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七十議和成功 文 / 木林森

.    這一次議和的時間很快,沒過十天,雙方議和的結果就以經出來了。和約內容是:

    第一、大宋與西夏結為友好鄰邦,互相承認對方的地方,大宋至書西夏稱:至書大白高國皇帝陛下;而西夏至書大宋稱:至書大宋國皇帝陛下。在每年歲未,兩國皇帝生辰,或是皇帝大婚,新君繼位等重要時候,兩國都要互相通知,並派遣使節問候。

    第二、兩國的國界西起多仁泉城,經濟桑、零波山,東至新會州,西夏割讓西寧州、湟州、廓州、卓囉和南軍司、皋蘭、永登等地給大宋。而大宋將西壽保泰軍司、保靜軍司等地都退還給西夏。

    第三、這一次戰爭是由西夏首先挑起,因此西夏一次性支付大宋八十萬兩白銀、兩萬匹良馬陪償大宋的損失,西夏將陪償的白銀、馬匹全都支付到位之後,宋軍從佔地撤軍。以後每年西夏向大宋支付白銀七萬兩,馬八千匹,其中良馬、綱馬各半;而大宋每年回贈給西夏茶十萬斤,稱為「互贈」。雙方的互贈在每年新年第一個月內完成。雙方互相交換俘虜的士兵和被虜掠的百姓。

    笫四、大宋與西夏互相通商,商隊可以互相進入雙方指定的邊境城市,由雙方發放通商證書,進行貿易商品。並且在兩國之間實行茶馬互市。

    和約的完本被任得敬帶回興慶府之後,李仁孝簡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這一次議和的條件不僅遠遠底於西夏朝廷原先的預計,甚至比起上一次西夏計劃付出的代價還要底一些。

    首先西夏不用向大宋稱臣,兩國的外交關係是對等的,儘管這一條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利益,但在大各義上卻是至關重要的,代表著國家的面子。其次割讓給南宋的土地也比原先預計的要少得多,西寧州、湟州、廓州原來就是宋朝的土地,李仁孝本也沒打算再要回來,因此西夏實際損失的土地只有一個卓囉和南軍司地區,比李仁孝的心理底線少了一半。另外,賠償的白銀數量也沒有原來想像的那麼多,雖然每年要向宋朝贈送馬八千匹,但在西夏每年所產的馬匹在二、三萬匹,也不算什麼大問題,何況宋朝每年還要回贈給西夏十萬斤荼,起碼也可以抵二三千匹馬了。

    至於兩國通商,實行茶馬互市對西夏來說非但沒有損失,反而是大大有利可圖。因為西夏並非完全的農耕國家,而是半耕半牧,除了盛產各種牲畜和鹽之外,其他各種商品都很缺乏,兩國通商有利於彌補國內的需要。

    而且大多數黨項人的主餐還是食肉飲酪,而茶能解油膩、助消化,因此茶葉也成為大多數黨項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茶馬互市對雙方來說都是互惠互利,受到雙方的歡迎而宋朝每年可產茶五千萬斤左右,僅四川一地一年就可產茶二千多萬斤,國內遠遠消化不了這麼多茶,因此正好可以用來與西夏交換馬匹。

    其實早在熙寧、元豐年間,宋與西夏兩國間的茶馬貿易政策就已臻完善,在崇寧年間,雙方商定將馬價分為九等:良馬三等,綱馬六等。良馬上等者每匹折茶二百五十斤,中等者二百二十斤,下等者二百斤。綱馬六等,每匹分別折茶一百七十六斤、一百六十九斤、一百六十四斤、一百五十四斤、一百四十九斤、一百三十二斤。在宋室南渡之後,兩國有數十年不接壤,需要經吐蕃、金等國轉運,因此馬價也上漲數倍,一匹上等良馬,往往需要千餘斤茶才能換回。

    現在宋與西夏又重新接壤,因此互相通商,重開茶馬貿易,也符合雙方的利益需要。總體來看,李仁孝對於這份和約非常滿意,連西夏的眾臣也認為議和能夠談到這一步,以經非常不錯了,因此也沒有經辻多少討論,西夏朝廷就完全接受了這份議和協議,李仁孝一面命人準備賠償的白銀馬匹,一面又以越王李仁友為使,出使宋朝,去建康面前宋朝皇帝,遞交國書。

    而出使興州的任得敬能夠把議和談成這樣,也可以算是臨危受命、功不可沒,因此在西夏國中也聲望大增。

    而對於大宋來說,也沒有什麼不滿意的,這一次不僅以回了西寧州、湟州、廓州,而且得到了卓囉和南軍司這個戰略要地,等於是打開了一個西夏的缺口,西涼府、興慶府、包括西壽保泰軍司等地都將在宋軍的兵鋒危脅之內。

