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八金國的陰謀二 文 / 木林森

.    趙忱聽了,心裡也一怔,楊炎出任樞密副使之後,一直主管軍務,在張鵠出使大宋的時候,他正在江淮一帶巡查御前駐軍的防務情況,走了還不到十天,怎麼現在就以經又回到建康了,莫非是邊境發生了什麼大事,比如是金軍侵襲,才趕回來報告不成。

    但趙忱馬上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為現在金國使臣張鵠還在建康,金國不大可能不理這位使臣的性命,而且如果真是金軍侵襲,楊炎就應該留在邊境,指揮宋軍抵禦,只用派一個信使回京報信即可,決不會放下軍情,親自趕回來。

    如果不是軍情,那麼又是為了別的什麼事情。近年來楊炎很少主動進宮來求見趙忱了,雖然趙忱賦予楊炎、趙月如、趙倩如在緊急時候,可以直接進宮來見自己的權力,但大宋近年來也沒有什麼緊急大事發生,只是在史彌遠叛亂的時候,趙月如、趙倩如才行使過一次。向這樣他們三人連夜進宮求見,還從未有過。可以想像,一定不是小事。

    趙忱心中一動,難到是為了這一次金國提出的贖回失地協議嗎?想到這裡,趙忱忙放下湯碗,又傳報的內侍道:「快請,快請到睿思殿來,朕馬上就去見他們。」

    內侍走了之後,趙忱一下從床上站了起來,對岳瓔道:「即然是姐姐、姐夫一起來了,皇后就隨朕一起去吧。」

    岳瓔點點頭,道:「官家先行一步,臣妾為你們準備一些點心,讓你們一邊吃一邊說吧。」

    ※※支持原創※《宋翔》於※※※

    「姐夫進宮來見朕,是為了什麼事情?」因為心裡有事,趙忱見了楊炎也顧不上客氣,等楊炎見完禮之後,就直接了當的開始發問。

    楊炎微微一笑,道:「臣在江淮也聽說這段時間以來,朝野之中為了金國提出的以銀錢贖回失地提議爭論不休,而陛下似乎也為此難以決定。因此臣才連夜趕回建康,和兩位公主進宮來,就是為了此事。」

    見楊炎果然是為了這件事進宮,趙忱也松心了不少,他對楊炎還是信心十足的,相信他這次進宮來,一定能為自己做出一個明智的決定。

    就在這時,岳瓔親自端著一個大托盤進到睿思殿來,笑道:「難得姐姐和姐夫一起進宮來,就一起來吃些點心吧。」

    楊炎和趙月如、趙倩如忙一起起身,道:「怎麼敢有勞聖人親自端點心上來。」趙月如和趙倩如早己迎了上去,從岳瓔手裡把托盤接過來,只見托盤裡放著四碟點心,還有一壺茶水。

    岳瓔笑道:「姐姐、姐夫也不是外人,一家人在宮裡講究些什麼?」說著,幫她們把點心、茶水一一放在桌案上。

    東西放好之後,趙倩如笑道:「不知現在娘娘安睡了沒有,官家,我和姐姐先去看看娘娘,等一會兒再過來。」

    岳瓔也道:「現在時辰尚早,娘娘應該還沒有安息,我陪兩位姐姐過去吧。」又對趙忱道:「官家,臣妾就先告退了。」

    趙忱知道,趙月如和趙倩如不過都陪楊炎進宮來,現在藉故離開,是好讓他和楊炎靜心交談,因此點點頭道:「你們去吧。」

    等趙月如、趙倩如、岳瓔離開之後,趙忱才問道:「姐夫認為是該答應還是拒絕。」

    楊炎微微笑道:「不知官家覺得金國的這個提議如何呢?」

    趙忱苦笑了一聲,道:「朕現在也是左右為難啊,其實說起來金國的這個提議還是不錯的,而且這筆錢雖然數額巨大,但我們大宋慢慢支付,分二十年三十年時間,還是供應的起的。雖然耗時久遠,但朕還算年輕也等得起,畢竟可以不動刀兵,不傷將士,不擾百姓,就可以收回失地。何況兵鋒一啟,我大宋也無必勝的道理,而且戰事所耗的時日費用,也未必比金國要求的要低。」

    楊炎點點頭,笑道:「官家所說的這些,也不無道理。金國之議,不僅穩妥,而且也可以不傷一兵一卒而盡復失地。但即是如此,那官家又為什麼不就決定下來,現在反而還是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呢?」

