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八各自準備 文 / 木林森

.    商議決定之後,大宋立刻著手開始積極準備西征攻取西夏。

    楊炎所提的西征計劃都是從軍事角度來考慮的,但征戰之事從來都不是軍隊單方面能夠完成的事情,幾乎要牽扯到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必須由朝廷來統一調備。因此還有許多要決定的事情。

    首先,這一次戰爭的目標是滅掉西夏,佔領西夏的領土,由其是河套地區,因此現在就必須考慮戰後的統治問題。楊炎雖然是當仁不讓的領軍主將,但攻下西夏之後,卻並不適宜留在西夏鎮守,一方面西夏之地畢竟是偏於一隅,趙忱還是希望楊炎能夠坐鎮建康,督師江淮,為以後的北伐策劃準備為好,另一方面治理民政方面也不是楊炎的善長,而且就他本人的意原,也不想長期在外駐守,回不了家。

    因此必須選派一名既懂軍事,又精通民政的官員,作為楊炎的副手,隨軍出戰,一但攻佔了西夏之後,將會帶替楊炎,留在當地一邊駐守,一也加強民政管理。四川宣撫使劉珙到是合適的人選,但四川也是要地,不能輕易調離。

    經過眾人商議之後,一致認為樞密副使辛棄疾是最合適的人選。辛棄疾文武雙全,而且早在平南的時就和楊炎一起合作,配合得十分相宜,而且安撫百姓,治置地方也很有一套辦法,那麼這一次也一定能夠再次合作成功。

    另外,這一次西征不僅牽扯到臨洮路,四川四路,甚至包括兩廣、兩湖地區等周邊地,但這些地區都是遠離建康。如果全靠朝廷居中調度,恐怕也會鞭長莫及,到時候反而會貽誤戰機。因此必須派一名大臣在當地坐鎮,全面調度才不置於會誤事。而這個任務就由尚書右樸射趙汝愚以欽差大臣的身份來擔任。

    而在建康方面,立刻由三衙禁軍的主管公事李顯忠、陳敏、戚方三人組成了都督府,由王炎領導,與楊炎一道,制定整個戰爭的細節計劃,並且組織調配兵力,安排出征的將領。而在戰事開始之後,則作為朝廷的顧問,並替朝廷注視整個戰事的走向,為朝廷在戰事過程中的決策提供意見。同時一但在江淮一線需要配合西北的戰事,而展開軍事行動,則將由樞密使王炎來全面付責。而在朝中,則是由韓彥直坐鎮,帶著葉顒和周葵兩人,總管朝廷的政務。

    接著趙忱又下旨給四川的宣撫使劉珙,明確告訴他朝廷將會對西夏用兵,命令他立刻著手準備,在蘭州、興州等地屯集糧草和其他軍用物資,同時在四川當地除了五支御前駐軍之外,另外再徵集五萬士兵。

    而這一次西征的物資、糧草,民夫徵調都在西南地區完成,主要支應是四川地區,另外兩廣和兩湖地區也將分擔一部份,因此趙忱下旨,任命張栻為廣南西路制置使、陳良翰為廣南東路制置使,龔茂良為荊湖南路制置使,施師點為荊湖北路制置使,付責在當地籌集糧草、物資等物,支持大軍西征。不過為了保密起見,朝廷將在西北用兵的事情暫時並不正試宣佈,除了幾位執政大臣之外,只有這四位外任的大臣才知道朝廷的動向。

    然後,趙忱又下旨,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十五萬的預備兵力,隨時準備補充前方的人馬。現在大宋總兵力約有接近六十萬左右,其中御前駐軍為二十七萬,三衙禁軍為十八萬,另有水軍六萬,其餘為地方廂軍,這樣的兵力自保到是有餘,但想要主動出擊,甚至是支應雙線作戰,還是不夠,因此也必須未雨綢繆。

    隨著朝廷一道一道詔令傳下,整個大宋也都開始調動起來,糧食、草料、木材、鐵礦、布匹都物資如流水一樣向西北地區彙集。軍隊也一批一批開拔西進,不少地方也開始招籌新兵,僱傭民伕差役。盡量朝廷並沒有正式公佈用兵的事宜,但建康府的氣氛漸漸變得緊張起來。一些反應靈敏的官員也都意識到,朝廷在近期將會有大動向了。

    同時大宋在西夏建立的諜報情網也在賴文政的帶領下,展開了積極的行動,將西夏國內的動向一舉一動,事無俱細全部都反饋到大宋朝中,供朝廷決策參考。而且賴文政還準備組織人手,一但宋軍正試開始發動進攻,立刻在西夏國內組織發動暴動,以配何宋軍正面的進攻。

