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七平夏方略下 文 / 木林森

.    第二種方案則是金國出兵進入西夏境內,直接救援西夏,宋金兩國將在西夏境內展開決戰。因為在西夏境內作戰,西夏必然會為金國提供許多便利條件。而且進可攻,退可守,對金國來說,風險也不大。應該算是中策。金國採用這種方案的可能性也不小。

    而這就要求宋軍在第一階段的戰爭中盡快擊敗西夏軍的主力,並且迅速在西夏境內站穩腳跟,好在金軍出兵西夏之前,佔據迎戰金軍的有利條件,同時朝廷也要及時向進攻西夏的宋軍增援,確保宋軍有足夠的兵力迎戰金軍。而且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宋軍也可以在江淮一線向金國發動進攻,以牽制金國的兵力。

    第三種方案就金國直接出兵,從江淮一帶進攻大宋本土,實行圍魏救趙之計,迫使大宋從西夏撤軍。但目前大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六支御前駐軍以經完全組建完成,人馬總計在十六萬左右,加上留守建康的三衙禁軍也不下十萬人,又有長江天險作為倚仗,因此抵擋金軍的進攻是完全可行。這是下策,預計金國是不會釆用這種方案。

    可以說這樣一份計劃十分周詳,而且將可能夠發生的情況都盡可能的想到了。趙忱看了之後,也不禁讚不絕口。立刻又招集執政大臣,討論楊炎的這個方案是否可行。

    五位執政大臣和辛棄疾也都以經看過了楊炎寫的計劃,同樣也都認為這份計劃寫得十分出色,而且有很大的可行性,但這次出戰卻是事關大宋未來幾年的戰略大局,絕對不能輕視,必須慎重起見。

    因此趙汝愚問道:「駙馬,你把出兵的時間定在九月中旬,而在十一月底就將進入不利於征戰的冬季,而且西夏的冬季比江淮更為寒冷,這就意味著你只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第一階段的目標,這樣做是不是時太倉促了,是不是把出兵的時間提前一個月為好。」

    聽趙汝愚這麼一問,另外幾位大臣也都頻頻點頭,顯然認為趙汝愚這一問非常到位,連趙忱這時也覺得兩個多月來完成第一階段的目標也實在太緊了,現在就看楊炎如何回答。

    楊炎點點頭,道:「趙丞相問得好,其實我也想盡早出兵,但大軍出征的前期籌備工作也要時間,現在以是四月下旬,準備時間以經不足五個月,實在是不能再少了。而我們現在有任得敬做內應,又有蒙古軍從北方進攻,因此我想只要戰術運用得當,完成第一階段的目標,兩個月的時間應該是可以的。」

    趙汝愚卻搖搖頭,道:「駙馬說得雖然也有道理,但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誰知道會發生什麼其他意外事情,凡事還是留有餘地為好。」

    這時趙忱也道:「楊卿,朕也覺得趙卿之言有理,征戰大事不可不留有餘地,如果進攻的時間實在不能再提前了,那麼不如索性就拖後到明年開春之際再出兵,反正也只是推辭三四個月的時間,而且這樣一來,我們準備出兵的時間也充足了許多,而且完成的時間也不那麼緊張了。楊卿以為如何呢?」

    楊炎搖搖頭,道:「陛下,各位相公,我把進攻的時間定在九月中下旬,還有另一個目地。假如我大宋出兵之後,金國想要出兵援助西夏,無論是釆用三種方案的那一種,容等他們的出兵前期籌備工作完成之後,也以經進入了冬天,就算想要出兵,也必須等到開春以後了。而我們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目標,則可以趁著這兩個月的空餘時間,在西夏境內站穩腳跟,開春以後,也可以從容的迎戰金軍。」

    趙汝愚和韓彥直互相看了一眼,顯然也認為楊炎所說的這樣安排佈置,也不是沒有道理。

    楊炎又道:「其實征戰之事,本無定法,任何季節都是可以出兵征戰的,西夏的冬季寒冷,但金國的冬季更冷,如果我大宋的軍隊連這一點寒冷都克服不了,那麼日後還怎麼北伐中原,金國可不會只有春夏秋三季與我大宋交戰。」

    其他幾位大臣聽了,也都沒有話說了。

    趙忱點點頭,道:「好,出兵的日期就這樣定下來了,不用再討論,諸卿還有沒有別的問題?」

    這時葉顒道:「按駙馬所說,任得敬現在雖然依附我大宋,但他到底還是西夏之臣,如今我大宋欲滅西夏,任得敬豈能無動於衷,萬一他與西夏國君李仁孝重新和好,趁我大軍西征之時,突然襲擊我軍,豈不是危之致嗎?」

