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一一八金庭北遷 文 / 木林森

.    就在楊炎指揮著宋軍,進攻中都的同時,完顏陳和尚等人率領著北退的人馬,也到達了錦州,和紇石列志寧的人馬匯合。

    雖然在路途中也遭遇到了蒙古軍的襲擊,但金軍對此也早有準備,再加上完顏陳和尚等人也十分小心謹慎,因此在一路上也是有驚無險,雖然因為蒙古軍的襲擊,也損失了幾千人馬,但也算是比較順利,重要的人員和物品,還有家眷基本上都沒有受到什麼傷害。

    而這時在會寧府坐鎮的完顏福壽早已接到了通知,立刻帶著完顏承麟趕到了遼陽府,迎接北撤的大軍。於是完顏陳和尚留下了一部份人馬,派遣石抹燕山、蒲察定住、蒲阿統、石定越四人分頭駐守錦州、懿州、韓州、信州等各地,然後自己和張鵠、紇石列志寧保護著完顏瑞仙等後宮嬪妃,家眷等,到了遼陽府,與完顏福壽匯合。

    眾人相見之後,自然又是一番劫後重生般的慶幸相聚。由其是這時完顏承麟也知道了父皇不會再回來,因此和完顏瑞仙、完顏飛鳳母子三人一起抱頭痛哭。完顏褔壽、完顏陳和尚、張鵠、納瀾明安等大臣也都紛紛過來相勸,都說現在不是悲傷難過的時候,因為大金的局勢依然危急,因此還請以大局為重。

    經過眾人的苦苦相勸之後,完顏瑞仙這才止住了悲傷,又勸住了兒女,然後立刻招集眾大臣們商議下一步的安排。

    張鵠首先提出,當務之急,就是盡早的讓完顏承麟繼位,不僅可以定下名份,也好安定人心。因為完顏長之早已下詔,傳位於太子,因此完顏承麟的繼承人身份基本不可動搖。只是現在完顏長之的生死情況還沒有傳來,故此也有的大臣認為太子這時還不宜登基,還是以監國的名議攝政為好。等明確收到完顏長之的死迅之後,再繼位也不遲。

    但這一點立刻招到了完顏陳和尚和張鵠的反駁,他們當然知道,完顏長之是肯定不會活下去了,因此不用設什麼監國這樣多此一舉的事情,而且在完顏長之的遺詔中,也明確說明了,是傳位於太子,並不是立太子為監國,太子繼位也是名正言順,直接一步到位就行了,免得夜長夢多。

    他們這麼一說,再加上皇后和完顏福壽、納瀾明安等大臣也都主張太子立刻繼位,因此事情也就這樣定了下來。而且為了早定名份,也不用回到會守府,反正遼陽府也是大金的東京,就在這裡舉行新君登基的大典也行。同時完顏瑞仙以皇后的名議下詔,因為目前國事艱難,登基儀式一切都應以從簡而行。

    三天之後,完顏承麟就在完顏福壽、完顏陳和尚、張鵠等人的擁立下,在遼陽府正式登基坐殿,成為大金的第八位皇帝,同時也是登基時,年紀最小的一位皇帝。並按照完顏長之的遺命,尊完顏瑞仙為太后,在完顏承麟成年加冠之前,垂簾聽政。並由完顏福壽、完顏陳和尚、張鵠三人輔政。其餘官員,也都各有晉封。不過由於完顏長之的死迅還沒有真正傳來,因此還不能給完顏長之追贈廟號、溢號等。

    而就在這時,從邊境傳來消息,蒙古軍聚集了十餘萬大軍,正在向金國盡余的地方發動進攻。

    朝中的大臣們聞迅之後,也都嚇得不輕,因為金國最近連戰連敗,大多數人對繼續與蒙古軍作戰信心不足,有人提叫遼陽府離邊線太近,主張皇帝一行馬上返回到會寧府去安全一些。也有人認為應該馬上派人去和蒙古軍講和。

    但這些主張都遭到了完顏陳和尚和張鵠的強烈反對,張鵠首先指出,現在大金只剩下上京一地了,遼陽固然離邊境不遠,但就算退到會寧府去,又能多幾分安全呢?一但遼陽失守,會寧府也難以保全,因此皇帝不如就在遼陽固守,離邊境近,反而更容易指揮調度,也能鼓舞士兵們的士氣。至於與蒙古講和,更是不用再提,講和也是要以實力為基礎的。蒙古軍憑什麼接受大金講和的條件?如果蒙古要求割讓遼陽為講和的條件,大金是否答應呢?

