一概而論。而且也不能排除其中還有人為原因。」

    趙忱一怔,道:「人為原因是什麼?姐姐能夠說得清楚一些嗎?」

    趙倩如淡淡道:「比如說有的地方官員借用實施新法之機,做一些貪贓枉法,營私舞弊,謀取私利,坑害百姓的事情,而還有一些是因為地方豪強勢力陽奉陰諱,阻擾新法的正常施行,到頭來這些事情卻還是算在新法頭上,因此都不可不查清楚。」

    楊炎也道:「因此官家一定要弄清楚,現在反對新法的人中,那些人是新法自身制定得不夠完善的原因,有那些人是因為新法落實施行中出現的問題,而有那些人只是純為反對新法而反對,然後區別對待,分別處理,千萬不要混為一團,一概而論。否則對官家本身,對朝廷,對大宋的江山社稷和百姓來說,都沒有好處。」

    趙忱這才恍然大悟,其實這些話早在去年準備實施新法時楊炎就說過,只是這一年以來,試行的效果顯著,也使趙忱產生了過度樂觀的情緒,現在看來新法試行帶來的各種矛盾也都陸續顯露出來。道:「還是姐夫和姐姐說得對,是朕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朕一定會派人,將這些事情徹底查清楚。」

    第二天,趙忱升朝,首先下令京西、湖北、兩淮諸路的御前駐軍都要嚴密防範,不使金軍有可乘之機。然後又下令四川宣撫使王炎,命令他嚴守邊防,將百姓都撤入城中,壁堅清野以防止西夏軍的進犯。同時也命人持國書去西夏,責問西夏君臣。同時也下令建康府的三支禁軍,做好準備,隨時都準備奉命出戰,增援各地。

    這幾點到也沒什麼,加強邊守,整軍備戰也都是現在應該做的事情,眾臣都一致同意。梁克家和洪適雖然一慣主和,但現在的主要目標是攻擊新法,因此也沒有異議。

    等這些事都處理完畢之後,洪適立刻出列,道:「陛下容稟,近日有關新法不便之議,各地方均有議論,民意如此,新法施行之事,還請陛下三思。」

    趙汝愚在班列中聽了,正要出列與洪適理論,這時趙忱己開口道:「這些議論,朕都以經知道了,而且這幾天也看了不少奏章。不過新法不便、誤國擾民,不知究竟是如何不便,如何擾民,那位愛卿能夠與朕說清楚呢?」

    洪適怔了一怔,但馬上又道:「新法之行,盡變祖宗之舊制,捨棄聖人仁義大道,行小人權詐之術,重利輕義,掊克財利,取末而捨本,使民風日益貪利,人心不古……」

    他還沒有說完,立刻被趙忱打斷道:「洪卿方纔所言,去年這個時候朕就聽過不少了,耳朵裡都起了繭子,這些大道理就不必再說了。」

    洪適一時語塞,有些不解的看著趙忱,覺得有些意外,皇帝今天似乎有些與往曰不同了。

    趙忱也不理他,接著道:「朕問的是,現在都說新法不好,那麼不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新法本身有紕漏,需要完善,還是實行新法的地方不一樣,需要因地制宜;再或者是執行新法的地方官員沒有盡職盡責,有違朕意;還有是不是有些地方的豪強大戶因為怕自己的利益受損,刻意阻擾新法,這些事情誰能夠向朕說清楚。」

    沒想到皇帝一下子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眾臣一下子都有些發懵,梁克家和洪適等反對新法的大臣一時也無言以對。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只為反對而反對,誰也沒有細心研究新法俱體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因此都面面相覷,沒有人能夠答言。

    而趙汝愚心裡卻暗暗高興,看來皇帝終於理清了頭緒。因此立刻出班,道:「陛下聖明睿智,方才有此言。微臣以為當派遣官吏,去各地查訪,以查明原因。然後再逐一處理,使新法施行,更加完善,利民富國。」

    陳俊卿同樣也贊成這樣的做法,也出列道:「微臣以為趙參政所言極是,請陛下下旨,讓御使查訪各地,以求真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