    趙忱道:「一來朕也是害怕金國並無信義,只是為了暫緩國內之急,而出的權宜之計,二來也是怕以大宋財力,資金國所用,三來朕心裡總是覺得有些不踏實,金國這番決議的背後,似乎還有什麼陰謀詭計。因此才遲遲難以決定。」

    楊炎這才正色道:「官家但心的確實很對,依微臣看來,金國此舉明為解決兩國的爭端,但其實是暗藏陰謀,遠比陛下擔心的要嚴重得多,對我大宋來說,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益。」

    趙忱也不禁大吃一驚,他雖然心裡總不踏實,但沒有想到楊炎會把事情說得這麼嚴重,不禁問道:「請問姐夫,金國此舉實際暗藏著那些陰謀?」

    楊炎道:「第一害就是拆散了我大宋與蒙古的聯盟。」

    趙忱身子一震,一下子就明白過來。現在大宋對金國在形勢上佔據了主動,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有宋蒙聯盟為基礎,兩國互為犄角,對金國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令金國只能陷於腹背受敵,疲於奔命之中。而一但大宋答應了金國的這個以銀錢贖回失地提議,那麼在這個提議履行的期間,宋金之間自然就不會發生戰爭了,那麼宋蒙的聯盟也就等於是破滅了。

    相反金國不僅可以穩住南境,沒有後顧之憂,一心一意對付蒙古,而且還可以把從大宋得來的銀財投入到對蒙古的戰爭中。同時沒有了大宋的牽制和支持,僅靠蒙古的力量,恐怕很難和金國全力施展相抗衡。一但等到金國滅掉了蒙古,只剩大宋一方,就算以經讓出一部份土地,也好對付了。金國隨時可以撕毀這個協議,與大宋重新敵對。而失去了蒙古的幫助,大宋想要單獨收復失地,難度就要大得多了。

    想到這裡,趙忱也不禁由衷讚道:「姐夫真是目光如注,一下子就把金國的詭計看穿了。」

    楊炎道:「官家,並非是臣目光如注,而是現在朝中的大臣大多都只是從宋金兩國的立場來看待金國的這個提議,而且據臣所知,在大多數人眼中,還是把蒙古視為蠻夷之族,毫不重視,因此在有意無意之間,忽略了蒙古。臣曾親自出使過蒙古,而且如果沒有蒙古出力,我們大宋也很難取得西夏戰爭的全面勝利。現在的天下大勢是在宋金蒙三之的角力,因此在任何決策的時候,都必需從宋金蒙三方的角度出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來。」

    趙忱聽了,也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道:「姐夫說不錯,看來以後朕也要注意這一點。那麼姐夫,金人的第二個目地又是什麼?」

    楊炎道:「金人的第二個目地,就是為了使我大宋武力鬆弛,分輕嚴備,再次重新回歸到以前的重文抑武的道路上去。」

    趙忱全身如遭巨震,楊炎這句話使他猶如醍醐灌頂一般清醒過來,大宋自立國之始起,武力就一直不振,這一方面是因為朝廷釆用重文抑武的國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澶州之盟以後,也使朝廷上下達成了一種同識,那就是和平原來還可以用金錢的換取,因此在澶淵之盟以後,在長達近百年的時間裡,用金錢換取邊境和平,一直都被大宋朝政視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而和平即然能夠用金錢買來,那麼一向注意防範武將的大宋,自然會對軍備武力進一步的壓制。雖炙篆養著數目龐大的軍隊,只不過是為了防止民變,而並非是要提高國家的戰鬥力。儘管偶爾也有個別皇帝想要改變這種局面,但也受制於防範武將的傳統,和以金錢換和平的虛假之中,因此也一直收效不大。

    但經歷過幾乎是滅國之災的趙忱卻十分清楚,國家的和平,在於自身國力武力的強大,決不是能夠用金錢換得回來的。如果沒有強大的軍隊保護,大宋的財富越多,只會讓邊境的其他諸國越眼紅,也就越想吞併大宋。

    因此趙忱當政之後,才一直著力於改變大宋重文抑武,防範武將的傳統,並努力提倡文武並重。而經過靖康之難以後,金國屢次背盟,也使一些有識之士也意識到,用金錢換和平是靠不住的,過份抑制武將的後果對國家是十分危險的,因此也在逐漸改變岐視武人的觀念,如楊炎能以武將的身份出任樞密副使,這在過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趙忱繼位八年以來,在軍隊武備上取得的效果也非常顯著,現在的大宋以經不僅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而且還有一批優秀的武將,軍事力量可以說以經遠遠超過了太祖太宗當年,足以震懾住周邊的國家地區,保護大宋的安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