    而這時西北的西夏顯然也嗅到了一絲不安的氣息。因為這麼大規模的用兵計劃,無論怎麼保密,也很難做到商水不漏。雖然西夏並沒有大宋那麼嚴密的間諜系統,但上一戰被打敗之後,也在大宋國內,由其是邊境的州府安插了不少探子,像兵馬的調動,物資的彙集這樣大規模的動向,都很難隱瞞得住。

    雖然反饋回西夏國內的消息並不夠準確,但不準確的消息卻更容易激發起種種猜想,而且這些猜想往往也不會偏向好的一面,而是什麼越壞,就越向那一方面去想。

    同時任得敬那一方最近似乎也在蠢蠢欲動,不斷的調兵遣將,聚集人馬,全然是一付似乎要有大舉動的樣子,而目還派人到興慶府來上書,向李仁孝提出,要把駐守在夏州的金軍趕走,收回夏州。

    其實任得敬也並不知道大宋有對西夏出兵的意向,而是因為金軍在夏州駐軍對於任得敬來說簡直就是如芒在背,危脅太大,任得敬一直都在想辦法趕走金軍,收回夏州。只是金軍的駐軍雖然不多,但背靠大金,在沒有得到大宋的全面支持前,任得敬也不敢輕舉妄動,才暫時忍耐。但現在金國國內出現皇位更替,任得敬也意識到,單靠自巳的力量,想要趕走金國的駐軍,確實是一個好機會。

    但現在西夏的國君還是李仁孝,任得敬在名義上也是西夏的臣子,想要趕走金軍,必須要皇帝下詔才行,因此任得敬才頻頻活動,逼李仁孝下旨。

    李仁孝接到了任得敬的上書之後,也吃驚不小,在他看來,任得敬敢上書驅逐金國的駐軍,一定是得到了大宋的某種承諾或支持,再聯繫大宋在邊境的種種舉動,李仁孝和西夏朝臣立刻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趁著現在金國新君繼位,國內不穩,恐怕無暇顧及外事的時侯,任得敬又打算勾結宋朝,對西夏發動進攻了。

    其實這樣一個判斷到也並不為錯,但真實的結論往往更令人絕望。李仁孝和西夏的朝臣商議了好幾天應對的方法,但朝臣們都一致認為,現在宋軍的戰鬥力之強己是非昔日可比,而兩年前西夏的那一場大敗之後,致今元氣也沒有恢復過來,更何況宋軍還有任得敬的幫助,因此就算西夏明白宋軍的意圖,盡早做好準備,恐怕也不是宋軍的對手。

    其實西夏君臣還不知道,這一次還有蒙古的份,如果知道了,恐怕會嚇得連飯都吃不下了。

    當然其他大臣也沒閒著,紛紛開動腦筋想辦法,有大臣認為應該立刻派使臣去宋朝,問責他們為何要背盟棄約,進攻西夏。也有大臣建議,現在看來,宋朝的勢力似乎更大一些,不如索性就背棄了金國,轉向宋朝稱臣算了。

    但李仁孝認為這兩個辦法都沒有用,首先現在宋朝並沒有明確向西夏宣戰,這一切只是西夏自己的猜測,因此派遣使臣去問責似乎沒有道理,而且如果宋朝真打算進攻西夏,又豈是派人去問責能夠阻止得了的嗎?當年宋太祖趙匡胤不是有句名言:臥榻之傍,豈容他人酣睡。

    而背棄金國,向宋朝稱臣也是不可取,一是西夏向金國稱臣多年,互相之間有一定的信任度,而宋朝未必會相信西夏是真心稱臣,就算相信,但宋朝己有了任得敬,也未必會接受西夏的臣服。二來就算宋朝能夠接受西夏的臣服,但西夏勢必又得罪了金國,萬一日後金國又打過來了,那麼西夏又該怎麼辦呢?

    這時左樞密使浪訛進忠出列,道:「皇上,唯今之計,只有三管齊下才時。」

    李仁孝忙道:「怎麼三管齊下,還請卿說得詳細一些。」

    浪訛進忠道:「皇上,首先我們還是要積極準備,以備不測。其次還是應該派人出使南宋,現在我們只是自己猜測,並不能肯定,因此可以試探一下南宋是否真的有意進犯我大白高國也好。在次,立刻派人出使金國,曉以利害,請金國出兵救我。自古道唇寒齒亡,這道理金國一定不會不懂,因此臣以為他們出兵的可能還是很大的,只要金國願以出兵,則我國無憂了。」

    李仁孝點點頭,浪訛進忠這個三管齊下的辦法確實不錯。不管結果如何,也要試一試,因此李仁孝立刻下旨,任命高山都為興慶府統軍,組織兵馬,並且又緊急在國內徵集人馬,準備迎戰宋軍。接著又委派翰林學士焦景顏為使,出使宋朝,探聽虛實。又以浪訛進忠為使,出使金國,說動金軍出兵相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