    而完顏陳和尚也全面分柝了當前的形勢。現在宋朝正在忙於攻取中都,而且就算是攻取了中都之後,也會把矛頭對向叛軍,因為現在叛軍佔據著宋朝的故土,因此在目前的時間內,金國只需要同蒙古軍作戰,壓力比之前也要小得多了。

    目前蒙古軍的總兵力僅僅只超過了十萬,而且攻佔的地方還要留兵馬駐防,因此用來進攻上京地區的人馬最多也只有八到九萬人。而僅金軍撤回上京的有十二萬人馬,而上京本身還有近十萬駐防兵力,軍馬合計不下二十萬了,大多數都是邊防的人馬,還有城可守。另外撤軍時從中都又帶回來大量的糧草物資,加上上京地區本身的庫存,支應一二年是完全足夠的。可以說金國現在兵精糧足,是完全有條件和實力挫敗蒙古軍的進攻,保護最後的一片地區。

    可以說現在的金國也算是偏安於一隅,而且國君幼小,全靠輔政大臣扶持,雖然輔政的大臣有三個,但一來完顏福壽年前以高,精力不足,二來他的能力也遠不及完顏陳和尚和張鵠,不過是因為資歷夠深,又是國丈,才坐上了尚書令的位置,成為首輔大臣,但俱體的實事,還是要依靠完顏陳和尚和張鵠來做。因此他們兩人的意見,也是舉足輕重的。

    而完顏瑞仙也是極有見地的女子,也明白完顏陳和尚和張鵠的意見是正確的,在這個時候,大金以經不能再退讓了,只能奮起一搏,背水一戰,或許還能救得一線生機。

    得知金國撤軍之後,鐵木真南下的道路被宋軍阻當,只能進攻中都,才能重新打通南下的路線,但蒙古的先頭人馬到達中都城下之後,也被中都城高大的城牆震驚。鐵木真也覺得蒙古軍根本不可能攻下中都,而且又得知宋朝的大隊人馬以經在中都城下聚集,因此鐵木真決定放棄中都,揮兵向北,去進攻金國的上京、遼陽地區。

    蒙古軍的進攻分為兩線,在北線由哲別、速不台、耶律阿海和新進投奔蒙古後契丹人耶律留哥等人統領,共計大軍六萬餘人,背靠興安嶺山脈,進攻泰州。而南線由鐵木真親自統領其他蒙古諸將,共有大軍六萬五千餘人,由大定府出兵,進攻錦州。

    耶律留哥是契丹王族後裔,與耶律阿海、耶律禿花兄弟交好,雖然出仕於金國的北邊千戶,但平素都不滿金國的統治,待機起事,只是因為金國勢力太大,才不敢輕舉妄動。後來耶律阿海、耶律禿花兄弟投奔蒙古之後,派人與耶律留哥聯繫,相約在蒙古攻金之時,做為內應。耶律留哥也欣然允諾。並在韓州、隆州一帶暗中招集人手。

    因為金國對契丹遺民人存疑慮、戒備甚嚴;由其是在北線,恐其與蒙古人呼應,因此下令北境各地,凡有契丹人居住者,須以二戶女真夾一戶契丹。這也造成了契丹人的不滿情緒,有許多人都響應耶律留哥的號招。

    在鐵木真派遣哲別、速不台、耶律阿海進攻臨潢府時,耶律留哥見時機成熟,立刻扯旗聚義,率領契丹人與金國對抗。周圍契丹人也群起響應,數日間即聚集了四五萬人。耶律留哥被眾人推為都元帥。並且打敗了金將蒲鮮萬奴、移剌都等人,連繼攻佔了韓州、隆州、信州、鹹平府等地。一時大有席捲會寧府之勢。

    這時鎮守北境的大將紇石列志寧聞迅之後,也大為震驚,因為韓州、隆州等地都緊靠會寧府,這還得了,立刻調動大軍前往鎮壓契丹人。

    不過耶律留哥的聚義雖然聲勢浩大,而且參加的人數也不少,但終是缺少正規的軍事訓練,因此紇石列志寧的大軍一到,契丹軍立刻如曇花一現一般土崩瓦解了,所佔的地方也基本都被金國奪回。

    但耶律留哥的起事也極大的分散了金國在上京地區的注意力,因此哲別、速不台、耶律阿海等人趁著金人全力平定契丹叛亂的功夫,攻佔了整個臨潢府路。而耶律留哥在舉事失敗之後,也率領殘餘的人馬,退出上京地區,撤到臨潢府路與蒙古軍匯合。

    臨潢府路位於西京路以東,會寧府以西,興安嶺以南,大定府以北。地域三千餘里,本是昔日契丹族的興起之地,也是金國在東北防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緩衝地區。由於蒙古軍以經佔領了大定府,因此兩片區域以經連成了一體,不僅鞏固了大定府的安全,也側底將金國與宋朝的領士隔開。同時也使上京地區的側翼完全暴露在蒙古軍的兵鋒下。

    而蒙古軍能夠輕易的佔領臨潢府地區,也正是得益於契丹人在上京聚義起事,再加上耶律留哥與耶律阿海是同族交好,這一次還帶來了幾萬人馬,因此耶律留哥的大軍撤到了臨潢府之後,哲別、速不台都表示了非常熱情的歡迎。

    雙方合兵之後,經過了短暫的修整,立刻又重整旗鼓,再一次向上京地區發動了進攻……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