    楊炎道:「葉大人對此太過多慮了,經過上次議和之後,西夏國內滿朝盡知任得敬與我大宋勾結,因此任得敬與李仁孝以是勢如水火,斷無和好的可能,他也只能依附大宋,才能與李仁孝相抗衡,至少在我大宋滅夏之後,還能保全任氏一族的平安與富貴,然而一但脫離大宋,任氏一族在西夏絕無立足之地,任得敬也是聰明人,應該會看得出這一點來。因此他絕不可能背叛大宋。」

    葉顒又道:「就算任得敬與李仁孝無法再和好,那麼焉知任得敬不會另有用心嗎?比如趁我軍與西夏拚個兩敗俱傷,然後他再坐收漁人之利,或者趁機攻佔西夏,或者藉故廢除李仁孝,另立一個傀儡為西夏之主,好把持西夏大權。到頭來我大宋豈不是為了他人作嫁衣嗎?」

    楊炎點點頭,道:「葉大人的這層擔心確實有道理,但如今任得敬己失信於夏人,不容於西夏國中,想要坐收漁人之利,萬不可能,而且只要我們自己掌控得力,也絕不會給任得敬這樣的機會。」

    這時周葵又道:「陛下,當年徽宗皇帝也曾與女真人結盟伐遼,然而滅遼之後,女真更背盟棄約,始有靖康之難,臣聽說蒙古人之凶悍,不亞於當年的女真,常言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與蒙古結盟,只怕會重蹈當年與女真結盟的覆轍,因此還請陛下三思。」

    楊炎聽了,也暗暗歎了一口氣,他當然知道,靖康之難的發生,歸根到底還是宋徽宗自己無能才導致的,與聯金滅遼的策略並無關糸。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遼國以經根本抵擋不住金國的進攻了,有沒有宋軍以經無關緊要,實際上在滅遼的過程中,宋軍也沒有起到多少作用。而遼國一但滅亡,宋金兩國之間失去緩衝,除非是大宋自身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使金國沒有戰而勝之的把握,否則兩國之間發生衝突戰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這層道理大多數大臣都能理解,但靖康之難給大宋帶來的苦難實在太過巨大,而且又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大臣們對於宋徽宗又不能有太多的指責,因此也只有把錯失都推到聯金滅遼的策略上來。由其是像周葵這樣的持重老臣,自然對這次聯蒙的舉動充滿了擾心。

    不過周葵這番活是對皇帝說的,因此趙忱沒有開囗,楊炎也不便馬上回答。

    趙忱聽了之後,先是微微一怔,道:「周卿,你也未免擔心太過了吧?當年靖康之難,為我大宋百年之辱,但也是因為徽宗皇帝昏庸失察,用人不明所致。試想當時大宋內用蔡京這等奸妄之臣主政,外用童貫這類豎閹之輩領軍,如此用人又豈是金國的對手。而聯金滅遼之議,本身卻是沒有錯的。」

    在這方面,趙忱卻並沒有太多的擔心。雖然在一開始,楊炎提出聯蒙抗金的策略時,他也曾有過一些憂慮,但經過楊炎的解釋之後,也就釋然了。而且趙忱本身還年輕,具有非常強烈的進取心和鬥志,自從他繼位以來,大宋在軍事上一直都是節節勝利,這也極大的增加了趙忱的信心。同時由於趙忱是以藩王的身份繼承皇位,在他心裡,對宋徽宗的過失也無需像趙構那樣過多掩飾,使他能更清晰的認清靖康之難的真正原因所在,因此對於聯蒙抗金,他遠沒別的人那麼多的顧忌。

    趙忱接著又道:「漢朝曾結聯月氏以抗匈奴,唐朝也曾任用瀋屬,以敵突厥,可見與異族結盟,同抗大敵,自古以來便有之。而當今之際,我大宋仇敵仍是金國,單以我大宋一國之力,欲報先帝之仇,只怕不易,因此聯蒙抗金乃是上策。何況我大宋如今國力鼎盛,兵精糧足,又有一干忠正賢良,的大臣為朕之股肱,就算滅金之後,蒙古背盟,朕也不用怕他們。因此聯蒙抗金之舉,不用再議了。」

    周葵聽了,知道皇帝以經決定了,不容更改,也默默無語。而王炎、辛棄疾等人本來就支持楊炎的意見,更不會再說什麼?

    這時韓彥直出列,道:「陛下聖明,依臣看來,『聯蒙抗金」還是『先滅西夏,再圖金國』兩條勻可以施行,請陛下定決。」

    趙忱點頭道:「好,那就由中書省立刻行本,交朕批閱。」

    笫二天,韓彥直立刻代表中書看上本,乞求大宋立刻進軍西夏,一場關乎大宋國運的戰爭,從此拉開帷幕。不過大宋君臣,包括楊炎在內都不知道,其實在這個時候,金國的國內竟然在醞釀著一場叛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