    儘管這一次議和沒有陪償到多少白銀,但宋朝的目地也不是為了要西夏的那點白銀。而且按照條約,宋朝每年可以從西夏得到良馬、綱馬各四千匹,同時還可以通過茶馬互市來購買馬匹。雖然並沒有完全解決大宋缺馬的問題。但至少極大的擴大馬匹的來源,不用完全依賴於金國。如果能夠持續數年,大宋就將可以建立一支相當規模的騎軍部隊,完全可以與金國一爭長短了。這可遠比多得一些白銀強得多。

    而且這一次大宋還取得了在西夏境內的通商權,不僅有利於大宋進一步向西夏境內安排諜報人員,同時也使以後與蒙古的聯絡方面了許多。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次戰爭與議和,不僅沉重打擊了西夏的力量,而且在西夏國內成功的扶植起了任得敬的勢力,使他足以與國君李仁孝相抗衡。以後金國就不可能獨佔在西夏的利益,兩國聯合同時進攻大宋的局面也將不會再發生了。

    當然宋朝的目地達到,也不可能永遠瞞著西夏和金國,很快西夏和金國就發現了情況不對。

    李仁孝接受了議和條約之後,高興勁還沒有過完,在家裡養病的浪訛進忠就以經察覺出來情況不對,立刻抱病上朝來提醒皇帝,這次議和成功任得敬出面完成,而且付出的代價也遠遠低於朝廷的預計,但結果只會使任得敬聲望大增。而且宋軍歸還西夏的土地大多數全都在任得敬的勢力範圍之內,而割讓給宋軍的土地則全都屬於國君的勢力,此消彼漲,任得敬又將會佔上風。

    聽了浪訛進忠的話之後,李仁孝也猛然醒悟,再聯想宋軍最開始的反擊實際就是從任得敬的領地開始,宋軍幾乎毫不費力就突破了任得敬的防線,深入西夏境內,才迫使嵬名繼忠撤軍,結果在黃河岸邊遭到伏擊,大敗而回。

    雖然任得敬自己說,他和宋軍交戰數次都遭到大敗,但回頭想來,自己一點消息也沒收到,而且當時宋軍的主將楊炎、楊昌鵬、曹勳等人都在與興慶府的西夏軍作戰,根本不可能在任得敬的領地上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而且從任得敬回興慶府的時間,主動提出擔當議和使臣的過程,簡直是一步緊扣一步,跟本就是早有預謀,由此也不難得出:其實任得敬從一開始就和南宋勾結,自己一直都在他們的算計之中。

    想通了這一點,李仁孝立刻被氣得七竅生煙,當時就想撕毀這份和約,派人追回李仁義。但冷靜下來之後,他又想到,目前西夏也確實沒有本錢和南宋再打下去了,無論怎樣,現在也以經和南宋議和成功,而且付出的代價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再反了臉,逼得任得敬全面投降了南宋,一起進攻西夏,即使是有金軍在,恐怕也難以抵抗得住。到不如先答應下來,渡過眼前的難關再說。

    因此李仁孝反覆權衡,再三考慮,終於還是覺得應該接這這份議和的條約,等宋軍退兵之後,再想辦法來對付任得敬。只好還沒命人將準備好的馬匹白銀送去,一面又立刻派人通知給了金國。

    金國雖然還不太清楚西夏國內的情況。但也派了石琚親身參與了整個議和的過程。

    見這一次議和談判進行得十分順利,雙方幾乎連一點分岐都沒有,輕輕鬆鬆就把議和的條約給談定了。當時石琚就感覺到有些不對,儘管從這次議和宋朝的獲利並不大,但卻能夠從西夏獲得大量的馬匹,不能不令他感到但心。

    本來南宋就有楊炎這樣出色的將材,如果再得到充足的戰馬,這樣一來,對金國可是大大的不利啊。不過自己的任務是化解雙方的矛盾,及時調解,促時雙方達成共識,議和成功。但現在談判的雙方似乎並不需要自己的調解,就以經答成了一致,自已總不能在這個時候就出言反對議和吧。

    等雙方簽定了條約之後,石琚也返回了京兆府,這時李仁孝的信也以經送到了。石琚看了信之後,這才明白過來,也不由大吃一驚,由此看來,金國和西變這一次都是被南宋給耍了嗎?當下立刻與紇石列志寧商議,先派人以八百里加急將信發回中都,然後又派人通知準備撤軍回來的完顏陳和尚,讓他繼續在興慶府駐紮,聽候調令。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